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并发肾出血的防治体会

梁东彦;李巧星;邵军;王伟录;王勇;钟隆飞

关键词:肾结石, 微创经皮肾取石术, 肾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并发肾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PCNL)209例次。男123例,女78例。年龄19~75岁,平均47岁。合并2型糖尿病11例,高血压病31例。有开放肾切开取石术史5例,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史7例。全鹿角型结石17例,部分鹿角型结石54例,多发性肾盏结石12例,单纯肾盂结石78例,单纯输尿管上段结石5例,肾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3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8例术中出血量大,改二期取石。其中通道建立过程中出血7例,输尿管镜摆动幅度过大致出血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4例。20例行输血治疗,总输血量300~2100 mL,平均780 mL,输血率为9.95%。7例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栓塞治疗。无开放手术止血及肾切除。结论:个体化的手术策略,规范化的手术操作,出血原因的准确判断及积极治疗,对有效防治mPCNL并发的肾出血有重要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酶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酶1(TAK1)在人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结果证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AK1蛋白在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TAK1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AK1在食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1.25%;TAK1的阳性率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P<0.05)。此外,研究还发现TAK1的表达量与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反比,高表达TAK1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085)。结论:TAK1可能是食管癌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靶向TAK1的治疗有可能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乔飞;TONG Qiang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miR-17下调整合素分子β1抑制卵巢癌腹腔播散

    目的:寻找调控整合素分子β1(ITGB1)的 microRNA,并验证在卵巢癌中其对 ITGB1的特异性调控作用及对卵巢癌细胞腹腔播散的影响。方法:用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特异性调控ITGB1的microRNA,比较NCI-60细胞信息库中两者之间 mRNA 水平的相关性;在多种卵巢癌细胞系中进一步验证 microRNA的表达和ITGB1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croRNA对ITGB1特异性调控作用, Western blot 检测高低表达microRNA 后对ITGB1蛋白水平的影响;体内外黏附试验比较过表达 microRNA后对卵巢癌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能力的影响。后通过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腹腔成瘤试验对比过表达此microRNA对腹腔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在NCI-60中验证生物信息学预测到得miR-17与ITGB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负相关(r=-0.567, P<0.0001);在卵巢癌细胞系中,高表达ITGB1的细胞系SKOV3、OV90、CaOV4和 OVCAR3的 miR-17表达水平显著低于 ITGB1低表达组(TOV21G、ES2、CaOV3、TOV112D);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明卵巢癌细胞中miR-17特异性的结合ITGB1-3′UTR区域并下调ITGB1蛋白水平;黏附试验结果表明过表达miR-17后卵巢癌细胞体内外黏附能力均下降;体内成瘤试验结果过表达miR-17后卵巢癌细胞SKOV3-GFP腹腔播散病灶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卵巢癌细胞中miR-17与ITGB1水平显著负相关,过表达miR-17可以下调ITGB1进而抑制卵巢癌细胞腹腔播散。

    作者:盛慧;陈慧;潘丽;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lux disease,NERD)一般是指由食管酸反流引起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3个月,而内镜下没有可见的黏膜损伤的反流病,亦称内镜阴性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约占GERD的50%~70%。近年来,NERD的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消化系统疾病,其对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的影响超过了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作者:丰金香;陈朝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纳美芬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疗效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纳美芬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DEACMP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营养神经、脑保护、活血化瘀药物和高压氧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神经节苷脂100 mg/d,静滴,1次/d。纳美芬0.3 mg/次,静注,1次/d,连续14 d。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变化。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60.0%,两组比较有差异。两组治疗后 NO 及 hs-CRP 均有明显降低,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神经节苷脂联合纳美芬治疗DEACMP ,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敬;孔繁托;彭晔;李伟;李佳;王岚;王维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杏仁核在焦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不安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和运动不安的精神心理性疾病。根据DSM-Ⅳ诊断标准,焦虑症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惊恐障碍及特定的恐惧症。焦虑症是世界上流行率高,对患者、家庭、社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的一种疾病。杏仁核是位于大脑底部边缘系统的杏仁状结构,是调节动物情绪的核心区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杏仁核脑区在焦虑症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杏仁核在焦虑症中的作用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刘志强;古训瑚;徐丽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RhoA和C-myc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中 RhoA 及 C-myc 蛋白的表达及其其相关性,初步探讨它们在胃癌的侵袭转移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6例胃癌组织、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RhoA 及 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RhoA、C-myc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hoA、C-myc 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RhoA与C-myc 具有相关性(r=0.62,P<0.05)。结论:提示RhoA与C-myc 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胃癌发展过程中,两者可能共同作用,参与细胞的癌变过程,并促进癌变细胞的浸润、转移。

    作者:王莉;张旭;刘丽秋;孙玉鸿;朱艳丽;赵玉德;江清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NIHSS评分与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9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并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依据溶栓后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共2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脑出血;未出血组,共45例,未发生脑出血。分析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例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其出血转化率为34.78%。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未出血组相比,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伴有糖尿病的比例高、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延长、溶栓前 NIHSS 评分高、溶栓前 SSS 评分低、血糖水平高、血钠水平高、CT 低密度病灶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溶栓前 NIHSS 评分及 SSS评分等是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延迟溶栓、NIHSS评分高及SSS 评分低能有效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危险性,为临床护理提供预警。

    作者:欧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栓子保护装置预防冠状动脉远端栓塞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远端栓塞(DE),即不稳定斑块的侵蚀或破裂继而斑块碎片或血栓性碎屑流入远端微循环导致栓塞。DE 可呈自发性或由术中机械性操作引起,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可导致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严重心室重构,与患者远期预后不良有关。防治DE 是当前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现就DE 的发生及栓子保护装置在 PCI 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涛;李浪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声速匹配技术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成像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声速匹配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成像价值,建立人体正常组织器官声速匹配参考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90例,检查肝脏88例、脾脏85例、肾脏140例、膀胱74例、甲状腺78例。声速匹配后观察图像质量变化,测量肝脏 s5、s6、s7、s8段及脾脏、肾脏、膀胱、甲状腺的区域声速指数、区域声速值。结果:声速匹配后图像质量有所提升,各肝段区域声速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肝、脾、肾、膀胱、甲状腺间两两比较区域声速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声速匹配技术对图像横向分辨率及对比度的提升有应用价值,人体各器官区域声速值存在差异,运用此技术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有广阔前景。

    作者:陈爱琴;陈心春;董常峰;钟周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应用MRI鉴别诊断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BTRUS)统计[1]:胶质瘤以及颅内转移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两者病理学基础不同,临床治疗的方法也不同,如何在治疗前正确鉴别对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均有重要意义。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有明确病史且颅内多发病灶的转移瘤并不困难,但是高级别胶质瘤无明确病史而且病灶单发的转移瘤的鉴别仍较困难。

    作者:于昊;王显龙;冯吕金;温志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ERCC1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7例中晚期鼻咽癌组织及48例癌旁组织中的ERCC1的表达情况。结果: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低表达55例(51.4%),高表达52例(48.6%),而在癌旁组织中,ERCC1低表达30例(62.5%),高表达18例(37.5%),两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ERCC1表达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综合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T分期、N分期均无关。结论:ERCC1表达可能成为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的分子检测指标,ERCC1检测对鼻咽癌的预后、疗效预测、制定化疗方案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文华;孙奇;陆妹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本刊对如何鉴定重复发表论文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检测和肽素及肌钙蛋白I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检测和肽素(copeptin)及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76例发病在6 h以内、疑诊NSTEMI的患者分为NSTEMI组40例、心绞痛组56例、其他诊断80例。 ROC曲线评估和肽素及cTnI的诊断性能。结果:(1)NSTEMI组和肽素水平、cTnI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2)和肽素诊断临界点时为10.85 pmol/L,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4%。cTnI诊断临界点为0.05 ng/mL时,灵敏度为42.5%,特异度为94.1%。(3)和肽素<10.85 pmol/L联合cTnI<0.05 ng/mL 对NSTEMI阴性预测值为97.7%。结论:联合检测和肽素及cTnI对NSTEMI的早期诊断性能优于单独检测cTnI。

    作者:张浩;任国庆;孙文文;尹江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感染性胰腺坏死中的变化及意义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继发胰腺感染坏死是影响 SAP 发生及转归的重要环节,早期发现及控制继发胰腺感染坏死,有助于降低病死率。降钙素原(PCT)和C 反应蛋白(CRP)作为细菌感染炎症的实验室指标,已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3]。已有相关研究探讨PCT和CRP在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但鲜有动态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血清 PCT 和 CRP 水平的研究,本实验拟动态观察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感染性胰腺坏死与单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和CRP的差异。

    作者:郭湖坤;倪晓斌;彭启全;吴苏武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型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DN 患者作为甲组;将57例糖尿病未并发 DN 患者作为乙组;同时选择健康者55例作为丙组。3组均为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分别对所有对象的ApoE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ApoE2在甲组出现率高(P<0.05),在乙组和丙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poE3、ApoE4在3组中出现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ε2组的甘油三酯(TG)水平高;ε4组的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结论: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ApoE基因型与DN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等位基因ε2的出现率与DN的发生率成正比。

    作者:王艳;肖正华;黄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核基质结合蛋白SATB1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涉及到细胞内基因、蛋白水平的改变,及与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肿瘤细胞的转移是实体肿瘤发展的后一步,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初步原因。如果在肿瘤患者的早期阶段能够发现具有转移倾向的肿瘤细胞,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就能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张瑜;陈秀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IMP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 结合蛋白(IMP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IMP3在115例GIST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和Ki67增殖指数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IMP3不同程度阳性表达病例20例进行 IMP3 mRNA 原位杂交检测。结果:IMP3在GIST中阳性表达率为56.2%(65/115);IMP3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和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是否有局部侵犯、坏死和转移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直径增大、细胞异型性增加、核分裂像增多及危险度增高,IMP3的阳性表达率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IMP3表达与 Ki67指数增高呈正相关关系(r =0.348,P <0.001);3例复发病例均表达IMP3。结论:IMP3在GIST中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危险度相关,该基因可能参与了GIST的侵袭与进展,可作为GIST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著学;杨迎春;易韦;安智;吴倩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 I405V 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功能科首次发现有颈动脉斑块者2756例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动脉斑块者210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技术结合 DNA 直接测序技术,对研究对象CETP基因I405V(A/G)多态位点进行分型,按等位基因 A 和 G 的出现情况分为 II、IV、VV 3种基因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分析统计CETP基因多态位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及BMI等指标。结果:研究组血脂指标中TC、TG、LDL-C、家族史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而 HDL-C 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0.05)。 II、IV、VV 基因型在研究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1.8%、19.2%、9.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90.1%、9.1%、1.0%,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8.324,P=0.007)。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发现,CETP基因I405V(A/G)多态位点 G变异等位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显著的相关性(OR=8.27,95%CI=5.43~32.57,P<0.01)。结论:CETP基因 I405V (A/G)位点基因突变可能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欣;张明明;牛慧敏;李丽;赵荣梅;薛红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Fascin1基因沉默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聚束蛋白(Fascin1)基因沉默后对人鼻咽癌细胞 CNE-2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以探讨Fascin1在鼻咽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构建Fascin1-shRNA干扰载体,包装成慢病毒以感染CNE-2,构建干扰Fascin1表达的CNE-2细胞系;定量PCR及Western-blot 法检测Fascin1、E-cadherin Vimentin 及Twist1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Transwell小室法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运动能力的变化,Matrige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干扰组(shRNA-Fascin1)与对照组(shRNA-ctrl)比较,Fascin1蛋白及 mRNA 表达均明显降低;下调Fascin1后 CNE-2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变化,但细胞运动能力明显降低,且与 EMT 相关的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上调(P <0.05),而 Vimentin 表达下调(P =0.0062),Twist1表达下调(P =0.0019)。结论:靶向抑制Fascin1基因表达可降低CNE-2细胞运动能力,抑制CNE-2细胞EMT,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imentin和Twist1表达及上调E-cadherin表达有关。

    作者:孔霞;陈锦;顾帝水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外伤后左肾缺如1例

    患者男,29岁,因车祸致胸腹部联合损伤,腹壁破裂,部分肠管外露,无意识,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腹部开放性损伤、左侧胸腔积液,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膈肌撕裂、部分小肠坏死、部分降结肠坏死,行膈疝修补术+肠部分切除术+结肠造瘘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中输浓缩红细胞及血浆,因病情危重,术后3d 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平素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入院查体:结肠造瘘口排便通畅,全身多处瘀斑、瘀点,多处皮肤软组织擦伤,左腰背部皮下血肿,可及肿块,伴有波动感。入院查泌尿系CT (图1):考虑有左肾挫伤。入院后给予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保肝、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因左腰背部皮下血肿积液行切开引流,持续有脓液渗出,并坏死组织脱出(图2),给予定期换药期间腹部伤口不愈合,遂行清创缝合术。入院2个月后病情平稳复查 CT (图3)示左肾缺如,肾窝局部有渗出。建议行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行该检查。同时,本例患者左腰背部瘘口间断仍有脓液渗出,不愈合,行造影检查(图4)考虑与后腹腔行通,建议行探查或清创术,患者及家属暂不同意。目前患者病情平稳,肾功能正常,已办理出院。

    作者:任瑞民;成建军;程伟;张雁钢;米振国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