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王彦林;李丽萍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小管早期损害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组48例,其中Ⅰ期28例,Ⅱ期15例,Ⅲ期5例.正常对照组30例.取第1次晨尿分别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Alb)、血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高血压病组患者给予缬沙坦80 mg,持续半年,半年后再次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血Cr和血BUN.结果:高血压病组RBP、β2-MG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高血压病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后RBP、β2-MG、Alb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血Cr、血BUN变化不大(P>0.05).结论:缬沙坦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肾小管早期损害.
作者:余丹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1年间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的确诊率为83.3%(30/36),磁共振胆管造影确诊率为77.8%(28/36),B超确诊率为39%,CT确诊率为56.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4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3例,胃肠、胆肠吻合短路手术9例.手术切除率为75%,切除术后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22.2%.结论:联合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和磁共振胆管造影能较理想地诊断十二指肠肿瘤,手术切除肿瘤能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效果.
作者:郑江华;简志祥;区应亮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关系,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将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5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比较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血小板(Plt)数、硬肿程度、器官功能损害情况等与DIC的关系.并比较D-二聚体、Plt计数在DIC不同病程中的情况.结果:生后5 d内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其DIC的发生率(60%,27/43)显著高于出生5 d后发生败血症者(23%,3/13)(X 2=6.33,P<0.05).两组患儿血pH值、A-aDO2、Plt数及硬肿程度等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DIC不同病程中D-二聚体、Plt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败血症起病越早,病情越重,DIC发生率越高.D-二聚体检测、Plt计数等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作者:张喆;赖剑蒲;陆玲;周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指7 h的夜间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至少10 s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apnea index,AI,即每小时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大于5.由于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则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
作者:刘大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小儿难治性癫痫一直是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而有效的治疗一直是要攻克的难题.本文叙述了小儿难治性癫痫的定义、病因、类型及治疗进展.
作者:翟琼香;郭予雄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简称急性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免疫反应而触发的一组弥漫型肾小球疾病,临床上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血尿、高血压和水肿,并常伴有少尿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又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及其扩增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继而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并传代培养.用TRAPezeELISA法和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前后端粒酶活性.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时具有快速增殖能力,在特定环境中诱导分化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增殖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低水平表达,一旦经过诱导分化其端粒酶活性表达上调,在5代内其端粒酶活性不因细胞传代而下降或消失.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有限扩增和诱导分化时保持端粒酶活性,维持组织干细胞特性,为内皮祖细胞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何朝荣;刘先军;严世荣;张群林;刘雪琴;王晓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37岁,因发现下腹肿块3年,逐渐增大伴腹胀,而于1997年6月19日入院.患者无腹痛、发热史,饮食、大小便均正常,平时尚能从事体力劳动.
作者:王健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与妊娠结局的关系,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对101例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3.96%)于孕17~23周检出,13例(12.87%)于孕24~28周检出,52例(51.49%)于孕29~34周检出,32例(31.68%)于孕35~40周检出.≤34周与≥35周检出者比较,两组终止妊娠前糖化血红蛋白、母儿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饮食控制组与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年龄、终止妊娠孕周、糖化血红蛋白、早产率、新生儿畸形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可出现于妊娠各个时期,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应及早行50 g糖筛查试验.积极控制血糖可减少GDM对孕产妇围产儿的影响.
作者:刘穗玲;侯红瑛;陶欣;李小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胰岛素瘤又称胰岛β细胞瘤,由于瘤体分泌过量胰岛素,临床上以反复低血糖发作为其特征.反复低血糖发作可致中枢神经不可逆损害,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现将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20年来收治的2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伊娜;廖志红;姚斌;黄智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植物状态是指由多种原因造成脑损害而形成的一种意识活动丧失但醒觉存在的状态,其持续达1个月以上即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VS)[1].
作者:李茂林;王祝峰;刘鑫;胡炜;王东杰;焦扬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遗传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HP)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952年Comfort及Steinberg报道了第一个HP家族,截至1994年共有超过100个家族、500例HP患者被陆续报道.
作者:刘玉兰;张捷;肖文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脐血CIK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通过第1天在脐血淋巴细胞中加入IFN-γ,第2天再加入IL-2和CD3单抗进行细胞培养,就可获得名为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de killer cells)即脐血CIK细胞.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台盼蓝拒染法计数细胞.结果:脐血CIK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抗K562细胞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短期培养后其增殖活性低于CD3AK细胞;但是G-CSF的加入可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脐血CIK细胞是一种有效的杀伤活化细胞,脐血在多种细胞因子适当组合的诱导下即可提高杀瘤活性,又能保留重建造血功能的作用.
作者:黄倩;张渝候;邹典定;文志华;许家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利培酮合并地西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例精神分裂症激越状态患者分成两组,利培酮组和氯丙嗪组,以简明精神病量表中的激越因子分及是否能自理生活作为衡量激越状态的标准,每日评定1次,记录缓解所需时间,将两组激越状态缓解所需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地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状态安全有效.
作者:徐洋;黄雄;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瘤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9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胰岛素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结合血糖、胰岛素、C肽测定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手术治疗有效.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及时治疗并改善预后.
作者:霍阳;李静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儿童血液病的诊断、治疗近年来已有显著进展,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现简述如下.
作者:林愈灯;沈亦逵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为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构建竞争性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并定量分析3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包括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TCRVγI-Jγ基因重排.结果:建立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5水平;31例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个月MRD的水平为(316±274)×10-5,移植后1个月MRD水平显著低于移植前[(421±327)×10-5](P<0.025);2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MRD为(347±291)×10-5水平,显著高于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63±221)×10-5](P<0.05);MRD>400×10-5的13例病人中2年内复发率为53.8%(7/13),而MRD<400×10-5的18例病人中仅有2例(11.1%)出现复发.MRD>400×10-5患者2年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MRD<400×10-5患者(P<0.01).结论:所构建竞争性定量PCR技术简便、快速、灵敏;定量检测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MRD水平有利于预后预测.
作者:徐兵;周淑芸;孙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消肝脂汤与非诺贝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脂肪肝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给予自拟消肝脂汤合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予单用非诺贝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8.33%,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分别为32.35%,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消肝脂汤合非诺贝特治疗脂肪肝效果优于单用非诺贝特.
作者:冯少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肺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伊贝沙坦治疗前后高血压的变化,以了解伊贝沙坦对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40例,给予伊贝沙坦150 mg,每天1次,治疗前后每12 h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每周测定肺活量1次.对照组39例,给予波依定5 mg,每天1次,卡托甫利25 mg,每天2~3次,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应用伊贝沙坦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呼吸减慢,肺活量得到改善.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均有明显降压疗效,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伊贝沙坦治疗肺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满意,还可以减慢呼吸次数,肺活量得到改善.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刘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东菱克栓酶溶栓治疗对脑梗塞后血浆ET及CGRP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通过改良自体血栓法制备兔脑梗塞模型,观察比较东菱克栓酶组和对照组梗塞前后血浆ET及CGRP浓度的变化.结果:东菱克栓酶组和对照组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2 h后ET明显上升(P<0.05,P<0.01),6 h后出现回调下降(P<0.05,P<0.01),其中东菱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39.88%±12.79%,17.33%±8.04%,P<0.01);两组ACI 2 h后CGRP明显下降,6 h后出现回升,东菱组回升幅度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57.45%±33.67%,29.37%±14.52%,P>0.05).结论:脑梗塞急性期机体对ET和CGRP的平衡失调存在自身调节机制,早期使用东菱克栓酶溶栓治疗可使ET回调幅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杜智勇;黄翠瑶;王钢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