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芳;蒋晓莉;覃桂荣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米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胃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ASAⅠ~Ⅱ级要求行门诊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即丙泊酚瑞米芬太尼组(P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100例.P组以1.5~2.5 mg/kg异丙酚推注, PR组以1~1.5 mg/kg异丙酚推注,复合瑞芬太尼0.15 μg/(kg·min)泵入,待其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行胃镜检查.记录药物的总用药量、意识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及体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的体动及呼吸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R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瑞米芬太尼不但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而且能有效降低呼吸抑制、体动等副反应.
作者:贺丙华;姜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社会老年人口增多,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多,因其自身特点,患者症状体征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合并内科疾病多,容易造成误诊,穿孔率达到32%,死亡率达6.4%[1].
作者:赖添武;莫志和;陈国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单针与双针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将60例CSDH患者随机分成单针组和双针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而单针组只用单针在血肿中部进行穿刺冲洗引流,双针组则在血肿的前部和中部各穿刺一针进行冲洗引流.术后24~72 h复查头颅CT,对血肿清除量、平均冲洗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颅内血肿、颅内积气、蛛网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双针组与单针组比较,术后血肿清除更彻底,术后需冲洗平均次数明显少,而且平均住院日短,住院费用减少(P<0.05).结论 双针微创治疗CSDH效果更好,清除血肿更彻底,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作者:邓元央;赵邦;黄海能;黄华东;符黄德;李传玉;罗起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应用腹腔镜技术对具有腹腔镜手术指征的妇科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存在着一定的术后并发症.在术后的护理工作中,如何早发现这些并发症相当重要.现将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采取的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刘甘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初步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1例不愿手术或不能手术的Ⅲ、Ⅳ期肺癌或肺转移癌病例进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途径为MRI引导经皮穿刺定位.结果 所有病人术后不良反应轻微,包括咳嗽、胸痛、咯血、发热、气胸等,经对症处理,均完全恢复,无手术相关性死亡.术后CT扫描提示CT值明显降低,部分病人肿块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 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确切,损伤小,不良反应轻微,适合不接受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二松;罗业春;罗凤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行中心静脉穿刺术的佳径路.方法 351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17例,分别采用不同的穿刺径路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A组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B组行右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C组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3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到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气胸、血肿和血栓形成).结果 与B组相比,C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较大,P<0.05;与A组相比,B组与C组发生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较大,P<0.05;B组与C组的导管到位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右锁骨下径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少,是这类手术理想的穿刺置管径路.
作者:庞德春;廖振南;范海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对60例肾结石患者采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兰;李少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8例腹腔镜下修补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的临床资料,其中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穿孔19例,胃窦部小弯侧前壁穿孔7例,胃体小弯侧前壁穿孔2例.结果 28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55 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均在7 d内出院.结论 腹腔镜下修补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
作者:刘晓辉;康正逵;谢开斌;宋文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多阶段和多基因改变的过程,其中细胞周期调控失常、细胞增殖失控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目前,用于研究细胞增殖状态的方法有丝分裂计数、流式细胞技术、细胞周期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等,它们各有优缺点,细胞周期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因其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指标可靠、可对常规石蜡切片作回顾性研究兼形态学评价,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使用广泛.
作者:沈翀;劳山;陈罡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保守治疗及手术方法很多,各有优劣.我科自2008年6月至今采用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莫晓明;肖长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诊断技术在腹部疑难病例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8例腹部疑难疾病患者腹腔镜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均获病因学诊断,其中诊断为腹腔结核8例,肠粘连5例,回肠憩室 5例,小肠平滑肌肉瘤3例,小肠平滑肌瘤并肠系膜扭转2例,小肠腺癌并肝转移2例,肠系膜淋巴瘤2例,腹茧症1例.结论 腹腔镜对腹部疑难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直观、准确的优点,并可以同时行手术治疗.
作者:庞凌坤;田小林;王海鹏;朱小宝;戴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鼻中隔偏曲,过去通常采用鼻中隔矫正术[1],将鼻中隔偏曲部软骨切除,偏曲的骨部咬除,使鼻中隔处于居中或接近居中,改善鼻腔功能.自鼻内镜在国内广泛应用以来,鼻中隔手术有了很大进展,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优于传统鼻中隔纠正术,并发症少.
作者:黄业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尽管手术方式几经改进,外科手术的优良率可达90%,但术后仍有30%的结石残留及70%的复发率,尤其是情况复杂的多发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使得肝叶、段切除手术难以彻底去除病灶.
作者:李斌;王永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臭氧盘内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在C臂引导下于右颈总动脉与气管间隙穿刺至椎间盘中央,每个间盘盘内注射臭氧2~8 mL,其臭氧浓度为40 μg/mL.结果 随访时间1~6个月,优良率为70%以上.结论 经皮穿刺臭氧盘内注射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陈录平;张安生;刘孟江;李桂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在有无上皮细胞共培养条件下的基因差异表达.方法 利用前列腺间质与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及DDRT-PCR技术,对单独培养的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和与上皮细胞共培养的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的m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获得差异表达片段(ESTs);并对这些ESTs进行斑点杂交印迹分析及克隆测序,将所测阳性克隆的cDNA序列与网上公用核苷酸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得到差异表达片段44个;经同源性分析,有29个ESTs与已知基因有较高同源性,15个ESTs为新的cDNA片段.结论 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在有无上皮细胞共培养条件下,存在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在前列腺间质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互调控中发挥作用.
作者:杨小丽;莫曾南;林伟雄;卢少明;陈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肺脓肿是肺的化脓性炎症,是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急性肺脓肿治疗不及时或延迟治疗,可转变为慢性肺脓肿或进一步进展,将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张衡中;边雨田;达春和;李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无创正压通气,是指不建立人工气道,采用面罩或鼻罩等进行呼吸支持的机械通气技术,辅助呼吸功能,从而减轻呼吸肌的疲劳[1].
作者:吴凤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内镜操作技术及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肠道息肉治疗原则上行内镜下电切,但对直径大于2 cm的大肠息肉,要求术后回收全瘤标本病理检查,发现癌变应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谭启文;杜福文;钟东;江文明;文德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疗效.方法 60例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在伤后3个月内即进行颅骨修补,而对照组则在伤后6个月以后才行颅骨修补,比较两组患者颅骨修补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颅骨修补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早期颅骨修补不仅能解除颅骨缺损带来的精神负担,而且可以改善颅骨缺损而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
作者:韦立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9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EG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0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82例单用药物治疗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EGP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率比较, 治疗组110例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例的有效率(P<0.05),治疗组110 例EGP患者中104例复查胃镜,对照组82例中78例复查胃镜,治疗组隆起糜烂消失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两项病变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C联合药物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要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夏扬潮;韦天灵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