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静;李洁琪
目的:探讨俯屈助娩法对会阴切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4-6月在我院采用常规助产方法分娩的201例产妇为对照组,2012年4-6月在我院采用俯屈助娩法分娩的303例产妇为观察组.就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助产方法对两组产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会阴切开率(32.67%)显著低于对照组(77.11%) (P< 0.001).观察组会阴完整率(15.51%)显著高于对照组(1.49%)(P<0.001).观察组会阴感染率(0.67%)显著低于对照组(5.30%),(P=0.0011).两组产妇产后会阴疼痛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比较(P>0.05),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P>0.05),新生儿平均体重比较(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俯屈助娩法较常规阴道助产模式降低了会阴切开率和会阴感染率,提高了会阴完整率,减轻产妇产后的会阴疼痛,是能降低会阴切开率,又能确保母婴安全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成芬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PEI)和胆固醇组成的水溶性脂聚体(WSLP)运载siRNA抑制炎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SCDH)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功能亚基(NR1)基因表达的可行性及其对炎性疼痛大鼠机械性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将WSLP直接与靶向NR1的siRNA连接形成WSLP/siRNA复合物,乱序siRNA作为对照(WSLP/scRNA);然后分别检测鞘内注射WSLP/siRNA对炎性痛模型大鼠SCDH NR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并且测定鞘内注射此复合物后炎性痛大鼠50%机械性痛阈值的变化.结果:WSLP/siRNA注射后3d,炎性疼痛大鼠SCDH NR1转录水平表达下降41%(P< 0.01),蛋白水平的表达相应下降58%(P<0.01),WSLP/scRNA及PEI/siRNA注射后NR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无明显变化.WSLP/siRNA鞘内注射后3、7、14及21 d炎性痛大鼠的50%机械性痛阈值显著增高(P<0.01),WSLP/scRNA及PEI/siRNA均无此作用.结论:WSLP可有效运载siRNA抑制慢性炎性痛大鼠NR1的过度表达,从而治疗炎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
作者:马国亮;杨雪;董文芳;彭捷;陆建华;党健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确保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安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6-2009年间单纯B超后行LC的患者400为对照组,2010-2012年间行MRCP术前评估后再行LC的患者400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之间胆管损伤、残余小胆囊、意外胆囊癌、术后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及手术中转率.结果: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手术中转率及术后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分别下降了79.3%、81.3%,×2=17.14、9.98(P<0.01);而胆道损伤及残余小胆囊发病率依次减少77.8%、87.5%,x2=4.83、4.41 (P< 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LC术前MRCP评估能显著减少胆道损伤、胆管结石遗留等并发症发生率,确保了手术安全;同时,手术中转率也有明显下降,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作者:李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组织和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与TNF-α和IL-1β的相关性.方法: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4例肺叶切除术患者(COPD组和对照组各12例)肺组织中HMGB1的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同期COPD患者AECOPD组78例,COPD稳定期组40例及健康者40例血清中HMGB1、TNF-α和IL-1β水平.结果:COPD组肺组织中HMGB1平均光密度值和mRNA相对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ECOPD组和COPD稳定期组血清中HMGB1、TNF-α和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ECOPD组血清中HMGB1与TNF-α和IL-1β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HMGB1在COPD患者肺组织和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可能参与COPD的炎症反应过程.HMGB1血清水平测定有助于反映COP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杨晓敏;杨华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椎间单纯自体骨块植骨及Cage植骨融合在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中期疗效.方法:根据椎间融合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椎间植骨融合组,26例)和B组(Cage融合组,22例).观察植骨融合率、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滑脱节段前凸角度、VAS疼痛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d在椎间隙高度、滑脱率以及滑脱节段前凸角度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组间VAS评分改善率及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在滑脱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恢复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度维持方面B组优于A组(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方面,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取得了较好的中期疗效,Cage植骨融合在滑脱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恢复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度维持方面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李亮;高吉海;燕树义;于学忠;任跃兵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艾灸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临床观察,探索治疗POFS的有效方法.方法:160例POFS患者随机1∶1分为两组,A组仅给予术后常规支持治疗,B组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检测两组转铁蛋白水平和观察比较两组疲劳程度(疲劳评分、心境评分,围手术期疲劳测评量表).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3、7、14、30天的VAS、ICFS量表疲劳评分均较B组患者同期的疲劳评分高(P<0.05).术后B组的转铁蛋白值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艾灸双脾肾俞、足三里能明显改善术后疲劳症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作者:梁雪芳;冯淑仪;温丹婷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47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组(EIN组).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支持后1、7、14d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变化,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第1天EIN组及EN组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与对照组(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第14天,EIN组CD4+T细胞、CD4+/CD8+比值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EN组;治疗结束后,APACHEⅡ评分、CT评分及感染发生率、手术率、病死率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SAP患者应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可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手术及死亡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作者:康利民;潘明新;高毅;王康华;洪合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近期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因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51例患者病例资料.结果:53例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51例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年龄28~82岁,平均(56±13)岁.单侧病变31例,双侧病变20例.50例患者即刻止血,早期复发7例,中期复发3例,远期复发4例.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1例出现胸痛,2例穿刺部位血肿,未发现脊髓栓塞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安全有效,即刻止血率高,近期及中长期疗效肯定,严重并发症少.
作者:谭建龙;刘志光;李文朴;张卫东;陶寅;吴怀球;刘念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对管道患者的照顾者进行有效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将146例放置管道患者的照顾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方式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书面健康资料阅读、影像图片、操作演示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评价两组照顾者护理能力和管道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照顾者管道知识问卷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常见管道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管道患者的照顾者进行有效健康教育,提高照顾者护理能力,可以弥补由于特殊时间段护士人手少,管道患者无法得到全程监护的缺陷,充分调动家庭支持作用,减少管道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红莉;张树桐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Narcotrend监测比较不同靶控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老年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70 ~ 91岁ERCP无痛内镜检查患者,分为三组(n=20),S1组(舒芬太尼0.1 ng/mL+丙泊酚)、S2组(舒芬太尼0.2 ng/mL+丙泊酚)和P组(丙泊酚).Narcotrend监测NT为D0~D1开始手术操作.记录基础值(T0)、诱导后(T1)、插镜时(T2)、镜入十二指肠乳头开口(T3)、清醒时(T4)各时点的MAP、HR、RPP、SpO2,计算丙泊酚应用量、手术操作时间、麻醉苏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和呼吸抑制等发生情况.结果:P组MAP T1显著低于T0,与S2组差异显著(P< 0.05);HR、RPP T3较T0显著增高,SpO2 T1较T0显著降低(P<0.05),各指标与S1组、S2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S1组T2、T3 HR与S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体动、呛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S1组、S2组显著低于P组(P<0.05).结论:Narcotrend可有效监测老年患者麻醉深度,ERCP手术中0.2 ng/mL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少.
作者:戚翔;蔡劲松;徐雪;薄立军;李旭泽;高璐超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择期行腹股沟区手术患儿60例,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B组).记录入手术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苏醒时(T3)各时点患儿的HR、SpO2和MAP的变化以及记录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对患儿苏醒时、术后2h和术后4h行疼痛评分,评分>4分时予以曲马多2 mg/kg静注,记录两组患儿给予曲马多的例数.结果:A组HR、MAP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而B组HR、MAP在T2、T3时间点明显高于T1 (P< 0.05);A组HR、MAP在T2、T3时间点均低于B组(P<0.05).A组术中患儿体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少于B组(P<0.01);A组在苏醒时、术后2h和术后4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效果明确,并发症少,可安全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
作者:胡玲;王瑞婷;柴小青;潘建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宫腔镜手术是治疗宫腔内疾病的一种微创手术,有直观操作及微创的特点.而术前器械能否顺利通过宫颈内口关系到治疗的成败,且术前进行宫颈预处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1].常用的宫颈软化方法有宫颈管内插入导尿管或海藻棒、卡孕栓、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等,但均有弊端.近年来间苯三酚已广泛应用于产程中,有良好的促进宫颈软化作用.本文选择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海藻棒作对照组,探讨间苯三酚联合利多卡因在宫腔镜术前宫颈预处理的效果,寻找一种效果更好的预处理方法.
作者:高凤霞;马金红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危重症患儿预后的关系及其在危重症患儿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86例危重症患儿,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检查其RDW、血小板、危重症病例评分(PCIS).结果:死亡组中RDW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02),血小板、PCIS评分较存活组明显减少(P< 0.001).结论:患儿RDW愈高,预后愈差,RDW联合血小板、PCIS评分可评估危重症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对评估该类患儿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金伶;黄贤贵;龙兴江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对人GLUT-9基因5'-非翻译区进行克隆,并对其启动子和转录调控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的GLUT-9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搜索网络数据库,得到GLUT-9基因翻译起始点上游约2 kb的序列.以人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序列克隆.运用BDGP:Neural NetworkPromoter Prediction软件对上述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出该段序列可能的启动子区域;运用TFSEARCH软件分析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人GLUT-9基因的启动子可能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反义链的-550到-503区,序列上存在包括CdxA、SRY和Lyf-1等12个转录因子的潜在结合位点.结论:克隆得到人GLUT-9基因5'-非翻译区2 kb的序列,对人GLUT-9基因启动子和5'-非翻译区调控区序列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试验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林绍鹏;潘速跃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观察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中的作用,为IBS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7例和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14种食物抗原的特异性IgG抗体,对检测结果阳性的IBS-D患者,剔除阳性食物治疗12周,观察其主要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组中有39例患者食物抗原的特异性IgG抗体升高,阳性率为50.65%,健康对照组为15.39%,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饮食治疗4周后,IBS-D患者的症状总评分由(9.06士2.06)分降至(6.40±2.57)分,8周后降至(4.54±2.59)分,12周后降至(3.60±2.5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腹痛程度、腹痛频率、腹泻频率、腹胀程度、粪便性状、IBS总体症状评分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异常在IBS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剔除阳性食物治疗IBS-D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郭虹;王金梁;江涛;常永超;马海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化疗联合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化疗,试验组在化疗的同时在第1~7天,第11 ~ 17天肌肉注射rmhTNF 4×106 U/m2,21 d为1个周期,连用4个周期.随访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及1、2、3和5年生存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KPS评分为(83.2±7.5)分,对照组为(79.8±8.9)分(P=0.028).试验组和对照组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位DFS分别为39.9个月和33.1个月(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3%、85.0%、64.7%、42.5%和100%、78.3%、46.1%、23.9%;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4.0个月和3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术后化疗联合rmhTNF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化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米丽丽;王伟;王瑞;高峰;张泽峰;郭杨 刊期: 2013年第18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及青少年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近些年随着认识的深入,RSV被认为是成人呼吸道感染及COPD发病的重要病原体[1].现将RSV与COPD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陈乾 刊期: 2013年第18期
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肿瘤转移是在一系列相关基因及分子改变调控下发生黏附、降解及运动,从而使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浸润血管,在转移部位形成新的转移灶.已知细胞骨架蛋白可维持细胞形态、运动、黏附、有丝分裂过程,其中肌动蛋白的聚合及解聚可调节肿瘤细胞的形态及运动等,从而在恶性肿瘤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MTSS1 (metastasis suppressor 1)又称为MIM(missing in metastasis),是由Lee等[1]在研究膀胱癌转移机制发现的,初定义为一种转移抑制基因,其可通过多途径调控肌动蛋白参与肿瘤的浸润、转移,从而在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娟;童英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安全、有效、省时的固定方法.方法:将24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A、B、C三组,A组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法、B组采用“工”型胶布固定法、C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三组在固定效果、口腔黏膜情况及口腔护理操作耗时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法与“工”行胶布固定法在固定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优于传统固定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口腔黏膜情况(除外第1天)及重新固定操作耗时方面,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法均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法操作简便、固定安全有效、口腔面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翠文;吴允东;吕小红;袁莉萍;吴敬医;王箴;鲁卫华 刊期: 2013年第18期
20世纪80年代脐静脉插管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技术应用于临床[1],其操作简单,可迅速建立给药通道,保证危重患儿抢救,能长时间保留,避免反复穿刺[2],大大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该技术在国内NICU治疗中尚未广泛应用.2012年2-12月,我科NICU已成功实施24例脐静脉插管术,取得很好成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NICU实施脐静脉插管共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低血糖脑病1例,新生儿窒息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10例,穿刺距出生时间在1 ~72h,留置时间2~14d,平均7d.
作者:孙天华;于新颖;王一鸣 刊期: 201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