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仁;周宇;吴斌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4-2006年培养分离出的609株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病原菌构成比中,大肠埃希菌占16.6%、肺炎克雷伯菌占15.8%、白色念珠菌占15.4%.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敏感的药物分别为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对真菌敏感的药物是两性霉素B.结论:医院感染以上呼吸道为主,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的比例大,真菌感染比例较之略低.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病情,及时做病原菌检测,结合药敏结果,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何凯茵;肖光明;王琦;宋伟南;陈星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11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1999年WHO标准分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A组)54例,单纯冠心病组(B组)5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A组患者高血压、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多支病变、C型病变、弥漫性、闭塞性病变发生率较B组高(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累及范围广且程度重.易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作者:陈哲林;李春兰;游卫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妇科手术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ASA Ⅰ~Ⅱ级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分为P组n=25)和S组(n=25),P组采用肌注哌替啶50 mg镇痛,总剂量不超过100 mg/d.S组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负荷剂量为舒芬太尼10 μg+生理盐水10 mL静脉注射,背景剂量为舒芬太尼100μ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输注速度为1.8~2 mL/h,自控剂量为2~3 mL/h,锁定时间30 min.分别于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2和3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放免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同时记录各时点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S组患者于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及第2天的血浆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术后第3天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而P组血浆胃动素水平3 d内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显著低于S组水平(P<0.01).S组术后第1天与第2天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第3天发生率显著低于前2 d(P<0.01),其变化与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变化时间一致(P<0.01).P组术后3 d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显著低于S组(P<0.01).结论: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可增加妇科手术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分泌,这可能是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导致术后恶心呕吐的机制.
作者:李斌飞;张志刚;程周;梁敬柱;解小丽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促胃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素乱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17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促胃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治疗组)或谷维素(对照组)口服,同时予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结果:促胃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与谷维素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差异有显著性.促胃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能明显改善症状,对胃肠道症状的有效率,饱胀为87%,餐后不适为90%,恶心呕吐有效率为85%.上腹痛/烧心感有效率为63%,便秘有效率为67%.而对照组症状改善明显不如治疗组.结论:促胃肠动力药治疗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作者:李忠文;陈重;廖晓征;杨华章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引进企业9S管理理念,提高口腔门诊管理品质,推进护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法,对医院口腔门诊各层次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评估目前口腔门诊管理存在的问题.(2)引进9S管理理念,1年后对存在的问题再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评估.结果:诊室物品放置标准率由推行前的80.21%上升到99.12%;物品取放流程合理率由推行前的70.32%上升到96.71%:器械设备维修率由推行前26.77%下降到14.20%;物品材料过期发生率由推行前的2.24%下降为0;消毒隔离工作达标率由推行前的91.12%上升到98.72%.医生对护理配合满意率由推行前83.37%上升到97.92%: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由推行前94.21%上升到100%;护士对科室管理的满意率由推行80.20%上升到99.12%,护士职业素养迭标率由推行前89.24%上升到97.51%.结论:9S管理理念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口腔门诊的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素养.
作者:邱钧琦;方明;黄水珍;饶秀珍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特征.方法:将糖尿病患者82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25例),合并冠心痛心肌缺血组(B组39例)以及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组(C组18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并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B组高于A组(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JP<0.05).(3)C组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是一个心血管事件预测因素.
作者:肖雨雄;范锐斌;唐良秋;陈宝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参数变化规律.方法:对171例(299眼)高度近视患者,应用IOL-Master(德国Carl Zeiss公司)测量眼轴(AL)、角膜屈光力及前房深度(ACD);采用日本产Nidek综合验光仪进行医学验光.按屈光度不同将所有患者编成A、B、c 3组,A组(-6.00 DS~-10.00 DS)30 眼,B 组(-10.25DS~-15.00 DS)104眼,C组(≥-15.25 DS)165眼.数据分析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结果:3 组AL差异有显著性(P<0.001).3组等效球镜屈光度(SE)均与AL明显相关(-0.531≤r≤-0.434,P<0.05).C组ACD明显低于A、B组(P=0.023,A组;P<0.001,B组).屈光参差度与眼轴差明显相关(r=0.862,P<0.001).C组总体散光度大于A、B组(P=0.004,A组;P=0.013,B组),而角膜散光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3组散光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78),散光类型构成比也无统计学差异(P=0.202).结论:眼轴延长对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程度的加深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角膜屈光力只是在SE>-15.00 DS时才发挥微弱作用.随着眼轴的延长,ACD有减小的趋势.屈光参差的生物学基础为双眼眼轴的差异.随着高度近视屈光度的增加,散光度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眼内散光的增加.散光发生与否及散光类型构成均与屈光度无关.
作者:孙雷;吕帆;薛安全;孙金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评价经皮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时78例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97个椎间盘(L3/413个、L4/5 65个、L5S119个),在X线监视下行经皮穿刺,对髓核进行汽化、减压.采用Williams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并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0个月(14~36个月).疗效评估结果为优13例(17%),良48例(62%),可15例(19%),差2例(3%),优良率为79%.VAS疼痛评分,术前7.0~9.2分,平均(8.2±0.5)分:术后3 d 0.0~7.3分,平均(3.5±0.8)分;术后12个月1.0~8.5分,平均(4.2±1.0)分.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无一例出现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能有效地缓解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徐晖;邓德礼;肖立军;陈文贵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世界性疾病.近年其患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2],重症哮喘占哮喘患者的20%,提高危重哮喘的救治成功率是降低其病死率的重要环节.现将我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无创正压通气救治的10例重症哮喘患者的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责臣;王英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旱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以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流.然而早在1974年Kloner等[1]就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解除心外膜血管阻塞之后心肌却很少或无血流再灌注的现象,并命名为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1985年Schofer等[2]用双核素扫描技术先证明了NR也出现在人类冠状动脉血栓溶解之后.1986年Bates等[3]报道了冠状动脉造影时NR与梗死动脉中异常的前向造影剂充盈缓慢相关联.此后,大量的研究论证了NR与各种心脏事件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相关性[4-5].
作者:乔青;张荣林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检查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动脉病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64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下肢动脉,包括髂动脉、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对其中16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并与MSCT结果相比较.结果:MSCT结果表明41例患者(64.1%)存在下肢动脉病,与DSA结果符合率高达97.5%.结论:以DSA为金标准,MSCT评估动脉病变有较高准确性.MS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诊断糖尿病周围动脉病的可靠方法.
作者:丁胜;赵湜;陈燕浩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口腔医学离不开金属,如义齿支架、桥、牙种植体等.以往用来制作义齿的金属主要有金合金、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等.金合金硬度、强度、耐蚀性铸造性能都有很适合口腔修复的要求,但其颜色不美观、价格昂贵,难以广泛使用.
作者:林江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患者女,27岁,初产妇.现孕32周.孕24周时超声检查胎儿无异常.近半个月体重增加3 kg来医院行超声检查.双顶径8.0 cm.头皮下组织水肿,颅骨光环呈双环征,头皮厚0.7 cm,股骨长6.2cm,胸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深1.5 cm.腹壁厚0.6 cm,羊水大深度10.2 cm,四肢皮下水肿厚0.5 cm.
作者:张欢;王海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仪器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6例不完全川崎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多有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也较为常见,同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冠状动脉损伤多为轻度扩张,未见有重度扩张的病例.治疗转归方面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有更严重的倾向.结论:结膜充血,口唇潮红,肛周潮红脱屑,冠状动脉改变,脏器损伤,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以上表现可作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以减少对该病的漏诊及误诊.
作者:陈波;邹外一;王峰;郑瑞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总结分析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我院健康体检人群的肝内胆管结石患病情况,并了解其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整个参检人群的肝内胆管结石患病率,并进一步按年龄及性别分层分析.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归分析.结果:(1)共检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 360例,患病率为4.03%.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63%,女性为5.77%(P<0.05).20岁以上人群,各年龄段肝内胆管结石患病率均以女性高于男性(P<0.05).随年龄增加,患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发病高峰在60岁以上人群.(2)体质指数、胆囊炎、糖尿病、乙肝病毒感染等均进入回归方程,相对危险度依次为9.598、6.114、7.589、6.923.结论:人群中肝内胆管结石患病率较高,应加强对肝内胆管结石的预防和控制.
作者:张筱辉;伍啟杨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比较低剂量培哚普利/吲哒帕胺复合制剂(百普乐)与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和治疗反应率及安全性.方法:共入选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52例,对照组48例,分别应用百普乐(培哚普利2 mg+吲哒帕胺0.625 mg)1次/d和培哚普利4 mg 1次/d,连续治疗观察12周.结果: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4.2%(49/52)与83.3%(40/48),试验组主要副作用为咳嗽[9.6%(5/52)],而无首剂低血压反应和高钾血症.结论:培哚普利/吲哒帕胺复合制剂有良好临床降压效果,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杨泽民;李衡梅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下肢静脉栓塞属产褥期血栓栓塞症之一,为了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选用复方丹参治疗1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浮艳红;刘利娜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儿童远视性弱视矫正后近视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12岁的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惠儿,经散瞳验光配镜,矫正视力均≤0.8,确诊后每半年复查1次,每年散瞳验光1次,随访期末矫正视力≥0.9,共138例(276眼).随访期5~12年.结果:中度远视屈光度下降慢,轻度和高度屈光度下降较快.轻、中、高远视3组病例的初诊年龄和观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远视度数低的患儿容易发生近视.结论:在矫正远视性弱视的同时应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陈少芳;项道满;凌士奇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喉癌组织中CDK4基因表达特点及其扩增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CDK4在111例喉癌组织及29例声带息肉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同时利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其中的62例喉癌组织中CDK4的DNA扩增.结果:CDK4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和声带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2%、58.6%(P>0.05).在原发部位上CDK4基因蛋白的表达在声门癌与声门上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42).CDK4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P=0.018),与临床分期及有无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DK4 D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扩增阳性率为30.6%,与喉癌的分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即与喉癌的生物学行为无关,与喉癌预后也无关(P>0.05).结论:CDK4的过度表达可能在喉鳞状细胞癌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喉癌组织中CDK4基因有扩增,但仍存在有CDK4 mRNA的过表达,或者CDK4虽有DNA扩增,但mRNA表达不足或未表达而造成CDK4蛋白未测出.此外,是否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CDK4的异常还表现在基因突变、缺失等其他基因改变尚有待进一步实验的证实.
作者:杜莉;李涛;季文樾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病理性瘢痕标本58例、正常瘢痕标本42例和正常皮肤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TGF-β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以及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瘢痕组织(P<0.05),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瘢痕组织(P<0.05).而PCNA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水平与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相比明显增高(P<0.05),正常瘢痕中成纤维细胞PCNA的表达亦高于正常皮肤(P<0.05).另一方面,病理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凋亡水平较正常瘢痕降低(P<0.05),而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病理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与TGF-β1间的关系发现,细胞增殖指数与TGF-β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凋亡指数则与TGF-β1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TGF-β1可能是通过调节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或)凋亡水平,来实现对瘢痕形成的调节.TGF-β1表达水平的失控可能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诱因之一.
作者:肖刚;王智园;谭敏;胡少为;石灵春 刊期: 200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