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江云;李梅;李兰琴
目的:将EXCEL函数算法用于统计医院外科手术加班绩效,了解各科加班频率,便于领导者及时做出决策,合理统筹调配资源。方法:运用时间函数和逻辑判断函数自动计算,后运用数据透视表功能进行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妇产科、骨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及普外科加班频率多,为护士长进行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数据,便于合理实施弹性排班,优化工作流程;同时使护士工作由被动状态变为主动状态,避免工作相互推诿,实现了劳动报酬与工作业绩密切相关。结论:该方法的应用激励医务人员积极性,对加强医疗管理有指导作用。
作者:史江云;李梅;李兰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列举导致碎石路征表现各类疾病,比较其薄层CT的表现与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309医院放射科CT扫描数据库有关碎石路征报道的胸部薄层CT83例患者资料,对碎石路征表现的病例进行研究。结果:83例均表现为碎石路征的病例,包括感染35例(细菌感染6例,病毒性感染16例,真菌感染1例,混合感染1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急性肺水肿3例;间质性肺疾病(UIP,NSIP)18例;腺癌3例;淋巴管癌病3例;淋巴瘤肺浸润2例;放射性肺炎5例;结节病1例;肺泡蛋白沉积症4例;肺泡出血4例;类脂性肺炎1例。结论:碎石路征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薄层CT征象,可见于感染性、肿瘤性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如果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则可提示某种疾病的诊断。
作者:敖国昆;董莘;洪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心肌桥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先天解剖发育异常,传统观点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近来研究表明,心肌桥能够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猝死的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心肌桥的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核素显像、血管内超声(IVUS)和彩色多普勒技术(CDUS)、传统X射线冠状动脉造影(CAG)、多排螺旋CT(MDCT)以及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技术对心肌桥检出、诊断的价值以及限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首选手段。
作者:郑义;芦钺;钦建平;赵明;丁彦宇;孙伟明;李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洁净手术室是利用空气洁净技术,有效控制手术室空间环境洁净度,提供一个净化、安全的手术环境。新桥医院共有洁净手术室40余间,等级医院评审以来,按规范要求加强了洁净手术室的预防性维修,减少了停机率,保证了洁净手术室正常运行。
作者:种红兵;崔吉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讨论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0例OSAS患者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运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分析左心室心肌不同方向上的整体应变能力、左心室扭转及二尖瓣环中点处收缩期大位移(MAD)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结果:MAD与LVEF呈显著相关性(r=0.81,P<0.01)。LVEF与GLS、GRS、GCS及LVtw均呈显著相关性(r=-0.74,r=0.57,r=-0.55, r=0.65;P<0.01)。MAD与GLS、GRS和LVtw均具有显著相关(r=-0.69,r=0.49,r=0.45;P<0.01);MAD与GCS具有负相关(r=-0.39,P<0.05)。结论:STI通过对心肌应变能力、心室扭转及二尖瓣环中点处收缩期大位移进行分析,能够准确评价左心室的纵向、径向以及扭转运动的同步性,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度相关,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徐宏伟;孙海峰;殷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80例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对照A组90例、B组90例)。所有患者均停用其他降压药物2周左右。对照A组给予缬沙坦,对照B组给予吲哒帕胺;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3组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用药治疗后观察组血压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472,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病具有起效快、疗效和持续时间长及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治疗高血压的理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孟祥焕;张存亮;梁春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EST)与剖腹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行剖腹取石术治疗,观察组行ERCP联合EST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7.2%)与对照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可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竹建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河南省SPECT、PET/CT等核医学设备辐射危害及性能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高核医学设备应用质量的有关措施。方法:依据核医学设备质量控制相关标准和2011年度卫生行业科研专项“辐射危害控制与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第1单元“医用辐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实施方案,对SPECT、PET/CT核医学设备性能进行检测。结果:经测试4台SPECT和2台PET/CT质量控制各项指标基本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且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结果均不相同。结论:SPECT和PET/CT设备进行检测前的必要校正,以及核医学物理人员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质量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对核医学设备进行验收检测和稳定性检测,做好日常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是保证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必要措施。
作者:胡传朋;刘辉;翟贺争;程晓军;时峰;魏坤杰;宋颖;王小春;陈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脉动真空高压灭菌器是医院消毒供应的核心设备,维护高压灭菌器的正常使用,保证消毒质量,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重要意义。现就新华脉动真空高压灭菌器使用中遇到的两例故障排除情况进行总结,供同行参考[1-2]。
作者:林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磁共振检查已从过去单一的观测生理、病理条件下的生物体解剖结构以及形态学上的变化,发展到研究生物体功能与活动机制,并进入到分子影像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DWI)就是这其中之一,主要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通过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鉴别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DWI检查的时间价值的阐述,认为应用DWI区分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对临床治疗该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脑梗死的不同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回避不安全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具有风险性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骏;刘小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介绍新的PET实体瘤疗效标准(PERCIST)的主要内容及近年来相关临床进展。回顾PERCIST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分析其中的难点,探讨此标准近年在临床中应用的情况。PERCIST将PET-CT的检查结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反映了肿瘤代谢水平,对既往标准中评价困难病灶,包括骨病灶、食管病变及放疗后影像学改变等,提供了新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用PERCIST进行疗效评价有许多优势,但也有不尽如意之处。因此,PERCIST是疗效评价的新标准,需要更多的认识、应用和完善。
作者:王钦文;申戈;康静波;申文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提升静脉成像显示仪前端图像采集质量,以满足后端图像后处理的需求。方法:通过分析成像原理、发射光源的调整、滤光镜片的选择以及接口电路的设计等环节的优化,得到适宜的初始采集图像。结果:通过提高不同环节的采集传输质量,终图像的成像质量也会得到提高。结论:高性能的静脉成像显示仪前端设计将会为后端图像处理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对于终能否观测到高质量的图像画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李向东;卫娜;云庆辉;张敏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制订口腔义齿引进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规范行业行为,解决口腔义齿定制引入的难题。方法:查阅义齿相关标准、文献,对相关厂家和医院进行调研,探讨义齿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结果:为医疗卫生机构评估口腔义齿产品性能、厂家制作水平提出了具体、详细及科学的技术要求和商务要求。结论:本研究可推广应用于评价口腔义齿引进标准和条件。
作者:蒋昌松;许锋;聂振强;郁苏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小乳腺癌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的影像表现及其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的特征,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小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9例钼靶不能明确诊断的女性患者纳入研究(病理证实病灶≤2 cm)并行双侧乳腺动态高分辨对比增强MRI。利用MRI工作站功能软件描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39例患者中19例为乳腺癌,20例为良性乳腺肿瘤。19例小乳腺癌SI-Time曲线中15例呈I型,3例呈II型,1例呈III型,早期增强率11例≥60%。20例良性肿瘤TIC曲线中2例呈I型,2例呈II型,16例呈III型,早期增强率5例≥60%。将恶性病变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60%、I型TIC曲线作为联合诊断标准,其中符合两项为确诊,诊断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90%、准确率为95%。结论:乳腺肿块的MRI形态学特征结合TIC曲线及早期强化率联合诊断提高了乳腺小肿块的定性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为小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的信息。
作者:顾培华;蔡庆;沈玉英;雷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危重症患者急救车转运时对高流量氧气吸人的要求,提供一种转运装置,用于转运中和重症病房使用。方法:研制一种车载重症患者转运高流量吸氧装置,包括储氧瓶、氧气压力流量监测端、高压氧气连接管以及高压氧气终端,所有装置依次连接。结果:高压氧气终端型号与重症病房型号相同,既可以在转运过程中与呼吸机连接提供氧气给急救患者,也可以在重症病房中作为通常意义上的氧气供应。结论:该装置使用范围大、效率高,可取代价格昂贵的专用设备,有效地在医院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燕朋波;韩慧娟;全金梅;李志静;李艳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在数字化医疗医院示范中,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医疗废物的回收、存放及处置等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和监管,使医疗废物管理更加规范。方法:基于无线网络、条形码及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开发医疗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医院进行应用实践。结果:系统对医院内部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以及处置等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及监管。结论:医疗废物管理系统规范了废物收运环节,增强了透明性,确保了安全,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
作者:陈敏亚;张怡;陆靓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透析液中各主要离子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的影响作用,探讨透析机对透析液电导率进行实时监测的意义。方法:通过对透析液系统的不同混合比例稀释进行监测,对透析机温度补偿系统进行检测。分析透析液浓度监测部分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方法。结果:透析液温度补偿及电导度传感器均对血透机透析液电导率的精准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分析、论述透析液中各离子对肾病透析患者的作用与影响,阐明透析液质量的重要性,以及透析机对透析液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的必要性。
作者:严嘉伟;何立群;顾燕萍;赵燕燕;赵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建立信息化的维护管理平台,通过设计数据库及相应的标签及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对监护仪设备的维护管理及提示。方法:设计标签管理系统,利用桌面读写器读写单个标签数据,同时写入单个监护仪对应的设备信息。设计多监护维护管理系统,采用远距离读写器,读写当前维修区域内的标签数据,定期查询数据库,计算设备是否需要提醒工程师,采用MSP430F449控制器,结合MC37i发送短信数据。结果:标签管理系统与维护显示系统能够有效设置及读取标签数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讯单元能够实时传输短信,数据传输与管理快速、方便。结论:构建了一套能够集中监督及定时查询的维护管理系统,实现对监护仪进行及时的科学维护。
作者:王清波;虞成;朱隽典;胡志奇;杨攀;陈国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一次性医用耗材在医院的发放、请领、使用及收费等管理环节的现状,找出在系统性浪费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组织行为的改进,有针对性地解决一次性医用耗材在医院传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浪费,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为使用监管提供抓手。方法:运用鱼骨图、循证管理等方法,找出主要问题,借鉴精益化管理思路,提出优化管理方案。结果:重新研发了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并对现行的管理流程和方法进行了优化,使一次性医用耗材在医院临床请领、临床二级库管理、医护人员诊疗使用以及患者出院计费流程中形成数据信息的闭环管理,实现医用耗材的流量、流向管理,有效堵塞浪费和监管漏洞。结论: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设计及与之配套的管理流程和方法的优化,可以实现医院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精益化管理,助力国家新医改战略。
作者:尚长浩;李永生;程俊佩;徐海林;王小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集成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提高PACS的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方法:对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用流程优化、软件优化和硬件升级的方式对PACS进行优化。结果:实现了PACS与HIS的互联,提高了PACS的整体性能,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扩展了PACS的应用范围。结论:确定优化方案前应深入分析现有问题,以系统流程、软件环境的优化为主,硬件设备的升级更换为辅。
作者:温泉;刘学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