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贻昌;赵建东;曹正国
莲的各部分,主要包括叶(荷叶)、花托(莲房)、成熟的果实(石莲子)和成熟种子中的幼叶及胚芽(莲子心)都有药用价值.该文对莲各药用部位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顾瑶华;朱悦;廖立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乙基纤维素中残留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顸空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FID检测器,色谱柱为DB-624石英毛细管柱(30 m×0.3 mm,1.8μm),载气为氮气,柱温90℃.结果 二氯甲烷可得到有效分离,在所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n=6),平均回收率为98.99%,RSD=1.04%(n=9).结论 所用方法灵敏、准确、快速,可作为乙基纤维素中残留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的检测方法.
作者:李春;孙悦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测定氯沙坦钾片溶出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05mol/L磷酸二氢钾,用磷酸调pH至3.2,64:36),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 线性范围为11.43~114.3 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61%,RSD=1.03%(n=6).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简便易行,结果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氯沙坦钾片的溶出度测定.
作者:高红;刘睿斌;刘俊敏 刊期: 2010年第08期
该文根据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政策分析了新医改对医药第三终端市场的影响,并探讨了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第三终端市场的发展趋势.
作者:屈伸;陈玉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减少配置差错的有效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归纳分析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发生的差错,并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 371 742份输液中发生审方差错13份,内部差错112份,漏错14份,差错2份.常见的差错类型有药师溶剂贴错、摆药错误、给药时间错误等.结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临床医务人员药学知识,提高药师审方能力,加强药师、护士配置查对工作,将明显减少配置差错,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作者:苏素红;吴瀛达;计佩影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新型基因工程药物水蛭肤嵌合蛋白(TNHH)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9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TNHH组,以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方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进针不注血.TNHH组静脉注射TNHH(2 mg/kg),分别于造模前30 min及造模后每12 h给药1次.于6,24,72,168 h时分别用Longa标准测定神经功能缺损,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分光光度法测定脑血肿周围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含水量、MPO活性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TNHH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含水量、MPO活性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TNHH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凝血酶活性、降低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杨辉;周远大;何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8期
该文依据新药研发的流程,将药学数据库资源分为项目调研数据库资源、临床前研究数据库资源、临床研究数据库资源、药物评审信息数据库资源等4类,为药学科研工作者查询提供方便.
作者:阿丽塔;许培扬;孙灵芝 刊期: 2010年第08期
患者1,男,52岁,1个月前发现消瘦、乏力、头晕、心悸、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当地查血糖10 mmol/L、尿酮体阳性,诊断为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乏力、食欲不振.
作者:段雅;郑宪玲 刊期: 2010年第08期
患者,男,61岁,因患慢性肠炎2年零6个月住院.经内科系统检查未发现其他疾患,给予抗炎和支持治疗,1周后因疗效欠佳请求中医会诊协助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浊清不分致腹泻证,治以温补脾肾、分清降浊、和胃止泻,予中药煎剂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作者:禹兰茹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统计分析2006年至2008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等.结果 口服抗高血压药物购入金额和用药频度逐年增长.购药金额为前3住的药物类别是钙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频度排前3位的药物类别是钙拮抗剂、利尿荆与ACEI.结论 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与国内外总体用药情况基本一致,符合抗高血压用药原则.
作者:富胜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大豆甾醇提取物中总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磷硫铁试荆为显色剂,测定波长为530 nm.结果 甾醇的吸光度在3 h内稳定;β-谷甾醇质量浓度在10.29~51.45 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3.586 X+0.021 4,r=0.999 6(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34%,RSD=1.70%(n=6).结论 该法为大豆总甾醇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
作者:徐小军;余国珍;陈鉴东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考察用不同方法检测除鞣质后金丝桃素的含量变化和收率,建立贯叶金丝桃良好的除鞣质方法.方法 采用明胶沉淀法、改良明胶沉淀法及碱性醇沉法除鞣质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贯叶金丝桃提取物中金丝桃素含量变化和收率;色谱柱为Phenomenex-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006 mol/L Na2HPO4(7:1,V/V,H3PO4调至pH=6.5),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590 nm,外标法计算.结果 金丝桃素的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019 4~0.776 0 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25%,RSD=1.29%(n=5);明胶沉淀法、改良明胶沉淀法和碱性醇沉法除鞣质后金丝桃素含量分别为0.092%,0.098%和0.093%,收率分别为70.15%,85.21%和89.16%.结论 改良明胶沉淀法具有鞣质去除完全、金丝桃素含量较高、损失较少的优点,且方法简便易行,可应用于贯叶金丝桃提取物除鞣质处理.
作者:李前琼;王金林;王晓利;张俊松;张德志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测定小儿感冒颗粒中靛玉红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mmasil-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为289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5℃.结果 靛玉红进样量在0.10~1.6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77%,RSD为0.13%(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可作为小儿感冒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冯家龙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综述中药百合的栽培、采收、炮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及资源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黄燕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通过对海南及广东两地广藿香种植方法比较,总结两地种植方法的不同及优缺点.
作者:何明军;杨新全;杨海建;杨春雨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网站建设状况,探讨其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的基础条件.方法 采用非概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509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网站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并采用2级指标体系对比方法对企业网站的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 样本企业总体建站率为40.55%,药品生产企业建站率高于经营企业;企业网站质量综合评价优秀率为8.60%.结论 河南省医药企业网站发展的速度及地域均衡程度亟待提高.
作者:杨运;葛龙涛;李海剑;宋丽丽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分析病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参考对照、实验探究等方面结合临床应用,分析各典型病例.结果 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工作,有利于结合实际病例,为医师提供用药参考.结论 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既能帮助解决更多的临床用药问题,同时也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还有助于药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作者:郭仙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集的22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多(87.11%),涉及药品13类71个品种,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50.67%)和注射用中药制剂(16.89%);ADR造成皮肤和附件损害多(54.67%),新的ADR 24例(10.67%).严重的ADR 19例(8.44%).结论 加强医院ADR监测报告工作,规范干预措施,可以降低ADR重复发生率,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作者:葛慷艳;张群智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鉴别山药真伪,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介绍山药及其伪品的饮片性状特征、显微鉴别.结果与结论 山药与参薯在外观上比较接近,但显微鉴别有明显差异,与木薯、褐苞薯蓣在外形和显微鉴别上都有较明显的差异.参薯、木薯与褐苞薯蓣不能代替山药.
作者:程培秀;魏银贵;余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8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统计过程控制(SPC)是对计算机技术依赖性较强的过程控制工具.该文重点分析了SPC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有效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期促进SPC在我国制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中得到重视和发展.
作者:张贻昌;赵建东;曹正国 刊期: 201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