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凤;黄启涛;黄晨;周元平;刘志华;曾文娟;王海臻;袁国盛;钟梅;高云飞
目的:探究颞叶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脑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及Toll样受体蛋白(TLR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致痫灶切除术”的颞叶难治性癫痫患者85例为实验组,术中留取致痫灶脑组织标本;选取同期于该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减压术”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术中留取正常脑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组患者致痫灶脑组织及对照组正常脑组织中HMGB1及其受体TLR4的表达,统计分析患者癫痫发作与致痫灶组织中HMGB1及TLR4表达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致痫灶脑组织中HMGB1(χ2=74.375, P =0.000)、TLR4(χ2=57.495, P =0.000)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实验组患者致痫灶脑组织中 HMGB1、TLR4表达水平与患者癫痫病程(χ2=25.798, P =0.000)、(χ2=10.548, P =0.001),术前癫痫平均发作时间(χ2=8.403, P =0.004)、(χ2=10.564, P =0.001),术前癫痫发作频率(χ2=4.912, P =0.027)、(χ2=5.567, P =0.018)密切相关。结论:HMGB1-TLR4轴可能成为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诊疗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李晓辉;王新军;杨如意;吴建珩;武跃辉;谢井伟;王振;郭电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不同推量方式对根治性放疗后局灶残存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远期疗效及放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期间我院局部晚期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残存患者接受伽玛刀推量治疗(49例)及三维适形放疗(3D-CRT)推量治疗(53例),比较两组患者远期疗效及放疗反应。结果:伽玛刀推量组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是97.8%,90.0%,80.8%,3D-CRT 推量组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是94.3%,76.1%,72.9%,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及1,3,5年无转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远期放射性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治性放疗后病灶残存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伽玛刀推量放疗在远期局控率方面优于3D-CRT推量,两者远期放疗反应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铭仪;陈冬平;李洲宇;余意;齐斌;尹文晶;何璐;刘锦全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显像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I入选NSTE-ACS患者54例(NSTE-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4例(SA组),采用酶法测定入选患者血Hcy 水平。依据心电图中ST-T 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中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部位,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综合确定罪犯血管病变。对所有病变进行IVUS 影像定量分析,测量计算小管腔处外弹力膜面积、小管腔面积、斑块截面积、斑块负荷及坏死核心面积百分比。然后将NSTE-ACS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与罪犯病变VH-IVUS特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SA 组相比,NSTE-ACS 组血Hcy 水平明显升高,hs-CRP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与SA 组比较,NSTE-ACS 组罪犯病变斑块负荷、斑块截面积、坏死核心成分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3)NSTE-ACS组血Hcy水平与hs-CRP、斑块负荷、坏死核心成分比例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429、0.501和0.762,均 P <0.01),与 HDL-C 呈负相关(r =-0.556,P <0.01);血 hs-CRP 水平与斑块负荷、斑块截面积、坏死核心成分比例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501、0.462和0.683,均P <0.01)。结论:NSTE-ACS患者罪犯病变斑块坏死核心成分比与SA组差异明显,其血Hcy 水平也明显高于SA组,且血Hcy、hs-CRP水平与罪犯病变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血Hcy 水平可以作为预测NSTE-ACS患者斑块破裂风险的一项指标。
作者:薛国华;马惠芳;张守彦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弥漫性肺泡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诊断为弥漫性肺泡出血的病例12例,分析临床特征。结果:12例弥漫性肺泡出血患者中,7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8例由ANCA相关性血管炎引起,1例为结缔组织病引起,1例为中毒引起,还有2例病因未明,考虑与药物使用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1例(91.67%)、咯血12例(100%)、贫血12例(100%)、气促10例(83.33%)。结论:弥漫性肺泡出血是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对于存在咯血、呼吸困难、贫血等表现时应考虑弥漫性肺泡出血,及时完善各项检查,早期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张钰珊;赵子文;梁志科;李裕军;钟维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患者女,60岁,因“四肢、躯干皮肤散在瘀斑瘀点3个月余,加重伴浮肿、不能平卧1周”于2014年9月入院。患者3个月余前因四肢、躯干皮肤散在瘀斑瘀点,突出皮面,至某医院查肾功能:肌酐230μmol/L。尿常规:蛋白(2+),隐血(3+)。血常规:血小板264×109/L。凝血常规:D二聚体1268 ng/mL。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慢性肾脏病4期”,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血肌酐降至160μmol/L出院。后自行停用激素,逐渐加重。1周前皮疹加重,伴周身水肿、胸闷、不能平卧,四肢、躯干皮肤肌肉疼痛拒触,口腔颊部散在溃疡,直径2~5 mm ,时有咳嗽,痰中带血,鼻涕带血痂,24 h尿量约500 mL。门诊复查肾功能:肌酐1300μmol/L ,故以“过敏性紫癜;慢性肾脏病5期;过敏性紫癜肾炎”收入院。其6个月前有“红眼”病史,曾至眼科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后自行停药。查血常规:白细胞22.8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14%,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53.00 g/L,血小板284×109/L。尿常规:隐血(3+),蛋白(3+),白细胞(1+),红细胞(高倍视野)417.6/HPF,白细胞(高倍视野)156.6/HPF。肝功能:白蛋白27 g/L。肾功能:肌酐1441μmol/L ,尿素66.6 mmol/L,尿酸1086μmol/L,二氧化碳12.1 mmol/L。超敏 C 反应蛋白29.179 mg/dL。凝血常规:PT 15.7 s, FIB 6.18 g/L,D 二聚体>10000.00 ng/mL。IgG 16.6 g/L,补体C30.773 g/L。抗核抗体(-)。肺 CT:双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呈网状,双肺有多发散在纤维索条状影及点片状影,两肺见磨玻璃样改变;沿双侧后胸壁有带状水样密度影。入院紧急血透,后予规律血透。予拜复乐抗感染。拟诊重症过敏性紫癜,予静滴小剂量甲强龙:40 mg ,每天1次。第2天查透析后肾功能:肌酐786μmol/L,尿素37.5 mmol/L,尿酸563μmol/L,二氧化碳16.4 mmol/L。患者当晚排红褐色便,便潜血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3.1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5.44%,红细胞1.91×1012/L,血红蛋白48.00 g/L。有消化道出血,但其既往无溃疡病史,且腹型紫癜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故加用泮托拉唑,未停激素,密切观察。第4天复查便潜血阴性。患者经上述治疗明显好转,但仍有痰中带少量血,与过敏性紫癜不符,遂进一步检查。 ANCA:pANCA (+);cANCA (+);抗 PR3抗体(+)。自带近期外院泌尿系彩超:双肾皮质回声增强。左肾大小:96 mm ×42 mm ,右肾大小:92 mm ×40 mm。患者拒绝做肾脏穿刺活检。但其cANCA合并抗 PR3抗体阳性,仍更正诊断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第7天明确诊断后即调整甲强龙为80 mg ,每天1次。第10天咯血停止。因无肾穿依据,故未予环磷酰胺,激素逐渐减量,继续血透,病情逐步缓解。第25天出院,查肝功能:白蛋白34 g/L。肾功能(透析前):肌酐325μmol/L,尿素19.0 mmol/L ,尿酸234μmol/L ,二氧化碳20.1 mmol/L。超敏 C 反应蛋白0.224 mg/dL。凝血常规:D 二聚体1428.22 ng/mL。 IgG 7.35 g/L,补体C30.66 g/L。血常规:白细胞9.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81%,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68.00 g/L。尿常规:隐血(3+),蛋白(3+),红细胞(高倍视野)234.8/HPF,白细胞(高倍视野)102.6/HPF。无明显不适,唯尿量少,24 h 500~700 mL 左右,继续以泼尼松45 mg ,每天1次,维持口服,规律血透。
作者:刘艳华;王宏安;王银萍;张守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加减陷胸桃承汤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模型Th1/Th2的影响。方法:选用SD 大鼠为实验对象,采取盲肠结扎穿孔术造成大鼠ARDS 模型,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加减陷胸桃承汤合参麦注射液(合方组)、加减陷胸桃承汤(桃承组)、参麦注射液(参麦组)预处理动物,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外周血白细胞、IFN-γ、IL-4、IFN-γ/IL-4和肺组织湿干比重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阳性对照组外周血WBC、PMN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四组(P <0.05);经治疗后合方组WBC、PMN细胞数、肺组织湿干比重值、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与阳性对照组、桃承组、参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合方组IFN-γ/IL-4值接近于阴性对照组,说明Th1向Th2漂移。结论:加减陷胸桃承汤合参麦注射液可减少ARDS大鼠WBC、PMN细胞数,调节IL-4、IFN-γ水平,促使Th1/Th2转换,趋向平衡,减轻肺组织损伤。
作者:夏红梅;尹卫华;耿耘;马超英;徐荣;钱晓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和脂代谢紊乱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中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实验分为GDM 组、正常妊娠组、正常未孕组,检测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瘦素及胎盘瘦素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1)GDM 组血清瘦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OMA-IR和胎盘瘦素含量高于 NGT 组,NGT 组血清瘦素、TC 和 HOMA-IR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血清瘦素分别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HOMA-IR、TC和TG呈正相关(r 分别为0.593、0.688、0.722、0.492,P <0.05)。结论:瘦素可能通过引起脂代谢紊乱,进而两者共同参与GDM的发病、母体血清瘦素水平有望成为GDM的观察指标。
作者:李静芳;付艳芹;张苏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辅助性 T 细胞1(Th1)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20例经实验室确诊的AIDS患者进行研究,AIDS接受了高效抗转录病毒治疗(HAART组)、选取2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健康组,分别于AIDS接受高效抗转录病毒治疗前、治疗6、12个月时分别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分为单独培养组和IFN-γ共培养组,检测培养液中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的表达差异。结果: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单独培养组、IFN-γ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12、IL-21的水平均显著地低于健康组(P <0.05);治疗6、12个月,IFN-γ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12、IL-21的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单独培养组(P <0.05)。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单独培养组、IFN-γ共培养组IP-10的水平、CD4+CD25+Foxp3Treg 细胞表达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健康组(P <0.05);治疗6、12个月,IFN-γ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P-10的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单独培养组(P <0.05),IFN-γ共培养组上清液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水平均显著地低于单独培养组(P <0.05)。结论:AIDS接受了高效抗转录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水平,IFN-γ可以进一步刺激AIDS患者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
作者:佟艳艳;夏彦东;周波;吴俊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慢性心力衰竭也被称之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脏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或者是因为循环负荷过重而减弱心肌收缩力,以及心排出量存在相应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慢性心力衰竭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会降低其生存率。在传统治疗心力衰竭中主要以利尿、强心、吸氧以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为主,但目前提倡联合使用多种不同机制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远近期疗效进行研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成;王建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胸痛患者初次hs-cTnT水平≤14 ng/L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胸痛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患者3096例,根据初次hs-cTnT水平、心电图将患者分为hs-cTnT≤14 ng/L且心电图提示无缺血表现组和hs-cTnT >14 ng/L组,计算30 d内两组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度及阴性预测值。结果:30 d 内hs-cTnT≤14 ng/L 组发生AMI 37例,绝对危险度为2.35(1.86~2.74),30 d 内有4例患者死亡,绝对危险度为0.29(0.12~0.53);初次 hs-cTnT水平≤14 ng/L 且心电图提示无缺血表现组发生 AMI 9例,绝对危险度为0.58(0.42~0.74),30 d 内无患者死亡。结论:胸痛患者初次hs-cTnT水平≤14 ng/L 且心电图提示无缺血表现可基本排除AMI,阴性预测值为99.6%,准确性高,动态监测5 h hs-cTnT≤14 ng/L直接排除AMI。
作者:郭英;黄华兰;朱帅;李贵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建立可卡因诱导的SD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伏隔核区D-丝氨酸浓度变化,以及腹腔、伏隔核区注射D-丝氨酸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的影响。方法:(1)建立可卡因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使用高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伏隔核区D-丝氨酸浓度变化。(2)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腹腔注射D-丝氨酸(100 mg/kg)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训练的影响。(3)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伏隔核区注射D-丝氨酸(5μg/侧)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训练的影响。结果:(1)条件性位置偏爱SD 大鼠伏隔核区 D-丝氨酸浓度降低[条件性位置偏爱组(2.80±0.45)pmol/μg,对照组(4.21±0.68)pmol/μg,P =0.028]。(2)腹腔注射D-丝氨酸可促进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消退训练[条件性位置偏爱鼠腹腔注射D-丝氨酸组(426.8±42.1)s,条件性位置偏爱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501.6±46.2)s,P =0.008]。(3)伏隔核区微量注射D-丝氨酸可促进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消退训练[条件性位置偏爱鼠微注射 D-丝氨酸组(471.2±38.5) s,条件性位置偏爱鼠微注射生理盐水组(496.1±40.8)s,P =0.006]。结论:D-丝氨酸可能是一种辅助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可卡因成瘾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志强;何敏;蒋玲霞;饶琦;朱晓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及其癌旁组织中 Slug 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VENTANA 自动免疫组化仪检测107例 PTC 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 Slug 蛋白的表达,观察其在 PTC 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PTC 及癌旁甲状腺组织中 Slug 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5.4%(70/107)、14.0%(15/1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PTC 中Slug 蛋白的高表达与癌的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 P <0.05)。结论:Slug 蛋白在 PTC 中高表达,并且与包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推测其在判断肿瘤的转移和预后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学东;陈士超;焦德;洪虹;温文娟;闫金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将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高血压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4周,每周2次。干预结束后,均随访3个月,在干预前、干预后第1、4个月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负性情绪评分及服药依从性评分。结果:干预后1、4个月,试验组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00、0.000),服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 =0.032、0.037),干预后第4个月试验组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促使患者做出行为改变,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有利于控制血压,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作者:吴际军;张先庚;王红艳;梁小利;曹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妊娠前半期(≤20周)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干预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围产保健门诊建档的孕妇,测定甲状腺功能,依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标准判定甲功,分为甲功正常组和甲功异常组,甲功异常组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追踪观察全部入组孕妇,24~28周行75 g OGTT,依国际糖尿病研究组(IADPSG)标准诊断GDM。χ2分析比较不同甲状腺功能组GDM的患病情况。结果:共收集孕妇1062例,甲功正常组857例,亚临床甲亢14例(1.32%),亚临床甲减164例(15.4%),低T4血症22例(2.07%),临床甲减5例(0.47%)。低T4血症组与甲功正常组相比 GDM 患病明显增高(54.5% vs 27.8%,P =0.006),余与正常甲功组相比GDM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妊娠前半期甲功异常与GDM发病相关,应重视妊娠期甲功异常的筛查和治疗。
作者:李利平;姜宏卫;付留俊;袁园;宋白利;秦贵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乙醇是否通过参与调节培养的人巨噬细胞细胞内白介素1α(IL-1α)的分泌过程,从而发挥对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人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至2~3代后,加入佛波酯(PMA)孵育72 h 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用ELIAS 方法检测脂多糖(LPS)、胆固醇(CHOL)及乙醇(ethanal)对巨噬细胞分泌IL-1α的影响。结合ELISA结果,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乙醇对Caspase-1、NLR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及LPS + CHOL组IL-1α的浓度升高。与LPS +CHOL 组比较,LPS + CHOL + etha 组 IL-1α的浓度显著下降(P <0.01)。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乙醇抑制Caspase-1、NLRP3蛋白激活。结论:乙醇抑制巨噬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激活可能是适度饮酒对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潜在保护作用的生物学途径。
作者:周婧;姜迎萍;赵一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用于根管冲洗的疗效。方法:选取因急慢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而需要行根管治疗的543例患者的543颗患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西帕依固龈液组、双氧水组及次氯酸钠组。3组患牙均采用常规开髓、拔髓及根管预备,采用3组不同的根管冲洗液冲洗,1周后复诊,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计算成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无论病程长短以及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好与差,3种药物的根管冲洗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与次氯酸钠、双氧水的冲洗效果相同,可作为替代品用于根管冲洗。
作者:林彤;程百祥;李昂;侯立鹏;胡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对EV71感染相关肺出血高危儿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此次研究标准的患儿64例,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39例和普通治疗组25例;观察两组患儿IVIG 治疗前后血免疫及细胞因子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前IVIG 治疗组外周血T细胞、TH、B 细胞都高于对照组,IgA 低于对照组(P <0.05);(2)治疗后 IVIG 治疗组较治疗前 NK、IgG 升高,T 细胞、TH、B 细胞下降(P <0.05);(3)治疗前两治疗组IL-6、IL-10、INF-γ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治疗后IVIG 治疗组较治疗前IL-6、IFN-γ降低, IL-10升高(P <0.05)。普通组治疗后外周血IL-6、IL-10、IFN-γ水平较治疗前无差异(P >0.05)。结论: EV71感染相关肺出血高危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及时应用免疫球蛋白可调节免疫紊乱,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鹏;宋春兰;成怡冰;崔亚杰;张晓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神经营养素-3(NT-3)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NT-3转染入BMSCs后移植于80只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对照(NS)组、BMSCs 组和 NT-3+BMSCs 组,观察损伤大鼠的 BBB 评分、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及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情况。结果:BMSCs+NT-3组大鼠 BBB 评分较 BMSCs 组增加,而BMSCs 组较NS 组增高,但Sham 组明显高于BMSCs+NT-3组;BMSCs 组神经元凋亡较NS组减少,BMSCs +NT-3组较 BMSCs 组减少,但 Sham 组凋亡明显低于 BMSCs+NT-3组;NS 组 MDA 及 MPO 活性明显高于BMSCs组,BMSCs+NT-3组两者明显低于BMSCs组,但Sham 组低。所有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MSCs经NT-3转染后相互促进,移植于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减缓神经元细胞凋亡、抑制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修复。
作者:宗海斌;董玉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脂肪因子Vaspin 与妊娠期糖尿病(GDM)胰岛素抵抗的内在联系。方法:复苏、传代及诱导分化 GDM 前脂肪细胞,构建 Vaspin 过表达载体,转化、培养和提取;以4个过表达梯度(0.0、1.0、2.5、5.0μg)转染传代脂肪细胞,Q-PCR 检测 Vaspin 、胰岛素受体底物-1/2(IRS-1/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85a)) mRNA表达,WB检测Vaspin、IRS-1/2、PI3K(P85a)蛋白表达及IRS-1/2磷酸化水平,[3H]-2-脱氧-D-葡萄糖摄取测定法检测各组葡萄糖摄取率的变化。结果:(1)Vaspin mRNA 及蛋白表达随转染浓度梯度升高而表达量增加,所构建Vaspin过表达载体有效;(2)随Vaspin 表达增加,IRS-1/2、PI3K(P85a) mRNA、蛋白表达及IRS-1/2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均未出现明显变化;(3)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率与Vaspin 过表达浓度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Vaspin 在 GDM 血清及网膜脂肪组织中的高表达与 GDM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
作者:潘宝龙;马润玫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 PDU )中膀胱起搏细胞( ICC )的密度及应力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丙酸睾丸酮联合尿动力学方法建立 PDU 豚鼠模型( n =23),以同质前列腺增生(BPH, n =6)及正常豚鼠(n =20)作为对照,然后将三组膀胱制作冰冻切片,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ICC 数目变化。进一步通过体外流体应力培养 ICC ,结合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动态观察应力环境对 ICC 生长数目的影响。结果:PDU 膀胱组织中 ICC 数目[(0.28±0.52)%]与正常对照组[(5±0.36)%],及 BPH 组[(5.4±0.42)%],比较明显减少,其中以二聚体 ICC 减少更为显著,它与单体 ICC 比例在PDU 组(6.13±1.4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1.55±9.67)%,P <0.05]和 BPH 组[71.52±8.95)%,P <0.05]。体外 ICC 生长密度与流体应力的作用时间呈负相关(r =-0.7149),去应力环境后的培养持续时间与 ICC 密度呈正相关( r =0.8157)。结论:PDU 中存在 ICC 密度分布异常, ICC 数目减少与应力环境的作用时间有关,提示尽早消除膀胱中的应力环境可能有助于恢复 PDU 中的 ICC 密度。
作者:李云飞;张少峰;甘伟;张正龙;季辉华;陈胜;王天宝;刘云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