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战瑞;赵铖;刘博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噬的影响。方法:21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假手术组(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丙泊酚干预组(Ⅲ)。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 ,再灌注120 min制备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前10 min,Ⅲ组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6 mg/(kg·h)至再灌注120 min,Ⅰ组、Ⅱ组静脉持续泵注生理盐水3 mL/(kg·h)至再灌注120 min。记录缺血前、缺血30 min 及再灌注120 min 时HR、LVSP、± dp/dt-max;检测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cTnT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左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水平。结果:缺血前各组大鼠HR、LVSP、± dp/dtmax 差异无显著性;缺血30 min 时,与Ⅰ组比较,Ⅱ、Ⅲ组 HR、LVSP、± dp/dtmax 均显著性降低;再灌注120 min时,与Ⅰ组比较,Ⅱ组HR、LVSP、± dp/dtmax、p-mTOR 表达均显著性降低,cTnT、mTOR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Ⅱ组比较,Ⅲ组 HR、LVSP、± dp/dtmax、p-mTOR 表达均显著性升高,cTnT、mTOR 表达显著降低(P <0.05)。结论:丙泊酚可能通过上调 SD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自噬时p-mTOR 的表达,下调mTOR的表达减轻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祁秀茹;王春亮;王颖;陈静;王红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 HPS )是由多种潜在病因引起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产生细胞因子风暴所导致的危及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状态。 HPS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 HPS 具有明确的基因缺陷;继发性HPS 有多种病因引起,而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 , AID )相关的 HPS称为自身免疫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autoimmune disease-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 AAHS )。本研究分析15例 AAHS 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作者:陈战瑞;赵铖;刘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比较 MDRD 法(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 equatio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 GFR )与核素测量清除率,评价 MDRD 法反映不同慢性肾脏病肾功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70例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其测得的GFR计为rGFR,MDRD法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为eGFR2,比较分析eGFR2与rGFR的相关性。结果:(1)eGFR2和 rGFR显著相关(r =0.738, P <0.001)。(2)急性肾衰竭患者,eGFR2明显低于rGFR (P <0.001)。(3)在CKD 3~5期患者,eGFR2和 rGFR有显著相关性(r =0.673,P <0.001)。根据患者基础疾病进行分组:原发性肾病组,eGFR2和 rGFR 显著相关(r =0.833,P <0.001);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病组,eGFR2和 rGFR显著相关(r =0.700,P <0.001);风湿病继发肾脏损害组,eGFR2和rGFR显著相关(r =0.638,P <0.001);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组,eGFR2明显低于rGFR(P <0.001);慢性肾病合并感染组,eGFR2明显低于 rGFR (P <0.001);继发于其他慢性病组,eGFR2和rGFR显著相关(r =0.725,P <0.001)。结论: MDRD法估测GFR能准确反映肾脏功能。在急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及慢性肾病合并感染患者中,MDRD评估的GFR明显低于核素测量的肾脏清除率,需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准确评估肾功能。
作者:傅兰君;陈红波;史佳丽;张丽霞;马红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sCOPD)病情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sCOPD患者10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查体者8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肺功能检查记录 FEV1%pre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sTREM-1;对sCOPD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与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结果:sCOPD组血清sTRE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13.2±31.5) pg/mL vs.(83.8±17.9) pg/mL, P=0.000]。 sCOPD患者血清sTREM-1水平与CAT评分呈正相关(r=0.507, P=0.000),与PaO2、FEV1%pred呈显著负相关(r=-0.439, P =0.000;r =-0.560, P =0.000)。结论:血清sTREM-1具有评估sCOPD患者严重程度的潜在价值。
作者:吴娟;沙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乳突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术腔感染、面瘫、眩晕、感音神经性耳聋等,而术后出血并不多见。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共行乳突根治术652例,其中术后出血2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赵梓博;孙淑萍;卢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肾脏维持正常的重吸收功能依赖于充足的血供,肾脏缺血、肾毒性药物等均可引起缺血性肾损伤。肾脏缺血后,即刻出现细胞代谢和功能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加重。缺血早期的损伤是可逆的,再灌注后机体会自行修复损伤。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近端小管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细胞骨架改变、腺嘌呤核苷酸代谢障碍、细胞内钙离子稳态的改变、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的联系丢失、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等,终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阻塞肾小管。再灌注虽然对肾功能恢复而言是必须的,然而由于肾脏缺乏侧支循环,突然恢复血供却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对肾脏造成远期损害。这些不良反应是多因素的,目前大多研究认为,内质网应激、过多的活性氧分子产生以及炎症因子是主要原因。
作者:任冰霜;雷艳;黄梁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不同免疫抑制剂对原发性IgA肾病伴轻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原发性IgA肾病伴轻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160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治疗一组、治疗二组、治疗三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一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二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治疗三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治疗4、12周后检测各组患者的尿蛋白含量、血浆白蛋白及血肌酐的变化,并记录各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个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90.0%和75.5%,较对照组有效率(22.5%)显著提升(P <0.05);3个治疗组在尿蛋白明显下降的同时血浆白蛋白均得到提升,治疗12周后治疗二组患者提升效果为明显。治疗4周后各治疗组患者血肌酐水平均出现降低;治疗12周后,各治疗组血肌酐水平进一步下降,其中治疗一组效果较治疗二、三组效果显著。治疗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激素治疗原发性IgA肾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发症较少,患者预后良好;采取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的治疗方案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疗效较好,可以作为预选方案在临床使用。
作者:汤跃武;吴泽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损伤分子-1(KIM-1)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时机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脓毒症且并发AKI的患者,确诊后24 h内收集患者尿液标本,统一用ELISA法分别检测尿KIM-1水平,同时收集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白细胞等临床指标。根据患者在之后住院期间是否需要接受CRRT,分为脓毒症CRRT组和脓毒症非CRRT组,对2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尿液KIM-1浓度在评价脓毒症AKI患者需CRRT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总共收集62例脓毒症AKI患者,男性占62.9%,年龄21~86岁,平均(63.2±15.1)岁。27例患者后接受CRRT治疗,确诊AKI后的24 h 内,2组患者 Scr、BUN、血白细胞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脓毒症CRRT组尿KIM-1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非CRRT组(P <0.05)。尿液 KIM-1在预测脓毒症 AKI 患者需 CRRT 治疗的 ROC 曲线下面积是0.826(95%CI:0.775~0.898,P <0.01)。结论:尿液KIM-1在脓毒症AKI患者选择CRRT治疗时机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有助于早期介入CRRT治疗。
作者:金献冠;徐建国;杨燕阳;李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改良Jaslow 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我科收治的3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Jaslow 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以VAS 评分、ODI指数、JOA评分、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椎间隙高度变化评估融合器沉降。 Suk植骨融合标准评估融合情况。结果:术后34例症状均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VAS、ODI指数,较术前降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按JOA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8例,良6例,优良率100%。按Suk植骨融合标准,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率100%。结论:改良Jaslow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
作者:唐浩;高啸;蒋允昌;邓斌;黄凯;冯虎;赵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国广东汉族人群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联。方法:收集到431例NSCL/P 患者(病例组)和451例对照者(对照组)。用TaqMan 基因型鉴定技术对分别位于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的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用卡方检验评价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并且评价其与NSCL/P的关联。结果:对照组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病例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10q25 rs7078160和8q24 rs987525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广东汉族人群NSCL/P未发现有关联。
作者:何运铺;陈建欢;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DKA患者分为DKA并感染组、DKA无感染组,另设糖尿病无DKA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入院时血PCT及各项临床指标。积极治疗DKA的同时,测定DKA两组入院第2、3天血PCT、乳酸、血淀粉酶等指标,比较PCT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DKA无感染组PCT明显高于无DKA组。对两组DKA患者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值 ROC曲线下面积(AUC)仅0.649,甚至小于中性粒细胞率AUC 0.661。DKA无感染组PCT在入院第2、3天进行性下降,下降率明显大于DKA感染组。 PCT第3天下降率AUC达到0.889,临界值为0.45,灵敏度80%,特异度为9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PCT的第3天下降率与血乳酸第3天下降率、血淀粉酶第3天下降率相关。结论:DKA发生时即使无感染外周血PCT水平明显升高,血PCT对感染诊断价值有限。随着DKA纠正,无感染患者血PCT下降水平远远大于感染患者。 PCT第3天下降率对感染的诊断更有价值。 PCT水平变化与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李佳;姜鲜;马红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高压合并心包积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2009-2011年108例合并肺高压的MHD患者(其中61例伴有心包积液),随访2年,采用生存曲线分析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发心血管事件)。结果:患者平均初始透析年龄为(60.2±14.1)岁,男性占55.6%,平均肺动脉压力为(53.0±15.4)mmHg。12.0%为重度肺高压,2例(1.9%)为中至大量心包积液。随访2年,心包积液组和无心包积液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4.4% vs.21.3%、23.0% vs.12.8%和54.1% vs.42.6%(均P >0.05)。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Log Rank P =0.129)、心血管死亡(P =0.148)和新发心血管事件(P =0.131)方面均无差异。结论:与不伴心包积液的患者相比,合并心包积液的肺高压患者并不增加MHD患者终点事件。
作者:李志莲;梁馨苓;陈源汉;李锐钊;徐丽霞;董伟;黎思嘉;冯仲林;史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联合姜黄素用药对 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SRB 法考察替莫唑胺联合姜黄素对 C6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法检测联合用药对 C6细胞的凋亡作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联合用药对细胞的诱导作用及在细胞中的定位作用。结果: SRB 法结果显示替莫唑胺联合姜黄素在48 h 时对 C6细胞的抑制率为(91.22±0.51)%,显著高于24 h 的抑制率(83.66±0.18)%(P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替莫唑胺(10μmol/L)联合姜黄素(5μmol/L)用药时 C6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33.15±0.79)%;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姜黄素联合替莫唑胺组诱导 C6细胞的凋亡细胞数量多于游离药物组。结论:替莫唑胺联合姜黄素用药能够抑制 C6细胞的生长,同时可诱导C6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亚华;应雪;张春春;轩亚茹;闫荷露;李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患者男,65岁,因“吸入性肺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于2015年12月1日入住ICU。既往有鼻咽癌、放疗病史。入室后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液体治疗及维护内环境稳定等处理。呼吸机参数:SIMV 模式,F14次/min,PC 16 cmH2O, PS 16 cmH2O, PEEP 5 cmH2O,FiO245%。
作者:黄道政;黄振飞;庞静;施莹;林森;梁伟杏;王首红;吴岩;覃铁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中年人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 , BMI )与收缩压、血糖、血脂及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关系,为超重和肥胖中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郑州市管城区航东和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体检者中随机抽取1628例社区常住中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 BMI 的大小,将其分为体重未超标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并对其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郑州市管城区中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7.97%和15.72%。不同 BMI 组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和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检出率高于体重未超标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险因素( OR 值分别为2.144、1.911和2.028)。结论:郑州市管城区中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超重和肥胖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聚集现象,控制体重可全面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与发病危险。
作者:孙丹;闫芳芳;孟雨姗;苑晓晓;王雅莉;盛嘉昭;张伟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糖尿病(diabetes, DM)是一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基因参与,迄今为止仍不明了。传统的DM机制认为,遗传和基因突变导致了DM的发生。但是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实,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表观遗传学)在DM 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表观遗传学属于遗传学的重要领域,指在不改变DNA遗传物质碱基序列的前提下,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实现代间遗传的现象。甲基化是其中为重要的一种修饰方式,在基因型与表型之间起联接作用。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甲基化修饰改变能够影响胰腺β细胞的发育、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分泌量,因而被认为是DM 发病的可能机制之一。本文拟对DM中可能的表观遗传修饰甲基化机制做一总结。
作者:侯拉梅;刘敏;段畅;李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14-3-3η蛋白水平在类风湿关节(RA)及其合并骨质疏松(O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9例RA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14-3-3η蛋白浓度,同时采用DEXA法测定RA患者骨密度(BMD)。结果:(1)血清14-3-3η蛋白在RA组中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001);(2)ROC曲线显示:当血清14-3-3η蛋白截断点值为0.879 ng/mL 时,其对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9.6%(AUC =0.917,P <0.0001);(3)线性相关:血清14-3-3η蛋白水平在早期RA患者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974, P =0.019)。结论:血清14-3-3η蛋白在RA(尤其是早期RA)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早期RA患者病情及OP密切相关。
作者:龚勋;徐胜前;吴颖;麻璨琛;齐姗;刘文;徐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复杂跟腱缺损的效果。方法: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复杂跟腱缺损12例。统计手术前后踝关节动度、AOFAS评分、SF36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一期愈合8例,皮瓣表皮坏死2例,皮瓣远端坏死1例,感染复发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1年踝关节跖屈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1年踝关节背伸略低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1年AOFAS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儿童复杂跟腱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王季;蔡锦方;王建超;李宗玉;曹学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前沿磷酸化RB(pRB)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2例加做颈部淋巴结清扫的部分或全部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进行pRB检测,分析pRB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浸润前沿,可见pRB以核质转位的模式表达,pRB在浸润前沿的核质转位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浸润前沿pRB核质转位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肖晓岚;吴文川;李灼日;陈春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以每搏量变异度( SVV )为指导的液体治疗和以中心静脉压( CVP )为指导的常规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结肠癌手术肠道屏障的影响。方法:选择 ASAⅡ~Ⅲ级的50例择期行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S 组)25例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 组)25例。 S 组将10%≤SVV≤12%作为目标行目标导向液体管理, C 组以中心静脉压( CVP )、平均动脉压( MAP )监测进行常规输液。记录两组患者液体总量、手术时间、尿量及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手术1 h(T2)、手术结束(T3)患者的 MAP、心率(HR)、CVP、SVV、碳酸氢盐(HCO3-)等情况;抽取患者静脉血 T0、T1、T2、T3四个时间点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的浓度。结果:与 C 组相比,S 组在T2、T3时点的MAP、CVP 明显低于 C 组;S 组术中液体总量明显少于 C 组(P <0.05);S 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 <0.05);S 组 T2、T3的 DAO、D-乳酸含量明显低于 C 组(P <0.05)。结论:在老年结肠癌手术患者以 SVV 为指导的液体治疗较以 CVP 等为指导的常规液体治疗更具有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作者:白丽红;张树波;刘铁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