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关系

张喆;叶佩仪;孔耀中

关键词:血液透析, 糖尿病,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分析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以本中心稳定透析>3个月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及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对我院肾病中心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睡眠评分方面,除睡眠紊乱外(P=0.298),其余睡眠评分糖尿病透析患者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糖尿病透析患者生理综合得分(P<0.001)及精神综合得分(P=0.005)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在涉及的8个维度中,除躯体疼痛(P=0.175)、情感职能(P=0.495)和精神健康(P=0.188)外,其余维度糖尿病透析患者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结论:糖尿病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均明显差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仅个别维度没有差异;重视并提高糖尿病透析患者睡眠质量对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丹参注射液预防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预防脾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方法及其他术后处理相同,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相同。结果: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有效预防脾切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赵华平;汪建华;江根喜;齐志保;孙伟;俞巨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青少年抑郁症前额叶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1H-MRS )分析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的代谢改变。方法:收集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匹配的24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23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应用多体素1H-MRS 技术测量前额叶白质和灰质内 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 NAA )、胆碱复合物( Cho )、肌酸(Cr)等代谢物的水平。结果:抑郁症组左背外侧前额叶白质 NAA/Cr、Cho/Cr 较对照组显著减低[NAA/Cr:1.67±0.32, t =3.126, P =0.004; Cho/Cr:1.28±0.30, t =2.362, P =0.024],抑郁症组右背外侧前额叶白质 NAA/Cr 较对照组显著减低[NAA/Cr:1.65±0.26, t =2.969, P =0.006],两组间双侧前扣带回灰质的代谢物无明显差异。结论:前额叶白质的代谢异常参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过程,这些改变发生在疾病发生过程的早期。

    作者:毛宁;刘泉源;王静;代彩云;张迪;王倩;王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溴敌隆中毒误诊为妇科急腹症1例

    患者女,49岁,因“下腹痛伴阴道出血3 d”入院。患者于2013年11月8日晚出现下腹痛,伴恶心症状,9日凌晨自诉小便带血,来院急诊就诊,B超检查示双肾、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予抗炎治疗,腹痛未见好转,故就诊泌尿外科,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82.2%;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予抗炎止血治疗,未见好转,再次日急诊来院就诊,收住妇产科,查体:外阴:无畸形,已婚式,阴毛呈女性分布,两侧大小阴唇对称,会阴无裂伤;阴道:通畅,伸展性好,无溃疡,无赘生物,见血染;宫颈:软,无糜烂,无撕裂,无息肉,无赘生物,无接触性出血;宫体:中位,常大,未及包块,无压痛;附件:左侧附件未及明显包块,压痛(+);右侧未及明显异常,压痛(-);宫旁:未见明显异常。病程中,无发热,无肛门坠胀感,饮食欠佳,大便正常。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49.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57;PT%2.7%;PT-R 12.47,导尿见血尿,再次追问病史,后患者诉1周前因吵架自服老鼠药(溴敌隆),转入我科,予以Vitk1、申请血浆及冷沉淀等抢救治疗,并动态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后康复出院。

    作者:汪文杰;鲁厚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脑血管造影正常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起病12 h内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结果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起病12 h 内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入院病情,起病1~7 d 内复查头颅CT或MRI,临床结果良好定义为起病3个月后Rankin 修订量表(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临床结局的预测因素。结果:4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血管闭塞。平均年龄(62±10)岁,男性25例(55%),基线NIHSS评分中位数8(3~20)分。发病至开始脑血管造影时间169~709 min,平均(343±123)min。随后影像学检查证实40例(89%)为新发脑梗死,未见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例。发病3个月后36例(80%)临床结果良好。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患者预后良好,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临床结果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绝大部分病例可见新发脑梗死。

    作者:戴威;付睿;赵星辉;席春江;张彤;黄栋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新辅助化疗对Ⅱ、Ⅲ期乳腺癌短期内转移的影响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是否能减少Ⅱ、Ⅲ期乳腺癌短期内转移。方法:选取Ⅱ、Ⅲ期乳腺癌患者14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新辅助化疗组(观察组)65例,先行作新辅助化疗2~4个疗程,再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组(对照组)83例。两组患者随访1年比较其肿瘤转移情况。结果:新辅助化疗组与术后辅助化疗组短期内肿瘤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相对于术后辅助化疗不能减少Ⅱ、Ⅲ期乳腺癌的短期内转移。

    作者:陈雁平;吕辉生;潘炳坤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天然免疫学机制进展

    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脏衰竭的主要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应答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适度的天然免疫应答促进组织修复,而过度的天然免疫应答则会加重组织损伤进而导致心脏衰竭[1],其机制在于持续的天然免疫反应促进血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大量释放,放大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缺血性心脏病向心脏衰竭发生发展。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 PAMPs )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 )时产生炎症反应[2]。除了免疫细胞外,心肌细胞也参与了天然免疫应答。以往的研究证实心肌细胞表面存在 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等多种 PRRs,PAMPs 或 DAMPs 激活TLRs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加重炎症反应。本文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过程中TLRs介导心肌细胞产生的天然免疫应答作一综述。

    作者:喻琴琴;杨俊;郭鑫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白细胞介素-9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8年,Dardalhon 和 Veldhoen 先后在 Nature Immunology 杂志上提出一种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L)-9、 IL-10为主的新型效应性 CD4+T 细胞--Th9细胞,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效应因子为IL-9[1]。IL-9作为一种新的促炎因子,目前国内外对于其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通过检测 IL-9在 CRSwNP 患者中的表达,探讨 IL-9在CRSwNP发病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RSwNP 患者30例作为 CRSwNP 组,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CRSwNP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2岁,平均38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56岁,平均36岁。所有CRSwNP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推荐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变应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变应性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全身性疾病,近期无感染史,近4周内全身及局部未接受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类治疗。在入组前均做了良好的沟通,同意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实验通过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作者:柳佳丽;罗英;万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纳米银对深Ⅱ°烫伤治疗作用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纳米银对深Ⅱ°烫伤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建立深Ⅱ°烫伤模型,分为4组,A组(30只):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30只):纳米银覆盖,C 组(30只):rhGM-CSF涂抹,D 组(30只):rhGM-CSF+纳米银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观察创面愈合,计算愈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结果:第10天各组开始愈合,愈合过程A组炎症反应明显,B、C组适中,D 组适度;创面愈合率,第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 水平,A 组第21天达峰值为(25.76±1.46)pg/mL,B、C、D 组第14天达峰值[(29.73±1.58),(38.91±2.38),(43.54±1.28)pg/mL],第4、7、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水平,各组均在第21天达峰值[(0.72±0.14),(0.93±0.13),(1.18±0.16),(1.50±0.15)ng/mL],第7、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GM-CSF 联合纳米银,促进深Ⅱ°烫伤创面愈合,并且优于rhGM-CSF、纳米银单独应用。

    作者:杨景哲;陈凤平;冯欣姝;温海玲;耿琪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烧伤创面应用湿性愈合疗法的效果观察与成本效益分析

    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损伤,烧伤创面处理是烧伤治疗的一个中心环节[1],创面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随着湿性愈合理论的推广,临床上逐步开展应用具有湿性愈合作用的新型敷料治疗烧伤。本研究对本院90例烧伤创面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湿性愈合的方法进行疗效和成本效益的观察比较,结果显示湿性愈合疗效好,不增加换药成本,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0-2011年门诊收治的90例烧伤创面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湿性愈合疗法组,乙组为传统治疗组。甲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14~56岁,平均(35.5±1.4)岁;乙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12~64岁,平均(32.8±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面(浅Ⅱ度烧伤面积≤10%)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所有治疗取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作者:江敏君;邱玉友;廖新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维甲酸受体β2在宫颈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癌症之一[1]。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常伴有复发或转移的晚期宫颈癌,手术常不能根治,而且晚期宫颈癌对化疗或放疗具有抵抗性,通常预后不良[2]。因此,宫颈癌的研究重点在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上。近年来维甲酸类化合物因其特殊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诱导分化等抗肿瘤作用而在众多肿瘤包括宫颈癌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维甲酸主要通过与维甲酸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作用于相应的靶基因而发挥抗肿瘤的效应,现就维甲酸受体β2(retinoic acid receptorβ2,RARβ2)在宫颈癌中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张红丽(综述);冯定庆;凌斌(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IgA肾病患儿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儿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gAN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特征分成隐匿型组、急性型组和慢性型组,每组15例。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尿MCP-1及IL-8的水平。结果:IgAN患儿尿MCP-1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慢性型组升高为明显,与隐匿型组和急性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MCP-1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系膜增生程度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r =0.56, P <0.05; r =0.58, P <0.05;r=0.53, P<0.05)。 IgAN患儿尿IL-8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急性型组升高为明显,与隐匿型组和慢性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IL-8水平与血尿程度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程度呈正相关(r=0.62, P<0.05;r=0.59, P<0.05)。 IgAN患儿尿MCP-1水平与尿IL-8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59, P>0.05)。结论:MCP-1和IL-8参与了IgAN不同阶段的发病过程,两者可作为IgAN活动的参考指标。

    作者:付强;尹忠歆;封其华;余孔贵;唐临飞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Neuritin蛋白在脑损伤组织中的时相性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神经突蛋白(neuritin)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组织中的时相性表达,探讨其在脑损伤后的意义。方法:42只 SD 大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改良 Feeney 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术后分6 h、12 h、24 h、3 d、7 d、14 d 共6个亚组。免疫组化、Western-blot 检测脑损伤组织中 neuritin 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实验组neuritin蛋白6 h 呈阳性表达,12 h~7 d 呈强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正常组,14 d呈弱阳性表达。 Western-blot:实验组neuritin蛋白6 h稍增高,24 h达高峰,持续到7 d,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14 d明显降低,较正常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uritin蛋白在脑损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可能在脑损伤后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蔡云鹏;赵冬;许晖;刘祺;戴晶;朱立仓;何学君;杨传豪;王业忠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起始剂量与体质指数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CSII)起始胰岛素剂量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300例住院T2DM患者,按BMI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3 kg/m2),超重组(BMI 23~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经过CSII治疗血糖达标后,比较各组胰岛素剂量和临床参数差异,分析胰岛素剂量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3组比较日胰岛素剂量无差异。超重、肥胖组日单位体重胰岛素剂量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日胰岛素剂量与HbA1c、病程、体重、HOMA-islet(CP-DM)呈正相关。日单位体重胰岛素剂量与病程、HOMA-islet(CP-DM)呈正相关,与体重、BMI呈负相关。结论:不同BMI的T2DM患者存在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程度等差异。在设定T2DM患者CSII起始胰岛素剂量时,可先按BMI分层,再根据体重估算。

    作者:梁翠格;董庆玉;杜文华;刘晓萌;李文侠;王月丽;公倩;潘振宇;高冠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帕金森病合并抑郁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和帕金森病抑郁(DPD)患者磁共振波谱(MRS)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PD患者和20例DPD患者进行MRS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额叶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肌酸复合物(Cr)值的变化。结果:H-YⅢ级和Ⅳ级DPD患者症状首发侧额叶的NAA /Cr值显著低于PD患者(P<0.05),Cho/Cr值显著高于PD患者(P<0.05);H-YⅠ级和Ⅱ级DPD患者症状首发侧额叶的NAA/Cr和Cho/Cr值与P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YⅢ级和Ⅳ级DPD患者额叶MRS有明显异常,提示MRS有助于DPD的诊治。

    作者:欧阳樱君;邱恒峰;赖明君;余建敏;徐向东;任继亮;胡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不同年龄阶段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我国不同年龄阶段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5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随机分组,每组25例。45~64岁阶段,快速康复中年组(A1组)和传统治疗中年组(A2组);65~74岁阶段,快速康复老年组(B1组)和传统治疗老年组(B2组);75~89岁阶段,快速康复高龄组(C1组)和传统治疗高龄组(C2组)。A1、B1和C1组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法,A2、B2和C2组应用传统方法。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每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出院30 d 内再次住院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34例患者完成试验,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和咽喉疼痛方面,A1组均优于A2组(P=0.000,P=0.000,P=0.000,P=0.012),B1组均优于 B2组(P =0.000,P =0.000,P =0.000,P =0.007),C1组和C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315,P =0.239,P=0.540,P=0.128);在恶心呕吐、胃潴留、肠梗阻和出院后30 d 内再次住院方面,A1组和 A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和B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均差于 C2组(P=0.020, P=0.012, P =0.022,P=0.012);不同年龄阶段每两组患者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可以明显加快中年(45~64岁)和年轻的老年(65~74岁)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而在高龄(75~89岁)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则无上述益处,并增加恶心呕吐、胃潴留、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出院30 d内再次住院率。

    作者:卜君;李念;黄雄;伍晓汀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伴Kluver-Bucy综合征1例

    患者女,57岁,因“发热15 d,意识模糊5 d”入院。15 d 前因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行抗感染等治疗,住院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5 d 前(病程15 d时)患者出现意识模糊,表现为烦躁、多动,胡言乱语,不能认识亲属,并出现幻觉。头颅核磁共振提示双侧岛叶、左侧颞叶皮层下异常信号,遂按“脑梗死”治疗5 d,症状未见好转,遂转入我院。入院症见:神昏,精神差,纳寐差,幻觉明显,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多发性骨髓瘤病史8年,间断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治疗。一般查体:T 36.6℃,P 88次/min,R 20次/min,BP 100/70 mmHg。四肢裸露处淤斑明显。睑结膜苍白,心、肺、腹无特殊。神经系查体:意识模糊,答非所问。理解力、定向力不配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 ,对光反射欠灵敏。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及腱反射正常。双下肢 Babinski 征(+),深浅感觉不配合,共济运动无法查,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9×109/L,RBC 2.47×109/L,Hb 93.00 g/L,PLT 22.4×109/L;凝血4项:PT 12.20 s,INR 1.02,TT 20.30 s, APTT 27.10 s;血乳酸(LAC)2.20 mmol/L;肝功能:ALT 19 U/L,AST 17 U/L,ALB 28 g/L;电解质、肾功能及血脂6项无特殊,尿常规无特殊。血清抗结核抗体、抗 HIV 抗体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阴性。胸片无特殊。脑电图示弥漫性慢波。腰穿结果:脑脊液压力170 mmH2O,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有核细胞计数98×106/L,蛋白质0.58 g/L,氯化物125.5 mol/L,糖3.70 mol/L。复查头颅DWI示双侧颞叶、岛叶及丘脑多发异常信号,头颅 MRA 示脑动脉轻度硬化。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HSE)。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炎、降颅压等药物应用,住院第10天意识稍转清,但记忆力下降,表情淡漠、少语,且突然出现贪食明显,不断向家人索要食物,不知饥饱,同时出现视物失认,不能辨认亲属与陌生人,总认为别人的物品是自己的,甚至直接抢夺,诊为 Kluver-Bucy 综合征(Kluver-Bucy syndrom, KBS),继续抗病毒等治疗,1个月后症状好转出院。

    作者:赵英霖;杨朝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13例

    目的:分析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病例的特点,探讨减少误诊方法。方法:收治13例宫内早孕合并妊娠黄体破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均表现为停经、下腹痛。2例(15.4%)明确诊断为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行保守治疗,11例(84.6%)行后穹隆穿刺,均抽出不凝固血液,诊断为腹腔内出血,行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宫内早孕合并黄体破裂不易确诊,应注意动态监测血β-HCG,B超提示宫内情况,以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叶辉霞;邓柳枝;李小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脂联素-11,377C>G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风险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56例研究对象中冠心病组126例,对照组13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所有患者的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位点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风险性的关系。结果:(1)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测得基因型为 GG、CG 及CC 型;(2)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多态性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存在差异,与对照组比,冠心病组中 G 等位基因的频率有显著升高(P <0.05),C 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冠心病组有显著的降低(P <0.05);(3)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0.05);(4)在冠心病组人群中,G 等位基因患者冠心病患病风险明显提高(P <0.05)。结论:在冠心病人群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危险性有关, G 等位基因频率提高可能提示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升高。

    作者:李洁琪;姜美娜;张荣先;杨红萍;李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同血运重建方式的比较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以后,对于非梗死相关血管的病变采取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冠脉血运重建情况分为多支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组( CR 组)90例,多支病变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 IR 组)95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脉病变情况等均无明显差异。随访12~48个月, IR 组再发心绞痛比例、再次血运重建比例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发生率均显著高于 CR 组( P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不完全血运重建是再发心绞痛和 MACE 的预测因子( P <0.05)。结论: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术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的急性心梗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长期预后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是再发心绞痛和 MACE 的预测因子。

    作者:郑红艳;宋杰;徐标;王涟;张静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