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曲肽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杨勇;蒋丹斌;傅长来;王志祥;韦君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乌司他丁, 奥曲肽,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奥曲肽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用奥曲肽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尿淀粉酶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尿淀粉酶均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腹胀和腹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还能缩短住院时间.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肾脏疾病患者采用生化免疫检查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目的 探究生化免疫检测运用到给肾脏病症患者予以检测期间的成效.方法 抽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肾脏病症患者64例并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依据免疫学同生化学予以检测,对照组32例依据免疫学予以检测,并对比探究两组患者经过检测以后的检测正确率、生化检查同免疫检查指数等.结果 试验组经过检测后的检测正确率、生化检查同免疫检查指数都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化免疫检测运用到给肾脏病症患者予以检测期间具备比较良好的成效,值得医学领域的大力推行及应用.

    作者:李宗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肝衰竭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在开展肝衰竭疾病诊断工作期间,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肝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间段选择45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临床针对两组实验人员均开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工作;终就两组实验人员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展开对比.结果 同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IgG(免疫球蛋白G)水平、IgA(免疫球蛋白A)水平以及IgM(免疫球蛋白M)水平检验结果展开对比,观察组肝衰竭患者获得显著提高(P<0.05).结论 临床在开展肝衰竭诊断工作期间,合理开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工作,终通过对IgG水平、IgA以及IgM水平加以分析,针对肝衰竭疾病可以进行准确诊断,从而为肝衰竭疾病的确诊做出充分保证,并且为肝衰竭治疗方案的顺利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羊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抗氧化应激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抗氧化的相关机制.方法 观察三组大鼠心脏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测算LVEF和FS的数值,ELISA检测三组大鼠的cTnI、MDA、SOD.结果 实验组大鼠心脏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EF及F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比较,假手术组EF及FS高.治疗后,实验组cTnI、MD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通过抗氧化应激的作用达到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缺血程度,降低心肌梗死对心脏功能的损伤.

    作者:徐杰;刘德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5-羟基维生素D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25-羟基维生素D是其重要代谢物之一,对多种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津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中医治疗复发性宫颈炎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复发性宫颈炎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宫颈炎患者74例,分成对照组37例,实验组37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方法,实验组采取中药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治疗方法对复发性宫颈炎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效果明显高于西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臧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护理观察

    目的 观察及分析对于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情况.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60例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实施常规护理举措的参照组以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研究组,针对两组患儿的总体护理效果展开观察及分析.结果 通过展开总体治疗有效率的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的优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对比两组患儿的总体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同参照组相比较,研究组优势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干预举措应用于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患儿中,可以获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提升患儿及家属的满意率,应用价值巨大.

    作者:王小燕;黄淑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肺癌调强适型放疗临床靶区勾画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肺癌患者调强适型放疗(IMRT)临床靶区(CTV)勾画方法.方法 选择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经病理明确诊断的51例肺癌患者,均完成IMRT,大部分患者配合化疗.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4例,18例行化疗,对照组27例,20例行化疗.其中研究组不勾画肺部肿瘤临床靶区,只勾画为大体肿瘤体积(GTV)、外扩为pGTV.对照组先勾画GTV、CTV、分别外扩形成pGTV、计划靶区体积(PTV).结果 两组的3个月内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62.5%(15/24)和66.7%(18/27).两组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0.8%(5/24)和48.2%(13/27),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7.5%(9/24)和52.8%(14/27).结论 不勾画肺部肿瘤临床靶区并没有减少疗效,更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永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在儿科中的临床意义探析

    目的 在儿科检验中采用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计数检验,探析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患儿时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共计选取54例患儿,均为儿科患儿,就诊时间:2016年1月-2017年1月.给予患儿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计数检验.结果 CRP检测阳性者、WBC检查结果阳性者分别是23例(42.59%)、30例(55.55%),两组指标检测结果呈现阳性者例数是16例(29.62%).结论 在儿科检验中采用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计数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瑞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进行分组,对照组为未发生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共48例,观察组为发生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共30例,对两组患者实施临床检查,对比两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观察组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APACHE-II评分、脑出血体积、血糖、IL-10高于对照组, GC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APACHE-II评分、GCS评分、脑出血体积、血糖、IL-10.结论 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产生与血糖高、血清IL-10活性增加、APACHE-II高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能够准确的对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产生进行预测,应用价值极高.

    作者:谢志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骨外科患者感染伤口细菌检验结果观察

    目的 探索骨外科患者感染伤口细菌检验结果.方法 在2016年3月20日-2017年3月20日选取180例骨外科伤口感染患者为实验对象,且进行细菌、药敏实验.结果 从病原菌占比角度分析,18.00%的患者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 17.00%的患者为大肠埃希菌感染,16.00%的患者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5.00%的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从抗菌药耐药角度分析,红霉素、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80.00%、100.00%,对表皮葡萄球菌分别为72.22%、94.44%,而在阴性菌中,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具有较高耐药性,在大肠埃希菌中分别为94.12%、88.24%,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分别为100.00%、93.75%.结论 加强骨外科患者伤口感染的细菌检测和药敏实验,能够保证感染防控质量,减少病原菌耐药性.

    作者:向黎;孙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全血中铅的探讨

    目的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全血中的铅.方法 全血样品经1%硝酸-0.1% TritonX-100稀释,以塞曼效应扣背景,直接测定.结果 标准曲线在0 μg/L-1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方程为y=2.938×10-3X+0.008,568,相关系数r=0.999,2,方法的检出限为0.3 μg/L,RSD<5%,质控样品检测结果满意.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符合《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要求.

    作者:赵军峰;李晓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目的 研究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把他们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生化组,其中常规组35人,采取常规检验法进行检验,生化组35人,采取生化检验法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式的诊断有效性.结果 生化组检验出糖尿病患者33例,检验有效率为94.29%,常规组检验出糖尿病患者26例,检验有效率为74.29%,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生化检验的方式进行诊断能够达到更好的诊断效果,患者的诊断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检验方式进行检验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糖尿病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洪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应对

    目的 探讨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应对.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2,0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对其中因服用药物造成临床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60例患者开展分析,总结何种药物会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并制定有效应对对策.结果 接受临床检验的2,000例患者中,60例患者服用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占比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药物、维生素C、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糖尿病药物、利尿药物等.结论 在临床检验中,临床工作人员在临床检验前应明确了解患者近期药物使用情况,从而防止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为诊治医务人员提供可靠的临床检验报告,促进疾病诊断、治疗的有序开展.

    作者:陈芳;蔡雪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切割伤断指再植术后适度按需活动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切割伤断指再植术后适度按需活动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进行切割伤断指再植术10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切割伤断指再植术,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适度按需活动干预,持续3个阶段共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血液循环与手指关节活动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断指都确定成活,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分别为2.0%(1/50)和12.0%(6/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危象患者经及时去除致压因素、罂粟碱肌注、拆除部分缝线、静滴肝素1 h-2 h后血液循环稳定.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指关节优良率分别为98.0%(49/50)和86.0%(43/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切割伤断指再植术后适度按需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稳定,提高术后手指关节活动度,改善预后,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新;王偲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这段期间内,将我院的4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的44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检测,其主要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血液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CK-MB、cTnT、hs-cTcT参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PL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指标检测在冠心病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作者:黎华连;赵应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品管圈模式在体检中心提升体检服务水平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模式在体检中心提升体检服务水平中的效果.方法 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体检的人员进行研究.其中2015年7月-2015年12月未采用品管圈模式,设为对照组;2016年1月-2016年7月采用品管圈模式,设为观察组,比较品管圈模式实施前后我院的体检服务水平.结果 观察组对体检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6.48%,对照组对体检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为89.23%,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检中心采用品管圈模式开展工作,能够有效提升体检服务水平,提高体检者对体检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杨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检测在2型糖尿病眼部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眼部微血管病变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T2DM合并眼部微血管病变(A组)及眼部无微血管病变患者(B组)HbA1c及FIB水平并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HbA1c和F1B明显高于B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HbA1c及FIB呈正相关,且明显高于B组(P<0.05).HbA1c单项检测低于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P<0.05).结论 联合检测HbA1c和FIB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T2DM合并眼部微血管病变有重要价值.

    作者:霍晓丽;姚怀娟;潘琳琳;王海洋;陆玉军;付怀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检验在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和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析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患者应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验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60例纳为研究样本,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A组(细菌感染)与B组(病毒感染),同期选取非感染患者30例作为C组.经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组血清PCT、脑脊液蛋白与白细胞水平.结果 A组脑脊液PCT含量以及血液PCT含量高,B组次之,C组低,三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类型鉴别时采用PCT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指导.

    作者:朱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中的质量控制价值评价

    目的 探讨和分析质量控制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7年7月间在我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患者300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微生物检验,而甲组患者加用质量控制,对甲乙两组致病菌检出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甲乙两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高于乙组,甲组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高于乙组,甲组军团菌的检出率高于乙组,甲组肺炎衣原体的检出率高于乙组,甲组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于乙组,甲组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高于乙组,甲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的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可提高致病菌的检出率,为诊治工作提供准确的支持.

    作者:周彰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HR-HPV联合TCT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在进行宫颈癌的筛查过程中,采用HR-HPV和TCT检测两种检测方法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574例疑似患有宫颈癌的人员进行实验,对其同时进行HR-HPV检测以及TCT检测.结果三组检测出SCC的几率均为100%.通过HR-HPV检查出阳性的人数为626例,检出率为39.8%,在TCT检测下为阳性的人数中,在通过HR-HPV监测的检出率NILM为71.54%,ASC为20.14%,LSIL为6.09%,HSIL为1.91%,SCC为0.32%,因此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结论 通过联合检测的应用,可以使病人检测准确性大大提升,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田敏;王力;李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