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老年患者术后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的影响

裴向东;周志东;孙静;蔡俊赢;徐国海

关键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星状神经节阻滞, Aβ-42蛋白, tau-181蛋白
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术后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男性患者5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25例,S组于右侧第6颈椎横突部位注射0.5%利多卡因,C组患者注射0.9%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 d(T0)、麻醉复苏后1 h(T1)、1 d(T2)、3 d(T3)、7 d(T4)采用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分别于各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较术前增加(P <0.05);与C组相比,S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降低幅度更小(P <0.05),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增加幅度更小(P <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抑制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改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近年来心肌梗死(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1]。心电图(ECG)检查被有效的应用于MI诊断,能够对MI部位做出正确的判断。冠脉造影(CAG)检查能够对患者冠脉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支数做出准确的判断,随着CAG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MI患者ECG改变与冠脉病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冠心病(CHD)及MI患者CAG及ECG资料,来探讨MI患者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艾民;颜昌福;夏福纯;周双陆;贺剑;李翠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体外共培养条件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取卵后因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倾向取消移植的20例患者,于取卵后第3天取其子宫内膜,和胚胎组成共培养组(A组),以单独内膜组(B组)和单独胚胎组(C组)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分别于(取卵后)第3、4、5、6、7天检测共培养组和单独内膜组LIF mRNA和IGF mRNA的表达水平,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组和单独胚胎组的胚胎生长情况。结果:共培养组LIF mRNA和IGF mRNA表达要高于单独内膜组,且在种植窗期达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共培养组胚胎生长发育要优于单独胚胎组。结论:共培养对胚胎发育有积极的支持作用,使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同时提高胚胎质量,要优于单独培养。

    作者:王婧;谭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膜后CASTLEMAN病1例

    患者女,36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不适5年余,加重3个月”于2014年4月入院。入院查体:T:36.4℃;P:68次/min;R:20次/min;BP:98/70 mmH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心肺未及明显异常,腹平,脐下可见长约14 cm横行手术切口瘢痕,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甲胎蛋白:2.8 ng/mL,癌胚抗原<0.50 ng/mL,糖类抗原-199:6.34 U/mL,糖类抗原-125:9.00 U/mL,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复查MRI提示(图1):右侧盆底见类圆形占位,呈等T1稍长T2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周围脂肪间隙清晰,髂内动脉位于肿块前方,脂肪间隙较毛糙,前后径约3.9 cm,左右径约5.1 cm,上下径约5.3 cm。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子宫肌层形态、信号未见异常。子宫内膜均匀,结合带T2WI低信号连续,宫颈部未见明确异常信号。双侧附件区未见明确异常信号。膀胱、直肠形态、信号未见异常。骨盆构成骨及双侧股骨头形态、信号未见异常。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入院诊断为:右侧盆底髂血管旁占位。术前准备完善后于全麻下行盆腔肿瘤切除术+粘连松解术(图2),术中探查肿块位于右侧闭孔旁,边界清楚,完整切除肿块,包膜完整,呈椭圆形,大小约5.5 cm ×4 cm ×3.5 cm,灰红色,质软,术后标本病理示(图3):镜下见淋巴结内滤泡中心玻璃样变的血管,滤泡生发中心萎缩,套区为多层环状的排列的淋巴细胞,滤泡间区见高内皮静脉。免疫组化示:LCA淋巴细胞(+)、Pax-5及CD20 B细胞(+)、CD3及CD5 T细胞(+)、CD10及 Bcl-6生发中心细胞(+)、MUM-1少许B细胞(+)、Ki-67散在细胞(+)、Bcl-2(-)、CyclinD1(-)、CK (-)、CD21及CD23示FDC网。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未见局部复发表现。

    作者:杨小峰;曹家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心胸外科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机制及耐药性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铜绿假单胞菌(PA)的传播机制及耐药性。方法:采用ERIC-PCR和接合转移试验分析PA的传播途径;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 PA药物敏感性。结果:检测到76种基因图谱,其中有两种类型分别有12株(A型)和18株(B型)。接合转移试验的阳性率为79.41%(54株),可以传播部分耐药性的PA占92.59%(50株),其中参与接合转移试验的A型PA(8株)和B型PA(12株)均100%试验阳性并分别100%(8株)和83.33%(10株)传播部分耐药性。 A型和B型均可以感染多个部位,均以感染呼吸道为常见(分别66.67%和44.44%)。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为100.00%,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A型PA对头孢他啶等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图谱型PA。结论:PA耐药形势严峻,并可感染多个部位,同时存在垂直传播的现象和拥有水平传播的潜力。

    作者:刘运仲;刘苏;潘松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特点,并分析侧支循环开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一级侧支循环和二级侧支循环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经治疗后,后交通动脉开放、前软脑膜动脉开放、后软脑膜动脉开放及联合开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9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交通动脉开放、眼动脉开放及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14、9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不明显,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有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较无侧支循环好,而侧支循环的分级对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影响;(2)有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预后较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明显改善,侧支循环开放的类型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岐平;陈英道;李育英;李海宁;梁炳松;李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损伤控制在重症胆管炎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用于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治疗重症胆管炎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1例PTCD术后再手术的重症胆管炎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施行PTCD,术后一般情况明显好转,1周后白细胞均恢复正常。8例血小板减少者术后3 d血小板计数恢复至80×109/L以上。血清胆红素约1周左右下降至34.2 mmol/L以内。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休克及代谢紊乱等患者均于1周左右恢复正常。合并慢性内科疾病者术后治疗2周至3个月不等。所有患者均行确定性手术,28例胆管结石行ERCP+EST 6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22例,3例胆管癌行胰十二指肠1例,胆管癌切除、胆肠吻合术2例,全组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PTCD治疗重症胆管炎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耐受性好,成功率高,引流效果可靠,为确定性手术创造了条件。

    作者:范志勇;李晖;孙中杰;胡海田;吴武军;刘青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丁苯酞联合山楂叶总黄酮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山楂叶总黄酮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丁苯酞组和联合用药组各43例。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进行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山楂叶总黄酮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较丁苯酞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 =5.1482,P <0.01;字2=4.0737, P <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 <0.01),且联合用药组TG、TC及LDL-C水平的降低更为显著,而HDL-C水平的升高更为显著(分别t =3.1284、3.5243、2.0431、2.2239,P <0.05或P <0.01);同时,联合用药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好转情况明显优于丁苯酞组,NSE水平降低也更为显著(分别字2=3.9025,P <0.05;t =5.1482,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山楂叶总黄酮治疗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患者的神经损伤,逆转大脑中动脉狭窄,不良反应轻微,而且能够有效降低NSE蛋白表达水平,能够为患者病情的治疗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效果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进玲;唐树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老年椎体骨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中老年椎体骨赘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及探讨骨赘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中老年腰腿痛患者,利用X线及MRI分别观察骨赘和腰椎间盘退变,根据Nathan方法将骨赘分为4度,定义Ⅱ度及以上为存在骨赘,再根据Pfirrmann方法将腰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对所测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赘与年龄在各腰椎节段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下腰椎L3/4、L4/5的骨赘比例(76.7%、70.8%)比上腰椎L1/2、L2/3(31.7%、46.7%)高,骨赘形成和腰椎间盘退变在各腰椎节段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随着腰椎间盘退变加重,椎体骨赘形成越明显,腰椎间盘退变导致椎体应力过高是骨赘形成重要原因。

    作者:刘湘;季伟;李伦超;韦文武;朱青安;王吉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脐带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早在20世纪20年代,ENDE等[1]就首次报道了脐带血干细胞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UCBT)。近年来,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脐带血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更新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可诱导分化成多样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及代谢性疾病等临床疾病的治疗中,临床价值巨大。本人主要就脐带血干细胞的相关细胞特性以及目前临床上对于脐带血干细胞的新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鲁斌;王岩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采取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点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者:邓力;张清彬;张颖;何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人附睾蛋白E4、CA125、CA199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HE4)、CA125和CA199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A组)与82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B组),检测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比较不同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A组血清HE4、CA125、CA199水平、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组(P <0.05)。 A组血清HE4的阳性率高,B组无HE4阳性患者。联合检测以HE4+ CA125+ CA199灵敏度、准确度高,分别为94.9%、92.5%。 HE4、CA125和CA199水平及阳性率随FIGO分期均呈增高趋势(P <0.05),且各期HE4阳性率均高于CA125、CA199阳性率(P <0.05)。结论:HE4可用于鉴别子宫良恶性疾病,且较CA125、CA199对子宫内膜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HE4、CA125、CA199在鉴别子宫良恶性疾病基础上,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阳性率、准确度。

    作者:张智;陈红霞;徐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管紧张素Ⅱ靶向调控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肝星状细胞(HSC)合成胶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ngⅡ刺激大鼠HSC,采用[3H]-脯氨酸(3H-pro)掺入释放法检测胶原合成的情况, RT-PCR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受体(PDGFR-β)的表达。结果:10-8~10-5 mol/L AngⅡ能剂量依赖性促进HSC对3H-pro的掺入率(P<0.05),促进胶原的合成,但10-6 mol/L AngⅡ作用强。与培养激活的大鼠HSC相比,加入10-6 mol/L AngⅡ刺激后,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培养激活的大鼠HSC可表达少量的PDGFR-β蛋白,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0-6 mol/L AngⅡ刺激后表达明显增强(P <0.01)。细胞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0-6 mol/L AngⅡ刺激HSC后表达 PDGFR-β mRNA明显增加(P <0.01)。结论:AngⅡ可促进 HSC 胶原的合成, PDGF 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曹海霞;颜士岩;汪保灿;段晓燕;范建高;汪余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和母儿结局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后并发子痫前期(PE)的危险因素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围产期检查的144例原发性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在孕20周前,均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low dose aspirin, LDA)50 mg/d治疗;对血压≥150/100 mmHg 2次以上为中、高危者给予口服降压药治疗;依据出院诊断有无并发子痫前期,分为并发子痫前期组(PE组, n =63)和非子痫前期组(No-PE组,n =81);分析临床经过和母儿结局。结果:(1)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发生率为43.8%(63/144);(2)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高危因素:经Logistic分析,年龄>35岁(OR=2.30,95%CI:1.11~4.77),既往PE史(OR =6.76,95%CI:1.83~24.92),高血压年限>4年(OR =2.55,95%CI:1.10~5.89);(3)母儿结局:PE组22.2%(14/63)发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早产与胎儿宫内发育受限(FGR)的发生率分别为PE组44.4%(28/63) vs. No-PE 组11.1%(9/81)和23.8%(15/63) vs.0(0),P<0.001。结论:年龄>35岁,高血压年限>4年和以往有PE史为影响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危险因素;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后易并发PE,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张跃明;王娟;杨伟文;蒋娜;刘丽;刘琴;胡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MHD患者69例,均行MHD治疗1年以上,采用高频B超监测其颈动脉,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IMT ≥1.0 mm与IMT <1.0 mm组,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分析其与颈动脉IMT增厚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26例IMT ≥1.0 mm(37.7%),IMT≥1.0 m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iPTH、1,25-(OH)2D3、FGF23与IMT <1.0 m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增厚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FGF23、1,25-(OH)2D3、iPTH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381、0.512、0.482、0.684、0.563、-0.536,0.59,均P <0.05)。结论:MHD患者易发生颈动脉IMT增厚,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iPTH、1,25-(OH)2D3、FGF23是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赵亚娟;黄兰;辛立升;冯云生;董巧荣;胡桂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2016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ADAM33基因Q-1、T2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究新疆哈萨克族、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ADAM33基因Q-1、T2位点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外周血标本DNA,运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ADAM33基因多态性。结果:哈族两组间相比,Q-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各基因型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萨克族Q-1位点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汉族杂合子GA基因型较GG基因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两民族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比较中,T2位点基因型和Q-1、T2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T2位点各基因型间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及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与COPD易感性可能有关。

    作者:王莎莎;关键;王珊;程芳娟;任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Salusin-α、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发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salusin-α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100例,依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2个亚组:脑梗组50例,斑块组5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组血清salusin-α及Lp-PLA2水平。结果:脑梗组血清salusin-α水平[(2.066±0.564)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750±0.818)ng/L]及斑块组[(2.881±0.758)n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脑梗组血清Lp-PLA2水平[(1.989±0.649)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426±0.406)ng/mL]及斑块组[(1.703±0.541)ng/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alusin-α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呈独立负相关(OR =0.140,95% CI:0.054~0.368,P =0.0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salusin-α减低,Lp-PLA2增高;血清salusin-α水平减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丹;聂善静;王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锌剂联合特拉唑嗪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锌剂联合特拉唑嗪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A组均口服特拉唑嗪+锌硒宝治疗,B组只服用特拉唑嗪,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优于B组(P <0.05);A组NIH-CPSI总体评分、EPS中IL-2及TNF-α水平均低于B组(均P <0.05);A组EPS中WBC阳性总例数由治疗前的40例减少为治疗后的18例,明显优于B组(P <0.05);同时,A组治疗后EPS中卵磷脂小体含量明显高于B组。结论:联合使用特拉唑嗪及锌剂可明显改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肖卫忠;潘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肝肺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和肺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于2004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确诊为布加综合征的35例患者,分析患者在经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前和术后1个月,其腹水、下肢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肝功能和FVC , MVV , PEF , FEV1.0, FEV1.0/ FVC等肺功能检查的改变。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腹水、下肢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5,2.31,2.07,P <0.01)。术后患者的FVC,MVV,PEF,FEV1,FEV1/FVC等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83,2.69,1.47,1.69,1,97,P =0.041,0.029,0.046,0.043,0.038)。结论: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能有效地改善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布加综合征患者肝功能及肺功能的损害。

    作者:顾亚奇;黄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广西汉族人群Toll样受体2(597T/C)基因多态性与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关系

    目的:研究TLR2(Toll-like receptor2)基因-597T/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广西汉族人群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筛选110例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病例组)和200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血清相关指标的检测,并使用PCR-RFLP方法对TLR2-597T/C位点进行分析。结果:(1)110例AAV患者TLR2597T/C存在3种基因型,TT、TC及CC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55%、40.00%、5.45%,T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55%、25.45%;200例健康人TT、TC及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00%、40.50%、3.50%,T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6.25%、23.75%;两者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AAV组3种基因型间蛋白尿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病理资料分析显示AAV组3种基因型小血管炎活动指数及慢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广西汉族人群中,TLR2-597T/C多态性可能与其蛋白尿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但可能与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遗传易感性不相关。

    作者:韦素珍;薛超;廖蕴华;赖彦妃;吴春香;何林檩;龚爱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