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像学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及进展

王杨;温明哲;马延斌

关键词:影像学技术, 创伤性脑损伤, 预后评估, 医疗卫生领域, brain injury, 住院治疗, 神经外科, 热点问题, 流行病学, 调查显示, 世界性, 综述, 应用, 死亡, 美国, 临床, 残疾
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大约170万人罹患 TBI,其中约有27.5万人接受住院治疗,5.2万人死亡,12.4万人遗留长期损伤或者永久残疾[1]。对于 TBI 的预后评估是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影像学在临床上对 TBI 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一些较新的影像学技术在 TBI 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4例 MRI 表现

    直肠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rect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临床罕见,目前,国内外已对 NEC 的病理学、X 线表现进行了报道[1-2],但少有文献报道直肠原发性 NEC 的 MRI 表现。本文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4例 NEC 患者的临床及 MRI 资料,分析其 MRI 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

    作者:吕晓婷;高雪梅;程敬亮;鲁果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脓毒症患者促炎/抗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 CBP 组(60例)和常规治疗组(42例),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CBP 组加用 CBP治疗,持续治疗72 h。比较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记录28 d 生存率和重症病房(ICU)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72 h 各时点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辅助性 T 细胞1/2(Th1/ Th2)比值;酶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治疗后 CBP 组 APACHEⅡ、SOFA 评分均下降(P <0.05)。两组28 d 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CBP 组 ICU 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 <0.05)。治疗72 h 后,CBP 组患者外周血 IL-1、IL-10、TNF-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h1/ Th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同期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BP 能通过清除炎症介质,增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Th1/ Th2的平衡,从而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的总体病情。

    作者:付素珍;孙杰;董云;赵琪;关炳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食管腺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高,而 Barrett 食管(BE)是目前所知的常见的癌前病变,BE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加剧,因而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治疗 BE 至关重要。200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将 BE 定义为: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出现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化生的黏膜,并经活检证实存在肠化生[1]。现将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桑海威;朱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危重症患儿早期心血管功能异常评估与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的关系

    目的:研究危重症患儿早期心血管功能异常评估与氨基末端 B 型脑钠肽(NT-pro BNP)的关系。方法:收集儿科治疗的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超声心动图肺体循环血流比大小划分为大分流组与小分流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划分为无心衰(HF)组与 HF 组。同时选取健康婴儿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 NT-pro BNP 水平,分析 NT-pro BNP 水平与 HF、分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分流组 NT-pro BNP 水平明显高于小分流组及对照组(P <0.05,P <0.01)。 HF 组 NT-pro BNP 水平明显高于无HF 组及对照组(P <0.05,P <0.01)。患儿 NT-pro BNP 水平与 LVEF、LVSF、HF 呈正相关性。结论:NT-pro BNP水平与危重症患儿早期心血管功能异常评估存在相关性,且 NT-pro BNP 水平可作为评估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水平的可靠指标。

    作者:俞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残留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83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一期经皮肾镜取石后结石残留情况,共93例患者结石残留,需进一步处理,对结石残留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3例患者中,58例患者因鹿角形结石或多发肾结石,或肾盂肾盏结构复杂,或结石体积大数量多,手术时间长,或需增加通道,拟二期手术继续处理;19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视野欠清而中止手术;3例患者有>5 mm 的结石下移至输尿管中下段;4例患者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需中止手术;9例患者因术中未用 C 臂检查结石情况致结石残留。其中,鹿角形肾结石结石清除率为59.6%(87/146),多发肾结石的结石清除率为83.3%(115/138),单发肾盂或肾盏结石的清除率为96.4%(190/197),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清除率为98.4%(187/190),肾盏憩室结石的清除率为91.6%(11/12)。结论:结石负荷重(鹿角形肾结石、多发肾结石)、肾脏集合系统复杂、术中出血、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结石移位、术中未用 X 线复查结石是否残余是经皮肾镜取石结石残留的主要原因。

    作者:钟东亮;郑少斌;单炽昌;刘冠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影像学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及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大约170万人罹患 TBI,其中约有27.5万人接受住院治疗,5.2万人死亡,12.4万人遗留长期损伤或者永久残疾[1]。对于 TBI 的预后评估是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影像学在临床上对 TBI 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一些较新的影像学技术在 TBI 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王杨;温明哲;马延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顺铂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与顺铂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8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 =24)和对照组(n =24),观察组给予 CIK 细胞心包腔内灌注,观察组给予顺铂心包腔内灌注,两组均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13例,非完全缓解/非进展(non-CR / non-PD)6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5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mPFS)3.3个月;对照组 CR 15例,non-CR / non-PD 7例,PD 2例,中位 PFS 3.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谱不同,均未发生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CIK 细胞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能有效控制恶性心包积液,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传军;吕亚莉;刘笑笑;杨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IgG4相关性疾病1例

    患者女,79岁,教师,因左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13年10月入院。入院前4年突发厌食消瘦,肿瘤标记物异常增高,检查发现胰腺良性肿物,2个月后出现周身淋巴结肿大,确诊为良性,经治疗后遗留血糖升高,一直降糖治疗,发病以来淋巴结大小及质地无变化,一直消瘦。3年前突发右眼睑肿物,未治自愈。2个月前出现左眼视力迅速下降,入院时右眼视力开始下降。体检:BP 120/70 mmHg,神清语利,双下肢、腹部及左手可见多发点片状色素缺失,双侧颌下/腋下及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约0.5 cm ×0.5 cm ~1.5 cm ×2.0 cm,质硬,可活动,无压痛,个别与周围组织稍粘连。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2 mm,辐辏反射及调节反射均存在,右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左侧直接对光反射变化不定,间接对光反射正常,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左眼视力粗测为眼前五指,右眼粗测正常。辅助检查:癌胚抗原6.04 ng / mL、CA12542.4 U / mL、IgG3150 mg / dL、IgA 125 mg / mL、IgM 28.4 mg / dL、补体C345.4 mg / dL、补体C45.58 mg / dL、IgG113100 mg / L(4900~11400 mg / L),IgG424400 mg / L(80~1400 mg / L),血尿免疫固定电泳正常。胸部CT:双肺渗出性病变,考虑炎症;左肺钙化/纤维索条影,考虑陈旧性病变;双侧胸膜增厚;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B超:胰腺缩小。OCT提示:双眼RPE改变。唇腺活检:涎腺组织腺泡轻度减少,导管轻度扩张,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散在浸润及灶性聚集(其中3灶,细胞数>50/灶),IgG4(-)。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gG4阳性细胞显著增多,>50个/HPF,IgG4/IgG>40%,结合临床病史,符合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0(+)、CD3(+)、CK(+)、IgG4(+)、CD138(+)、IgG(+)。诊断:IgG4RD。治疗:甲泼尼龙片1mg/(kg·d),联合补钾、补钙及一般治疗。视力下降速度减缓。

    作者:刘缘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肾移植后肺部感染14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治疗措施,以提高救治率。方法:总结1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肺部感染发病时间:术后3~6个月12例,术后8个月1例,术后18个月1例。3例检测到混合感染,3例检测到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检测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另7例未检出致病原。12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治疗必须采取包括减用抗排斥药、抗感染、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综合措施。按照早期强联合、全覆盖、后期降阶梯、明确病原后针对性治疗的方案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可极大提高治愈率。

    作者:廖贵益;赵奇;唐亮;朱道方;方卫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研究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方法:以符合 DSM-Ⅳ-TR 诊断标准的神经内科门诊100例多发性抽动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应用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盐酸硫必利治疗,2组均接受4个月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可明显改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预后效果好。

    作者:黄艳军;何燕;郑帼;郭虎;陆海英;陈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异丙酚和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研究

    七氟醚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吸入麻醉药,但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的概率可以高达45%[1]。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能通过良好的镇痛得以完全避免[2],它的发生还与镇静深度成负相关[3]。研究显示异丙酚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然而合适的给药方案尚存在争议[4]。本文拟选择9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并接受七氟醚全麻的患者,采用术毕前单次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观察它们对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是否有预防作用,并对两者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董晓西;夏海杰;吴安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拉米夫定在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在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抗病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因 HBV-GN 接受甲泼尼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的41例患者,根据有无抗病毒治疗指征分为预防组及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同时选取15例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血清 IFN-γ及 IL-4的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预防组及治疗组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预防组及治疗组 IFN-γ水平及 IFN-γ/ IL-4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于使用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的 HBV-GN 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但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抑制机体 IFN-γ生产,影响乙肝病毒的清除。

    作者:张燕;张继强;常保超;陈卫东;王静;徐葵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

    据《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公布的数据显示,《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2012年度,《实用医学杂志》影响因子为0.898,总被引频次为11873次,这是本刊总被引频次首次突破1万次。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药物、超声雾化及鼻窦负压置换联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药物、超声雾化及鼻窦负压置换联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治疗的小儿慢性鼻窦炎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药物、超声雾化及鼻窦负压置换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AS 评分、Lund-Mackey 鼻窦 CT 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对照组为65.7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 评分及Lund-Mackey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两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 VAS 评分及 Lund-Mackey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药物、超声雾化及鼻窦负压置换联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兆辉;李春雷;张春林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四川省少数民族 HIV pol 基因分型和耐药研究

    目的:调查四川少数民族的 HIV 亚型,分析 pol 区变异度、系统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在分子水平上为艾滋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 HIV-1抗体阳性感染者血标本,应用巢式 RT-PCR 扩增 HIV pol区聚合酶基因,经过 DNA 测序后,登陆 HIV database 数据库确定 HIV 病毒亚型,并分析 HIV pol 区突变情况。用 BioEdit、DNASTAR 和 MEGA5.0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采集 HIV-1抗体阳性感染者血标本62份,终扩增得到47份样品的 pol 基因 RT-PR 区序列(扩增率为75.8%)。测序成功的45份HIV-1病毒 pol 基因 RT-PR 区序列中 CRF01-AE 重组亚型占13.3%(6/45),CRF08-BC 亚型占8.8%(4/45), CRF07-BC 亚型占77.8%(35/45)。对样品的耐药情况进行基因检测,在 PR 区没有发现有关蛋白酶抑制剂(PIS)的主要耐药性突变位点,耐药性突变位点均为 PIS 次要耐药性突变位点,RT 区的药物敏感性资料表明该地区的 HIV-1感染者耐药发生的比例较低。结论:四川少数民族中 HIV-1毒株存在亚型多样性,CRF07-BC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倍,但耐药发生的比例较低。应加强对 HIV-1毒株重组亚型变异的监测。

    作者:范俊丽;徐献群;毕晓辉;王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按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卵巢胚胎癌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胚胎癌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6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卵巢胚胎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 BEP、CAP 等方案化疗。除2例Ⅰa 期患者术后失访外,其余10例均随访至今。5例死亡,5例健在,且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卵巢胚胎癌虽少见,但临床上遇到中老年妇女合并盆腔巨大包块,排除卵巢腺癌的同时,应考虑卵巢胚胎癌的可能性;首次手术要彻底,术后辅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庞晓燕;张颐;孟祥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Robo4膜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Robo为保守单跨膜受体蛋白,是一种神经黏附分子,包括 Robo1、Robo2、Robo3、Robo44个家族成员。 Robo 蛋白在神经系统中的导航作用已被公认。Robo4又名 Magic Roundabout,是新近发现的 Roundabout 家族成员,因其特异性表达于内皮细胞而得名。 Robo4与家族的其他成员相比,具有结构的特殊性和表达的特异性。近发现 Robo4在多个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功能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作者:李健;刘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关于血荒时围术期患者血液保护的思考

    目前国内各省市“血荒”现象越发常见,主要表现为稀有和常见血型血液出现短缺甚至供给匮乏。围术期患者的血液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血荒的紧迫,但伴随的问题也引发一系列的思考。

    作者:陶红;余奇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内外段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以80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同期60例非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行64层螺旋 CTA,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内、外斑块性质特征。结果:实验组斑块总数为195个,检出率为90.0%,对照组斑块总数为85个,检出率为55.0%,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实验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42.1%、31.3%;对照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10.6%、23.5%、65.9%;两组中各类型斑块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实验组颅外段血管不稳定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占69.4%,颅内段血管稳定斑块(钙化斑块)占91.8%。结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以不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内段血管以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外段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可能是引起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作者:韩新生;裘丽红;杨成森;徐建可;张洪阳;张军鸽;韩苗;钱伟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