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喆;叶佩仪;孔耀中
目的:探讨形态学基础上磁共振功能成像(氢质子波谱、弥散、MR动态增强)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优化组合及价值。方法:收集2009-2013年来我院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乳腺肿瘤的患者140例,其中恶性肿瘤63例,良性肿瘤77例,且同时行基础扫描、1H-MRS、DWI 及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资料,将所得图像信息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得出基础图像上波谱、弥散、动态增强两两组合信息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所有病例均病理证实。基础图上DWI、动态增强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9.8%,特异性90.1%,准确性90.0%;MRS、动态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77.3%,准确性79.3%;DWI、MRS 联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6.3%,特异性77.8%,准确性77.1%;3种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结果比较,χ2=9.057,P=0.01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基础图像上DWI与动态增强组合对乳腺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可以作为乳腺肿瘤功能成像佳组合。
作者:王俊;卢环;吴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特拉唑嗪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特拉唑嗪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特拉唑嗪组。饲喂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12周后腹主静脉取血监测各组血脂,取主动脉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血管 MMP-9与 MCP-1的表达。结果:特拉唑嗪降低TG、TC、LDL-C(P<0.01),升高HDL-C水平(P<0.05);高脂饮食大鼠主动脉内膜的粥样斑块面积和内膜厚度均明显增加,而特拉唑嗪明显抑制了斑块形成和内膜增生。相比于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特拉唑嗪组的MMP-9、MCP-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且特拉唑嗪组明显低于高脂饮食组(P<0.01)。结论:特拉唑嗪能够降低TC、LDL-C和升高HDL,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除了其降脂作用外,还可能与抑制MMP-9与MCP-1表达有关。
作者:陈玲;周炜;陈曼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技术在肾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患者共110个肾肿瘤行声触诊组织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VTI)及声触诊组织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检查,获取其VTI图像及肾肿瘤、患侧肾皮质、对侧肾皮质的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值,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结果:病理证实良性肾肿瘤20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8个,嗜酸细胞腺瘤2个),恶性肿瘤90个(透明细胞癌72个,嫌色细胞癌8个,乳头状癌6个,囊性肾癌4个)。 VTI诊断肾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Youden指数及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1.11%(64/90)、70.00%(14/20)、91.43%(64/70)、35.00%(14/40)、70.91%(78/110)、41.11%、0.706。 VTQ诊断肾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性、Youden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及佳截断点值分别为66.70%、90.00%、56.70%、0.748、2.44 m/s。良性肿瘤与同侧肾皮质之间(P=0.000)、恶性肿瘤与同侧肾皮质之间(P=0.000)、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P=0.013)以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透明细胞癌之间(P=0.022)SW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P=0.010)以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透明细胞癌之间(P=0.017)SWV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RFI技术可以提供肾肿瘤的VTI定性及VTQ定量的弹性信息,诊断准确度均达到中等,在肾肿瘤的诊断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景;陈莉;周翠翠;王婧玲;谌芳群 刊期: 2014年第15期
患者女,23岁,无业,已婚。因“外阴部出现小丘疹1年余”来诊。1年前无意中发现外阴起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无明显瘙痒,未行治疗。自觉丘疹逐渐增多,遂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体检: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阴毛略稀疏,双侧大阴唇中外侧缘黏膜散在白色及黄白色针尖至粟粒大丘疹,边界尚清,形状不规则,将黏膜拉紧时,皮疹更为明显。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外阴皮疹组织病理检查:光镜下表皮基本正常,可见皮脂腺导管开口,真皮内多个成熟的皮脂腺小叶,小叶包绕着皮脂腺导管(图1)。诊断:女阴Fordyce病。
作者:谢玲;朱圣明;赵伦华;段徳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Bax、Bcl-2蛋白在硫辛酸烟酸二联体拮抗丙烯醛诱导的体外培养 ARPE-19细胞凋亡中可能的调控作用。方法:ARPE-19细胞置于含有10%体积分数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中培养,待培养瓶底部ARPE-19细胞长至70%时,种6孔板,用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24 h ,细胞换液。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丙烯醛组和硫辛酸烟酸二联体组。细胞流式检测各组ARPE-19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流式显示正常细胞在空白对照组中为94.8%,丙烯醛组中为60.98%,硫辛酸烟酸二联体组中为91.34%。Western Blot显示空白对照组的Bax/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为0.2939,丙烯醛组的 Bax/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为1.3892,硫辛酸烟酸二联体组的Bax/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为0.5558。结论:硫辛酸烟酸二联体对ARPE-19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抗凋亡蛋白Bcl-2来抑制凋亡蛋白Bax的表达。
作者:邹秀兰;王观峰;李文立;皮荣标;俞永珍;邹玉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 D3[1,25(OH)2D3]通过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对人系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系膜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5(OH)2D3(10-8 mol/L)组、雷帕霉素(0.1μg/mL)组、雷帕霉素联合1,25(OH)2D3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干预48 h 后对人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干预48 h后对人系膜细胞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5(OH)2D3组、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组联合1,25(OH)2D3组均能显著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 G1期细胞均显著增加,S 期细胞均显著减少,且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均 P<0.01);与1,25(OH)2D3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及雷帕霉素联合1,25(OH)2D3组均能显著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G1期细胞显著增加,S 期细胞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均 P<0.01);与雷帕霉素组比较,雷帕霉素联合1,25(OH)2D3组能显著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G1期细胞显著增加,S 期细胞显著降低,但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0.01)。结论:1,25(OH)2D3可能通过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抑制人系膜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且1,25(OH)2D3可协同雷帕霉素抑制人系膜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金平;陈建平;张春江;赵丹;马莉;杨晓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在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预防非常重要,颈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明确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无脑功能的改变尤为重要。脑电图是一种对脑功能改变敏感性很高的检测技术,近年来脑电图不仅局限于癫痫的诊断,而且逐渐应用于脑梗塞、血管狭窄、颅脑损伤等疾病中[1-2],同时脑电图的定量分析对于脑缺血的诊断相对于常规脑电图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其中脑电空间对称指数(sBSI)、暂时性脑电图空间对称指数(tBSI)及δ+θ/α+β比值(DTABR)等定量脑电图指数在颈内动脉剥脱术中及缺血性疾病中应用广泛,是判断脑缺血后脑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1-3]。国内外关于定量脑电图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一般都局限于平静呼吸时,很少涉及到过度换气试验,本研究拟探讨其在过度换气试验中是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宋志彬;王琴;党丽娟;周雁玲;王珲;郭艺华;黄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3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给予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用药前后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症状、无痛行走距离、能耐受疼痛的大行走距离、踝肱指数( ABI )、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及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后患者的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0.01);足背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 ABI 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结论:临床使用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安全有效。
作者:张菁;翟迎九;杨燕萍;薛莉;姚蔚;钱巧慧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纳米银对深Ⅱ°烫伤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建立深Ⅱ°烫伤模型,分为4组,A组(30只):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30只):纳米银覆盖,C 组(30只):rhGM-CSF涂抹,D 组(30只):rhGM-CSF+纳米银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观察创面愈合,计算愈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结果:第10天各组开始愈合,愈合过程A组炎症反应明显,B、C组适中,D 组适度;创面愈合率,第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 水平,A 组第21天达峰值为(25.76±1.46)pg/mL,B、C、D 组第14天达峰值[(29.73±1.58),(38.91±2.38),(43.54±1.28)pg/mL],第4、7、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水平,各组均在第21天达峰值[(0.72±0.14),(0.93±0.13),(1.18±0.16),(1.50±0.15)ng/mL],第7、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GM-CSF 联合纳米银,促进深Ⅱ°烫伤创面愈合,并且优于rhGM-CSF、纳米银单独应用。
作者:杨景哲;陈凤平;冯欣姝;温海玲;耿琪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脏衰竭的主要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应答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适度的天然免疫应答促进组织修复,而过度的天然免疫应答则会加重组织损伤进而导致心脏衰竭[1],其机制在于持续的天然免疫反应促进血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大量释放,放大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缺血性心脏病向心脏衰竭发生发展。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 PAMPs )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 )时产生炎症反应[2]。除了免疫细胞外,心肌细胞也参与了天然免疫应答。以往的研究证实心肌细胞表面存在 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等多种 PRRs,PAMPs 或 DAMPs 激活TLRs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加重炎症反应。本文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过程中TLRs介导心肌细胞产生的天然免疫应答作一综述。
作者:喻琴琴;杨俊;郭鑫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病例的特点,探讨减少误诊方法。方法:收治13例宫内早孕合并妊娠黄体破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均表现为停经、下腹痛。2例(15.4%)明确诊断为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行保守治疗,11例(84.6%)行后穹隆穿刺,均抽出不凝固血液,诊断为腹腔内出血,行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宫内早孕合并黄体破裂不易确诊,应注意动态监测血β-HCG,B超提示宫内情况,以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叶辉霞;邓柳枝;李小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和帕金森病抑郁(DPD)患者磁共振波谱(MRS)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PD患者和20例DPD患者进行MRS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额叶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肌酸复合物(Cr)值的变化。结果:H-YⅢ级和Ⅳ级DPD患者症状首发侧额叶的NAA /Cr值显著低于PD患者(P<0.05),Cho/Cr值显著高于PD患者(P<0.05);H-YⅠ级和Ⅱ级DPD患者症状首发侧额叶的NAA/Cr和Cho/Cr值与P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YⅢ级和Ⅳ级DPD患者额叶MRS有明显异常,提示MRS有助于DPD的诊治。
作者:欧阳樱君;邱恒峰;赖明君;余建敏;徐向东;任继亮;胡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小儿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小儿迁延性咳嗽的常见原因,若不正规治疗易转变为慢性鼻窦炎,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菌感染是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主要病因之一[1],治疗时在考虑药物敏感性同时,需考虑患儿的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学龄期儿童学业繁忙,加之很多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有限,降低了依从性,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本研究应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学龄期儿童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符合入选标准的150例患者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67例,失访2例,纳入统计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病程(8.4±1.32)周,年龄(9.5±1.78)岁。对照组83例,失访12例,纳入统计71例,其中男36例,女35例,病程(7.9±1.47)周,年龄(10.2±1.54)岁。所有病例均有鼻塞流涕情况,研究组头痛38例,咳嗽41例;对照组头痛29例,咳嗽38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林开春;周建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主动脉结钙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8月住院的724例T2DM患者行胸部X线、血压、血脂及血管病变检查。结果:(1)T2DM患者主动脉结钙化的发生率为64.2%;主动脉结钙化组与无主动脉结钙化组在年龄、病程、BMI、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主动脉结钙化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合并主动脉结钙化相当常见,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主动脉结钙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唐建东;李清楚;刘红梅;毕键琨;任健;李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连续血液净化治疗( CBP )对二尖瓣换瓣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LCOS )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发生 LCOS 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仅采用一般治疗的25例(一般组),加用 CBP 治疗的22例( CBP 组)。患者进入 ICU 即采用相同重症监护及治疗手段, CBP 组在进入 ICU 6~12 h 期间加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记录患者转入 ICU 24 h 时的动脉血乳酸、MODS 发生情况、转归和28 d 病死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APACHE Ⅱ评分、术前动脉血乳酸、术中动脉血乳酸,转入时动脉血乳酸、转入6 h 动脉血乳酸、MODS 发生情况、APACHE Ⅱ评分,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进入ICU 6~12 h 期间 CBP 组加用 CBP治疗,记录患者转入 ICU 24 h 时的动脉血乳酸[(4.12±1.96) mmol/L vs.(8.66±1.73)mmol/L, t=8.44]、MODS 发生情况,两组转归[好转:86%(19/22) vs.52%(13/25),χ2=6.4;恶化:14%(3/22) vs.48%(12/25),χ2=6.4]和28 d 病死率[18%(4/22) vs.56%(14/25),χ2=7.08],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LCOS患者及时进行CBP可以明显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有效防治MODS,提高好转率,显著降低28 d病死率。
作者:刘健;李宁;黎代强;张光华;黄敬应;缪锦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通过检测 P16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分析 P16基因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评价 P16基因在宫颈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16基因在74例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对P16基因表达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4例宫颈癌病例中,P16基因的表达阳性率为85%(63/74),P16基因阳性表达与宫颈癌预后呈正相关(P=0.041)。 P16基因阳性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为85.2%,P16基因阴性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为100%。 P16基因阳性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低于P16基因阴性表达组(P=0.04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16基因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间质浸润及LVSI呈正相关(P<0.05),而与TNM及组织分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P16基因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悦;张晓薇;邓志校;谭伟坚;黄晓军;范良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本文采用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甘草酸苷治疗斑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来自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皮肤科门诊且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制定的斑秃诊断标准的患者147例。排除全秃和普秃,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脱发。所有患者病程在1年内,近1个月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既往无肿瘤或系统性疾病。其中男82例,女65例,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49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13~59岁,平均31.2岁,病程15~349 d,脱发面积1.2~9.4 cm2;对照1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10~58岁,平均28.4岁,病程20~330 d,脱发面积1.0~9.8 cm2;对照2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4~59岁,平均31.9岁,病程17~365 d,脱发面积1.4~9.7 cm2。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面积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青梅;冯萍;黄望强;景海霞;段德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使用ITS基因序列分析对浅部真菌病中分离的15株暗色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了解致病菌株种类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浅部真菌病中分离的暗色真菌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特征,并基于ITS 序列对其进行PCR鉴定。结果:经形态学鉴定为15株暗色真菌的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anon-3500凝胶成像系统鉴定扩增所得条带在500~700 bp 之间,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其中鉴定为链格孢2株,球孢枝孢酶2株,皮炎外瓶霉2株,枝状枝孢霉、新月弯孢霉、微皱篮状菌、Phaeobotryon cupressi、极细枝孢霉、裴氏着色真菌、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 oligosperma、Fonsecaea monophora 各一株。结论:ITS 基因序列分析可有效地鉴定暗色真菌,避免了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漏检和误诊。
作者:张伟铮;肖倩;屈平华;邓光远;李松;陈茶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1H-MRS )分析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的代谢改变。方法:收集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匹配的24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23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应用多体素1H-MRS 技术测量前额叶白质和灰质内 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 NAA )、胆碱复合物( Cho )、肌酸(Cr)等代谢物的水平。结果:抑郁症组左背外侧前额叶白质 NAA/Cr、Cho/Cr 较对照组显著减低[NAA/Cr:1.67±0.32, t =3.126, P =0.004; Cho/Cr:1.28±0.30, t =2.362, P =0.024],抑郁症组右背外侧前额叶白质 NAA/Cr 较对照组显著减低[NAA/Cr:1.65±0.26, t =2.969, P =0.006],两组间双侧前扣带回灰质的代谢物无明显差异。结论:前额叶白质的代谢异常参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过程,这些改变发生在疾病发生过程的早期。
作者:毛宁;刘泉源;王静;代彩云;张迪;王倩;王滨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