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清;丁平;张云庆
目的:观察经皮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9月住院的84例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口服三七片)和观察组(经皮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各42例,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骨痂生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50.00%比26.19%)及总有效率(97.62%比83.33%)明显升高(P<0.05),胫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0.0±1.5)周比(12.5±2.4)周]、肱骨干骨折愈合时间[(7.2±1.1)周比(8.4±1.5)周]、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1.0±2.5)周比(13.5±3.0)周]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3周内,两组骨痂大直径[(4.5±1.1)mm比(4.4±1.1)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后3周以后,观察组骨痂大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7.2±1.8)mm比(5.5±1.3)mm ]( 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骨折愈合,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怀文娟;韩晓峰;朱颖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不佳,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生存率10%~20%,而靶向药物的应用可提高完全缓解持续时间,使更多患者能够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临床常采用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 )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进行联合化疗,作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一线治疗方案,其缓解率、生存率等均优于单纯化疗,且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新型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嫄;王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肺癌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7日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36例,根据是否合并肺癌,分为观察组(合并肺癌)和对照组(无肺癌),各6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基础疾病病史,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吸烟指数、体重指数的差异,分析使用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胰岛素与肺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比较,患者吸烟史、吸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少,使用包含二甲双胍及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则更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吸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患肺癌的风险,吸烟指数越大,风险越高;单独应用二甲双胍可能降低糖尿病患者患肺癌的风险,但同时包含二甲双胍与磺酰脲类药物的降糖方案则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作者:蒋永源;周向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含银抗菌凝胶局部换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的糖尿病足患者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含银抗菌凝胶局部换药,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 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2.7±9.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2.2±10.6)d( P<0.05)。结论含银抗菌凝胶局部换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显著,抗感染效果好,还可减轻患者足部疼痛,较传统换药方法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作者:李微;宁荣丽;王彦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芬太尼、氟比洛芬酯自控镇痛( PCIA )用于老年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老年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 PCIA,研究组增加心理干预,比较两组镇痛效果、PCIA泵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镇痛效果、PCIA泵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增加老年晚期癌痛患者应用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PCIA的效果,减轻癌痛程度,减少PCIA泵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李九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缩宫素对子宫肌瘤血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子宫肌瘤拟行超声消融治疗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缩宫素0.12,0.24,0.36 U/min静脉滴注,观察3组患者静脉滴注缩宫素前后周边动脉和内部动脉血流参数变化,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和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静脉滴注缩宫素后周边动脉、内部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ean)、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管径和血流量均显著下降,阻力指数(RI)显著上升( P<0.05),但组间内部动脉、周边动脉各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3组患者静脉滴注缩宫素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静脉滴注前,而心率显著高于静脉滴注前( P<0.05),但组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随访3个月3组患者均未发生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腹痛等在内的并发症。结论静脉滴注缩宫素可减少子宫肌瘤血供,改变超声下血流信号参数。
作者:王丹;戚健;赵海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不同剂量地佐辛用于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麻醉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人工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麻醉使用地佐辛的不同剂量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45例,分别给予异丙酚和0.05,0.075,0.10 mg/kg的地佐辛进行麻醉,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宫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100.00%,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的显效率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 P<0.05);术后15,30 min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的宫缩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低剂量组( 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剂量组患者显著高于低剂量组( P<0.05),而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异丙酚联合0.075 mg/kg地佐辛用于人工流产,麻醉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姜瑞芝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低氮低热卡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激素对胃肠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行低氮低热卡的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45例)行低氮低热卡的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物质代谢指标、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而血糖水平改善无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的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体重下降的比例均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型并发症和非感染型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低氮低热卡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激素能改善患者的能量代谢,加速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减少并发症,是快捷、有效、安全的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治疗方法。
作者:刘鑫;赵任;项明;赵良超;陆一帆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改善与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B型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至2013年入选的9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衰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疗程14 d。对比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Gal-3、BNP水平,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心功能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径(LVEDD)为(56.5±5.2) mm,左室收缩末径(LVESD)为(43.5±5.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1.8±6.4)%,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为(53.4±5.9)%,分别优于对照组的(58.8±5.3) mm,(45.4±4.9)mm,(49.5±6.0)%,(51.0±5.5)%(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Gal-3与 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al-3为(4.2±1.2)μg/L和BNP为(67.8±18.1)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1.3)μg/L和(81.2±22.5)μmol/L( P<0.05)。观察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为(346.2±42.4)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7±38.8)m( t=2.566,P=0.01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0%,高于对照组的82.61%(χ2=1.200,P=0.273)。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27.45%比2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691)。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能力,大幅降低心衰标志物Gal-3与BNP水平,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赵凤荣;章德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浆中氟西汀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方法保护柱为Phenomenex C18柱(4.7 mm ×3.0 mm),分析柱为Allure C18柱(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2 mmol/L醋酸氨+0.5%甲酸水溶液(70:30,V/ V),流速0.5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20℃;质谱条件,离子源为大气压化学电离(ESI)源,喷雾电压IS为4500 V,雾化温度为550℃,雾化气NEB(GAS 1)为40 L/min,帘气CUR 为20 L/min,碰撞气CAD为5 L/min,辅助气AUX(GAS 2)为40 L/min,检测方式为正离子多离子反应监测模式(M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 m/ z 310.3→m/ z 148.2(氟西汀),m/ z 316.1→m/ z 270.0(内标,氯硝西泮),碰撞诱导解离(CID)电压分别为13 V(氟西汀)和35 V(氯硝西泮)。结果血浆中氟西汀质量浓度在0.3~25.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0.9994< r<0.9999),低定量质量浓度为0.3 ng/mL,相对回收率为96.7%~105.7%,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的 RSD小于10%。结论该方法专属、准确、灵敏度高,样品处理过程简便,适合人血浆中氟西汀含量测定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唐冰;韩敬;周娅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 MMF )与环磷酰胺( CTX )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将7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CTX组38例采用CTX联合激素治疗,MMF组37例采用MMF联合激素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总缓解率,检测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补体C3水平及血清抗核抗体( ANA )阳性率变化,观察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MMF组治疗总缓解率为86.49%,明显高于CTX组的68.42%(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及血清抗核抗体( ANA )阳性率明显降低( P<0.05),且MMF组降低更显著(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及补体C3明显升高( P<0.05),且MMF组升高更显著( P<0.05);MMF组各系统感染、胃肠道症状及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TX组( P<0.05)。结论MMF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补体C3及血清ANA阳性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袁子馨;包小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3- gallate,EGCG )抑制食管癌细胞Ec9706增殖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患者和20例患者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细胞周期及CDC25A蛋白表达水平。不同质量浓度EGCG (0,100,200,300 mg/L )作用Ec9706细胞24,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及CDC25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食管癌组织增殖指数为(24.92±11.01)%,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的(14.49±3.83)%( P<0.05);食管癌细胞中CDC25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食管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P<0.05);不同质量浓度EGCG作用Ec9706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指数及CDC25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5)。结论 CDC25A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参与了食管癌组织高增殖状态的形成,EGCG可通过下调CDC25A表达,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作者:张利宣;曲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12周。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P<0.05);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活动障碍,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但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活动障碍及 PSQI 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 P<0.05)。结论奥卡西平作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线用药,镇痛效果佳、临床疗效优、不良反应率低,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永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儿,女,10岁,主因咳嗽15 d入院。患儿阵发性单声咳嗽,逐渐频繁,曾予药物治疗,咳嗽减轻后复加重。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T)36.5℃,咽充血;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细湿罗音;血常规示白细胞(WBC)计数6.62×109/L,中性粒细胞(N)53.6%;胸部X线摄片示左肺门影增浓,可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入院诊断为左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性大,予注射用阿奇霉素0.34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0 mL静脉滴注抗感染,醒脑静注射液(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1403102,规格为每支10 mL)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清热解毒。第1组输液即为醒脑静注射液,滴速约20滴/分,约5 min后(输入液体约3 mL),患儿出现气促、口周紫绀、精神反应欠佳等症状。立即停药,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脉滴注抗过敏,吸氧3 L/min。约2 min后患儿气促、口周紫绀症状缓解,20 min后气促消失、口周红润、精神及反应正常。更换第2组输液阿奇霉素,无任何异常,后继续治疗至7 d,痊愈出院。
作者:周树军;王云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硫辛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8%(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差值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硫辛酸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优于单用硫辛酸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峻菱;兰富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和硫酸羟氯喹( HCQ )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86例维持治疗期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分别予LEF和HCQ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结果 LEF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 P>0.05);HCQ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分别为(1.98±0.33)mmol/L比(1.74±0.36)mmol/L ( P<0.01),总胆固醇(TC)为(4.69±0.65)mmol/L比(4.39±0.58)mmol/L( 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血脂成分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 LEF 组和 HCQ组 TG 分别为(1.91+0.35)mmol/L 比(1.74±0.36)mmol/L( P<0.05),TC 分别为(4.71±0.67) mmol/L 比(4.39±0.58)mmol/L( P<0.05)。结论硫酸羟氯喹和来氟米特均能缓解狼疮肾炎患者的病情,但前者可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作者:熊金河;何芳;尚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用于急性胰腺炎对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100μg奥曲肽注射液,后用微泵以25μg/h的速率匀速维持,连续使用6~7 d。对两组患者的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变化进行观察比较,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降钙素原、D-乳酸水平、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降幅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肠胃减压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的腹围减少量为(43±1.04)c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8±1.15)cm,并且排气、腹胀消失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 u=2.2838,P=0.0224)。结论奥曲肽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可明显改善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冰;许国梁;张焰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接受奥氮平治疗8周,治疗开始和结束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疗效,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评价社会功能。结果治疗前后PANSS及PSP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各项症状,奥氮平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胜;符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男女各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应用氨甲环酸进行治疗,对照组做空白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输血量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患者理论出血量为(738.57±137.59)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7.83±167.3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81,P<0.01);患者术后引流量为(383.93±161.28)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58±154.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1,P<0.05)。两组各有1例(2.50%)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观察组中未发现氨甲环酸相关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3,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显著降低患者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同时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韩晓军;张文治;邱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临产潜伏期产妇给予间苯三酚后对宫颈痉挛、水肿和宫口扩张的影响,分析不同给药量和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分娩的548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观察3组,每组137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宫颈局部注射阿托品0.5 mg,观察1组产妇给予宫颈局部注射间苯三酚80 mg,观察2组给予宫颈局部注射间苯三酚40 mg后采用静脉注射间苯三酚40 mg,观察3组静脉注射间苯三酚180 mg。结果对照组宫口扩张平均速度(1.69±1.02)cm/h,观察1,2,3组分别为(2.42±0.89)cm/h,(2.45±1.03)cm/h,(2.93±0.96)cm/h;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用时(17.82±2.02)h,观察组1,2,3组分别为(14.35±1.74)h,(14.20±1.83)h,(11.02±1.15)h;对照组产后平均出血量(200.58±50.48)mL,观察组1,2,3组分别为(180.43±45.82)mL,(179.98±46.83)mL,(162.37±30.21)mL;对照组宫颈水肿占29.93%,观察组1,2,3组分别为21.90%,21.17%,5.84%;对照组难产率占8.03%,观察组1,2,3组分别为2.92%,2.19%,0。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3.65%,观察组1,2,3组分别为2.19%,3.65%,2.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产潜伏期采用宫颈局部注射或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均能在短时间内增强宫口扩张的力度、缩短分娩时间,有效避免难产,值得推广。
作者:邵长好;李爱乔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