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张嘉玲;甘忠源;吴春晓;李求实;王升旭
目的:观察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9例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手术围手术期中风、心肌梗死、死亡情况。结果:49例患者,其中80岁以上21例,70~80岁28例。共植入支架66枚,其中颅外支架共55枚,包括锁骨下动脉2枚,无名动脉1枚,椎动脉开口23枚,颈内动脉C1段29枚;颅内支架共11枚,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5枚,颈内动脉C3段2枚,椎动脉V3~V4段2枚,小脑后下动脉1枚,基底动脉1枚。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脑卒中,均为颈内动脉开口支架植入者,其中1例经治疗完全恢复,1例遗留右侧肢体无力,搀扶下可缓慢行走。术后30 d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无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技术可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该类患者预防中风的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作者:段金海;徐书雯;莫建伟;肖豪;向绍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尿激酶或纤溶酶冲击治疗对IgA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84例IgA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使用促纤溶药物及使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尿激酶组(n=32)和纤溶酶组(n=29),比较分析治疗6个月、1年3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肾小球滤过率、凝血像。结果:3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6个月和1年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尿激酶组在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时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纤溶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年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年时,尿激酶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重度IgA肾病患者,促纤溶治疗有独立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之外的减少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方明;林洪丽;谢华;陈吉林;孙艳玲;刘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近年来,导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已成为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治疗的首选方法,研究证明CDT可以显著提高血栓溶解效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 PTS)的发生,提高该类患者的中远期生活质量[1]。 CDT的常用置管途径有:经腘静脉、大隐静脉、对侧股静脉及小隐静脉途径等。本中心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经小隐静脉入路CDT治疗下肢DVT患者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兆雷;张喜成;潘广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冠心病位列全球死因首位。冠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取决于斑块类型而非其大小,其中易损斑块(VP)导致了大多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鉴于冠心病通常起病急骤且大部分无法预知,在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栓塞之前及早检测识别VP并进行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现今高速发展的冠脉成像技术使其成为可能。本文对VP的病理学特征及目前有创和无创成像技术对VP的早期识别的新进展等做一综述,以期及早发现VP并进行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林霖;刘映峰;缪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急性脑梗死后局部脑免疫炎症反应是否相关。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AIS组)62例,健康对照者(Control组)26例,无症状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ACI-S组)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各组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pDCPs)数量。根据脑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评估梗死灶的大小,进一步将AIS组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梗死组、大梗死组,并比较不同亚组脑梗死患者pDCPs水平;并将AIS组患者pDCPs与NIHSS、CRP做相关分析。结果:AIS组与Control组相比,pDCPs占外周白细胞的比例及绝对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大梗死组患者pDCPs水平显著下降(P=0.001);且NIHSS评分和CRP与pDCPs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DCPs数量减少,可能与募集到梗死的脑组织参与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王建平;周晨光;蒋超;余列;韩伟;王新新;付晓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液体治疗是围术期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由于其在围术期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液体治疗受到了临床相关科室医生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围术期患者容量反应性评估的必要性、方法及其局限性、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李楠;王东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或阿托伐他汀钙对肝功能的影响及二者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CS患者379例,分为4组,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别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及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6、12及52周肝功能的变化、乙肝DNA量及两组间肝功能的差异。结果:随访52周,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8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2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4);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7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25)。结论:对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增加,加强对这类患者肝功能的监测十分必要。
作者:贾红坚;陈新军;郑若龙;钱惠东;李伟章;蒋文龙;魏峰;徐卓文;张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地区65岁以上老年患者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合理抗凝治疗的应用情况,研究老年生物瓣膜置换后抗凝治疗的标准。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近期资料,对130例≥65岁的心脏生物瓣膜置换后患者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标准INR(1.5~2.5),达到稳定抗凝状态后对不同术式患者的华法林剂量、抗凝标准进行比较;研究INR均值频数、华法林剂量均值频数;比较高危因素患者与常规患者INR值、华法林剂量差异。结果:在患者达到稳定抗凝状态后,不同手术组间INR值、华法林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频数图显示INR值为1.94±0.50,每日华法林剂量为(2.45±0.82) mg;高危患者抗凝稳态下INR值、华法林日平均剂量与非高危患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栓塞和一般性出血发生率均为0.77%。结论:近期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抗凝INR值(1.5~2.5)可作为云贵高原地区老年患者生物瓣膜置换后合理抗凝的标准,观察抗凝效果满意。
作者:刘寅强;陶杰;杨百晖;夏健明;张学玉;张桂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泛素化是体内蛋白质翻译后重要修饰之一,是蛋白质降解的信号。体内需要降解的蛋白首先被泛素化修饰,然后再被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泛素化过程中需要三种功能不同的酶:泛素激活酶(E1)、泛素转移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依次催化完成。 Cullin(CUL)蛋白家族成员作为支架参与泛素连接酶(E3)的构成,在蛋白泛素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Cullin蛋白家族成员的异常表达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复发存在密切关系,但所担负的作用迥异,有些起促进作用,有些则起抑制作用,机理各异。本文综述Cullin蛋白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作者:陈铭生(综述);李洪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增生性筋膜炎(proliferative fasciitis, PF)是发生于皮下深部组织、体积小、存在分带状结构以及细胞疏松生长的一种良性假肉瘤样病变,临床少见。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08-2012年诊断PF病例5例,对其进行临床表现、大体特征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此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代海平;李化敏;代海兵;姚慧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68岁,因突发头晕、头痛、神志不清2 d入院。患者于2013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至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无缓解。下午7时头晕加重,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无呕吐及肢体抽搐,继之神志不清,紧急被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 检查示右侧岛叶及双侧外侧裂出血,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相关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于8月11日送至本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未坚持服用降血压药。无头部外伤史。入院体检:T 36.8℃,P 71次/min,R 19次/min,BP 181/110 mmHg(1 mmHg=0.133 kPa)。昏睡状态,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直、间接对光反射灵敏。颈项抵抗,颏胸距三横指,双侧克氏征(+)。心肺腹无阳性体征发现。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及深浅感觉检查不合作,四肢腱反射(++),左侧Babinski征(+)。入院诊断:(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脑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后复查头颅CT示:右侧岛叶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缘可见水肿低密度影,中线受压移位,双侧外侧裂可见高密度影。头颈CTA检查示双侧颈总动脉可见钙化性斑块影。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可见钙化性斑块影。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可见节段性狭窄,狭窄以远轻度扩张。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内膜不光滑,远端分支纤细,分叉部可见一囊状突起,长约3.3 mm,瘤颈宽约2.6 mm,瘤顶指向上方。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可见一瘤样突起,大小约1.9 mm ×2.3 mm,瘤顶指向外上方,双侧大脑前动脉血管内径明显变细,显影较淡,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血管内膜不光滑,有节段性狭窄。血常规、血生化基本正常。凝血四项检查:凝血酶原时间24.8 s(正常值10~14),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23.5%(正常值60~125),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2.11 INR (正常值0.8~1.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8.7 s(正常值21~37)。梅毒及艾滋病检查阴性。入院后给予甘露醇及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尼膜同预防脑血管痉挛、氨甲环酸止血及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意识障碍仍在进行性加重,其家属于8月12日签字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作者:吴凌峰;曹文锋;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的传播,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进步。本刊以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国内新辅助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新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结果:纳入31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和R0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83(95%CI:2.29~3.5)和1.66(95%CI:1.16~2.37);新辅助化疗组的姑息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OR=0.53,95%CI:0.39~0.74),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新辅助化疗组1、2、3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胃癌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崔海滨;张维;白希永;葛怀娥;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Wnt5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Wnt5a基因在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及胃腺癌细胞SGC7901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blot法测定GES-1细胞及SGC7901细胞Wnt5a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60例胃腺癌及30例癌旁胃黏膜组织Wnt5a蛋白的表达,分析Wnt5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Wnt5a基因与蛋白在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高于GES-1细胞;Wnt5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越晚的胃癌组织Wnt5a表达越高(P<0.05)。结论:Wnt5a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癌基因样作用。
作者:李亚兰;刘秋雨;张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灶的应用价值。方法:膀胱癌术后患者84例,其中临床可疑膀胱癌复发者16例,可疑转移者24例,无临床症状者44例。18F-FDG PET/CT检查时间为术后0.5~240个月,中位时间11.5个月。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后,口服40 mg呋塞米并多饮水,多次排尿,服呋塞米后约2 h憋尿充盈膀胱,再进行18F-FDG PET/CT盆腔延迟显像。膀胱癌复发病灶和转移灶的确诊,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或6个月以上的病例随访结果。结果: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膀胱癌复发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22/24)、95.0%(57/60)、94.0%(79/84)、88.0%(22/25)、96.6%(57/59);诊断膀胱癌转移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27/30)、96.3%(52/54)、94.0%(79/84)、93.1%(27/29)、94.5%(52/55)。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可以灵敏地检出膀胱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灶,对膀胱癌术后随访及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洪生;吴湖炳;王巧愚;韩彦江;王全师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伴肾功能不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8例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且接受急诊PCI的ASTEMI患者按照替罗非班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n=40)和常规剂量组(n=38),所有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基础上,术中及术后两组分别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5μg/kg,继而0.07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 h]和常规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继而0.1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 h],观察PCI术后7 d及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后7d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CI术后7 d,小剂量组发生1例心绞痛;常规剂量组发生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脏破裂)。术后30 d两组均无新增死亡病例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再发2例心绞痛,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小剂量组有3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全部为股动脉穿刺部位);常规剂量组发生7例穿刺部位血肿(其中6例为股动脉穿刺,1例为桡动脉穿刺),1例牙龈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小剂量组总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STEMI患者急诊PCI与常规剂量同样有效,并且具有更低的出血发生率,安全性更好。
作者: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患者治疗前人乳头瘤病毒L1(human papillomavirus late 1, HPV-L1)壳蛋白的表达能否成为预测治疗后疾病转归的指标。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表达;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IN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DNA的表达。结果:(1)CIN患者3种治疗方法比较,HR-HPV持续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CINⅠ的涂片中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CINⅡ~Ⅲ的涂片中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6.1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HPV-L1壳蛋白阳性的CIN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中HR-HPV持续感染率为5.97%;而治疗前HPV-L1壳蛋白阴性的CIN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中HR-HPV持续感染率为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表达与治疗后12个月HR-HPV持续感染呈负相关。结论: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评估CIN患者治疗后预测疾病转归的指标。
作者:刘丽;陈育梅;张庆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重塑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予卵蛋白腹腔注射、滴鼻及喷雾吸入,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和超微粉组(C组)。记录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1)与D组相比,A组EOS计数升高(P<0.01),HE染色示黏膜上皮肿胀,毛细血管扩张,EOS浸润,电镜示黏膜不完整,纤毛、微绒毛畸形稀松,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脊丢失;(2)EOS计数:B、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P<0.01)。 C组较B组显著下降(P<0.05),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9);HE染色:B组黏膜毛细血管轻微扩张,散见EOS,C组黏膜上皮轻微肿胀,无毛细血管扩张;电镜:B、C组黏膜完整,纤毛等结构排列均匀,细胞连接正常,C组还可见正常线粒体及内质网。结论: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可有效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减缓甚至逆转鼻黏膜重塑。
作者:陈静;张嘉玲;甘忠源;吴春晓;李求实;王升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诊断急性心梗的青年患者(年龄≤44岁)72例为青年心梗组,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排外冠心病的青年患者79例为青年对照组。研究患者的HbA1c及空腹血糖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1)与青年对照组比较,青年心梗组血浆空腹血糖、HbA1c明显升高(均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HbA1c是与青年急性心梗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OR=1.365)。(3)在青年急性心梗组中,单支病变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的HbA1c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bA1c升高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可能为青年心梗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赟赟;李彤;刘迎午;刘博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皮质下缺血性病变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24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不同分为:认知正常组,60例,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64例,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比较两组病灶直径、不同区域病灶数量、白质病变程度及NIHSS量表评分、改良Bathel指数评分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认知损害组额区与基底核区的病灶数目、病灶直径、白质病变程度及NIHSS评分较高(P<0.05),认知损害组改良Bathel指数评分较低(P<0.05),而颞区、顶枕区和幕下区的病灶数目无差异(P>0.05)。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白质病变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有正相关性(OR=4.705,P=0.009)。结论:脑出血患者白质缺血性病变程度能有效评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作者:周为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