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道内切开与尿道端端吻合治疗前列腺电切术后尿道球部狭窄的疗效比较

陈敏;赵延春;向芹

关键词:尿道内切开, 尿道端端吻合, 尿道球部狭窄
摘要:目的:比较尿道内切开与尿道端端吻合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前列腺电切术后尿道球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前列腺术后尿道狭窄的68例患者,37例行尿道内切开术治疗(内切开组),其中23例尿道狭窄<2 cm,14例尿道狭窄为2~4 cm。31例行尿道端端吻合治疗(开放组),其中19例尿道狭窄<2 cm,12例尿道狭窄为2~4 cm。比较两组患者尿道狭窄的复发率及大尿流率的差异。结果:术后严密随访半年,内切开组尿道狭窄段<2 cm 时,复发率及大尿流率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狭窄段2~4 cm者,内切开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开放组,术后大尿流率与开放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尿道内切开与尿道端端吻合治疗前列腺术后尿道球部狭窄均有效,但狭窄段>2 cm 时,尿道内切开术后易复发,而尿道端端吻合成功率高,恢复时间短,应优先选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创面应用湿性愈合疗法的效果观察与成本效益分析

    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损伤,烧伤创面处理是烧伤治疗的一个中心环节[1],创面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随着湿性愈合理论的推广,临床上逐步开展应用具有湿性愈合作用的新型敷料治疗烧伤。本研究对本院90例烧伤创面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湿性愈合的方法进行疗效和成本效益的观察比较,结果显示湿性愈合疗效好,不增加换药成本,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0-2011年门诊收治的90例烧伤创面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湿性愈合疗法组,乙组为传统治疗组。甲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14~56岁,平均(35.5±1.4)岁;乙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12~64岁,平均(32.8±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面(浅Ⅱ度烧伤面积≤10%)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所有治疗取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作者:江敏君;邱玉友;廖新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术后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缺氧诱导因子α、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行急诊 PCI 术患者血清可溶性 CD40配体( sCD40L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浓度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的影响。方法:80例接受直接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替罗非班组:术中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前冠脉内注入10μg/kg 替罗非班,术后以维持量0.15μg/(kg·min)持续微量泵泵入24~36 h;对照组:球囊扩张术后直接行支架植入术。测定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12 h sCD40L、HIF-lα、iNOS的水平。结果:术后12 h血清 sCD40L、HIF-1α、iNOS 水平高于 PCI 术前( P <0.05)。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血清 sCD40L、HIF-1α、iNOS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了替罗非班不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且还能抗炎和保护血管内皮。

    作者:李慧娟;徐会圃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5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反馈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CSI、FMA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运动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黄怡;万新炉;潘翠环;叶正茂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活性维生素D3在雷帕霉素预处理系膜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 D3[1,25(OH)2D3]通过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对人系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系膜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5(OH)2D3(10-8 mol/L)组、雷帕霉素(0.1μg/mL)组、雷帕霉素联合1,25(OH)2D3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干预48 h 后对人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干预48 h后对人系膜细胞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5(OH)2D3组、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组联合1,25(OH)2D3组均能显著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 G1期细胞均显著增加,S 期细胞均显著减少,且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均 P<0.01);与1,25(OH)2D3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及雷帕霉素联合1,25(OH)2D3组均能显著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G1期细胞显著增加,S 期细胞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均 P<0.01);与雷帕霉素组比较,雷帕霉素联合1,25(OH)2D3组能显著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G1期细胞显著增加,S 期细胞显著降低,但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0.01)。结论:1,25(OH)2D3可能通过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抑制人系膜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且1,25(OH)2D3可协同雷帕霉素抑制人系膜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金平;陈建平;张春江;赵丹;马莉;杨晓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在学龄期儿童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

    小儿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小儿迁延性咳嗽的常见原因,若不正规治疗易转变为慢性鼻窦炎,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菌感染是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主要病因之一[1],治疗时在考虑药物敏感性同时,需考虑患儿的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学龄期儿童学业繁忙,加之很多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有限,降低了依从性,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本研究应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学龄期儿童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符合入选标准的150例患者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67例,失访2例,纳入统计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病程(8.4±1.32)周,年龄(9.5±1.78)岁。对照组83例,失访12例,纳入统计71例,其中男36例,女35例,病程(7.9±1.47)周,年龄(10.2±1.54)岁。所有病例均有鼻塞流涕情况,研究组头痛38例,咳嗽41例;对照组头痛29例,咳嗽38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林开春;周建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本文采用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甘草酸苷治疗斑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来自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皮肤科门诊且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制定的斑秃诊断标准的患者147例。排除全秃和普秃,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脱发。所有患者病程在1年内,近1个月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既往无肿瘤或系统性疾病。其中男82例,女65例,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49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13~59岁,平均31.2岁,病程15~349 d,脱发面积1.2~9.4 cm2;对照1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10~58岁,平均28.4岁,病程20~330 d,脱发面积1.0~9.8 cm2;对照2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4~59岁,平均31.9岁,病程17~365 d,脱发面积1.4~9.7 cm2。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面积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青梅;冯萍;黄望强;景海霞;段德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汉族久居高原及返回平原心脏结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的变化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初返平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等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者共67例,在高原及返回平原60 d左右时,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膜口血流速度等指标,并探讨高原初至平原心肺脱适应相关问题。结果:返回平原组[返回平原平均时间(61.52±8.13)d]左右心房和心室内径及肺动脉和右肺动脉内径,与移居高原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等值及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大流速和舒张晚期血流大流速等值返回平原组和移居高原组也无明显差异(P >0.05)。返回平原组的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返流值较明显低于移居高原组(P =0.045;P =0.041)。结论: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多年后返回平原60 d左右时间,只有肺动脉收缩压和三尖瓣返流值有较明显的降低,但仍未恢复至正常值水平,这可能与年龄因素以及移居高原时间较长有关。

    作者:赵锋仓;景藴华;马永红;郑建文;宁鹏;吴殿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形态学结合3T功能成像组合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形态学基础上磁共振功能成像(氢质子波谱、弥散、MR动态增强)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优化组合及价值。方法:收集2009-2013年来我院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乳腺肿瘤的患者140例,其中恶性肿瘤63例,良性肿瘤77例,且同时行基础扫描、1H-MRS、DWI 及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资料,将所得图像信息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得出基础图像上波谱、弥散、动态增强两两组合信息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所有病例均病理证实。基础图上DWI、动态增强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9.8%,特异性90.1%,准确性90.0%;MRS、动态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77.3%,准确性79.3%;DWI、MRS 联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6.3%,特异性77.8%,准确性77.1%;3种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结果比较,χ2=9.057,P=0.01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基础图像上DWI与动态增强组合对乳腺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可以作为乳腺肿瘤功能成像佳组合。

    作者:王俊;卢环;吴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二期梅毒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42例

    目的:总结二期梅毒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对驱梅治疗后血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2例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者进行病史资料采集、临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皮疹特征和治疗后血清滴度的变化。结果: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传播方式均为性接触传播,男男同性传播有27例(27/42,64.3%),为主要感染方式。临床表现以躯干四肢皮肤玫瑰疹为主,共有30例(30/42,71.4%)。接受 HAART 治疗的11例患者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滴度下降快于未接受 HAART 治疗的31例患者。结论:男男同性恋人群为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高危人群,二期梅毒皮疹形态多种多样,同时接受 HAART 治疗有利于梅毒 RPR 滴度的降低。

    作者:胡荣欣;卢斯汉;李英;杜健群;钟活麟;汤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海南地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血清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海南地区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血清变应原,了解海南地区主要吸入性变应原分布情况,探讨有效实施变应原避免的措施,为成功开展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UniCAP100全自动变应原检测仪对318例 CRS 患者进行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Phadiatop)并检测7种常见变应原的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水平,同时检测其血清总IgE(total IgE,TIgE)水平。结果:血清TIgE阳性率为64.15%,吸入变应原过筛实验阳性率为37.74%。SIgE阳性的总发生率为33.96%。其中户尘螨(28.30%)、热带螨(27.36%)、粉尘螨(21.07%)、蟑螂(13.52%)、屋尘(11.64%)、猫皮屑(7.86%)、狗皮屑(0.63%)。在伴鼻息肉的CRS和不伴鼻息肉的CRS之间,TIgE 阳性及SIgE 阳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户尘螨、热带螨、粉尘螨是海南地区CRS患者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

    作者:王晓凤;周学军;苏炳泽;冯勇军;郑少江;冼德生;黄家军;刘世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13例

    目的:分析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病例的特点,探讨减少误诊方法。方法:收治13例宫内早孕合并妊娠黄体破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均表现为停经、下腹痛。2例(15.4%)明确诊断为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行保守治疗,11例(84.6%)行后穹隆穿刺,均抽出不凝固血液,诊断为腹腔内出血,行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宫内早孕合并黄体破裂不易确诊,应注意动态监测血β-HCG,B超提示宫内情况,以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叶辉霞;邓柳枝;李小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溴敌隆中毒误诊为妇科急腹症1例

    患者女,49岁,因“下腹痛伴阴道出血3 d”入院。患者于2013年11月8日晚出现下腹痛,伴恶心症状,9日凌晨自诉小便带血,来院急诊就诊,B超检查示双肾、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予抗炎治疗,腹痛未见好转,故就诊泌尿外科,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82.2%;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予抗炎止血治疗,未见好转,再次日急诊来院就诊,收住妇产科,查体:外阴:无畸形,已婚式,阴毛呈女性分布,两侧大小阴唇对称,会阴无裂伤;阴道:通畅,伸展性好,无溃疡,无赘生物,见血染;宫颈:软,无糜烂,无撕裂,无息肉,无赘生物,无接触性出血;宫体:中位,常大,未及包块,无压痛;附件:左侧附件未及明显包块,压痛(+);右侧未及明显异常,压痛(-);宫旁:未见明显异常。病程中,无发热,无肛门坠胀感,饮食欠佳,大便正常。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49.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57;PT%2.7%;PT-R 12.47,导尿见血尿,再次追问病史,后患者诉1周前因吵架自服老鼠药(溴敌隆),转入我科,予以Vitk1、申请血浆及冷沉淀等抢救治疗,并动态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后康复出院。

    作者:汪文杰;鲁厚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天然免疫学机制进展

    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脏衰竭的主要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应答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适度的天然免疫应答促进组织修复,而过度的天然免疫应答则会加重组织损伤进而导致心脏衰竭[1],其机制在于持续的天然免疫反应促进血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大量释放,放大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缺血性心脏病向心脏衰竭发生发展。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 PAMPs )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 )时产生炎症反应[2]。除了免疫细胞外,心肌细胞也参与了天然免疫应答。以往的研究证实心肌细胞表面存在 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等多种 PRRs,PAMPs 或 DAMPs 激活TLRs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加重炎症反应。本文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过程中TLRs介导心肌细胞产生的天然免疫应答作一综述。

    作者:喻琴琴;杨俊;郭鑫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关系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分析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以本中心稳定透析>3个月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及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对我院肾病中心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睡眠评分方面,除睡眠紊乱外(P=0.298),其余睡眠评分糖尿病透析患者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糖尿病透析患者生理综合得分(P<0.001)及精神综合得分(P=0.005)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在涉及的8个维度中,除躯体疼痛(P=0.175)、情感职能(P=0.495)和精神健康(P=0.188)外,其余维度糖尿病透析患者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结论:糖尿病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均明显差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仅个别维度没有差异;重视并提高糖尿病透析患者睡眠质量对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喆;叶佩仪;孔耀中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血清抗M型磷酯酶A2受体抗体与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与肾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行经皮肾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为 IMN患者46例,非IMN患者27例,同时选取1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清PLA2R抗体,并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含量。结果:46例IMN患者中,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患者31例,阳性率67.39%;5例肿瘤相关膜性肾病1例阳性,阳性率20%;其他组均为阴性。在IMN患者组中,肾功能相关指标在Ⅲ~Ⅳ期与I~Ⅱ期膜性肾病之间存在差异(P <0.05);血清抗 PLA2R 抗体水平与24 h 尿蛋白量(r =0.781,P =0.00)呈正相关,而与总蛋白(r =-0.716,P=0.00)、白蛋白(r=-0.674,P=0.00)呈负相关。结论:血清抗PLA2R抗体可作为IMN血清学诊断的较好指标,其与肾功能相关指标的联合检测,对反映疾病活动情况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曹鹏龙;李士军;郐婷婷;马晓露;刘朋;丁大朋;王晓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改良双腔管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款经笔者改良后兼具灌注、娩核、抽吸等多种功能的双腔管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双腔管,对188例188眼进行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灌注下撕囊、一次性娩核、水灌注下人工晶体植入等操作的成功率,以及手术后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改良双腔管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一次性娩核成功率为89%;水灌注下环形撕囊成功率为93.6%;水灌注下人工晶体植入成功率为95.7%,手术并发症主要为后囊破裂(2.7%)、角膜水肿(14.9%)、人工晶体前膜形成(0.1%)。术后第1、7天视力在0.3以上者分别为141眼(75%)和178眼(94.9%);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为(0.71±0.59)D。结论:自行改良的双腔管具有多功能、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效果好,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理想的手术器械。

    作者:许钟毓;廖达思;刘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P16基因表达与宫颈癌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 P16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分析 P16基因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评价 P16基因在宫颈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16基因在74例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对P16基因表达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4例宫颈癌病例中,P16基因的表达阳性率为85%(63/74),P16基因阳性表达与宫颈癌预后呈正相关(P=0.041)。 P16基因阳性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为85.2%,P16基因阴性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为100%。 P16基因阳性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低于P16基因阴性表达组(P=0.04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16基因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间质浸润及LVSI呈正相关(P<0.05),而与TNM及组织分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P16基因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悦;张晓薇;邓志校;谭伟坚;黄晓军;范良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全麻插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 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血管收缩期内径(Ds)、血管舒张期内径(Dd)、血管内径差值(diffD)、血管僵硬度(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丙泊酚麻醉诱导后颈总动脉β、Ep、PWVβ较诱导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前、后颈总动脉β、Ep、AC、AI、PWV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在诱导后3 min 时段收缩期及舒张期血管内径差值明显增加,与诱导前、苏醒后的血管内径大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技术可较好地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有望成为实时、无创、准确检测全麻诱导期大动脉血管功能状态的新方法。

    作者:林岚;余革;龙诗樱;麦幸欢;汤庆;何玮华;潘小环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女阴Fordyce 病1例

    患者女,23岁,无业,已婚。因“外阴部出现小丘疹1年余”来诊。1年前无意中发现外阴起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无明显瘙痒,未行治疗。自觉丘疹逐渐增多,遂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体检: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阴毛略稀疏,双侧大阴唇中外侧缘黏膜散在白色及黄白色针尖至粟粒大丘疹,边界尚清,形状不规则,将黏膜拉紧时,皮疹更为明显。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外阴皮疹组织病理检查:光镜下表皮基本正常,可见皮脂腺导管开口,真皮内多个成熟的皮脂腺小叶,小叶包绕着皮脂腺导管(图1)。诊断:女阴Fordyce病。

    作者:谢玲;朱圣明;赵伦华;段徳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