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民;张聪;张德云;黄鹏;罗光明;金国辉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病人心理情绪的变化日益得到重视.心理护理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围产期妇女的合并症如高血压、产后出血、难产等疾病的发生除生物医学的因素外,必须顾及到心理行为因素.因此说,对围产期妇女的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下面分3个阶段谈谈围产期妇女的心理护理应做的工作.
作者:王秀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自1990年至今,我院对GF-1型消化道吻合器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在其原结构的基础上,先后自行设计增加了顶胃圈、穿胃锥、鼻饲管牵引环和食管残端罩几个装置,使其由端端吻合术器变为端侧吻合器,在食管胃吻合术中性能更加优良、实用.13年来,我们应用不断改良的GF-1型吻合器共进行食管胃吻合术509例,总结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吻合操作程序,使吻合过程更顺畅、更条理、不返工,同时明显降低了术后吻合口瘘、狭窄、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于(日童)兴;张志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壶腹癌是消化系统少见的恶性肿瘤,我院自1996年4月~2002年10月共收治21例壶腹癌,其中18例经ERCP检查确诊,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中平;邱华;周志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疼痛诊疗现已成为麻醉学科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在临床诊疗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失误,如诊断、用药及治疗操作方面的失误常有发生.故在进行疼痛诊疗时,应提高警惕、慎防失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当今麻醉医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就疼痛诊疗工作中常发生的失误作一概述.
作者:肖晓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在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中,医院服务窗口人员文明礼貌用语使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优劣.因此,现代医院管理对服务窗口人员的服务言语水平要求更高,要使病人各方面都感到满意,必须提高服务质量,讲究言语艺术.本文就医院服务窗口人员如何使用言语艺术谈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作者:李桃春;徐志庆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有机磷中毒是短期大量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引起病人出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成人多见,幼儿及新生儿极少见.若抢救不及时,可引起病人死亡.我院于2000年3月收治了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新生儿,经过救治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住院6天治愈出院,随访时没有发现异常,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李红伟;顾雪静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结核病是医学常见病之一,有较强传染性;结核抗体检测能及早确诊结核病,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依据.本文应用胶体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检测活动性肺内、外结核IgG抗体的快速诊断试剂,并与酶联免疫实验(ELISA)技术进行比较,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利;王丽;张曰恒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循环改善的直接证据.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形成SAP模型,治疗组用LMWH 100IU/kg皮下注射,每12h 1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4h后,两组行胰腺微血管铸型电镜下观察、照像.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胰腺微血管病变有所改善.结论 LMWH通过改善SAPT微循环障碍而对SAP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李介秋;张开诚;吕新生;李汉军;徐文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拇指末端指腹缺损修复的佳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依据伤情对163例拇指末端指腹缺损进行临床分型:分2型,4个亚型,并依据拇指末端指腹缺损的分型分别进行植皮、V-Y皮瓣、指掌侧推进皮瓣、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游离皮瓣不同方法修复.结果 119例于手术后1~4.5年(平均1.75年)获得随访,不同的临床分型与不同修复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有骨外露的Ⅰb、Ⅱb型缺损以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较好,恢复较为满意;而Ⅰa、Ⅱa型缺损以植皮为好,远期效果基本满意.
作者:袁锋;俞光荣;蔡宣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SARS患者临床治愈后的心脏彩超检测结果,随诊探讨SARS患者临床治愈后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ARS病人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及中老年组,随诊观察69例患者临床治愈后左室收缩功能状况.结果 18例患者心排血量小于4.0L/min,其中13例为重症愈后患者,5例为轻症愈后患者.38例患者每搏量(SV)小于60ml,其中27例为重症愈后,11例为轻症愈后.所有患者射血分数(EF)均在正常范围.本组病例中SARS青年组及中老年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患者心排血量(CO)、射血分数(EF)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 ,每搏量(SV)与其他组间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大部分临床治愈的SARS患者能逐渐康复,但仍然有少部分存在左心每搏量(SV)、心排血量(CO)的减低.年龄较大的患者,机体恢复较慢.
作者:沈嫱;张建兴;欧爱华;邓法权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炎住院患者失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问卷调查我科共160例肝炎住院病人的失眠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失眠,失眠率为30%.结论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排除影响失眠的因素,是积极的护理措施.
作者:廖红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风疹的病原体是风疹病毒,经医学研究证明,风疹对胎儿危害极大.它可使孕妇发生死胎、流产、先天性胎儿畸形.
作者:徐桂仙;吴明霄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近年来,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老年人发病时病情重,化疗耐受性差,化疗后骨髓受抑制明显,恢复慢,并发症多而重,死亡率高.为了探讨治疗老年AML的有效方法,我们从1999年3月~2003年1月间,用HA方案联合G-CSF治疗12例初治老年AML,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对轻、中度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响,探讨其应用时机.方法选取出血量不超过50ml的幕上非丘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分别在起病24h后和6h内应用20%甘露醇,并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第15天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74.4%、58.9%;继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9.7%、52%;病死率分别为8.9%、12.2%.结论治疗组(24h后应用组)较对照组(6h内应用组)对继续出血的影响小,疗效与安全性较高.表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选择发病24h后应用甘露醇的治疗时机,具有合理治疗和推广应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炳生;袁栋才;何秀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整个手指脱套性离断是手指离断伤中严重的一种,临床病例少见,而且主要发生在拇指,由于皮肤、血管、神经明显牵拉及碾挫性损伤,大部分情况下被放弃再植或改用拇甲瓣等方式进行修复,即使再植,成活率也比较低,我们于1991年7月~2000年12月共收治此类损伤患者15例,再植成活14例,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立国;陆媛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16基因变异在胰腺癌的发生、增殖、分化、侵袭以及转移进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基因在34例胰腺癌、5例胰腺囊腺瘤、5例胰腺囊肿和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腺癌中的p16阳性表达水平(64.7%)明显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良性病变(100%)(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p1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P<0.05);随TNM分期增高,p16表达阳性率降低(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p16表达阳性者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p16表达阳性者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p16基因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胰腺癌形成的晚发分子事件,并且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恶性和侵袭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远春;花瞻;张震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清热止带丸是新疆阿克苏中医院名老中医章彦生主任中医师在近40年的长期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方剂,于1998年由在院制剂室根据原方制成的纯中药丸剂,对于妇科常见的感受以湿热为主的妇科疾病,疗效显著,现举3例临床典型病例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章其江;韩娅莉;张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护生临床实习是护校教学中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临床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带教老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双重任务.我们在临床带教中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将整体护理工作方法应用于临床带教中,使护生在临床实习结束后走上护理岗位,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瑞英;徐敬芝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抗快速心律失常效果.方法将8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稳心颗粒的治疗组,分别观察治疗4周前后Q-T间期离散度和心律失常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及交界性早搏明显减少(P<0.01).Q-T间期离散度显著减少(P<0.01).结论稳心颗粒显著影响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并有明显抗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
作者:徐晶;张桂霞;黄亚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指病人在体验到疼痛时,应用PCA泵自注预定的小剂量药物进行镇痛的方法.我院自2000年开始术后应用PCA,先后对260例应用PCA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没有应用PCA病人进行了比较,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志会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