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意义

刘欣;张明明;牛慧敏;李丽;赵荣梅;薛红元

关键词: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遗传易感性
摘要:目的: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 I405V 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功能科首次发现有颈动脉斑块者2756例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动脉斑块者210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技术结合 DNA 直接测序技术,对研究对象CETP基因I405V(A/G)多态位点进行分型,按等位基因 A 和 G 的出现情况分为 II、IV、VV 3种基因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分析统计CETP基因多态位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及BMI等指标。结果:研究组血脂指标中TC、TG、LDL-C、家族史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而 HDL-C 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0.05)。 II、IV、VV 基因型在研究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1.8%、19.2%、9.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90.1%、9.1%、1.0%,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8.324,P=0.007)。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发现,CETP基因I405V(A/G)多态位点 G变异等位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显著的相关性(OR=8.27,95%CI=5.43~32.57,P<0.01)。结论:CETP基因 I405V (A/G)位点基因突变可能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正念训练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元情绪的影响

    目的:观察正念训练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元情绪的影响,为加强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将65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正念训练,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元情绪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元情绪各维度和总体上得分显著增高(P<0.01)。结论:在加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作用上,正念训练干预优于常规护理,此训练可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情绪干预中。

    作者:杨茜;郑川燕;马静;王秀梅;郑淑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NIHSS评分与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9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并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依据溶栓后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共2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脑出血;未出血组,共45例,未发生脑出血。分析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例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其出血转化率为34.78%。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未出血组相比,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伴有糖尿病的比例高、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延长、溶栓前 NIHSS 评分高、溶栓前 SSS 评分低、血糖水平高、血钠水平高、CT 低密度病灶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溶栓前 NIHSS 评分及 SSS评分等是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延迟溶栓、NIHSS评分高及SSS 评分低能有效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危险性,为临床护理提供预警。

    作者:欧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线粒体糖尿病1例

    患者男,37岁,因“多饮多食消瘦1年,乏力2个月余”入院。患者1年前因多饮多食消瘦(体重下降约5 kg )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主要以口服药控制血糖。2个月前出现乏力,无头晕、头痛,无肌肉酸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既往:双耳听力下降,母亲、外婆、舅舅和姨妈均有糖尿病病史和听力下降病史,母亲和外婆均死于“脑梗死”。查体:身高165 cm,体重49 kg,BMI 17.4 kg/m2,神清流利,双瞳孔等大等圆,左∶右=2.5∶2.5,光反射(+),眼球活动充分,无眼震,视野检查不合作,额纹及鼻唇沟均对称,双耳听力减退,伸舌居中,咽反射(+),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共济检查协调,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双侧巴氏征(-)。实验室检查:血乳酸1.7 mmol/L (1.0~2.5 mmol/L),β-羟丁酸262μmol/L(30~300μmol/L),胰岛素释放实验:空腹胰岛素5.6μU/mL,C 肽0.61 nmol/L,餐后0.5 h胰岛素10.11μU/mL,C 肽0.66 nmol/L,餐后1 h 胰岛素21.83μU/mL,C 肽1.02 nmol/L,餐后2 h 胰岛素20.41μU/mL,C肽1.42 nmol/L。血生化空腹葡萄糖7.03 mmol/L,果糖胺2.2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3%,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均阴性,血常规、免疫5项、血黏度和尿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眼底照相:未见视网膜色素变性。头颅 MRI:桥脑,橄榄核,小脑萎缩。 B超: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线粒体DNA点突变3243A-G 突变。线粒体糖尿病诊断明确。

    作者:章晓芳;俞灵莺;张险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确诊为SSS 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AI组、RVOTs组和RVA 组,均植入DDD/DDDR起搏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使用组织多普勒测定Tei指数、E/E ’,同时测定传统超声参数,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1年, LV Tei和RV Tei指数在AAI组数值小,RVOTs组其次,RVA组高;E/E’在RVA 组数值高,AAI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VEF 在 AAI 组高, RV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V在AAI组数值高,RV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S患者RVOTs起搏比RVA起搏可获得更好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效应,但仍不如AAI起搏。

    作者:龙曼云;吴海;朱立光;吴棘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不同时间点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点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与24 h 尿白蛋白(24 h UA)的相关性,探讨采用不同时间点尿ACR替代24 h UA 用于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9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4 h 尿及不同时间点尿(主要是晨尿和随机尿)标本,比较不同时间点尿ACR 与24 h UA 的相关性、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同时以24 h UA 为标准,建立不同时间点尿 ACR 的 ROC曲线,并比较ROC 曲线下面积。结果:不同尿液留取方式中晨尿及随机尿 ACR 分别为9.02(5.69~11.64) mg/mmol及8.65(5.80~11.83)mg/mmo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7,P>0.05)。随机尿ACR与晨尿ACR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高度相关(r=0.951,P<0.01);晨尿ACR、随机尿ACR与24 h UA均具有高度相关性,r 分别为0.886及0.859(P<0.01);晨尿 ACR 诊断白蛋白尿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6%及87.5%,随机尿 ACR 分别为90.1%及87.5%,两者相近。以24 h UA 作为判断标准,进行 ROC 曲线分析显示,晨尿、随机尿 ACR 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4±0.022)及(0.960±0.02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7,P>0.05)。结论:晨尿及随机尿 ACR 与24 h UA 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均可替代24 h UA。但因随机尿ACR 更方便留取尿液标本,可以较好地替代24 h UA 作为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筛查及监测指标。

    作者:高勇;唐振华;蒋影;张峰;徐丹丹;黄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IMP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 结合蛋白(IMP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IMP3在115例GIST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和Ki67增殖指数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IMP3不同程度阳性表达病例20例进行 IMP3 mRNA 原位杂交检测。结果:IMP3在GIST中阳性表达率为56.2%(65/115);IMP3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和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是否有局部侵犯、坏死和转移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直径增大、细胞异型性增加、核分裂像增多及危险度增高,IMP3的阳性表达率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IMP3表达与 Ki67指数增高呈正相关关系(r =0.348,P <0.001);3例复发病例均表达IMP3。结论:IMP3在GIST中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危险度相关,该基因可能参与了GIST的侵袭与进展,可作为GIST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著学;杨迎春;易韦;安智;吴倩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本刊对如何鉴定重复发表论文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肝硬化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患者男,58岁,因双下肢水肿2个月,低热伴头痛2周于2013年7月23日入院。入院前1周在当地诊所静脉滴注头孢菌素(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改善。患者有慢性乙肝后肝硬化史13年,服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6年。入院查体:T 38.0℃,BP 98/64 mmHg, R 20次/min,P 86次/min,神智清楚,颈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略饱满,肝未及,脾肋下3 cm可触及,质中,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入院诊断:慢性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7月24日查血示:白细胞7.8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3%,红细胞4.53×1012/L,血红蛋白153 g/L ,血小板87×109/L;碱性磷酸酶93 U/L,总胆红素40.8μmol/L,白蛋白30.3 g/L,谷氨酰氨基转移酶49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2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9 U/L;钾3.27 mmol/L,钠131.8 mmol/L,氯97.8 mmol/L,钙1.98 mmol/L,葡萄糖4.79 mmol/L,尿素4.5 mmol/L,肌酐76.3μmol/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乙肝E 抗原阴性,乙肝E 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HBV DNA<1000 IU/mL。上腹彩超检查示:肝实质光点增粗,分布不均匀;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腹腔少量积液。胸片检查示:右侧胸腔积液。疑诊病毒性感染,给热毒宁注射液治疗2 d。7月25日患者发热持续,头痛加重,遂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7月27日患者体温较入院时上升,达39.3℃,伴寒战、肢冷、肌肉酸痛,头痛剧烈。无恶心、呕吐、肢体运动障碍。查血示:白细胞7.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7%,红细胞4.57×1012/L,血红蛋白155 g/L,血小板70×109/L。胸腔彩超检查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量少不宜定位。颅脑MRI 检查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加用左氧氟沙星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联系做 PPD 试验。患者仍持续发热、头痛,体温呈上升趋势。请神经内科会诊,考虑诊断:头痛待查:颅内感染待排?血管性头痛?建议行头部MRA加MRV检查、脑电图、腰穿细胞学生化检查助诊。7月29日查结核抗体阴性,PPD 试验阴性;免疫全套检查示:抗核抗体阴性(<1∶100),抗双链 DNA 阴性,抗核提取物抗体(nRNP/SM)阴性,SM 阴性,SSA阴性,R0-52阴性,SSB 阴性,scl-70阴性,JO-1阴性,着丝点 B 蛋白阴性,核小体阴性,组蛋白阴性,核糖体 P 蛋白阴性。无伴发结核、结缔组织性疾病证据。7月30日查血示:白细胞7.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9%,红细胞4.11×1012/L,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64×109/L;钾3.06 mmol/L,钠127.8 mmol/L,氯94.2 mmol/L,钙2.02 mmol/L,葡萄糖5.26 mmol/L,尿素6.4 mmol/L,肌酐83.9μmol/L。患者仍持续发热伴头痛、寒战,体温高达38℃以上。患者联系转上级医院诊治。出院诊断:(1)慢性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2)发热待查:颅内感染待排。跟踪随访,患者转院后查脑脊液常规:透明无色,不凝固,脑脊液pH 值8.4,密度1.022,细胞数1.7×108/L,总蛋白1.61 g/L,白蛋白1.53 g/L,球蛋白0.11g/L,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4.92 U/L,乳酸脱氢酶37.0 U/L,葡萄糖2.84 mmol/L,肌酸激酶4.1 U/L,胆碱酯酶108.0 U/L,乳酸4.79 mmol/L,腺苷脱氢酶4.50 U/L,钾2.56 mmol/L,钠145.7 mmol/L,氯108.9 mmol/L。脑脊液抗酸染色未检出结核杆菌,墨汁染色阴性。脑脊液真菌培养报告发现新型隐球菌。遂给两性霉素 B 治疗后获病情控制,其后给氟康唑治疗至临床治愈。

    作者:詹东昂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血清中TIgE与SIgE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个亚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TIgE与SIgE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个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血清中TlgE、SIgE的表达水平采用Unicap法检测,统计分析血清中TIgE、SIgE的表达水平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个亚型的关系。结果:本组4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真菌球型28例,变态反应型18例。28例真菌球型患者中,血清 TIgE 呈阳性4例,SIgE 呈阳性2例;18例变态反应型患者中,血清 TlgE 呈阳性16例,SIgE 呈阳性12例。TIgE、SIgE在变态反应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81、18.33,P<0.05)。结论:变态反应型真菌性鼻窦炎血清TIgE、SIgE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真菌球型,对临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刘兆辉;张春林;李江民;李春雷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血管旁路术治疗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中的TASCⅡC型指下肢动脉多处狭窄或闭塞,总长度>15 cm;D 型指慢性全程股动脉或腘动脉闭塞。表现为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及坏疽等严重下肢缺血的症状,常需行截肢术以挽救生命。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 Society Consensus, TASC )推荐的股腘动脉病变分级和治疗方法,TASCⅡC/D 型病变首选血管旁路移植术[1]。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行股腘动脉血管旁路术治疗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1例(37条患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立春;侯培勇;李祺熠;苏奕明;郑毅;叶奕辉;罗长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三尖瓣关闭不全致右心重构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目的:观察三尖瓣关闭不全(TR)致右心重构比格犬模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方法:将6只比格犬随机分为TR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只。 TR组采用心脏不停跳直视下剪除三尖瓣前、后瓣叶,造成极重度TR。运用超声心动图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进行检查,18个月后处死,Masson染色检查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存活率100%。 TR组体重逐渐增加,超声心动图提示右房、右室增大,右心功能减退,病理检查发现TR组心肌纤维化、肝损害及大量腹水,提示发生右心重构和右心衰竭。假手术组手术前后未见差异。结论:TR组右心功能逐渐减退,并且心肌纤维化明显,是导致右心重构的病理基础之一。

    作者:廖胜杰;黄焕雷;费洪文;吴岳恒;魏大闯;肖学钧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miR-17下调整合素分子β1抑制卵巢癌腹腔播散

    目的:寻找调控整合素分子β1(ITGB1)的 microRNA,并验证在卵巢癌中其对 ITGB1的特异性调控作用及对卵巢癌细胞腹腔播散的影响。方法:用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特异性调控ITGB1的microRNA,比较NCI-60细胞信息库中两者之间 mRNA 水平的相关性;在多种卵巢癌细胞系中进一步验证 microRNA的表达和ITGB1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croRNA对ITGB1特异性调控作用, Western blot 检测高低表达microRNA 后对ITGB1蛋白水平的影响;体内外黏附试验比较过表达 microRNA后对卵巢癌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能力的影响。后通过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腹腔成瘤试验对比过表达此microRNA对腹腔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在NCI-60中验证生物信息学预测到得miR-17与ITGB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负相关(r=-0.567, P<0.0001);在卵巢癌细胞系中,高表达ITGB1的细胞系SKOV3、OV90、CaOV4和 OVCAR3的 miR-17表达水平显著低于 ITGB1低表达组(TOV21G、ES2、CaOV3、TOV112D);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明卵巢癌细胞中miR-17特异性的结合ITGB1-3′UTR区域并下调ITGB1蛋白水平;黏附试验结果表明过表达miR-17后卵巢癌细胞体内外黏附能力均下降;体内成瘤试验结果过表达miR-17后卵巢癌细胞SKOV3-GFP腹腔播散病灶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卵巢癌细胞中miR-17与ITGB1水平显著负相关,过表达miR-17可以下调ITGB1进而抑制卵巢癌细胞腹腔播散。

    作者:盛慧;陈慧;潘丽;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按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CASP 8基因-6526N 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分析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 8)基因-6526N I/D 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结合DNA测序检测414例正常人和410例2型糖尿患者 CASP 8基因-6526N I/D 的多态性。结果:对照组和糖尿病组I/I、I/D和 D/D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5%、38.9%、4.6%和58.0%、32.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基因型发生T2DM的风险为I/I基因型的1.916倍(95%CI=1.199~3.054,P<0.05)。 D/D 基因型的空腹血糖高于I/D和I/I基因型(P<0.05)。结论:CASP 8基因-6526N 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

    作者:何雪梅;李娟;唐小平;何永萍;胡传飞;陈枫;万沁;陈庄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应用MRI鉴别诊断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BTRUS)统计[1]:胶质瘤以及颅内转移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两者病理学基础不同,临床治疗的方法也不同,如何在治疗前正确鉴别对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均有重要意义。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有明确病史且颅内多发病灶的转移瘤并不困难,但是高级别胶质瘤无明确病史而且病灶单发的转移瘤的鉴别仍较困难。

    作者:于昊;王显龙;冯吕金;温志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关于发病的几个指标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1000‰。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七氟醚对果蝇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果蝇蛹吸入七氟醚对羽化后果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果蝇蛹暴露于七氟醚后,待果蝇羽化后在整体动物水平上进行果蝇行为学研究,分别检测各组果蝇的嗅觉短期记忆能力、攀爬能力和平均寿命,观察七氟醚对果蝇行为的影响。结果:在巴普洛夫嗅觉相关短期记忆测试、攀爬能力试验、平均寿命测试中,与对照组相比,七氟醚各浓度组果蝇的嗅觉记忆能力、攀爬能力均明显降低,平均寿命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对发育期果蝇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作者:修欢欢;邝立挺;林世清;单智铭;温婧;徐康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性肾损伤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1例

    患者男,81岁,因腹痛、腹胀、无尿1 d入院。有双肾结石病史30余年,多次行体外震波碎石及输尿管镜取石。有糖尿病病史2年,高血压病史6年。否认血液病史。无消瘦,无慢性低热。发病前1个月,因左输尿管结石并积水再次行左输尿管镜取石及左双 J 管留置术。入院前1d 因腹痛、腹胀拔出J管。辅助检查:胸部X 线片未见实体瘤征象;腹部彩超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左肾积水。未见腹腔包块、肝脏占位等实体瘤性征象。尿本周蛋白及血清蛋白电泳未见异常;实体肿瘤相关指标及风湿免疫指标均未见异常。血生化:血肌酐958μmol/L,血尿素氮32 mmol/L;尿白细胞(+++)。诊断:泌尿系结石,急性梗阻性肾病,复杂性尿路感染,急性肾损伤3级;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

    作者:张云芳;国建;李红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声速匹配技术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成像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声速匹配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成像价值,建立人体正常组织器官声速匹配参考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90例,检查肝脏88例、脾脏85例、肾脏140例、膀胱74例、甲状腺78例。声速匹配后观察图像质量变化,测量肝脏 s5、s6、s7、s8段及脾脏、肾脏、膀胱、甲状腺的区域声速指数、区域声速值。结果:声速匹配后图像质量有所提升,各肝段区域声速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肝、脾、肾、膀胱、甲状腺间两两比较区域声速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声速匹配技术对图像横向分辨率及对比度的提升有应用价值,人体各器官区域声速值存在差异,运用此技术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有广阔前景。

    作者:陈爱琴;陈心春;董常峰;钟周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 I405V 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功能科首次发现有颈动脉斑块者2756例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动脉斑块者210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技术结合 DNA 直接测序技术,对研究对象CETP基因I405V(A/G)多态位点进行分型,按等位基因 A 和 G 的出现情况分为 II、IV、VV 3种基因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分析统计CETP基因多态位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及BMI等指标。结果:研究组血脂指标中TC、TG、LDL-C、家族史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而 HDL-C 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0.05)。 II、IV、VV 基因型在研究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1.8%、19.2%、9.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90.1%、9.1%、1.0%,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8.324,P=0.007)。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发现,CETP基因I405V(A/G)多态位点 G变异等位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显著的相关性(OR=8.27,95%CI=5.43~32.57,P<0.01)。结论:CETP基因 I405V (A/G)位点基因突变可能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欣;张明明;牛慧敏;李丽;赵荣梅;薛红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