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霞;李晓东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疾病(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552例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患者,男388例,女164例,年龄26~87岁,运用简化的Modified Diet in Renal Disease (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根据美国国立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分期将患者分为5组肾功能组:eGFR正常组,CKDⅡ期组,CKDⅢ期组,CKDⅣ期组,CKDⅤ期组,Spearman线性回归分析不同CKD组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程度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正相关(r=0.280, P <0.001),对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矫正后仍呈正相关(r =0.225,P <0.001)。结论: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肾功能损害越严重,提示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的可能性更大,累及的范围更广。
作者:王诚明;成官迅;端木一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于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出院的COPD患者90例,均为COPD D组。出院后40例应用吸入性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A组),50例未应用吸入治疗(B组)。记录患者出院后1年的临床资料(COPD评估测试量表即CAT评分,1年内急性加重住院次数等)。结果:应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的患者半年及1年后CAT评分较未用吸入治疗的患者显著改善(P <0.01)。应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治疗的患者1年内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也较未用吸入治疗的患者显著下降(P <0.05)。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治疗可改善高危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入院次数。需要在基层医院加强相关教育。
作者:高永红;夏敬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发作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60例癫痫发作患儿、40例非癫痫发作患儿血清中的IGF-1和NSE进行检测,同时选取6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癫痫发作患儿血清中IGF-1和NSE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均 P <0.01),且IGF-1与NSE增高具有相关性(r =0.86,P <0.05);而非癫痫发作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通过ROC曲线分析IGF-1和NSE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GF-1和NSE均对癫痫发作患儿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同时,两者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与单个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血清中IGF-1和NSE浓度的联合检测可用于对癫痫发作的诊断以及与非癫痫发作的鉴别诊断。
作者:吉翔;华芸;张学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膜性肾病(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之一。其病理表现以肾小球基底膜外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IC)形成伴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性增厚为特点。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约占80%,另有20%是由感染、肿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称继发性膜性肾病(SMN)。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MN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鼠Heymann肾炎模型制备成功开始,先后发现了中性肽链内切酶(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α-烯醇化酶及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等靶抗原。诸多文献均提出致病靶抗原、循环抗体、补体激活等在IMN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可能的机制为IgG与肾小球足细胞和(或)基底膜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激活补体,导致滤过屏障受损引起蛋白尿等症状[1],现将其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张晓婷;刘东伟;刘章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提出更适合产后女性的避孕服务模式,弥补流产后关爱项目(PAC)对其宣教滞后的不足,以从根源减少产后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尤其是产后1年内。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来我院行人工流产的所有产后1年内女性的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占同期人工流产的10.76%,占产后女性人工流产的19.98%,其中81.50%为高危流产;此次意外妊娠,未避孕者占56.10%,其中64.25%认为哺乳期或月经未规律时性生活少不会怀孕。绝大多数女性表示分娩医院没有对其进行系统避孕宣教并认为医院有必要进行。(2)年龄、职业、户籍、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男方避孕态度,人流史均是产后1年内人流相关因素,男方避孕态度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医院应在女性孕期、分娩住院及产后复查的整个过程中均进行避孕宣教,产后1年内的避孕应作为宣教重点。此避孕服务模式将女性避孕宣教提前至孕产期接触医院期间,可大大减少产后意外妊娠人流,与PAC相辅相成,可全面提高我国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作者:杨玉培;刘玉玲;郭沛沛;王文泽;芦红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对断指远端动脉表现为毁损、管径过细或狭窄,常规无法再植,静脉动脉化为其提供了成功的再植思路[1-5]。传统的临床血运监测四大指标包括颜色、温度、皮肤张力和毛细血管回流,是判断再植术中、术后血运的主要依据,对指导再植成功有重要意义。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笔者对13例18指进行静脉动脉化再植,总结其临床血运监测指标的特异性及其变化规律,为静脉动脉化再植血运处理提供经验。
作者:钱永明;张平;朱春平;肖锦春;王迅;周友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常熟地区尿结石患者的尿石成分与24 h尿液分析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在常熟地区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中,选择有结石标本的728例患者,对结石标本进行尿结石成分分析,其中296例患者同时测定24 h尿液生化分析。结果:728例患者中,纯草酸钙结石278例(38.2%),以草酸钙结石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结石241例(33.1%),以碳酸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结石71例(9.8%),以磷酸铵镁为主要成分的结石62例(8.5%),纯尿酸结石48例(6.6%)。其中含钙结石658例(90.4%),含碳酸盐结石373例(51.2%),含磷酸盐结石69例(9.5%)。296例患者中有24 h尿分析异常者196例(66.2%),其中低镁尿症128例(43.2%)、高钠尿症56例(18.9%)、高尿酸尿症36例(12.2%)、高钙尿症20例(6.8%)及高磷尿症2例(0.7%),低尿量126例(42.6%)。结论:低镁尿症、高钠尿症、高尿酸尿症、高钙尿症及低尿量是常熟地区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重要代谢因素;采取红外光谱结石成分分析结合24 h尿液分析,可对尿结石患者的病因做出相应诊断,对尿结石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海亮;王竞;程静;范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单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rhGH联合小剂量司坦唑醇对改善Turner综合征(TS)女孩生长速度的疗效比较。方法:将TS患者分为两组:单用组(23例)单用rhGH治疗,联用组(28例)接受小剂量司坦唑醇联合rhGH治疗。治疗时间至少达到6个月,期间测量或评估两组的生长速度(GV)、依据年龄的身高标准差评分(HtSDSCA)、依据骨龄的身高标准差评分(HtSDSBA)、身高标准差评分的增长值(ΔHtSDS)以及骨龄增长与年龄增长的比值(ΔBA/ΔCA)。结果:单用组与联用组治疗6个月时GV分别为(6.72±2.23)cm/年和(8.29±1.92)cm/年,治疗1年时的GV分别为(6.29±1.44)cm/年和(8.13±1.87)cm/年, HtSDSCA分别从-3.51±0.99提高到-3.19±1.09和-4.21±1.19提高到-3.43±1.06,ΔBA/ΔCA 分别为0.60±0.39和0.77±0.56。联用组GV及ΔHtSDS均显著较单用组好(P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GV与开始治疗的年龄呈负相关。结论:与单用rhGH治疗对比,联合应用rhGH和小剂量司坦唑醇在改善TS女孩生长速度上更有优势,并且未加速骨骺成熟。
作者:李丹;陈红珊;杜敏联;李燕虹;马华梅;陈秋莉;张军;古玉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主观性BPPV患者31例,同期治疗的1∶1配比31例典型的BPPV患者进行比较。根据病情选择采用Epley或Semont法(主要用于壶腹嵴顶BPPV)复位或翻滚法等复位;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当天、第2天、1周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受性情况。结果:典型BPPV组和主观性BPPV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首次发病情况分别占22例(71.0%)、13例(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第1天治愈率分别为74.2%、61.3%,有效率分别为87.1%、77.4%,主观性BPPV组较典型BPPV组治愈率、有效率均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治愈率分别为77.4%、67.7%,有效率分别为90.3%、87.1%,主观性BPPV组较典型BPPV组治愈率、有效率均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1周时,治愈率分别为87.1%、80.6%,有效率分别为93.5%、90.3%,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接近,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复位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观性BPPV患者需要早期治疗,手法复位对其治疗同样有效。
作者:王崇;王建明;扬威;宋磊;陈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18F- FDG)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127例,包括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55例。将18F-FDG PET/CT检测结果记为观察组,而常规CT检查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及准确度。结果:恶性腹腔积液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18F-FDG PET/CT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性为91.34%、92.73%、90.28%,均显著高于常规CT的69.29%、67.27%、70.83%(均P <0.05)。在对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统计对比得出结核组受累腹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以及腹腔积液T/NT水平低于恶性组,而腹腔积液CT值高于恶性组。结核组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组,结核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为74.19±11.42、57.93±10.21、65.16±11.26、62.42±11.03,均显著高于恶性组的68.83±10.79、51.22±9.41、59.73±10.44、56.7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对恶性腹腔积液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阅片分析应密切结合腹腔积液SUV,以进一步提高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率。
作者:殷艳海;李诗运;戴儒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4( IL-4)对前列腺癌细胞糖代谢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IL-4处理前列腺癌细胞 PC3,利用 RT-qPCR、Western Blot、细胞增殖实验( CCK-8)以及乳酸测定实验,观察 IL-4对乳酸脱氢酶A(LDH-A)的变化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过IL-4处理的前列腺癌细胞PC3,LDH-A的mRNA表达量(P <0.05)、蛋白表达量(P <0.05)明显升高,并促进PC3细胞的增殖(P <0.01)和乳酸产生(P <0.01)。结论:IL-4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糖代谢,上调糖代谢相关基因LDH-A的表达,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蔡志煅;陈果;付欣;叶剑恒;李博伟;江敏耀;钟惟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的种类、分布特征、变应原反应强度及sIgE和tIgE的分布规律。方法:对2009-2014年间就诊的7144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进行常见15种变应原sIgE和tIgE的结果分析。结果:sIgE检测出阳性率62.4%,tIgE检测出阳性率54.6%。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高为屋尘螨,食物组阳性率高为牛奶。除了屋尘螨和粉尘螨,其他吸入性和食物性变应原IgE均是轻度过敏。年龄组分析显示变应原的致敏高峰:屋尘螨和粉尘螨致敏高峰分布于10~12岁;牛奶致敏高峰分布于3岁以下;鸡蛋致敏高峰分布于4~6岁。随着致敏的变应原数目增加,受试者血清tIgE水平及其阳性率均呈增长趋势。结论:屋尘螨、粉尘螨、牛奶、鸡蛋为广东地区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致敏原。研究不同年龄段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特征,有助于过敏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作者:郑佩燕;黄惠敏;韦妮莉;罗文婷;孙宝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MTT法检测Treg细胞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结果:P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百分率降低(P <0.01);PV患者血清IL-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 <0.01),血清TGF-β1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 <0.01)。结论:PV患者Treg细胞的功能缺陷及分泌IL-10的降低可能参与PV的发病机制。
作者:江从军;李烁;朱静;谢芳;金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比较偏于腹侧放置套管与传统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间29例患者应用偏于腹侧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23例患者应用传统方法行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并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偏于腹侧放置套管的29例患者均全部手术成功,应用传统方法的23例患者中有1例因腹膜后间隙粘连严重改为开放手术,其余全部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8.4±12.2)、(86.3±2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8±15.5)、(57.2±17.6)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6±1.2)、(6.3±1.8)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于腹侧放置套管组术中术后无并发症;传统方法组2例因输尿管缝合不理想,出现尿漏。结论:偏于腹侧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较传统方法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者操作更方便,手术效果更好。
作者:黄喜健;吴定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质量正常的开滦研究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27979例无NAFLD且体质指数(BMI)<24 kg/m2的开滦集团员工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7年度与2012-2013年度健康体检腰围变化将观察对象分为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比较4组NAFLD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变化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0.6%、15.3%、23.6%和31.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1.5%、15.7%、25.6%和31.7%,女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8.5%、14.5%、19.6%和31.2%。(2)影响NAFL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33和1.39,而降低组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性与总人群结果一致,OR值分别为1.38和1.35,女性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围升高和持续高腰围可使体质量正常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更为显著。
作者:王珊;朱国玲;王谦;佟博;张海玲;张艳敏;吴寿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 NRs)作为一类配体依赖型转录因子超家族,大多数成员受经典的配体激素调节,与相应配体及众多共调节因子相互作用后,导致转录的激活。另外,有部分成员被称为孤儿核受体,因为其在调节基因表达时不需要配体参与,或暂未发现相应配体。它们通常具有脂溶性激素受体的特征,能直接进入胞核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生物钟核受体存在节律波动,不论是配体依赖型核受体还是孤儿核受体均对机体各种生理病理活动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生物钟可以通过调节NRs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多种代谢通路。本文阐述Rev-Erbα、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等NRs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可出现免疫因子和血清炎症因子等相关因子的变化,分析COPD 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可为其炎症反应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为COPD组,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血清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降低,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则均升高;与急性加重期比较,COPD组稳定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则均降低(P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相关(P <0.05)。结论:COPD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而血清GDF-15水平升高,且均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可反映其炎症和病情严重程度,为其治疗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郭庆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前者少见,后者多见。许多LQTS患者突发晕厥,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继而引起猝死。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时域法测量LQTS患者的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旨在探讨其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作者:熊望琼;汪自龙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