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膳食与癌

杜军

关键词:膳食习惯, 环境因素, 癌死亡率, 预防癌症, 遗传因素, 危险因素, 生活习惯, 流行病学, 哈佛大学, 报告, 美国人, 可预防, 成人期, 癌发生, 中心, 英国, 学者, 推测
摘要: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已知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环境因素中,癌与膳食的关系很早就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英国流行病学家Doll和Peto是早报道癌与膳食关系的学者.有报告推测美国人的癌死亡率中与膳食生活有关的占35%.哈佛大学癌预防中心报告曾指出,通过改善成人期的膳食习惯,可预防癌死亡率的30%.因此,改善膳食生活习惯可有效地预防癌症.
抗癌杂志相关文献
  • 中成药引申应用治癌瘤

    中成药一般都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药物制成,可针对多种病症起协同治疗作用.所谓引申应用,就是指医家们经过临床医疗实践,发现某些中成药的应用已超越了原来的适应范围,并且还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癌症的对症治疗.

    作者:欧阳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谈谈直肠癌的治疗

    结、直肠癌是发达国家的第二位常见肿瘤。在英国每年有3万新增临诊断病例,其中将近45%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近几年直肠癌在科手术和辅助治疗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从而给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变化。

    作者:续哲莉;任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破解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血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肿瘤细胞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与肿瘤治疗的远期效果密切相关.大致步骤是原发灶肿瘤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自原发灶游离,侵袭穿过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底膜、游走至血管内;血液循环中的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与转移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相粘附,并穿过血管内皮细胞、游走至血管外;肿瘤细胞转移至目标脏器并增殖.

    作者:辛华;郑雅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体内外放射结合治疗前列腺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肺癌未必都咳嗽

    一位多年不见的乡间邻居大妈来市医院找我,说是背部酸痛已经两三个月了,起病后即在当地医院做针灸治疗,还服用止痛片、中药什么的,可是不见效,背痛有增无减,医生说她患的是肋间神经痛,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病.

    作者:谢基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三苯氧胺利耶弊耶

    三苯氧胺是一种抗雌激素非甾体激素,于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合成,当时把它作为避孕药物在临床使用,但同时也发现其可以恢复不排卵妇女的排卯功能.几年以后又发现它能减少小鼠因致癌因素引起的乳腺癌,这一实验在临床上得以证实,并于1977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用于绝经后妇女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经过15年的临床验证发现,三苯氧胺还可以抑制绝经前妇女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延长无病生存期,减少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现在三苯氧胺作为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而不考虑其分期因素.另外,在美国国家乳腺及大肠肿瘤外科辅助治疗项目中也把三苯氧胺作为预防乳腺癌的手段在临床上加以应用,其结果是在健康妇女人群中使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了45%.

    作者:张培宇;张代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癌症发生、转移的元凶--肿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它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大的源泉.人们对肿瘤干细胞的认识开始于研究肿瘤组织的克隆起源,通过镶嵌性联同工酶标记,已证实了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源性,进而逐渐形成肿瘤干细胞的概念.髓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又为肿瘤干细胞理论注八了很多新的观念.目前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热,很多实验证实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人们也在不断探索肿瘤干细胞的起源.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将产生深远影响,将为战胜这一顽疾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任乐荣;刘玉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性传播感染面临的问题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种预测前列腺癌的新方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宫颈癌,发现越早疗效越好

    宫颈癌是妇女多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妇女,近几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对于广大女性朋友了解此病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病因病理

    作者:陶昌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丙烯酰胺:食物中的致癌幽灵

    惊人发现丙烯酰胺致癌在瑞典南部有一家生产廉价密封剂的工厂,这里的工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们经常会出现手脚麻木的现象,有的工人的手上还会出现针尖大小的小孔,同时大部分工人出现头疼、晕眩、眼部和肝部疼痛的症状.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今年初由瑞典科学家利夫·布斯克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查找原因中发现,这些工人血液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工人的含量,这个发现使瑞典科学家不得不追根溯源.

    作者:周艳琼;白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怪异之极的生命现象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癌症的出现是一种十分怪异的生命现象.从小小细胞,原始的草履虫单细胞开始,进化到今天高级的人体细胞,它的微观世界,特别是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基因,以及由基因突变引发癌症这一怪异的特殊生命现象,使科学家们对细胞、对基因这一微观世界的研究前赴后继,死而后己.全世界对癌症防治的研究,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

    作者:郁汉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社会关心是一帖心灵安抚剂

    在肿瘤医院放疗住了两个月医院,其间也进行了两个疗程小剂量的化疗.放疗效果非常好,CT检查,肿块接近消失.我想,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主要归功于医院的合理治疗.当然,自己在营养、锻炼、心态方面的调整对提高医疗效果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对我个人而言,我感到社会支持对保持正常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作者: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自查乳房永葆安康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乳腺癌的新发病例140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半个多世纪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是不断上升.乳腺癌高发地区,如北欧、西欧、北美,始终维持在高发病状态;原属低发地区的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病率也快速上升.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同样如此,如上海、北京、天津,乳腺癌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或第二位,以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变化为例,每年以2.7%的速度递增.1980年发病率21.3/10万,2000年发病率56.2/10万,20年增长了164%.据预测,到2015年,上海市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人将超过6000例,将是2000年发病数的3.4倍.

    作者:高道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腺癌在日本

    东方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各国,这促使人们从遗传和环境方面寻找答案.虽然中国和日本的乳腺癌发病率接近(分别为10万分之6和10万分之21),但两国在乳腺癌研究思路、防治策略及妇女生活方式上却各有千秋.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即兴从近邻日本撷取几朵花絮,以飨读者.

    作者:欧周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妇科肿瘤患者更需精心呵护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及其治疗手段往往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女性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使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需更多的关怀与支持,使患者能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使晚期恶性妇瘤患者在尽可能少的痛苦中走完人生旅程.

    作者:谭敏;李桂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肿瘤预防(抗癌)杂志订阅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性激素与乳腺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循环与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是肿瘤治疗中困难的问题,尤其是肿瘤细胞的全身或重要脏器的远处转移.肿瘤的转移机制复杂,涉及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诸多领域.机体微循环状况则是其中重要方面之一.

    作者:虞喜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癌细胞转移之谜

    恶性肿瘤的致命之处,是容易发生转移.我们知道,癌细胞极其狡猾,它会从癌灶中逃逸出去,流窜到其他器官和组织继续兴风作浪,致人于死地.癌细胞为什么会发生转移癌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称为癌症的扩散.由于癌细胞的秉性是横行无法,不安本分,加上癌细胞繁殖速度快,数量急剧地增加,为了扩充地盘,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其他脏器和组织转移.

    作者:杨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抗癌杂志

抗癌杂志

主管: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上海市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