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注射液佐治慢性心力衰竭51例及对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B型脑钠肽的影响

赵凤荣;章德本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黄芪注射液, 半乳糖凝集素-3, B型脑钠肽, 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改善与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B型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至2013年入选的9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衰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疗程14 d。对比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Gal-3、BNP水平,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心功能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径(LVEDD)为(56.5±5.2) mm,左室收缩末径(LVESD)为(43.5±5.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1.8±6.4)%,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为(53.4±5.9)%,分别优于对照组的(58.8±5.3) mm,(45.4±4.9)mm,(49.5±6.0)%,(51.0±5.5)%(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Gal-3与 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al-3为(4.2±1.2)μg/L和BNP为(67.8±18.1)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1.3)μg/L和(81.2±22.5)μmol/L( P<0.05)。观察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为(346.2±42.4)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7±38.8)m( t=2.566,P=0.01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0%,高于对照组的82.61%(χ2=1.200,P=0.273)。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27.45%比2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691)。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能力,大幅降低心衰标志物Gal-3与BNP水平,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架术后出院药物指导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的用药指导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冠心病支架治疗的患者386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出院用药指导,试验组采用特殊的出院用药指导和电话随访。1年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死亡、再住院人数和生活质量等。结果试验组在用药情况、生活质量、医(护)患关系(对照组为9.33%,试验组为4.14%)方面比较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进行规范的出院用药指导和电话随访,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苑;方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注射方案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并对比甲氨蝶呤(MTX)按公斤体重多次肌肉注射与按体表面积单次肌肉注射,分别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4年4月113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组(58例)与B组(55例)。A组方案为MTX 0.4 mg/(kg·d)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5 d,同时口服米非司酮,每次25 mg,每天2次,连服3 d,治疗1~2个疗程;B组方案为MTX按照50 mg/m2肌肉注射,单次用药,其余同A组。结果 B组治疗1疗程治愈率为93.62%,高于B组的82.35%,A组治疗1~2疗程后治愈率为87.93%,略高于B组的85.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2±5.5)d,略长于B组的(18.7±4.8)d,盆腔包块完全消失时间为(29.3±6.7)d,略短于B组的(30.8±6.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31.03%)、肝能功异常(12.07%)、骨髓轻度抑制(3.45%)、皮疹(6.90%)、口腔溃疡(3.45%)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组(18.18%,7.27%,1.82%,1.82%,1.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TX按体表面积单次肌肉注射联合米非司酮1个疗程,协同杀胚方案治疗成功率较MTX按公斤体重多次肌肉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方案有优势,后者1~2个疗程治疗成功率与前者相近,但疗程增加也带来药品不良反应的增加。

    作者:刘海杰;付冬华;王孝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娩方式对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及益生菌的疗效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同分娩方式存在的相关性,定向观察益生菌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出生127例儿童依据不同分娩方式定向分为观察组(剖宫产组)和对照组(顺产组)。通过随访,观察记录两组儿童临床过敏症状发生情况,比较产后4,8,12个月定量测量两组儿童血清中IgG抗体及总IgE抗体含量。并对存在过敏性病症的患儿,采取补充抗过敏益生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对比,观察组为44.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5%( P>0.05),且观察组儿童血清中IgE抗体含量也高出对比组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补充抗过敏性益生菌治疗,38例过敏儿童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结论临床经剖宫产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儿童产生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明显。通过辨证施治,合理补充抗过敏性益生菌,可有效强化儿童肠道菌群功能,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张颖;马多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溃疡60例

    目的:观察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HP阳性慢性消化道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三联疗法(雷贝拉唑每次20 mg,每日1次;阿莫西林每次1.0 g,每日2次;克拉霉素每次0.5 g,每日2次),治疗组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每次0.66 mg、每日2次。均服药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 P<0.05);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66.67%,HP根除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和53.33%( 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上腹疼痛为80.00%,反酸76.67%,嗳气为86.67%,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0.00%,63.33%,76.67%(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了明显肝肾损伤,主要表现为恶心、便秘、腹胀、腹泻等,均不影响治疗。结论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HP阳性溃疡,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溃疡愈合率与HP根治率,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耐受性好,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任建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硫酸吗啡缓释片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

    患者,男,81岁,以结肠癌术后6年、左侧胸部疼痛3月、加重1周于2013年6月30日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恶病质,体形消瘦,全身皮肤干燥,弹性差,皮下脂肪菲薄,体表骨性标志明显,全身肌肉萎缩(以肋间肌、大小鱼际肌、腓肠肌为甚)。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回流征阴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左侧锁骨上窝内侧可扪及一0.7cm×0.5cm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肺气肿征,左胸、背部皮肤未见皮疹,左侧胸廓及各肋骨均有压痛,肩胛区靠胸椎处明显压痛(5~6椎体左侧椎旁压痛),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罗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界不大,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右中上腹可见长约8 cm陈旧性竖形手术疤痕,右下腹可见长约3 cm陈旧性斜形手术疤痕,左腹可见一长约15 cm陈旧性竖形手术疤痕,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肠鸣音3~4次/分。双下肢不肿,双侧足背动脉减弱。胸部CT提示左侧第6后肋不连续,上肺背段可见一渗出性病灶。初步诊断为骨、肺等多处转移病灶可能。7月2日,给予抗感染、中药抗肿瘤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因背部疼痛难忍,14:50予口服硫酸吗啡缓释片(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1108261,国药准字H10980263,规格为每片10 mg)30 mg每日1次镇痛。次日11:30查看患者全天呈嗜睡状,呼之可应,问答不语,但很快再次进入睡眠状态,无胡言乱语、烦躁不安等。8h内基本未解小便,大便未解。体格检查示心、肺同前,无特殊;腹平软,膀胱叩诊不充盈,位于耻骨联合下2横指,压之无尿意,神经系统检查示神志欠清,头颅未见畸形,颈软,无抵抗,转颈试验阴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c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无舌颤,咽反射正常,无吞咽困难;肢端感觉存在,双侧肢体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当日20:10观察患者神志仍未转清,并出现胡言乱语、表情欣快,立即予乙酰谷酰胺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醒脑,每日2次,并留置导尿。7月6日18:00患者神志逐渐转清,未再出现胡言乱语,问答基本切题,拔出导尿管可自行排尿。抗感染、中药抗肿瘤及对症支持治疗药物坚持用药,未改换药物,7月3日停用硫酸吗啡缓释片,后期治疗未再出现上述症状,故考虑为硫酸吗啡缓释片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

    作者:王慧;邱洪;林芳;宋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氟西汀含量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浆中氟西汀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方法保护柱为Phenomenex C18柱(4.7 mm ×3.0 mm),分析柱为Allure C18柱(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2 mmol/L醋酸氨+0.5%甲酸水溶液(70:30,V/ V),流速0.5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20℃;质谱条件,离子源为大气压化学电离(ESI)源,喷雾电压IS为4500 V,雾化温度为550℃,雾化气NEB(GAS 1)为40 L/min,帘气CUR 为20 L/min,碰撞气CAD为5 L/min,辅助气AUX(GAS 2)为40 L/min,检测方式为正离子多离子反应监测模式(M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 m/ z 310.3→m/ z 148.2(氟西汀),m/ z 316.1→m/ z 270.0(内标,氯硝西泮),碰撞诱导解离(CID)电压分别为13 V(氟西汀)和35 V(氯硝西泮)。结果血浆中氟西汀质量浓度在0.3~25.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0.9994< r<0.9999),低定量质量浓度为0.3 ng/mL,相对回收率为96.7%~105.7%,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的 RSD小于10%。结论该方法专属、准确、灵敏度高,样品处理过程简便,适合人血浆中氟西汀含量测定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唐冰;韩敬;周娅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多西他赛与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及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多西他赛与顺铂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简称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顺铂组(30例)采用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多西他赛组(32例)采用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多西他赛组临床有效率(71.88%)及临床受益率(96.88%)均明显高于顺铂组(56.67%和83.33%,P<0.05);多西他赛组生活质量好转率为62.50%,明显高于顺铂组的43.33%( P<0.05),恶化率为12.50%明显低于顺铂组的26.67%( P<0.05);多西他赛组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顺铂组( 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现象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顺铂,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章耀鸿;陈冰;蔡奕;陈敬彬;陈家栋;刘万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美罗华治疗初治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9例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单药或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5例患者依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美罗华单药或联合化疗组(美罗华组)39例和CHOP组46例,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随访2年观察生存情况。结果美罗华组完全缓解率为84.62%,明显高于CHOP组的54.35%( P<0.05);美罗华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CHOP组的63.04%( P<0.05);治疗后随访2年,美罗华组1年生存率为79.49%、2年生存率为69.23%,CHOP组分别为65.21%和36.96%,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2年生存率则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初治的B细胞性NHL疗效更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天赢;袁长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鼻炎术后磺胺嘧啶鱼肝油滴鼻剂3种给药法的疗效及舒适度对比

    目的:观察磺胺嘧啶鱼肝油滴鼻剂3种不同给药法对鼻炎术后患者的疗效和舒适度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鼻炎手术的患者132例,随机分成常规组、仰卧组、侧卧组,各44例。3组均采用磺胺嘧啶鱼肝油滴鼻剂滴鼻治疗,分别采用常规、仰卧和侧卧3种不同方法给药,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舒适度。结果从临床疗效评估看,侧卧组的显效率为68.1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0.91%和仰卧组的45.46%( P<0.05),仰卧组和侧卧组的舒适度分别为85.00%和98.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5.00%( P<0.05),且侧卧组显著高于仰卧组( P<0.05)。结论患者采用侧卧体位进行滴鼻给药,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药物的疗效。

    作者:刘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苯甲酸阿格列汀对映异构体的含量

    目的:建立检测苯甲酸阿格列汀对映异构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采用Chiralcel OJ-H手性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正己烷-乙醇-二乙胺(60:40:0.1),检测波长为225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25℃。结果阿格列汀与其对映异构体峰的分离良好,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结论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苯甲酸阿格列汀对映异构体的含量测定。

    作者:邱思婕;郭燕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清中多索茶碱和甲泼尼龙的质量浓度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清中多索茶碱和甲泼尼龙质量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以氢化可的松为内标物,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溶液(54:46),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多索茶碱、甲泼尼龙及血清内源性物质分离良好,多索茶碱质量浓度线性范围是0.5~40μg/mL ( r=0.9995),甲泼尼龙质量浓度线性范围是0.3~24μg/mL( r=0.9996),两者日内和日间 RSD均小于10%( n=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49%( RSD=2.88%)和91.10%( RSD=2.56%)。结论该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多索茶碱和甲泼尼龙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和临床治疗药物监测。

    作者:陈菲;王建美;盛柳青;裘颖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西妥昔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48例疗效及护理措施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48例晚期结直肠癌均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治疗临床疗效、肿瘤进展时间、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有效率为27.08%,疾病控制率为77.08%,肿瘤进展时间平均为(16.7±5.8)周,生活质量改善率为79.17%,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66.67%)、过敏反应(37.50%)、胃肠道反应(64.58%)、白细胞减少(35.42%)、肝肾损伤(29.17%)及外周神经损伤(20.83%)。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较理想,但可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应熟练掌握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法,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治疗顺利完成。

    作者:望淑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氨甲环酸用于控制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出血40例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男女各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应用氨甲环酸进行治疗,对照组做空白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输血量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患者理论出血量为(738.57±137.59)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7.83±167.3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81,P<0.01);患者术后引流量为(383.93±161.28)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58±154.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1,P<0.05)。两组各有1例(2.50%)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观察组中未发现氨甲环酸相关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3,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显著降低患者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同时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韩晓军;张文治;邱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奥卡西平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

    目的:评价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12周。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P<0.05);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活动障碍,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但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活动障碍及 PSQI 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 P<0.05)。结论奥卡西平作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线用药,镇痛效果佳、临床疗效优、不良反应率低,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永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奥曲肽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黏膜保护功能与胃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奥曲肽用于急性胰腺炎对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100μg奥曲肽注射液,后用微泵以25μg/h的速率匀速维持,连续使用6~7 d。对两组患者的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变化进行观察比较,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降钙素原、D-乳酸水平、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降幅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肠胃减压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的腹围减少量为(43±1.04)c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8±1.15)cm,并且排气、腹胀消失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 u=2.2838,P=0.0224)。结论奥曲肽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可明显改善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冰;许国梁;张焰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分别给予口服甲泼尼龙片治疗和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氧分压(PaO2)、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AT)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改善( 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8.97%,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0.34%( P<0.05)。结论口服和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口服给药方式的并发症更少。

    作者:周蔚;沈燕;周亚平;李一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PD组( n=66)和对照组( n=70)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 )、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对PD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析血浆Hcy水平与PD的病程、临床分型、临床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使用美多芭治疗的相关性。结果 PD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 P<0.001);PD组血浆叶酸和Hcy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r=-0.453,P<0.01);患者血浆Hcy水平轻、中、重度PD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与病程、临床分型以及是否应用美多芭治疗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 PD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与血浆叶酸水平呈明显负相关。血浆Hcy水平升高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杨迎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并贫血30例

    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所致贫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慢性肾衰竭并贫血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选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个月后血常规、血红蛋白( Hb )水平达标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H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压积(HCT)和网织红细胞(Rtc)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患者Hb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Uc=2.78,P<0.01);观察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长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肾性贫血,较单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起效更快、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春杰;张均萍;韩静;董国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异烟肼鞘内注射致一过性截瘫1例

    患者,男,31岁,因“头痛发热伴呕吐一周”入院。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给予HRZE强化抗结核方案,即异烟肼片600 mg顿服、每日1次,利福平片450 mg口服、每日1次,乙胺丁醇片750 mg口服、每日1次及吡嗪酰胺片500 mg口服、每日3次;同时给予布洛芬混悬剂及地塞米松注射液退热、抗炎治疗。治疗8d后,患者对抗结核方案耐受良好,病情有所好转。为巩固疗效,取腰3~4椎间隙处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给予异烟肼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规格为每支100 mg :2 mL,国药准字H12020970,批号为1405091)100 mg,为防止脑膜粘连,同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规格为每支5 mg,国药准字 H12020515,批号为14014181311)5 mg。患者对首次鞘内给药耐受好,无任何特殊不适,故4d后进行第2次鞘内注射,进针位置及药品用法、用量、品规及批次均不变。在给药至12 min时,患者突然出现肢体无力,痛觉明显减退。立即停止给药,予以维生素B60.1 g静脉滴注、维生素B1100 mg肌肉注射、甲钴胺0.5 mg肌肉注射、拮抗异烟肼毒性、营养神经。体格检查示双侧腹股沟以下深浅感觉明显减退,双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降低,双侧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患者基本呈截瘫状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约25 min后,患者双下肢肌力开始恢复,可水平移动,约2级肌力,感觉障碍仍明显。1h后,患者双下肢肌力基本恢复,仍感双下肢麻木、痛觉减退。查见双侧腹股沟以下深浅感觉较前有所恢复,双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腱反射对称。考虑为鞘内注射异烟肼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后未再鞘内注射药品。

    作者:李亚骞;官真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自控镇痛联合心理干预用于老年晚期癌痛32例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芬太尼、氟比洛芬酯自控镇痛( PCIA )用于老年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老年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 PCIA,研究组增加心理干预,比较两组镇痛效果、PCIA泵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镇痛效果、PCIA泵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增加老年晚期癌痛患者应用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PCIA的效果,减轻癌痛程度,减少PCIA泵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李九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