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兆科
目的 评价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在日间手术模式下的安全性及其对儿童、家庭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00例采用日间手术模式,B组100例采用常规入院模式.A、B组均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两组均随访1~2年,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5 min,术后6个月复发1例;B组平均手术时间16 min,术后1年复发1例.A组与B组手术平均时间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伤口出血2例,阴囊血肿1例;B组trocar脐孔疝1例需再次手术,线结反应2例.A组平均住院时间12 h,B组平均住院3.3d(P<0.05).A组人均住院费5 856.1元;B组人均住院费6 112.3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人均住院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日间模式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患者可接受,可以大限度降低费用,减少住院时间及家属住院陪护时间,有助于提高科室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作者:郭健童;粱健升;欧国昌;姚干;吴志强;张庆峰;杨庆堂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常规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15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骨不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可有效改善骨折愈合效果.
作者:黄武全;徐景良;郭军;黄冠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三孔腹腔镜顺逆行结合法切除胆囊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患者全部采用气管内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常规三孔法(脐部、剑突下稍偏右位置、右锁骨中线和肋缘交界处偏右位置)建立进入腹腔的通道,进镜后先暴露并顺行解剖胆囊三角,遇胆囊三角区水肿粘连或胆囊三角血管、胆囊管与肝管、肝总管、胆总管之间解剖变异不易辨认者,先暂停三角区的解剖,转向解剖游离胆囊底部,逆行切除胆囊.结果 2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手术顺利,均无胆管、血管损伤,术后恢复佳.结论 采取三孔腹腔镜顺逆行结合法可以大程度避免胆管损伤,保证安全顺利完成手术,是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方法的重要补充.
作者:茅付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6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分析年龄、BMI、高血压、高脂血症、止血带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206例患者中有43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止血带时间≥90 min是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止血带时间≥90 min与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术后应针对性做好预防措施.
作者:黄大社;刘君;刘兴邦;杨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穿刺及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诊疗术对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0例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B组50例接受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鞘管置入时间、造影剂用量及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B组的26.0% (P <0.05).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手术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一致,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穿刺,安全性高,患者可接受度高,但其对医师技术要求高.
作者:陈晓云;刘复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采用腹腔镜技术对10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并进行适当的尿流改道,观察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3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30 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10 d,中位时间3d.所有原位回肠膀胱者通过训练,均能在腹压协助下正常排尿,每次尿量150 ~ 300 mL,1例有夜间遗尿,术后1年明显缓解.所有病例无漏尿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B超均无肾积水表现,无慢性尿潴留表现.复查血生化指标均基本正常.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持续腹水腹胀,手术证实胃肠道及腹腔广泛转移,病理为印戒细胞癌,术后3个月死亡.1例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病例术后随访1~4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理想方式.
作者:何华;李明;时俊;许超;邱龙龙;吕彬;贾我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胸腔镜手术是一种使用现代摄像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装备,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内复杂手术的微创胸外科新技术,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性手术,也是未来胸外科发展的方向.随着胸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熟练的团队配合更是安全、快速完成手术的保障,而扶镜手是手术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大对扶镜手的培养并总结手术过程中的扶镜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莫安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并发肾包膜下血肿的原因及诊治体会.方法 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例入院后接受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术中患者诉患侧腰腹部剧烈疼痛,术后第2天出现头晕、贫血貌、血色素进行性下降,经妇科会诊排除妇科情况,急诊复查腹部CT提示:左肾包膜下血肿,予绝对卧床休息、输血、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保守治疗.结果 患者病情逐渐康复,出院后门诊多次复查,血肿趋于缩小,终康复.结论 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并发肾包膜下血肿是少见的并发症,需严格按照肾外伤保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必要时采用血管介入或外科手术干预.
作者:姜华;杨俊;刘璐璐;赵兴奇;王亚东;李淦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独眼白内障手术的风险控制策略.方法 对6例行白内障手术的独眼白内障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估分析,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视力均得到了改善,脱残率为90.47%,脱盲率高达100.00%,没有出现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认真做好独眼白内障手术术前、术中、术后的风险因素控制,可有效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极大降低医生的责任风险,保证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作者:叶健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行结肠癌手术治疗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在术后行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舒适护理,观察统计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并比较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疼痛VAS评分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干预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干预组SAS、SDS评分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舒适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结肠癌患者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促进术后更好的康复.
作者:韦祝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在乳腺可疑恶变组织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钼靶及弹性成像检查出乳腺可疑恶变患者113例,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微创旋切术,观察其病理学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恶性乳腺肿瘤,导管内癌10例,化生癌12例,浸润性小叶癌20例,髓样癌8例,黏液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58例.30例行腺癌改良根治术,20例行保乳手术,63例行单纯乳腺切除术.乳腺微创旋切术后,出现活动性出血4例,术区血肿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19% (7/113).结论 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可明确诊断乳腺可疑恶变组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巫朝君;杨伟雄;卢超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在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5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7例,观察组选择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对照组采取颈侧入路,随访2年,比较两组手术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恶性肿瘤患者1年及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良性肿瘤患者复发率为3.6%,低于对照组(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7%(3/28),低于对照组的33.3%(1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在咽旁间隙肿瘤中的应用可更充分暴露术野,利于肿瘤切除,复发率低,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容建策;陈勇军;陈耿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第二原发舌癌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对均为低分化鳞癌的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性舌癌29例患者行手术或包含手术的综合治疗、放疗、化疗,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治疗预后.结果 29例患者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7%(15/29)和37.9% (11/29),淋巴结转移率为13.79% (4/29);其中患者之间不同的性别、第二原发癌发病的年龄和两癌发病的间隔时间对患者的预后均无显著的影响,而不同的第二原发癌TNM分期及治疗方式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癌淋巴转移率较低;治疗方法和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放射诱发的第二原发性舌癌如具备手术适应证,则应首选手术或包含手术的综合治疗,积极治疗第二原发性舌癌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黄天斌;李加伟;黄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多指缺损再造手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1 1例行多指缺损再造手术患者,术前了解手术方案,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和手术野皮肤准备;术后注意观察再造指及供区皮瓣血液循环,预防和处理血管危象;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再造指早期功能康复锻炼.结果 再造11例33指存活30指,坏死3指.结论 周密细致的护理可以提高再造指的存活率.
作者:粱妮;林少虹;韦平欧;罗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治疗跟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9例31足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微创跗骨窦入路进行内固定,术前、术后对骨折跟骨行X线及轴位CT检查并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角、Gissane角数据,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AOFAS)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29例31足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跟骨长、宽、高及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为8 ~12周,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外露现象,无腓骨肌腱炎及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优21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 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能直接显露跟骨后关节面,操作直接、简单、有效、微创,术后康复更快,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曾会斌;林炳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Ishiguro法治疗Mallet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Ishiguro法手术治疗15例新鲜Mallet骨折患者,随访时间2~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3个月,采用Dargan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5例可复性陈旧骨性槌状指中,14例取得骨性愈合,采用Dargan法进行功能评定:15指中6指优,6指良,3指可,0指差,优良率80.0%.结论 Ishiguro法治疗Mallet骨折效果良好.
作者:王嘉;张巍;张树明;刘春生;王克利;王长江;徐建强;乔林;朱泽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复合托烷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不良反应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4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80例,全麻诱导后Ⅰ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Ⅱ组注射盐酸托烷司琼5 mg,Ⅲ组注射酒石酸布托啡诺1 mg+盐酸托烷司琼5 mg,对比三组患者术后RSS、VAS、RS评分情况,记录其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期躁动、术后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Ⅲ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Ⅱ组和Ⅰ组(P<0.05);Ⅲ组患者术后2h、4h、6h、12h不同时段RSS、VAS评分明显优于Ⅱ组和Ⅰ组(P<0.05);Ⅲ组患者术后PONV、寒战、拔管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和Ⅰ组(P<0.05),且程度较轻.结论 布托啡诺复合托烷司琼能缩短术后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降低术后PONV、寒战、拔管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晓慧;黄翠柳;黄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加有限切开治疗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并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关节镜加有限切开治疗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并尺骨茎突骨折12例,术后根据需要进行可监督式康复锻炼.结果 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4.5个月,12例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按照Minami方法对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的疗效进行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关节镜加有限切开治疗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并尺骨茎突骨折是临床上有效的方法.
作者:伏春华;米琨;俸志斌;王斌;吴舟;惠桂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膝关节镜和颈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2例,随机分为膝关节镜组和颈椎间孔镜组各36例,分别用膝关节镜和颈椎间孔镜两种方法诊治,观察对比两组术后效果.结果 椎间孔镜组优21例,良12例,中2例,差1例;膝关节镜组优23例,良11例,中1例,差1例,椎间孔镜组疗效优于膝关节镜组(P>0.05).椎间孔镜组总有效率为91.66%,膝关节镜组总有效率为94.44%,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膝关节镜相比,颈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更快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新;邓文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微创双切口结合双带袢钢板固定技术治疗完全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完全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54例,根据不同的术式分为对照组(锁骨钩钢板固定)和观察组(微创双切口结合双带袢钢板固定)各27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和随访6个月复位丢失情况,随访1年后作Constant评分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失血少,切口小,愈合快;观察组患肢外展及前屈上举可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复位丢失更少;观察组Constant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双切口结合双带袢钢板内固定术后基本无肩峰碰撞,利于康复锻炼;且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肩关节活动情况良好,无需二次手术.
作者:梁广权;许鹏雍;陈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