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50例末梢血与静脉血12项血液参数结果报告

林祖汉

关键词:手指末梢血, 静脉血, 血液参数, 血细胞参数, 门诊患者, 检查结果, 报告
摘要:手指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检查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对150例门诊患者的手指末梢血与静脉血12项血细胞参数与静脉血进行比较并分析,报告如下.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胃肠道非何杰金淋巴瘤七例误诊分析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胃肠道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1979~1999年收治的经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胃肠道非何杰金淋巴瘤7例误诊病例,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放疗或化疗联合治疗,随访1~20年,其中因肿瘤复发死亡5例,缓解1例,治愈1例.结论:如能认真分析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则能减少误诊误治,多数病例靠术后病理检查诊断.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辅以放疗或化疗,预后较好.

    作者:代学平;高风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3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性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静滴,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4,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洋地黄耐药量低、血压偏低或并发电解质紊乱者.

    作者:唐尔闻;曾有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腔内灌注化疗的护理体会

    腹腔内灌注化疗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区域性化疗,它可使药物以更高的浓度和肿瘤直接接触,使腹腔内的药物浓度高于全身用药数十倍,且每次疗程时间短仅需1天,既保证了疗效,又不对身体其它正常器官和组织造成很大危害,减少了单纯静脉化疗所具有的严重毒副反应.我科自1998年3月以来对16例卵巢癌、宫体癌术后进行腹腔灌注化疗,共46个疗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小娥;黄春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护理体会

    胸腰段脊柱骨折常伴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易导致病人不同程度残疾.严密的观察,正确有效的护理,有助于防治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病后致残率.现将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86例此类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对高血压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设两组观察分析,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不同切变率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血沉.结果:高血压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各种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对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巧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诱发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诱发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出现频度较高(P<0.05),血糖、胆固醇水平较高(P<0.01);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情绪过激及饮酒两种诱因的频度较高(P<0.05或<0.01),舒张压均值较高(P<0.01),血白细胞总数增高的频度较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高血糖、高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饮酒、情绪过激、舒张压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借此有助于两种脑卒中的鉴别.

    作者:杨芳;李继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百色地区1999/2000年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评价

    百色地区1999/2000年强化免疫中,二轮分别接种151461名和155927名儿童,接种率分别为97.10%和97.20%,应种、实种儿童第二轮比第一轮有所增加,1999/2000年和1998/1999年两轮强化免疫相比,1998年出生儿童服苗增效为正值,1997、1996年出生儿童服苗增效均为负值,0剂次免疫儿童集中在<1岁儿童,服苗情况抽查结果表明,第一轮服苗率为96.06%,第二轮为96.55%.漏登、漏服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玉文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腹切开取胚术治疗输卵管壶腹部妊娠15例

    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外的发生率较过去增加2~3倍,美国1970年的发生率以活率计算为4.8%,而1983年增加到19.2%.近年来,由于诊疗技术提高,输卵管妊娠患者保留患侧输卵管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黄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6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辖区内常住人口及外来暂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状况.方法:分析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各种因素,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40070例孕产妇中,其中同期活产数40044例孕产妇死亡26例,孕产妇死亡率为64.88/10万.其中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2.02/10万,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率78.72/10万.结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顺位依次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等.

    作者:温瑞英;郭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乡镇公共餐具集中式消毒的卫生管理与效果

    餐具作为人们用以进食的一种器具,同时也是肠道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潜在媒介.因此,如何保证公共餐具的卫生质量,预防病从口入便成为餐具卫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1997年5月始,田东县思林镇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对街上32家的饮食摊店的公共餐具及镇中心小学统一早餐的食具进行集中式消毒方式.

    作者:黄广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8例小儿蚕豆病的观察和护理

    蚕豆病是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患者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后所致的急性溶血性贫血.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一旦发病,多数患儿贫血严重,黄疸显著,伴有血红蛋白尿.重症患者并发酸中毒及氮质潴留,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生命.

    作者:甘廷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骶裂孔硬膜囊前间隙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附21例报告)

    目的:探讨注射胶原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1例患者采用上海医学工业研究院研制的注射用胶原酶,经骶裂孔硬膜外囊前间隙置管注射至突出的髓核旁,观察其疗效,并分别于注射后1个月、2个月、6个月按Watts氏髓核溶解术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注射后1~2月总优良率达85.71%.结论:胶原酶可使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溶解,从而消除了神经根的压迫因素,解除或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杨光生;黄日路;陆明英;黄华武;梁礼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两种不同剂型治疗中毒性心肌损害的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中毒性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70例中毒性心肌损害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34例内服复方丹参片,连续给药4周.结果:两组对临床症状消失分别为91.7%与70.6%,心电图改善为69.40%与47.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给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心肌酶谱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且其改善程度、时间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中毒性心肌损害疗效确切,优于复方丹参片,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龚庆丰;毛振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探讨

    目的:为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变化.方法:用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SAP法对31例急性白血病初诊化疗前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CD3+、CD4+、细胞减少,CD4+/CD8+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白血病患者易发生感染、贫血的重要因素.

    作者:罗忠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锌布颗粒治疗G-6-PD缺陷患儿发热的体会

    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G-6-PD缺陷)在我国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分布较广,发病率高,患者合并各种疾病引起发热时使用退热剂受限制,且效果不佳;本院自1998年6月至2000年9月对21例G-6-PD缺陷患儿发热时使用复方锌布颗粒进行退热治疗,并对该药是否诱发溶血及其疗效进行观察、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凌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附30例报告)

    目的:探索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途径.方法:经尿流改道和充分术前准备后,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治疗.结果:均能安全有效的解除前列腺尿道的梗阻,排尿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TUVP损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有严重并发症的高危患者的治疗.

    作者:林芝;谢昌林;李成山;潘正故;黎承杨;韦艳梅;韦永鲜;覃丽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家族性无汗无痛症一例报告

    病例摘要患儿,男,31天.因发热30天入院.患儿自出生后第2天起无明诱因发热,多在夜间热,体温可达40℃,无寒战、抽搐、喘息,用退热药后热退而复升.热退时无汗,精神如常,曾在当地医院治疗13天,效果不佳来院.

    作者:孙兰芳;刘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钝性肝损伤非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附49例分析)

    目的:探讨钝性肝损伤非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经B超或CT检查证实后,采取绝对卧床休息;快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了解肝损伤的动态变化;正确使用止血药物,预防应用抗生素及对症处理.结果:49例经采取上述治疗措施无一死亡病例,其中出现各种并发症的9例也得到有效的治疗.结论:认为部分肝损伤病人采用合理的非手术治疗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减少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避免了非治疗性探查.

    作者:朱月清;王源荣;洪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甲氰脒胍的临床新用途

    甲氰脒胍(CMD)属抗组胺药物,于1975年应用于临床.其对组胺H2受体,竞争性拮抗组胺或其它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并可通过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在胃壁细胞含量较多.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其它病理性胃酸分泌过多症.在近些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发现CMD的用途不仅局限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制酸,尚有调节免疫、抗病毒、甚至抗癌等功能,尤其在抗病毒方面更为突出,有作者认为其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现就CMD典型的新用途介绍如下.

    作者:谭保林;黄秀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误食生蓖麻子致群体中毒的抢救与治疗体会

    通过对64例误食生蓖麻子致群体中毒的抢救,全部病例治愈.总结认为,及时组织采取综合措施彻底清除胃肠内的毒物,应用药物解毒和促进毒物排泄,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尽早保护肾、肝、心、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护理,是抢救获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文国;叶德志;农玉娥;曾敏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