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青
目的:调研2012年医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抗感染联合用药情况并进行点评,加强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查2012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住院抗感染联合用药的治愈率(C)、人均住院天数(E)、人均日治疗金额J(F/D)、药品总金额占治疗总金额的比例I ( H/F )、人均日药品金额G(H/D)、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M(L/A),单用及联用抗菌药物频率排序、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O)的比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人均治疗金额、合理用药数字化点评等。结果 C为99.01%,E为7.64 d,G为720.46元,I为44.65%,K为321.70元,M(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100.00%,O(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的比例)为54.30%,使用抗菌药的人均治疗金额Q为5506.86元,单用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为头孢西丁及氨曲南、头孢美唑和奥硝唑;二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为奥硝唑氯化钠+头孢西丁、奥硝唑氯化钠+头孢美唑、奥硝唑氯化钠+萘夫西林、依替米星+奥硝唑、头孢西丁+氨曲南、依替米星+氨曲南;三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仅为9.90%,主要为依替米星+氨曲南+头孢西丁(或头孢美唑)、依替米星+奥硝唑+诺氟沙星(口服)等。结论医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伴感染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联合抗感染用药有优化或商榷余地,应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和管理。
作者:沙皖;戴德银;白兰;陈路佳;肖莎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双层片的处方,并进行体外评价(体外释放度)。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法分别确定双层片的速释层和缓释层处方组成与制备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层片的体外释放度。结果环维黄杨星D双层片中,速释层处方组成为淀粉、羧甲基淀粉钠、硬脂酸镁,工艺采用湿法制粒;缓释层处方组成为卡波姆、硬脂酸镁,采用干粉末直接压片。体外释放度结果表明,速释层在5 min累积释放度达95%以上,缓释层能在14 h内维持恒定的释药量,满足零级释放方程。结论环维黄杨星D双层片的处方合理,制备工艺简单,可达到速释和缓释的双重作用。
作者:许宣林;邓亚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愈创维林那敏片含量和含量均匀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对样品处理方法、色谱柱和流动相等因素进行优化,确定选用TechMate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 ),甲醇-磷酸调pH至3.0的1.5%三乙胺溶液(50:50)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24 nm。结果愈创甘油醚、马来酸氯苯那敏和枸橼酸喷托维林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0.74~38.50μg/mL ( r=0.9989),20.78~38.60μg/mL( r=0.9988)和104.30~193.70μg/mL( r=0.998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5%,99.06%,99.53%,RSD分别为1.20%,1.20%,1.50%。结论该方法色谱分离效果好,可靠、简便、准确,可用于愈创维林那敏片的药品质量控制与快速检验。
作者:刘慧颖;陈默;孙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藏药二十味肉豆蔻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肉豆蔻、红花、乳香、降香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豆蔻醚的含量,色谱柱为Comatex C18柱(250 mm ×4.6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检测波长为276 nm,柱温35℃,体积流量为1.0 mL/min。结果肉豆蔻醚质量浓度在0.1044~1.044 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2=0.9992),平均回收率为101.46%,RSD为1.94%( 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二十味肉豆蔻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巴桑卓嘎;武尉杰;周雪杉;吴梅;谭睿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医院2011年1至5月和2012年1至5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设为干预前组及干预后组,临床药师通过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长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进行比较。结果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降为61.11%;品种选择、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的合理性提高;术前术后更换品种的病例降低;联合用药比例由2.55%降为0。结论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效果显著,合理性提高。
作者:李静;刘晓玲;贺玫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并验证咳停合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法、薄膜过滤法检查咳停合剂的微生物限度,并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收载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咳停合剂供试品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均高于70%,证明无抑菌现象。结论采用常规法与薄膜过滤法检查咳停合剂微生物限度均可行。
作者:杨征;陈雅;徐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收集整理并探讨注射用兰索拉唑的配伍禁忌及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注射用兰索拉唑与多种药物混合后出现变色、混浊、沉淀等现象。结论兰索拉唑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联合用药,规避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洪燕燕;黄燕玲;吴丹丹;甘惠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头孢唑林钠与丹皮酚磺酸钠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使用条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唑林钠与丹皮酚磺酸钠配伍后6 h内的相对百分含量,并观察其外观、不溶性微粒数及pH变化。结果头孢唑林钠与丹皮酚磺酸钠配伍后,在室温下放置6 h,配伍液的外观、不溶性微粒数、pH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唑林钠与丹皮酚磺酸钠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后,室温下6 h内可使用。
作者:陈锡创;洪远;冯锦华;糜菁熠;尤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行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其中自愿行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51例为A组;因经济或对麻醉恐惧而要求行传统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49例为B组。结果 A组接受检查的患者均能安静入睡,不适反应没有或很少,检查结束后感觉舒适,无痛苦记忆,全部愿意接受必要的复查;B组患者多有腹部胀痛、肛门坠胀、躁动及呻吟等不适反应,59.18%以上的受检者感觉明显不适或痛苦难以忍受,不愿接受传统纤维结肠镜的复查。结论适宜剂量的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使患者更加舒适,更能被广泛接受。但麻醉过程应由专业的麻醉医生操作麻醉并严密观察,保持呼吸循环稳定,以确保安全。
作者:王家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医院万古霉素的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信息系统中2012年1月至12月万古霉素的用药数据,对合理性、数量、用药频度和分布科室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30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合理应用为41例(31.54%),基本合理62例(47.69%),不合理应用27例(20.77%)。不合理原因为用药起点高,无适应证用药。结论临床应用万古霉素应严格用药指征,结合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对于儿童、老年性患者及与有肾毒性药物联合应用者,应予以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贾暖;袁静;张莉;董玉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定性检测壮阳类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11种化学药品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MSE模式进行检测。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BEH C18柱(50 mm ×2.1 mm,1.7μm),含0.1%甲酸的乙腈-含0.1%甲酸的10 mmol/L甲酸铵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离子源为ESI源,正离子检测,扫描范围为100~600 m/ z。结果11种化学药品得到了较好分离,在6 min内完成快速检测。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药品打假工作中的快速检测。
作者:陈晓虎;秦剑;苏晶;任学毅;曾令高;况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介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5R原则,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结合病例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5R原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与结论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应紧密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的5R原则,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王雪云;贾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地胆草 Elephantopus scaber Linn.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产于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及我国的南方诸省,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胃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结膜炎、肾炎水肿、疖肿等。地胆草含有倍半萜、三萜、黄酮等成分,近年来从中发现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因具有强大抗肿瘤活性而备受关注。为了更好的发掘、利用地胆草资源,该文综述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左爱学;饶高雄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通过对医院门诊药房老年患者用药咨询情况的统计分析,指出门诊老年患者的用药特点和存在的用药误区。提出门诊咨询药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特点,在遵医嘱的前提下,适时地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以保障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锦鹏;曾银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有效性的方法。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CAG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只采用 CAG方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χ2=0.519,P=0.820>0.05)。两组患者组间与组内在白细胞、血红蛋白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在红细胞、血小板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39,P<0.05;χ2=6.587,P<0.05)。两组患者临床毒副反应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CAG方案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老年急性白血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临床治疗时需对年龄偏高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缩减用量,同时注重护理和感染防护等,以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何玉卓;郭学军;林晓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清喉口含片的抗炎作用。方法通过考察高、中、低剂量清喉口含片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度的抑制作用,组织胺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影响及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度的抑制作用,研究清喉口含片对不同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及阳性药对照组相比,清喉口含片高、中、低剂量均能够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及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结论清喉口含片具有较明显的抗炎作用。
作者:常翠;杨宏图;饶曼妮;陈秋玲;赵奎;付学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中有关物质定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双波长法测定含量。色谱柱为XB-C18柱(Agilent Zorbax 250 mm ×4.6 mm,5μm),0.01 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7.0)-乙腈(42:5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检测盐酸氨溴索、杂质B与其他杂质)与238 nm(检测杂质E),柱温为40℃,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0μL。结果杂质A进样量在0.020~20.0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9);杂质B进样量在0.0602~20.0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6%( n=6);杂质D进样量在0.0607~20.2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1);杂质 E 进样量在0.061~20.1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9.8%( n=6);盐酸氨溴索(λ=250 nm和λ=238 nm)进样量在0.060~20.1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7,r=0.9995)。结论该方法定量准确可靠,方法简便、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中有关物质质量控制。
作者:郭盈杉;张毅;李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患者男,58岁,体重69 kg,因确诊肺癌2月余、脑转移,于2012年10月23日起自服院外购买的吉非替尼片(商品名易瑞沙,印度 Natco公司,批号为700348,用法为0.25 g/d)治疗,咳嗽、咯痰及喘累症状逐渐缓解,11月13日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较前缩小,12月11日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肺癌脑转移”收治入肿瘤科,住院期间一直服用吉非替尼。12月13日起服用辛伐他汀片(20 mg,睡前服,2013年1月9日停用),16日诉厌油、纳差,进食量欠佳,小便正常,大便里急后重感,黄色稀糊状大便与成形便交替出现,查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12月18日开始出现恶心呕吐,每天2~3次,非喷射性,进食量明显减少;腹部潮热、腹平软,无腹胀,脐周轻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腹泻加重,每天6~7次黄绿色稀水便,大便隐血阳性;面部出现散在褐色皮疹,鼻腔少量渗血。给予奥美拉唑注射液、胃复安抑酸止吐,蒙脱石散、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无明显改善。12月22日出现解血大便,予以蛇毒血凝酶对症处理。2013年1月2日未再解鲜血大便,但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未明显缓解,并出现血尿,1月4日尿常规示红细胞4351.28μL(参考值0.00~17.00μL);1月6日尿常规示红细胞3871.72μL;经禁食、止吐、止泻、止血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且有加重趋势;1月8日尿常规示红细胞6311.85μL,泌尿系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提示小肠低位性肠梗阻。当日消化科、肾内科会诊后患者消化道症状、鼻出血、便血、尿血、面部皮疹均考虑均为吉非替尼所致不良反应。但患者服用吉非替尼治疗有效,多次复查胸部CT示肺部病灶较前缩小,在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后,1月9日起暂停服用吉非替尼和辛伐他汀片,同时予禁食禁饮、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停用吉非替尼第3天(1月11日),诉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前好转,仅腹泻2~3次,稀糊状大便,仍诉解血尿,无鼻出血、血便;1月13日无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前明显好转,仍解稀大便1~2次/天,无鼻出血和血大便,无肉眼可见血尿;1月14日复查尿常规示红细胞39.40μL,复查腹部平片原肠梗阻有所缓解(与前片比较)。1月19日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无血尿、腹胀、腹痛,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正常,复查尿常规示红细胞5.03μL。2月6日再次开始口服吉非替尼(0.25 g/d)治疗,仅出现轻度腹泻,余无明显不适。2月23日病情稳定出院,院外继续服用吉非替尼治疗,电话随访仅轻微消化道不良反应,未再出现鼻出血、血尿等出血症状。
作者:陈霞;余福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 UUO )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西环素治疗组[8 mg/( kg·d )]。手术后7,14,21 d时分别处死各组中6只大鼠,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表达情况。行HE及Masson染色评定大鼠肾脏的病理情况。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MMP-2表达明显低于同期假手术组( P<0.05),多西环素组各时间点MMP-2表达明显低于同期模型组( P<0.05),多西环素组术后14 d及术后21 d低于术后7 d。模型组各时间点TGF-β1表达明显高于同期假手术组( P<0.05),而多西环素组术后7 d TGF-β1表达明显低于同期模型组,多西环素组术后14 d及术后21 d高于术后7 d。结论多西环素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早期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郭碧林;朱春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RD)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对医院2011年至2012年门诊药房收集的98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988例ADR中,女性发生率(57.80%)明显高于男性(42.20%);ADR涉及12类药物223个品种,发生率高的为抗感染药物384例(43.32%),其次为抗肿瘤药物128例(15.49%)和中药注射剂108例(13.87%),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98例(40.28%)和消化系统损害242例(24.49%)。结论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正确合理地应用药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杨莹莹;杨自豪;王倩;彭熠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