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婴幼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

宋湘梅;康建芳;郭金莲;何红辉;张国明;赵东升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 婴幼儿,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使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的护理.方法 2014年1月~10月在我院儿童眼底外科就诊的眼底血管类疾病婴幼儿共19例.均使用Retcam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经FFA确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4例,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1例,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所有患儿检查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Retcam行婴幼儿F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良好的护理配合能够保证检查准确、顺利地完成.
分子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组织Livin和PTEN的表达及与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两者在乳腺癌细胞凋亡、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90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Livin和PTEN的表达,另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Livin和PTEN表达与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 在90例乳腺癌中Livin和PTEN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4%,48.9%,凋亡指数为4.79%±1.62%,与良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Livi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凋亡指数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未见显著相关(P>0.05);PTEN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 05),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未见显著相关(P>0.05).结论 Livin和PTEN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分别起抑制和促进作用,Livin高表达和PTEN失表达都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调控两种基因的表达有望影响乳腺癌细胞凋亡以及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黄玉钿;郑曦;吴钦穗;黄双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我国大型公立医院门诊流程优化的现状及对策

    门诊作为医院提供服务的第一窗口,其流程的通畅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医院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流程存在“三长一短”、患者诊疗满意度低等问题,如何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诊疗服务,是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我国门诊流程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作者:文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浆置换治疗5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情况.方法 对5例HSLE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血浆置换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3例临床症状改善,1例无变化,1例死亡.结论 HSLE患者均有海洛因吸食或静脉注射史,临床主要表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显示受累部位多位于双侧小脑半球,脑干桥脑、中脑,丘脑、内囊后肢,额颞叶,枕顶叶,皮层下白质和脑室周围白质,胼胝体压部、血浆置换(PE)可能有效.

    作者:史东葵;吴科研;成桂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阿片受体及其药物与乳腺癌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阿片类药物是癌症患者常用的麻醉镇痛药,但有许多研究提示阿片受体及其药物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本文对阿片类药物对乳腺癌和阿片受体对乳腺癌以及μ阿片受体多态性A118G与乳腺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周成茂;刘震;阮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降低自动发药机调剂差错率的方法

    目的 探讨降低智能化药房调配差错率的干预措施和优化方案.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分析我院门诊西药房优化前(2015年1月)和优化后(2015年5月)1周工作日共计27867张处方出现的98例调剂差错的原因和类型,并评价优化措施的效果.结果 自动发药机引起的调剂数量差错为主要因素,占调剂数量差错的78.5%.针对自动发药机的出现的调剂差错从轨道卡药、机器缺药、瓶装药品轨道设计问题、传动带卡药、药盒粘连、机器滞后等6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对以上原因采用优化特殊药品轨道,加药臂加装泡沫条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自动发药机的准确性.实施优化方案后,自动发药机的调剂差错率明显降低,由改善前的4.61‰下降至改善后的2.64‰,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降低智能发药机调剂差错的实践研究有效解决了新的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达到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的目的.

    作者:陈秀兰;李桃;沈颖燕;李智辉;焦韵婷;陈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弥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胶质瘤手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及降低致残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2014年间我科收治的48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DTI,用纤维束示踪方法重建出锥体束,明确肿瘤和锥体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锥体束设计手术入路,按纤维束受肿瘤侵袭程度指导手术切除肿瘤范围,术后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同时选取同期30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未行DTI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两者两组全切率及术后4周KPS评分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29例,次全切13例,部分切除6例,镜下全切率60.4%,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KPS评分为77.67±19.09分;DTI组KPS评分为87.29±14.84分,两组KPS评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DTI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有重要临床意义,起到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作用,但无提高肿瘤全切率.

    作者:周德祥;林晓风;詹升全;周东;唐凯;王鹏;郭文龙;秦琨;李炎稳;毛承亮;郑聪颖;彭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目的 分析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近10年实施的282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疗效、并发症分析.结果 30例术后产生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6%.其中分流管堵塞17例(腹腔端堵塞12例,脑室端堵塞4例,分流阀堵塞1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伤口感染3例.腹腔囊肿1例,肠穿孔2例,直肠内移位1例.脑室端脱出1例,硬膜下积液1例.结论 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是安全、有效的,需掌握手术技巧,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

    作者:邓高燕;张焯荣;郑永钦;刘斐;胡超;邓丽珊;曾悦;王间维;邓志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超引导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目的 观察并探讨B超引导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择2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的腹膜透析置管方法,观察置管后患者腹膜透析导管的漂管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仅有1例发生导管移位,通过功能锻炼后恢复.结论 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相比,B超引导定位确认腹膜透析导管末端位置方法能有效减少导管的漂管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燕林;黄琳;李锦山;庞捷;林芬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在心肌细胞的损伤、心肌重构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因其发生发展过程复杂,主要机理目前还不完全明确,但众多研究表明,MMPs和TIMPs的动态平衡在心肌损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为心肌梗死的早期检测和及早治疗而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检测试剂,可以有效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对后续的治疗起到准确、科学的指导作用.下面就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作者:吴伟东;刘丹;侯文进;易永盛;王跃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应用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e)、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RCT,319例血透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左卡尼汀对血红蛋白水平[MD=-3.30,95%CI(-6.44,-0.17),P=0.04]、红细胞压积[MD=-0.60,95%CI(-1.06,-0.13),P=0.01]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MD=-1.71,95%CI(-3.31,-0.12),P=0.04]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应用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有疗效.

    作者:陈秀兰;曾英彤;陈春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前瞻性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目的 运用前瞻性护理安全管理办法,从前瞻性管理上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方法 从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入手,运用防患于未然的护理安全管理办法.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和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前瞻性护理安全管理办法,起到了预防为主,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作用.

    作者:邓香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VEGF、Ang-2与PET/CT SUVmax值在孤立性肺肿块的表现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VEGF、Ang-2与PET/CT SUVmax值在孤立性肺肿块的表现及相关性,旨在为孤立性肺肿块性质判定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6月连续性孤立性肺肿块患者89例,根据病理分成良性组、恶性组,术前用PET/CT测定病灶SUVmax值,术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灶VEGF、Ang-2表达,比较良、恶性组间VEGF、Ang-2、SUVmax值,绘制ROC曲线找出三者诊断肺肿块良恶性的佳截点,并对VEGF、Ang-2与SUVmax值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恶性组中的VEGF、Ang-2、SUVmax值均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EGF=89.0,Ang-2=81.5,SUVmax值=2.85时,诊断孤立性肺肿块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75%、82.8%、92.2%,特异性分别为80.0%、76.0%、64.0%;(3)良性组中VEGF(r=0.534,P=0.006)、Ang-2(r=0.558,P=0.004)与SUVmax值具有相关性;恶性组中VEGF(r=0.575,P=0.000)、Ang-2(r=0.598,p=0.000)与SUVmax值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Ang-2与SUVmax值在肺恶性肿瘤表达高于良性,且存在相关,对肺肿瘤良恶性质判断及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梁月明;李敏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实时三维、多平面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测量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实时三维、多平面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7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应用经食管二维超声常规切面法、经食管二维超声十二切面法、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法进行测量,并将各测量结果与封堵器大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经食管二维超声常规切面法在整体(P<0.001)、大ASD组(P<0.001)、椭圆形ASD组(P<0.01)测量ASD大径小于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食管二维超声十二切面法在小ASD组(P<0.05)测量ASD大径大于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法测量房间隔缺损大径与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高于经食管二维超声常规切面法及十二切面法.结论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可准确测量房间隔缺损,对封堵器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经食管二维超声十二切面法可与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法互为补充.

    作者:王飞;赖玉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中声触诊组织成像(VTI)与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65例100个颈部淋巴结疾病患者的常规超声及ARFI成像特征,测量淋巴结VTI图像与二维图像面积比及其SWV值,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获得区分颈部淋巴结良恶性VTI面积比值及SWV的临界值.结果 5个常规超声评价指标中P<0.01的有短径/长泾、淋巴门及微钙化,它们在常规超声鉴别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81%,90.47%,86%;86.07%,95.23%,88%;0,52.38%,11%.非特异性反应性淋巴结组VTI面积比为1.07±0.26,恶性淋巴结组的VTI面积比为1.68±0.31,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356,P<0.001).非特异性反应性淋巴结组的SWV值为1.72±0.89 m/s,恶性淋巴结组的SWV值为2.68±0.48 m/s,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141,P<0.001).构建VTI及SWV的ROC曲线后,其AUC分别为0.799和0.862,根据ROC曲线选取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VTI面积比及SWV值的临界值分别为1.2、1.9,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20%,95.23%,96%;89.87%,90.47%,90%.结论 ARFI弹性成像有助于鉴别颈部淋巴结的良恶性.

    作者:刘丽娟;徐晓红;杨永光;戴海霞;刘尔球;程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应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婴幼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

    目的 探讨婴幼儿使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的护理.方法 2014年1月~10月在我院儿童眼底外科就诊的眼底血管类疾病婴幼儿共19例.均使用Retcam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经FFA确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4例,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1例,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所有患儿检查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Retcam行婴幼儿F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良好的护理配合能够保证检查准确、顺利地完成.

    作者:宋湘梅;康建芳;郭金莲;何红辉;张国明;赵东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髌股关节不稳定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髌股关节不稳定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多为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本文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对近年来对于该病的保守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作者:司在武;林石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白细胞单采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白细胞单采联合化学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38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行白细胞单采联合化疗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主要包括治疗前护理、治疗中护理及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结果 行白细胞单采术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均迅速下降,单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头昏、乏力、骨骼疼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经精心护理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 全面完善的护理,为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任晓虹;敬雪明;李莉萍;罗万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运用品管圈提高导管双重固定的使用率

    目的 通过尝试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推行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护理质量,创造优质服务.方法 2008年5月起护理部开展护理分级管理进行品管圈活动的推行工作,以科室为单位组圈.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6个月为1个品管圈活动周期,护理部通过开展开题报告,进行总结和成果推广.结果 全年在护理人员中共开展20个品管圈项目.我科于2008年6月开始运用QCC的方法来解决了各种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护理质量.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护理人员中开展是可行的,能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能提高护士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进科室护理人员的融洽关系,从而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

    作者:李芳;谢林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并发症

    目的 分析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自2011年3月~2014年10月共行后路三维矫形术治疗5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13~18岁,平均16.5岁;5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统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分别为86.67°±10.31°(74.32°~96.51°),手术时间为200.59±38.12min,术中出血量838.10±197.90 mL,术后1周冠状面主胸弯畸形矫正率为(72.07±10.80)%,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1.37°±10.31°(11.32°~31.38°);终末随访平均丢失21.37°±10.31°(11.32°~31.3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37±1.25 cm,矫正率为(50.07±9.80)%,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1±1.05 cm,丢失率为(8.07±3.11)%.4例中1例因侧凸进展而采用延长融合范围治疗;1例因近端交界后凸加剧而需向近端延长融合范围;1例感染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1例假关节形成患者采用更换断裂内固定及局部植骨治疗.结论 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存在相关并发症.

    作者:张树芳;陈荣春;钟红发;游辉;郭朝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营养学课程学习对大学生营养知信行及体质量指数的影响作用

    目的 了解皖北地区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及体质量指数(BMI)的现状,探讨高校设置营养学课程对大学生K-A-P及BMI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皖北地区2所普通本科学校及一所高职院校的899名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1人(46.83%),女性478人(53.17%);专科生451人,其中学过营养学课程的205人,未学习过的246;本科生448人,学过营养学课程的214人,未学习过的234人.对调查对象进行K-A-P问卷调查,从性别和教育程度的层面对营养K-A-P得分情况及BMI进行分析.结果 没有系统学习过营养学的学生,营养知识得分较低,只有15.21%达及格水平;营养态度方面,及格率较高(91.88%);营养行为方面表现较差,76.87%处于不合格状态;BMI正常比例为75.83%.接受营养学课程学习的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合格及良好的比例分别达到97.85%、100%及58.71%;BMI正常比例达到82.82%,几项指标与未学过营养学的学生相比均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在营养行为方面,尽管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尚有41.29%的学生处于不合格状态.结论 高校通过设置营养学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文红;周纯先;束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分子影像学杂志

分子影像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