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萍;冯小波;李丽莉;肖朝林;文庆;林明春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室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筛选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手术室行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的2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分别是4和6.5 d、4321和5765元、2.3%和11.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7.7%和86.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手术室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效果好,不但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优质护理目标。
作者:丁翠华;邱鹏程;陈保坤;高兰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处理前精液参数与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科284个 IUI周期,参考WHO 第5版精液参数下限,将处理前丈夫精液如下分组:禁欲时间(<3 d、3~5 d、>5 d)、黏稠度(正常黏稠、高度黏稠)、pH 值(<7.2、7.2~7.4、7.5~7.8)、浓度(<20×106/mL、20~40×106/mL、>40×106/mL )、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40%、40%~50%、>50%)、前向运动精子总数[<20×106、(20~50)×106、(50~100)×106、>100×106],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周期妊娠率。结果:共完成284个IUI 周期,临床妊娠47周期,总临床妊娠率16.5%;处理前精液黏稠度、pH 值、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各组妊娠率虽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但高度黏稠、pH 值<7.2、前向运动精子总数<20×1063组与对应组别比较,妊娠率均降低;禁欲时间<3 d 组妊娠率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处理前精液浓度、pH 值、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IUI临床妊娠率应无明显相关性,而禁欲时间、黏稠度、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IUI临床妊娠率是否存在相关性,还需统计更多的周期数。
作者:周欢群;周文;王红梅;陆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常见染色体畸变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99例患者尿液标本采用 FISH技术检测9p21位点及3、7、17号染色体的畸变,并收集术后肿瘤分级、分期信息。结果:(1)3、17号染色体的畸变率在不同分期、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7号染色体的畸变率在不同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同病理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p21位点的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期、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病理分级、分期越高,3、7、17号染色体扩增倍数越高。分级、分期越低,9p21出现缺失几率越大;分级、分期升高,9p21出现扩增几率越大。结论:4种染色体畸变尤其是扩增与膀胱癌恶性度、肌层浸润密切相关,多倍体数目可能成为膀胱癌预后预测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作者:冉俊武;吕军;王尉;曾钦松;陈晓东;胡卫列;王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在重症监护病房对患者体温进行准确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目前,我国91.42%以上的三甲医院仍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4]。随着WHO推行“全球医用汞消除计划”,我国政府也将水银体温计列为限制类项目[5-6]。探索新型体温监测方法成为ICU 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近年来,红外线耳温仪已逐渐运用于临床,但其测温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仍待评估[3]。本研究探讨了红外线耳温仪和水银体温计对 ICU 患者体温监测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以为红外线耳温仪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冯金华;聂孟珍;李卡;杜爱萍;田永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检测血清及肝组织脂联素的含量,观察 JNK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探讨脂联素和JNK1在高脂饮食导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 大鼠18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普通饮食(ND组)、高脂饮食(HFD 组),生物化学法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空腹血糖及血清和肝组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分光光度计测定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AD)及 FFAs,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及肝组织脂联素(ADP)、肝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胰岛素和TGF-β1,Western blot 检测肝组织 JNK1、P-JNK1。结果:与 ND 组比较, HFD 组大鼠体质量、肝指数、HOMA-IR、血清 TG、TC、ALT、FBG、TGF-β1及肝匀浆 TG、TC、MAD、FFAs、TNF-α均明显升高(均P <0.05),血清及肝组织ADP含量及肝匀浆SOD活力明显降低(P <0.05),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显著增高(P <0.05),肝组织JNK1蛋白表达、P-JNK1水平均升高(P <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脂肪沉积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同时TNF-α、FFAs 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其机制可能为上述因素激发了肝细胞内JNK信号通路同时抑制了脂联素的生成,进而产生和加重了NAFLD。
作者:关丽嫦;高慧亭;徐丽姝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减轻异丙酚注射痛机制是通过其对血管壁的局部麻醉作用还是通过作用于神经中枢的全身作用。方法:选择在静脉全麻下行胃肠镜检的患者430例,根据诱导方式不同随机分为:A组,右手背大静脉予生理盐水2 mL; B 组,右手背大静脉给予利多卡因40 mg; C 组,左侧手背大静脉给予利多卡因40 mg,3组给予上述预处理液2 min 后,右侧对称静脉泵注异丙酚(总量为2 mg/kg)。异丙酚泵注量达0.5 mg/kg 时,行VRS评分。酌情追加异丙酚。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结果:无痛率:B组低于A和C组。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1、3、5 min平均动脉压有下降。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5 min心率有下降。结论:同条手背静脉预注利多卡因40 mg 可以减少异丙酚注射痛。一侧手背静脉预注利多卡因40 mg 不能减轻另一侧手异丙酚注射痛,考虑利多卡因减轻异丙酚注射痛主要以局部作用为主。
作者:梁凌;黄品婕;罗晨芳;罗刚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健康女性子宫肌层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厚度、信号强度及表观弥散系数值的变化。方法:采用3.0T MRI分别于增殖中期、分泌晚期、月经期对36例年轻健康女性行3次子宫MR检查,研究子宫体、子宫颈肌层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厚度、T2WI信号强度及ADC值变化。结果:(1)宫体肌层、结合带厚度于增殖期、分泌期与月经期有明显差异;宫颈肌外层厚度于月经周期各期无明显差异;(2)宫体肌层、结合带的信号强度在月经期与分泌期间存在差异;宫颈基质环的信号强度在增殖期与月经期间存在差异,增殖期、月经期宫颈肌外层的信号强度与分泌期相比均存在差异;(3)宫体肌层及宫颈肌外层的ADC值在月经周期各期间无明显差异,增殖期、分泌期的宫体结合带ADC值与均与月经期间存在差异;宫颈基质环ADC值在增殖期与分泌期间存在差异。结论:不同的月经周期中,子宫各肌层的厚度、信号强度及ADC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诊断不同类型的子宫疾病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以达到选择正确的检查时间窗的目的。
作者:刘梦秋;刘影;曾飞雁;王昌新;黄寒梅;程惠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Graves病(GD)患者一级亲属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方法:对GD 患者一级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OGTT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并分析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GD 患者一级亲属组OGTT各时点血糖、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胰岛素作用指数(IAI)、HOMA-β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GD患者一级亲属组存在胰岛素抵抗。
作者:许峥嵘;刘明;孙海峰;谷君;史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格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存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32例做为干预组,选择2011年11月以前出生的9~15个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连续收录32例做为对照组,对干预组早产儿实施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格发育评价、神经运动检查及智力测验,随访至校正年龄1岁;对照组仅于校正年龄1岁时进行随访。结果:体格发育方面1岁时干预组快于对照组,干预组1岁时智能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智力低下及脑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干预措施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格及智能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能降低早产儿智力低下及脑瘫的发生率,提高其远期生存质量,且以家庭为中心,方法切实可行,基层儿童保健医生应大力宣传推广。
作者:雷克竞;李永佳;唐国红;张本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前臂骨折手法复位术后患者进行 SWOT 分析,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促进患者术后的伤肢功能康复。方法:180例前臂骨折手法复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 SWOT 分析,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并定期追踪随访,两组均干预12周,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前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满意度、前臂功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将SWOT分析法应用于前臂骨折手法复位术后患者,制订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前臂功能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丹凤;刘舜杰;黎庆卫;杜雪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个体化腔内单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在26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26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手术治疗,26例患者以个体化腔内单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采用改良心肌保护液。结果:26例患者以个体化腔内单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选择性脑灌注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26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放弃治疗,5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出现一过性肾功能障碍,无手术中死亡,无术后严重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均治愈出院。26例患者中,25例痊愈出院,1例自动出院。结论:新型个体化腔内单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简化了手术步骤,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手术中采用合适的脑保护方法,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该技术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光存;严中亚;申运华;卢中;吴一军;雷虹;朱正艳;汤丹丹;程明光;董贵福;姜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T”切口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角膜高度散光(>2.0 D)患者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照组A组30例(30眼),常规11:00位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试验组B组30例(30眼),首先完成与对照组同样的手术操作,然后以陡峭子午线为中心,可调钻石刀做成对的“T”切口,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角膜散光矢量,术后3个月5 mm 瞳孔直径下3、4、5、6阶像差,总体高阶像差,总体像差及球差、彗差均方根(RMS)值及斯特尔比率值。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角膜散光矢量J0及P,B组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 A组与B组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组彗差、S3、S5、S6、Sh及Sg均方根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斯特尔比率值A组为0.006±0.002,B组为0.019±0.0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T”切口可以提高白内障伴高度角膜散光患者的视功能及光学质量。
作者:李晓红;董志军;董薇丽;张铁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BM-MSCs )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种能分化为骨、软骨、骨骼肌、骨髓基质、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的成体多能干细胞[1]。 BM-MSCs 移植能对心肌梗死、卒中、肺损伤、糖尿病等多种组织器官的损伤起修复作用及延缓组织器官疾病的进展[2]。然而,由于损伤组织的局部缺血缺氧环境,90%以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体内后72 h 内死亡[3];同时,Li 等[4]研究发现局部或全身性地移植BM-MSCs ,仅有一小部分细胞能融合进损伤组织并存活。由此可见,BM-MSCs 发挥对损伤组织的修复及再生作用,并不完全依赖于其移植分化,BM-MSCs 的旁分泌功能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BM-MSCs 的研究认为[5],许多细胞,包括 BM-MSCs ,能在激活或凋亡时通过旁分泌机制产生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s),其携带表面受体、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类、mRNA 和 microRNA 等,实现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并发挥与来源细胞相似的作用[6]。本文就近年来 BM-MSCs 来源的膜微粒在疾病治疗中的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镜湖;陈建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RT 治疗心力衰竭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93±9.42)岁。根据LVEF 将患者分为A 组(LVEF≤35%)和B 组(LVEF >35%),术后随访症状、超声和心衰恶化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分级、LVEF变化及CRT反应率。结果:术后两组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无差异。术后3个月和12个月A组LVEF增幅显著高于B组[(5.08±2.81)% vs (2.45±1.80)%,P <0.05;(5.38±2.92)% vs (2.39±3.53)%, P <0.05]。 A 组 CRT 反应率显著高于 B 组(66.1% vs 33.9%,P <0.05;81.25% vs 47.83%, 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 LVED 均减小,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无差异。结论:CRT 总体疗效显著,LVEF≤35%心衰患者CRT反应率较高,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
作者:王晓晨;胡章乐;盛建龙;许邦龙;吴继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和分析PFNA钉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83例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选择两种不同内固定手术方式(PFNA与DHS)。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FNA钉较DHS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早期下地活动,早期功能锻炼,以减少并发症及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陈新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呼出气体中丙酮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方法:对健康对照组、1型糖尿病组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呼气丙酮含量、全自动生化仪的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以及高压液相反相阳离子交换层析法(HPLC)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A1C),并对3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型糖尿病组中呼气中的丙酮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在1型糖尿病组,丙酮分别与空腹血糖、胰岛素注射后1、2 h 血糖水平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分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4.5~6.0,6.1~7.0,7.1~8.0,8.1~12.0%)呈线性相关。结论:检测呼气中的丙酮有助于1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血糖监测,其敏感性与传统的血糖测定相近,能及时反映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作者:臧宁;徐邦牢;翁瑜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和肽素是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前体C 末端成分,在急性心肌梗死、脑损伤、脓毒症等危重患者血浆中明显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1-2]。多发伤伤情严重、复杂、变化快,死亡率高,而目前医生对其伤情判断及预后评估主观性较大,尚无客观、有效的实验室评价指标。多发伤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剧烈,推测其血浆和肽素可能有明显变化。本研究通过对114例多发伤患者进行血浆和肽素测定,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及短期死亡的相关性。
作者:梁亚鹏;刘志祯;尹其翔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手术患者要输液,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如何输液,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问题,可能会难倒很多临床医生。一般来说,术者和麻醉医生共同负责患者围手术期的输液,也就是管理容量治疗。可是,对于我们的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来说,输液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
作者:阮祥才;郑彬;佘守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相关炎性因子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 TIPE2 mRNA 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冠脉狭窄的患者100例,及冠脉无明显狭窄的非冠心病者30例。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浆中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采用 PCR法测定 PBMCs 中 TIPE2 mRNA 水平。结果:(1)两组间 VCAM-1、MMP-9、MCP-1、TNFα、IL-1、6、8细胞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2)TIPE2 mRNA 结果:冠心病组中 TIPE2 mRNA 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3)炎性因子与 TIPE2 mRNA 的相关性:VCAM-1、MMP-9、MCP-1、IL-1、6细胞因子对 TIPE2具有显著性影响(P <0.05)。结论:提示 TIPE2可能通过调节 VCAM-1、MMP-9、MCP-1、IL-1、6细胞因子的水平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王娟;崔景晶;李小梅;王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1],是近20年来发病率增长快的实体恶性肿瘤,年均增长6.2%[2]。尽管大多数甲状腺癌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死于转移和复发。目前通过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判断肿瘤的预后是国际上的热门研究课题,有关各大肿瘤的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讨也越来越深入,不仅可以更早更准确地预测临床结局,同时也为靶向治疗和评价疗效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价值。现就甲状腺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宏伟;韩晓晨;胡耀杰;胡万宁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