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JCI标准用于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各环节的价值

陈岩蓓;蒋文玉

关键词:JCI标准, 药剂, 合理用药, 监控
摘要:目的:探讨JCI标准在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各环节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分析执行美国医疗机构联合委员会国际部( JCI )标准前后临床用药及药事管理方面的具体改变情况。结果经指标监控、限制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8.07%,合理用药率上升6.51%,联合用药率下降6.53%。JCI 组急诊配送速度、差错纠正、科间配合得分为(2.99±0.31)分、(2.62±0.59)分和(2.88±0.39)分,比传统组均有提高;临床应用后在制度掌握、技术考核、临床沟通得分均有明显改善( P<0.05)。结论 JCI标准可促进临床科室和药剂科的相互交流,提高药剂科的自身管理质量,可成为药剂科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甲氨蝶呤不同给药途径对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和超声学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肌肉注射全身给药,B组患者子宫动脉局部给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学声像变化,比较临床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超声学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妊娠物显著缩小( P<0.05),前壁下段肌层厚度、血流阻力指数(RI)显著升高( P<0.05),且B组更明显( P<0.05);B组转子宫切除术率、清宫术前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β-HCG降至正常时间均明显低于或短于A组( 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 P<0.05)。结论甲氨蝶呤对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疗效显著,经子宫动脉局部给药的效果优于经肌肉注射全身给药。与全身给药比较,局部给药具有保守治疗时间短、转子宫切除术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洁;郭道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目的:优选中药麻黄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硫酸-苯酚法测定麻黄多糖含量;以麻黄多糖得率及干膏率为指标,正交试验优选麻黄提取工艺;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液浓缩程度、醇沉浓度、醇沉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拟合二次多项式模型描述考察指标与因素间的数学关系,优选佳醇沉工艺条件。结果佳提取工艺为麻黄加水浸泡12 h,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加水倍数分别为30倍和28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及拟合模型,确定佳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每1 mL含2 g生药,搅拌下加95%乙醇至醇浓度为90%,于4℃放置24 h。结论该工艺简单可行,多糖得率高。

    作者:李友伟;温东东;张雪敬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调节灵敏度训练联合M受体阻滞剂控制近视发展60例

    目的:观察M受体阻滞剂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A组采用M受体阻滞剂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进行治疗,B组仅采用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调节灵敏度及刺激反应率相似,治疗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 t=10.6228,20.1761,P=0.0000);治疗后,两组双眼屈光度均有所改善,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 t=10.3137,9.4650,P=0.0000);两组治疗后前房深度增加、晶体厚度减少、瞳孔直径变大。A组改善程度优于B组( t=10.1905,3.3607,11.4966,P=0.0000,0.0008,0.0000)。结论采用M受体阻滞剂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能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任立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槐角总黄酮水解产物中染料木素和槐角苷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槐角总黄酮水解产物中染料木素和槐角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水溶液(70:30),流速1.0 mL/min,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262 nm,柱温30℃。结果进样量槐角苷在3.94~591 ng( r=0.9999)、染料木素在20.12~1006 ng( 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68%和97.99%,RSD分别为1.68%和1.81%( 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控制槐角总黄酮水解产物质量的定量依据。

    作者:孟庆杰;潘五九;王伟明;刘姗姗;付磊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注射用硝普钠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目的:考察注射用硝普钠(SNP)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根据临床应用配制SNP溶液,考察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放置时间下SNP溶液的稳定性,包括溶液性状、pH、不溶微粒、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SNP含量等。结果避光套避光,在20℃或35℃时,SNP与5%GS混合后26 h内稳定;不避光时,任何条件下溶液均不稳定,溶液的稳定性与浓度无关,与光照和强度与时间密切相关。结论在避光条件下,SNP与5%GS配伍26 h内稳定。

    作者:林小明;韦宝含;曾毅;韦平原;梁汉钦;谢伟乾;陈明忠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医嘱干预及效果评价

    目的: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探讨医嘱审核及干预、培训及反馈、再干预三步走的措施对药学干预的效果。方法通过边干预边收集数据的方式,对2013年前3个季度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过有效的干预,不合理医嘱比例明显下降。结论特有的干预与培训反馈交叉配合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不合理医嘱比例,同时,积极的沟通和学习建立了药师和医师之间交流的良性循环,保证了药学干预的效果。

    作者:陈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2011年至2013年医院年调脂药利用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调脂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医院调脂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 )和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至2013年医院调脂药销售金额、DDDs逐年增加,其中他汀类销售金额和DDDs增加显著,占调脂药总销售金额和DDDs的88.85%及80.58%;阿托伐他汀连续3年销售金额和DDDs居首位,瑞舒伐他汀2013年增幅大。结论高效、低毒的他汀类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首选用药,未来仍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作者:夏晴;夏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二十五味鹿角丸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二十五味鹿角丸(红花、丁香、肉豆蔻、降香等)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处方中丁香、肉豆蔻、降香、木香、乳香和决明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色谱柱为Luna 5u C18柱(250 mm ×4.6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30:70),检测波长为403 nm,柱温为35℃,流速为1.0 mL/min。结果薄层鉴别均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羟基红花黄色素 A质量浓度在6.45~77.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4%,RSD为2.29%( n=6)。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简便、灵敏、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二十五味鹿角丸的内在质量。

    作者:次旦多吉;武尉杰;万萌萌;周珊珊;万军;谭睿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羟苄羟麻黄碱用于先兆早产50例疗效及用药护理

    目的:探讨羟苄羟麻黄碱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收治的先兆早产孕妇1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羟苄羟麻黄碱安胎,对照组采用硫酸镁安胎,观察宫缩抑制显效时间、累积用药时间、延长孕期时间以及保胎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宫缩抑制显效时间以及累积用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延长孕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保胎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羟苄羟麻黄碱治疗先兆早产疗效确切,用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先兆早产患者情况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彩霞;王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全面护理干预对抗精神病药物致不良反应60例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进行一般基础护理,护理组采取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对比观察抗精神病所致不良反应的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相关不良反应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护理后,护理组总体评分为(7.2±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1.6)分( P<0.05)。结论针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有效缓解不良反应症状,增强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安荣利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纳米级甲壳胺对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目的:观察纳米级甲壳胺长期灌胃给药后对大鼠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甲壳胺低、中、高剂量组;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纳米级甲壳胺0.5,2.5,5.0 g/(kg·d)的剂量(约为临床给药剂量的5,25,50倍),每天早、晚各给药1次,连续给药12周,停药2周。期间观察动物行为、外观及大小便。测量受试大鼠的体重,测定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指标,计算重要器官脏器系数,并进行其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各组大鼠给药期及停药恢复期的一般状况良好,饮食情况、体重增长、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解剖学和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检查均正常,未见病变。结论纳米级甲壳胺长期口服用药对大鼠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作者:赵丽艳;付青姐;林萍;柳迎华;李明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奥曲肽保守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40例

    目的:观察奥曲肽保守治疗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行保守治疗的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状况、治疗前后胃肠减压引流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 P<0.05)。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明显比对照组少(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电解质紊乱以及白细胞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奥曲肽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临床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并无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金宗英;钟旗;成川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支气管扩张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药学监护

    目的:通过对1例支气管扩张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探讨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和关键点。方法通过对患者治疗方案及国内外指南、新研究结果的分析,探讨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学工作者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参与制订药物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结论个体化药学服务可使临床用药更规范、合理。

    作者:刘静雯;赵庆春;孟威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我国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研发流程研究

    目的:通过梳理我国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抗肿瘤药物研发阶段的文献,整理出单抗抗肿瘤药物研发流程,为进一步识别研发流程中的风险因素、控制和规避单克隆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风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总结出我国单抗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一般流程,即靶点发现、靶点选择、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选择以及抗体功能鉴定5个部分,分析了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结论通过对单抗抗肿瘤药研发环节的整理以及对各环节风险因素的总结,初步识别了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风险,为以后单抗抗肿瘤药物研发技术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车越;何珊;陈玉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分析

    目的:了解热毒宁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的配伍禁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对热毒宁注射液的配伍禁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热毒宁注射液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临床应重视热毒宁注射液的配伍合理性,以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作者:李源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医院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3年1月至3月临床资料完整的骨科围手术期患者1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Excel程序软件对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分类等一般手术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使用率以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148例患者中,111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75.00%,预防用药占75.68%,治疗用药占24.32%;其中以头孢呋辛(47.97%)、头孢西丁(18.24%)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18.24%)等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另外,抗菌药物单用、二联、更换用药的比例分别为76.58%,2.70%,20.72%;总应用合理率高达94.59%,不合理率仅为5.41%。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较合理,但依然存在着用药时机选择不当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黎雪桂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用于冠心病调脂治疗未达标患者49例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伴血脂超标者调脂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伴血脂超标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辛伐他汀调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依折麦布片,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载脂蛋白 B ( ApoB )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呈上升趋势,观察组改善更明显( P<0.05);观察组血脂达标率为83.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2%(χ2=4.280,P=0.039);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7例、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031,P=0.860)。结论依折麦布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血脂超标,药物作用互补,可显著降低血清TC与LDL-C水平,提高调脂疗效,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齐建军;吉永利;刘树芬;孟召湖;王利伶;赵光磊;代桂英;史国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葫芦巴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目的:归纳中药材、复方制剂中胡芦巴碱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概述了不同中药材、复方制剂中胡芦巴碱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色谱分离分析方法、薄层色谱检测法、电泳分离分析方法和仪器联用分析法,可为胡芦巴碱中药材及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制订提供参考。结论中药材及复方制剂中胡芦巴碱的检测方法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药品质量控制要求的提高,还需采用更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

    作者:曾圣雅;周吉银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尼卡地平联合维拉帕米对瘢痕组织的抑制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尼卡地平及维拉帕米抑制瘢痕组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20例瘢痕组织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采用尼卡地平联合维拉帕米进行治疗,B组使用尼卡地平治疗。结果治疗2年后,两组患者瘢痕组织面积、厚度减小,瘢痕增生指数下降,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 t=5.7031,14.3463,17.8696;P=0.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瘢痕组织内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下降,A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B组( t=23.0142,16.5048;P=0.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内皮素-1、羟脯氨酸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含量均下降,A组下降程度优于B组( t=6.9282,26.4926,8.1616;P=0.0000)。结论尼卡地平联合维拉帕米能有效抑制瘢痕组织的增生,同时可减小瘢痕组织的大小及厚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纪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便秘80例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功能性便秘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对照组单用复方阿嗪米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0%(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腹胀、排便费力感、1周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2个月后复发率治疗组为27.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09%( 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药品不良反应。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便秘,较单用复方阿嗪米特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邢益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