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麻醉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比较

黄兴兵;梅芳;黄雄;何红波;孙彬;张春平

关键词:抑郁症, 无电抽搐电休克, 氯胺酮, 异丙酚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麻醉剂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TRD)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TRD患者共90例,随机进入氯胺酮组(30例)、异丙酚组(30例)、混合组(即氯胺酮联合异丙酚组,30例),每例患者于MECT治疗前和第1、2、3、4、6、8次MECT治疗后均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各评定1次。结果:(1)3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2)对3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从第1次MECT治疗后开始,每次治疗后各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其治疗前(P <0.05);(3)从第1次MECT治疗后开始,每次治疗后对3组的HAMD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两比较显示氯胺酮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 <0.05);(4)末次治疗后3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3组患者的缓解率分别为氯胺酮组为96.7%、异丙酚组为43.3%、混合组为73.3%):(5)治疗前以及末次治疗后3组的TESS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氯胺酮为麻醉剂的MECT可能对TRD的治疗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发生的时间对生存的影响

    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时间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85例,初诊时有无脑转移、治疗期间脑转移与非脑转移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小细胞肺癌初诊时有脑转移与无脑转移相比: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2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0%、20.0%、0,86.1%、39.5%、13.1%,有统计学差异(P =0.024);治疗期间脑转移与非脑转移相比: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21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0.0%、10%,88.6%、38.5%、14.3%,无统计学差异(P =0.742)。结论:小细胞肺癌初诊时有脑转移对生存有显著影响,治疗期间脑转移对生存无显著影响。

    作者:梁香存;梁凯;王庆;才虹美;梁健;张俊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预防性造口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预防性造口(defunctioning stoma)也称为转流性造口,是通过在吻合口近端的肠袢上建立造口,从而转流粪便等肠内容物,达到避免肠内容物到达远端新建吻合口部位而对其造成机械压力、致病原污染,以期保护吻合口的外科手术方式[1]。近年来,随着预防性造口术在临床上应用的日趋广泛,关于其对患者影响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本文将着重就预防性造口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症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聂霁;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血管内径、动脉流速与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流量的关系

    目的:观察血管内径与动脉流速对动静脉内瘘流量的影响。方法:纳入内瘘术患者62例,根据动静脉内径(diameter, d)(A组:d ≤1.5 mm,B组:1.5 mm < d ≤2.0 mm,C组:2.0 mm < d ≤3.0 mm,D组:d >3.0 mm);动脉流速(velocity,v)(a组:v ≤20 cm/s,b组:20 cm/s < v ≤50 cm/s,c组:50 cm/s <v ≤100 cm/s,d组:v >100 cm/s)分组,比较各组术后2个月内瘘流量及透析流量。结果:A组、a组手术失败风险高,且内瘘流量及透析流量分别小于B组及b组(P <0.05)。静脉内径分组间,仅B组和C组间在透析流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 <0.05);其余各组间内瘘流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动脉内径≤1.5 mm、动脉流速≤20 cm/s者,不适宜行动静脉内瘘术;随着动脉内径增粗或者动脉流速增快,内瘘自然流量及透析流量均升高;静脉内径对内瘘流量无显著影响。

    作者:段书众;董巧荣;于文会;王景福;赵亚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鼻胆管引流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鼻胆管引流(ENBD)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CBM、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4年11月20日,收集ENBD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ERCP术后胰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评级。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显示ENBD能减少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OR =0.25,95%CI:0.14~0.42,P <0.00001)及胰腺炎(OR =0.16,95%CI:0.09~0.27,P <0.00001)。 GRADE系统质量等级分别为中、高级证据。结论:ENBD可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用于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

    作者:朱端权;王运兵;龚建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胆管损伤24例诊治体会

    胆管损伤临床少见,处理不及时会引起胆漏、胆汁性肝硬化,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术为严重的并发症,外伤性胆管损伤常为合并伤,容易被其他脏器损伤所掩盖,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常漏诊和误诊造成不良后果。医源性和外伤性胆管损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各有不同特点。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24例医源性和外伤性胆管损伤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留峥;向春明;徐雷升;彭联芳;俸家伟;王志萍;于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肋间神经冷冻术在胸科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进展

    胸科手术后的急性疼痛容易导致咳嗽无力、呼吸受限、分泌物潴留、肺不张、低氧血症、肺炎、呼吸衰竭等不良事件,有时会发展为严重的慢性疼痛。创伤及疼痛也会引起全身应激反应,甚至多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因此,寻求更有效而副作用少的镇痛方式,对于胸科手术患者的早日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肋间神经冷冻术在胸科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已有40余年,早期研究[1]显示镇痛效果好,特别是远期镇痛效果,而无神经瘤的发生。随着其他镇痛方式的改进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术在冷冻温度和时间方面该如何选择,相比常用的镇痛方式有哪些优势,以及是否会增加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将详细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并结合临床实际,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术在电视胸腔镜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永春;叶胜泉;王军业;李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泡沫敷料预防颈椎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发生颜面部压疮的效果

    目的:观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预先使用泡沫敷料预防颜面部压疮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88例ASA分级Ⅰ~Ⅱ级、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分为试验组(泡沫敷料组,94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94例)。术后即刻记录颜面部压疮情况,测量红斑大直径(cm),并进行分期。术后24 h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回访,记录颜面部压疮情况。结果:术后即刻试验组患者颜面部Ⅰ期和Ⅱ期压疮发生率分别为3.2%、0%,对照组为11.7%、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颜面部Ⅰ期和Ⅱ期压疮发生率分别为4.3%、0%,与对照组(14.9%、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室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颜面部红斑大直径分别为(1.8±0.2)、(3.5±0.3)cm,术后24 h分别为(1.6±0.2)、(3.3±0.3)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颈椎后路手术中预先使用泡沫敷料可有效地降低颜面部压疮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并且能够控制术后24 h内的进展。

    作者:钞海莲;张慧;路花宁;权晓莉;王知玲;雷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与认知损害的关系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含量变化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MCI组患者和82例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入选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比较两组间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对MCI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CI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与MMSE评分、MoCA总评分及子项目中注意、记忆、抽象得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与MMSE评分、MoCA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教育程度、糖尿病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是MC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CI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与认知功能损害呈正相关。

    作者:褚忠海;王文静;韩丽珠;吴蕾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黏蛋白水平的差异机制研究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与哮喘患者的诱导痰黏蛋白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差异机制。方法:通过ELISA法检测20例EB、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的痰上清液黏蛋白 MUC5AC、MUC5B及LTC4和PGE2水平,分析上述炎症介质在EB与哮喘患者的黏蛋白差异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哮喘组的MUC5AC[(26.8±8.5)μg/mL]显著高于EB组[(17.6±7.0)μg/mL]和对照组[(12.5±4.3)μg/mL](P <0.01),MUC5B[(1.1±0.5)μg/mL]与EB组[(2.6±0.5)μg/mL]和对照组[(2.6±0.4)μg/mL]相比,显著降低(P<0.01),EB组的MUC5AC和MUC5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与其他组相比,哮喘组的LTC4[(700.8±172.3)pg/mL]和EB组的PGE2[(433.8±118.1)pg/mL]均显著升高(P <0.01)。受试者的痰上清LTC4与MUC5AC呈正相关(r=0.785,P<0.01),与MUC5B呈负相关(r=-0.703,P<0.01)。结论:哮喘与EB患者的大气道黏蛋白MUC5AC与MUC5B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而LTC4和PGE2之间的失衡可能是引起该差异的机制。

    作者:罗炜;杨超培;王慧;陈如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肿瘤术中荧光显像的研究进展

    在肿瘤外科治疗中,术者对肿瘤边界及转移淋巴结的分辨能力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所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恶性肿瘤的生长多呈浸润性,术中常难以辨别肿瘤边界,以至于不能将肿瘤“切干净”,应用肿瘤术中荧光显像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肿瘤术中荧光显像是利用荧光标记物特异性与肿瘤细胞结合并标记肿瘤组织,再经特定成像设备产生的激发光照射使肿瘤组织在术中产生荧光,从而使术者可在直视下更好地分辨出肿瘤的边界并有助于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术中实时荧光显像技术具有成像准确、快速、直观等优点,有助于肿瘤在荧光导航下切除,为肿瘤的诊断与靶向治疗带来了新机遇。

    作者:王垚;刘昶;纪艳超;孙旭阳;张成森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结核抗体(Tuberculosis antibody,TB-Ab)检测结果的对比,探讨T-SPOT.TB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62例,根据诊断情况分为结核组32例,非结核组30例。入院后行T-SPOT.TB,TB-Ab,胸水ADA检验,将患者T-SPOT.TB检验结果与终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对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T-SPOT.TB、ADA、TB-Ab的敏感性分别为90.6%,71.9%,62.5%;特异性分别为:90.0%,83.3%,86.7%。 T-SPOT.TB敏感性高于其他两种检验方法,但进行统计学分析后, T-SPOT.TB与ADA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结核抗体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SPOT.TB对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结核性胸膜炎的早期诊断,与结核抗体联合检测有互补作用。

    作者:高亮;郑建;欧勤芳;陈华昕;于志明;陈延斌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小脑神经脂肪瘤1例

    患者女,54岁,因“间断头疼、头晕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1年12月9日入院。查体:行走不稳,左侧指鼻试验阳性,水平眼震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辅助检查:头部CT:颅后窝左侧2.8 cm ×2.5 cm类圆形等密度,局部混杂低密度信号占位性病变(图1)。头部MRI平扫加增强:颅后窝左侧可见大小约为2.8 cm ×2.5 cm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位于左侧小脑半球,T1WI呈等信号,病灶中心见点状高低信号, ;T2WI(图2)及FLAIR呈稍高信号,中心可见高低信号影,压脂像呈稍高信号,中心可见低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周围未见水肿带。考虑脑膜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肿瘤与硬脑膜无明显粘连,边界清晰,将肿瘤进行全切,术中考虑为髓母细胞瘤,将肿瘤周边脑组织切除。术后行MRI复查显示肿瘤全切。

    作者:刘朋飞;高海军;孙玉学;于金录;黄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回顾性持续改进法在临床用血浆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回顾性持续改进法在临床用血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4月所有出院病例7485例为对照组,2014年1-4月所有出院病例8623例为试验组(持续改进法实施后),比较两组输血浆率、输血浆总量、输血浆次数、申请单完整率、输血浆指征符合率、输血浆前检验率和输血浆记录完整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住院人数增加1138人的情况下,试验组输血浆量(12700 mL)和输血浆的人次(1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输血浆量(47100 mL)和输血浆的人次(84次),试验组输血浆率(0.16%)低于对照组(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97,P =0.000),输血浆指征符合率(95.45%)和申请单完整率(95.45%)均高于对照组输血浆指征符合率(39.5%)和申请单完整率(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回顾性持续改进法对临床合理应用血浆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袁明生;黄健云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McGrath 视频喉镜在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全麻气管插管诱发的应激反应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在合并高血压的手术患者中极易导致心血管意外。减轻手术麻醉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比较普通喉镜与视频喉镜气管插管用于高血压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廖完敏;张咸伟;张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单极电刀扁桃体切除术与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使用单极电刀切除扁桃体与使用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扁桃体两种术式的优缺点,为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230例扁桃体炎患者分成电刀组与射频组,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疼痛反应,术后出血例数等指标。结果:电刀组手术时间少于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射频组术后疼痛情况优于电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出血病例有数值上的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扁桃体与电刀切除扁桃体各有优劣,宜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作者:何云生;陈英武;魏建初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氟哌啶醇或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效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氟哌啶醇或托烷思琼联合地塞米松用于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72例,随机分为氟哌啶醇组(H组)与托烷司琼组(T组)(n =86)。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 mg,手术开始后H组与T组分别给予氟哌啶醇1 mg或托烷司琼琼3 mg。观察两组有效性与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包括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1h后、6h后及24h后发生的恶心、干呕或呕吐、补救性镇吐药物的使用、首次给予补救性镇吐药物的时间及完全有效例数;安全性指标包括患者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的镇静程度、达到离开麻醉后恢复室的时间、手术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以及手术后的Q-T间期等。结果:两组预防PONV的效果相似,有效性与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氟哌啶醇或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用于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PONV同样安全有效,而氟哌啶醇价格低廉,值得选用。

    作者:殷伟;赵静月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7例,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第5天静脉注射唑来膦酸5 mg,B组未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术后血清钙、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浓度、术后1年及术前股骨近端骨密度,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骨折类型构成、住院时间、部分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及1年时髋关节功能、术前平均骨密度及术前术后血钙变化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术后1年平均骨密度及术后1年血清AL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发症方面,A组有5例患者出现肌痛或发热。结论: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使用,能抑制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加快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作者:孙劲;刘沛;付纳新;刘飞;黄晖;戴鹏;谭春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技术在顽固性心衰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对利尿剂抵抗的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CVVHDF联合静脉泵入利尿剂治疗组(C + D组)与单纯静脉泵入利尿剂治疗组(D组)各20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尿量、体质量、心功能等指标变化,以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48 h后:C + D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 <0.05),D组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高于C + D组(P <0.05);两组动脉血pH值、实际碳酸氢盐(AB)浓度升高,尿量增多,体质量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且C + D组优于D组(P <0.05)。C + D组住院时间比D组短(P <0.001)。 CVVHDF治疗中有2例出现低血压,未出现出血、栓塞、感染等不良反应。C + D组均好转出院(病死率0%),D组有4例死亡(病死率20%)(Fisher确切概率,P =0.106)。结论: CVVHDF治疗可改善肾功能、纠正酸中毒、改善利尿剂抵抗、有效减轻钠水潴留、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不良反应较少,未增加住院期间病死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对利尿抵抗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

    作者:刘加明;李旭;金鑫;于泽莺;王红霞;李玉琴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首次突破1.0

    近年来,在本刊主管、主办单位的指导下,在编委、审稿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编辑部团队的努力下,《实用医学杂志》各项学术指标不断上升。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新数据显示,2013年本刊刊出文章基金论文比达到46%。2013年本刊的总被引频次继2012年首次突破1万次以来,继续呈增长趋势,达到14056次,且本刊影响因子首次突破了1.0,为1.063。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变化。方法: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组(TC组)、缺血+再灌注5 min组(IR 5 min组)、缺血+再灌注10 min (IR 10 min组)组、缺血+再灌注15 min组(IR 15 min组)、缺血+再灌注30 min组(IR 30 min组),每组8只,采用小鼠Langendorff模型,TC组给予平衡灌注45 min;缺血再灌注组均给予缺血25 min,随后给予5、10、15和30 min的再灌注。提取心肌线粒体,测定不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呼吸功能变化。结果:与TC组相比,IR 5 min组以谷氨酸+苹果酸为底物的复合体Ⅰ呼吸功能无明显改变,而IR 10 min、15 min和30 min组,复合体Ⅰ的呼吸功能显著抑制;与TC组相比,以琥珀酸、TMPD/ascobate为底物的复合体Ⅱ、Ⅳ的呼吸功能在IR 5 min组即开始下降,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呼吸功能抑制程度加重。结论: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存在不同变化,研究不同线粒体复合体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应选择不同的缺血后再灌注时间。

    作者:许爱军;陈明兵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