学术投稿

电压不稳致宫腔镜OTV-S6数字成像系统损坏1例

袁贞明;郑红艳

关键词:
摘要:使用设备 日本Olympus公司OTV-S6数字成像系统,配直型标准摄像头,放大率0.8倍适配器、21Fr电切镜用外径3mm光学视管、UES-30智能型高频电流发生器及CLV-S30冷光源.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F99-ⅢBT50KW X线机30例故障原因分析

    1.材料方法 整理总结1996-2006年国产万东F99-ⅢBT50KW医用X线机30例故障原因分析.

    作者:郗超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附舟骨骨软骨病两例报告

    骨软骨病发病较广泛,发病部位常见于股骨头、腕月状骨、胫软骨结节,其它部位相比较少见.本文报道连续发现的两例舟骨缺血坏死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魏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灰度变换和直方图技术对突出病变信息的价值

    随着常规放射逐渐被数字放射所取代,诊断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如何发挥好数字放射得天独厚优势,大限度显示病变信息,总结我科近4年来对DR临床应用研究情况,供同道参考.

    作者:闫清显;滕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9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螺旋CT资料.结果: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肿胀、胰腺密度减低、胰腺包膜增厚、胰外急性积液、蜂窝组织炎、假囊肿、脓肿以及其它合并症.结论:螺旋CT可以早期确诊急性胰腺炎,发现病因和诊断并发症,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赵吉平;薛晨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CR 图像评价

    CR的应用,使得X线图像质量有质的飞跃,尤其床边摄片、乳腺摄片、肾盂造影时普通摄片有很大的局限性,CR的应用使我们获得了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赵友涛;赵秀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部肿瘤适形放疗的质量控制与摆位体会

    目的:提高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摆位质量.方法:应用瓦里安6MV-X线直线加速器匹配中科院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三维全身肿瘤立体放射治疗计划系统(STSR-2000),对89例腹部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治疗(3DCRT),每次照射剂量3-4Gy每周照射3-5次,肿瘤总剂量为40-50Gy.结果:通过多种物理方法可以提高摆位治疗质量.

    作者:郭建霞;储开岳;万志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CR、DR、数字胃肠透视/摄影机等)的规范化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旨在制定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操作规程.方法:以我院近几年引进,临床在用各种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结果:归纳我院各种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管理使用操作规程(试行),总结设备日常维护经验,不同的X线数字影像设备在具有共性的同时,又各具特点.结论:各种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虽然用途、操作及使用方法不同,但均为X线数字化成像,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具有共性.依据其共性和各自特点制定操作规程和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条例,是实施规范操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延长设备寿命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康军;黄希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CR系统在床旁照片中的作用

    目的 CR以清晰的图像质量,快捷的成像速度,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通过CR系统在床旁照片中的应用来探讨CR系统的优越性及曝光条件的选择.

    作者:张志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骶髂关节斜位投照方法的改进

    常规投照法进行的X线平片上,经常遇到骶髂关节间隙显示欠清晰,关节耳状面的凸凹相对关系不能显示清晰,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骶髂关节斜位拍照的角度及中心线穿入点.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永在;邵为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肾癌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肾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肾恶性肿瘤的75%,CT对肾癌的诊断和分期准确性超过了90%[1],已成为诊断肾癌不可缺少的手段.笔者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16例,重点讨论其CT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董春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F30-ⅡD型200MA X线机罕见漏电的检修

    目的:为保证工作人员及病人的安全、机器的正常运行.方法:测量法及断路法.结果:机器通体带电.结论:机器漏电.

    作者:王文艳;王武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应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CT价格的降低,其肺部检查率将显著增长,其常规扫描CT球管的负荷将加大,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管电流可延长其使用寿命,为医院节省开支,有效的降低了病人的辐射剂量.本文着重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胸部的应用.

    作者:周雄;周益军;刘晓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Varian Clinac 23 EX直线加速器Reset按钮联锁维修1例

    故障现象 在没有安装托架和限光筒的情况下,旋转机架,准直器上的Reset按钮红灯被点亮,使机架旋转、床升降等运动被锁住,按Reset按钮不能恢复,若一直按住Reset按钮不放,能够恢复各运动.

    作者:赵德龙;祝洪义;王兵;于凌蛟;金肃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组织萎缩的CT测量与诊断

    目的:探讨脑萎缩的CT诊断征象.方法:主要通过测量以下几组与脑组织形体有关的数据从而确定脑组织形体属正常或萎缩改变:①脑沟纹的数量与深度;②脑室腔前角及体部的宽度;③侧裂池的宽度.将全部被测量的448例颅脑CT数据资料分成四个组:正常、轻、中、重度脑萎缩.结果:在总448例中正常组122例,轻度脑萎组144例,中度脑萎组78例,重度脑萎组104例.结论:认为CT检查对脑萎缩的形态学诊断是行之有效的佳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测量主要部位脑沟纹及脑室腔数量化的改变,并可再结合其他脑池脑室形态及脑组织密度的改变,进而推论出脑萎缩的程度,及进一步考虑是否并发有其他脑病存在,从而更好地对脑萎缩病变进行预防和治疗,提高对延缓脑组织退化改变的认识及改善脑萎缩患者的智力及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曾妙银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CT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术介入治疗肝肾囊肿的再认识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介入治疗术对肝、肾囊肿的治疗方法及适应症、以提高治愈率.方法:经US或CT或MRI发现的158例188个肝、肾囊肿,在CT引导下穿刺经负压吸引后,放置引流管,注入无水酒精进行硬化治疗术,其中单发166例,多发22例.男72例,女86例.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58岁.经一次治疗35例,两次治疗80例,三次治疗22例.注入量10-62ml,留置时间10-15min.结果:治疗后1周、1月、6月、12月经CT或US随访评价,在经治疗的囊肿中,治愈率和有效率与随访的时间和治疗次数呈正比关系.经一次治疗的囊肿中,1月、6月、12月囊肿的消失率分别是41.3%、76.1%、82.6%,而经1-3次治疗的囊肿消失率分别是82.6%、92.5%、94.4%.结论:(1)CT引导下无水乙醇介人硬化术,治疗肝、肾囊肿的次数与囊肿的消失率呈正比.(2)肝肾的多发囊肿也适用硬化治疗术.(3)严格掌握适应症,按治疗原则进行,则会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宋世钰;王家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HRCT对支气管扩张的诊断

    目的:评价HRCT对支气管扩张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经胸外手术或呼吸科随访观察确诊支气管扩张症的26例病例,并均采用了HRCT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26例75个肺段,其中柱状型10例,静脉曲张型5例,囊状型2例和混合型9例.结论:HRCT对支气管扩张的检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仅显示支气管扩张范围、程度和部位,而且无创伤,在诊断方面可以取代较痛苦的传统支气管造影.

    作者:袁斌;李建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对49例29岁-73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79.59%.溶栓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85.41%,加速性自主心律仅发生在再通组,大多是一过性.结论:加速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再通的可靠指标之一.

    作者:符秀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诊断

    骨软骨瘤病是一种不常见的骨关节病,目前对其病因尚缺乏统一认识,有认为系外伤炎症迷走的胚胎组织或滑膜网状细胞异常化生所致,但多认为系滑膜的良性肿瘤.

    作者:崔慎栋;蔡金贵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放射检查对胸部外伤敏感性的分析

    目的:胸部外伤的X线分析.方法:笔者对160例因胸部外伤进行X线平片和CT扫描对比分析.结果:本病表现为肋骨骨折145例,液气胸125列,气胸110例,肺挫伤108例,肺裂伤45例,肺不张15例.结论:胸部外伤的放射学检查,应该在X线平片的基础上结合CT扫描,才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高智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介入治疗

    肝癌肝外动脉供血随着介入放射技术水平的提高,已被血管造影所证实,充分认识这些肝外动脉供血的特点,是实施介入治疗,提高临床肝癌动脉化学药物栓塞(TACE)的总体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89例肝癌患者血管造影表现和特点及其介入治疗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作者:唐德明;唐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报刊协会

主办:中国医用放射设备企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