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阵锋;王琴英;李艳兵;岩甩;许梅惠;罗烂
目的:探讨甲功检测中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3/FT4)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不协调的情况。方法采用罗氏Cabos e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48例进行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FT3、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检测,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进行FT3/FT4与TSH的整个治疗过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中的T3、T4、FT3、FT4激素的水平和甲状腺的功能状态成平行关系,甲功状态处于不稳定的个体所具有的情况各不相同,FT3、FT4浓度的可信度比较高,在治疗甲低或甲亢的开始阶段,TSH和FT4浓度的不协调情况出现,当重新调节此类激素平衡时,TSH的反应较慢,处于稳定阶段时,TSH与FT3、FT4表现出比较协调的关系。结论在甲状腺疾病中明确FT3/FT4与TSH的不协调结果的因素,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利于病情的缓解和身体状况的改善,有效提高疗效。
作者:李晓微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研究分析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脑胶质瘤治疗总时间(24.1±2.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9.2±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9%(P<0.05)。结论针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给予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临床效果好,副反应小,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高。
作者:魏少贤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辅助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所接诊的初发乳腺癌女性患者103例,并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的患者单纯应用放射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唑来膦酸进行治疗,若患者疼痛较为距离,则需按照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给以止痛药;所有患者均以2周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疼痛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74.51%,两组患者的疼痛总有效率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辅助治疗因乳腺癌骨转移而引起的骨痛有着显著的止痛功效,其起效时间不仅快而且缓解骨痛效果持久,延缓了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及提高了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建诚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用于小儿肺炎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患者106例,将其随机分为优质组和常规组,各53例,常规组使用一般的常规护理,优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优质组总满意度为92.5%,总有效率为98.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5%和8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用于儿科肺炎护理中,能够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施晓燕 刊期: 2015年第33期
达比加群酯系德国Boethringer Ingelheim公司研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属于非肽类凝血酶抑制剂。该药2008年4月在德国和英国上市,并于201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达比加群酯口服后经胃肠吸收,在体内转化为具有直接抗凝血活性的Dabigatran。Dabigatran与凝血酶的纤维蛋白特异结合位点结合,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断凝血瀑布网络的后步骤及血栓形成。Dabigatran具有可逆的抗凝作用,可以从纤维蛋白-凝血酶结合体上解离。由于其无需特殊用药监测,并且具有高效、药物干扰少等优点,达比加群酯在医药行业被广泛应用。达比加群酯化学名为3-[[[2-[[[4-[[[(己氧基)羰基]氨基]亚氨甲基]苯基]氨基]甲苯]-1-甲基-1H-苯并咪唑-5-基]羰基](吡啶-2-基)氨基]丙酸乙酯,英文名Dabigatran etexilate,分子式C34H41N7O5,分子量627.73,其结构式如下。
作者:汤传飞;黄安民;王彪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探究人工晶体植入术不同术式在老年白内障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白内障的70例老年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术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有2例出现玻璃体溢出,1例出现囊膜破裂,1例出现角膜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白内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整体的治疗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肖雪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吗啡用于治疗肿瘤晚期临终患者呼吸困难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静脉注射吗啡组(实验组):吗啡2 mg IV 15 min评估,不缓解重复给药1次,4 hr prn。皮下注射吗啡组(对照组):吗啡5 mg IH 4 hr prn。结果30 min缓解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60 min缓解率两组无显著差别。结论小剂量分次静脉注射吗啡治疗晚期肺癌呼吸困难安全有效。
作者:谢峰;陈昌南;潘岐作;陈婵娟;钟文杰;魏展惠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舒适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8(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泻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卢海燕;张宁 刊期: 2015年第33期
2013年11月我县正式启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迄今为止项目实施一年有余,据报表统计数据看,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0~36月龄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数量已达到预期目标,但在督导检查中我们发现:该项工作服务质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
作者:詹骅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诊断。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接收的神经梅毒患者共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具体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结果神经梅毒的表现主要是以亚急性和急性疾病,只有少部分为慢性疾病;患者螺旋体明胶凝集,以及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率较高;检查患者脑脊液结果显示主要表现为细胞数目与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结论神经梅毒患者的表现不存在特异性,易出现误诊,所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予以观察以及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神经梅毒的有效依据,及时诊断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是增加患者治愈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翁瑞高 刊期: 2015年第33期
执业药师在药房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执业药师的管理体系,对确保执业药师的地位以及发挥执业药在药房管理中的作用有重大的意义,但是该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对执业药师在药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我国执业药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执业药师管理体系的主要措施,希望对于进一步发挥执业药师在药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有所帮助。
作者:谷盛峰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与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脏疾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磁共振、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结果磁共振检查诊断的准确率约为87.50%(98/112)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的61.22%(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多排螺旋CT检查,可作为肝脏病变诊断的首选。
作者:程广河;姜怀洲;朱海东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患儿1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81%,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炎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琳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上颌骨内埋伏多生牙的定位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上颌骨内埋伏多生牙患儿40例,多生牙发生的错位方向:正位4例,水平位或斜位10例,倒置26。多生牙数目:本组多生牙49颗,其中只有1颗32例,2颗7例,3颗1例。对40例患儿进行定位,定位方法有四种,第一种为临床检查直观定位法,第二种为根尖片水平定位法,第三种为颅定位侧位片法,第四种为曲面断层全景片与上颌咬合片对比法。腭侧多生牙一般采用保留切牙乳头的“m”形切口,唇侧多生牙一般作弧形切口,翻瓣、去骨,然后拔除。结果本组40例患者49颗多生牙,位于牙列之间并横跨牙列者3颗,占6.1%;埋伏于牙槽突中者7颗,占14.3%;位于腭侧者36颗,占73.5%;唇侧者3颗,占6.1%。结论临床检查直观定位法、根尖片水平定位法、颅定位侧位片法、曲面断层全景片与上颌咬合片对比法是上颌前部骨内埋伏多生牙的主要定位方法,手术治疗是上颌前部骨内埋伏多生牙的主要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金荣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观察全程导乐陪伴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无痛自然分娩初产妇2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一对一全程导乐陪伴,各110例。观察比较两组产妇麻醉药物用量、VAS评分、产后2h出血量、总产程时间、自然分娩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宫缩剂和麻醉药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总产程时间、自然分娩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应用全程导乐陪伴,能够在心理和生理上给予产妇有效支持,提高生产质量,促进母婴健康。
作者:张康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妇女的铁营养状况,旨在探讨妊娠中期铁营养与GDM的关系及各项指标对GDM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在产检孕妇中,按血糖筛查和75 g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出GDM孕妇58例,随机选择糖耐量正常孕妇6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孕妇的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以评价机体的铁营养状况,并对相应指标作对比和回归分析。结果 GDM组孕妇 SF、血红蛋白(Hb)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SF和HbA1c是GDM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GDM病人铁营养状况较好,体内铁储备较高;孕期铁营养过剩与 GDM的风险增加有关。
作者:张翠军;陈新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对消化内科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内科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血白细胞、白蛋白、血淀粉酶及APACHE-Ⅱ评分发生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消化内科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朱艺艺;徐敏;张永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探究宫颈癌筛查方法及其筛查起始年龄。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妇科接受宫颈癌检查的例患者21000为研究对象,其中仅有2722例病人接受宫颈癌病变筛查,回顾性分析资料。结果共检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66人,其中浸润癌、原位癌及CN分为14人、6人、46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中,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31~65岁。结论应重视宫颈癌的筛查工作,依据患者的实际年龄选取合适的筛查方法,有利于提高宫颈癌筛查率。
作者:郭瑞丽 刊期: 2015年第33期
高龄股骨粗隆间的骨折是患者下肢骨折中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对于粗隆间骨折有关的临床研究着重关注于合理治疗技术的选择、并发症和死亡率控制等方面随着老龄化人口数量和期望治疗结果的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议题。第一,疾病治疗模式从以“骨折”为中心演变为以“高龄患者”为中心,需要骨科医生对高龄病医学有更深入地理解;第二,骨折治疗的期望结果是能够使得患者尽早离床活动,降低致死性并发症的产生;第三,粗隆间骨折患者数量的增多和骨折复杂程度加剧要求治疗医生必须根据自身经验,提供佳治疗策略。以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代表的高龄性骨折将挑战整体骨科医生的智慧,目前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条件也会面临一定的考验。
作者:曹晓赟 刊期: 2015年第33期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两种卧位对异位颈内静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PICC置管病人107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实验组53例,实验组采用PICC置管时床头抬高30~45°,采取半卧位;对照组PICC置管时采取常规床头放平的平卧位,比较两组病人置管后导管末端的位置,穿刺成功率及异位率。结果对照组PICC置管异位率为12.96%,实验组异位率为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床头抬高30~45°,半采取卧位联合推注生理盐水,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其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缪同霞 刊期: 2015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