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涌
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现存的高职诊断学教学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实习基地建设不足、考试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以采取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改进测评手段,强化技能训练等措施加以改进.
作者:李凡;邓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校区,使院校这个人才辈出基地,成为节约型社会的实践的先行者,让所有师生在节约型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构建节约型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建设节约型校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节能意识的培养与认同是建设节约型校区的关键,后勤管理部门是建设节约型校区的基础.(2)明确重点、依靠科技、实施校区资源管理.明确校区节约资源的重点,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改善校区能源供给,深化后勤改革,促进节能工作的开展.(3)坚持节能管理的原则,实施校区建设.必须遵循促进保障的原则,必须坚持统一管理原则,必须坚持效率优先、效益大的原则,必须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
作者:徐必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为研究HBV血清标志物五项(HBV-M)10年间分布、消长的动态变化规律,对77例HBV感染者的HBV-M 10年间阴转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阴转率为50.6%,各项次和不同的组合标志其阴转率有显著性差异.对42例HBV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并与其余60例未接种乙肝疫苗的HBV易感者进行比较,HBV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防止HBV感染.说明影响HBV-M阴转的因素是存在的,关键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以降低发病率.
作者:黄景明;黄诚孝;郭春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实施措施1.1采取各种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实验教学(1)电化教学、图谱库与实物标本优化组合;(2)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模型、挂图与实物标本观察相结合;(3)技术操作与课堂讨论并行;(4)阶段测验与期末综合考试衔接;(5)实物标本与标本图片交替观察;(6)实物标本与多媒体课件混合考试;(7)强化随堂测验;(8)试行多媒体综合考试.
作者:别永信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围绕以护理为主导,以培养技能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模块,设置不同专业方向课程;调整相关时间安排,重组模块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邹玉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急性肛周脓肿的常规治疗是先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形成肛瘘者,再行二期手术治疗.临床上只有少数肛周脓肿经切开引流后不形成肛瘘,因此,大部分肛周脓肿患者都要在切开引流术后再行二期肛瘘切除术.
作者:于海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整体护理实践中,情感渗透与构建和谐护理环境的关系.方法综合以实现人本护理为目标的护理工作实践.结果增强了护理工作者的整体护理思想观念,患者感受到了人性化护理的内涵,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结论情感行渗透与构建和谐护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
作者:迟延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学校管理队伍是学校日常运作的支撑,是推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活动的成败,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学校管理队伍,是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陈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许多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临床课的理论考试成绩可以说都非常好,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掌握了.但到临床后,一旦遇到具体的患者就不知所措,犹豫不决,处理就更困难了.而我们的带教教师也常常感到学生学的知识比较死板,临床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差,缺乏临床的判断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学的医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通过几年的临床课教学和临床带教实践,笔者深感临床课教师在临床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
作者:马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公共道德的底线是法律,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德育体系中加大法律基础知识的含量,让法律教育促进德育的开展、深化,真正实现德育目标的逐级实现.
作者:林丽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护生在药物过敏试验操作时,易出现假阳性结果,针对这一情况分析,并提出对策.
作者:张慧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通过对1例由认知因素引发心理问题的个案咨询,探讨来访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及评价所导致.通过咨询,使其调整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对自我有了正确认知及评价,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从而揭示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作者:潘丽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医学本科生学习状况及就业信心的调查分析,提出增进学习效果和增强就业信心的对策.方法采用自拟的调查问卷,随机对某中医学院4个年级的医学本科生共295人实施问卷调查,对初得数据进一步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就业信心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怎样端正学习态度、如何看待就业形势应成为师生共同认真思考、积极面对的问题.
作者:李丹琳;谷鑫;江陆平;王世钦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通过分析宿州卫生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提出中等专业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原有模式,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机制.
作者:张全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通过学习国外医学院校实施PBL的成功经验,探讨在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PBL的方法及意义,旨在顺应国际教育的潮流,推动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达到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作者:杨丽芳;史燮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川芎嗪对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残余血肿和血肿周围水肿、瘫痪肢体FMA量表的影响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头颅CT确诊的基底节区出血量在45~70ml之间的患者27例,发病后72小时内行微创血肿引流术,拔除引流管当日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d,连用7天后减量停用,川芎嗪200ml/d,连用14天.同时以行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未用地塞米松和川芎嗪的2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测定术前、术后24h、7d、14d、21d CT上的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评定术前、术后7d、14d、21d FMA量表,并对与用药有关的并发症进行比较,观察终止点在术后第21天.结果治疗组各时间点血肿体积/水肿体积为57.1/2.5ml,20.5/10.9ml,15.3/16.9ml,7.8/9.6ml,3.1/4.6ml;FMA评分为(64.0±12.2),(70.0±10.8),(81.0±11.5),(94.0±8.7);消化道出血2例,继发性血糖增高1例,死亡3例.对照组各时间点血肿体积/水肿体积为56.4/3.0ml,21.2/9.4ml,15.8/17.6ml,11.2/14.1ml,6.4/8.4ml;FMA评分为(66.0±13.5),(71.0±12.3),(79.3±13.2),(84.0±10.1);再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心功能衰竭1例,死亡2例.2组病例残余血肿体积、水肿体积在术前、术后24h、7d的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术后7 d、14 d的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肿体积、水肿体积在术后14d、21d的变化与术后21d的FM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地塞米松和川芎嗪对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后血肿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对血肿周围水肿有抑制作用,能提高患侧肢体肌力,但不增加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武国德;李珍花;张学范;张廷华;王欢;梁德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人体解剖学是西医主要的基础课,是每位医学生必修的课程,属于陈述性知识范畴,在思维和语言上有其鲜明的特点.
作者:曹世民;张生皆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甘肃省儿童环境与环境卫生(CES)项目实施一个周期的项目效果,为进一步开展项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个项目县(清水县、渭源县)及1个扩展县(临泽县)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择实验组、对照组各300户,采集储粪池粪便、蔬菜、健康人群粪便,进行细菌学、蠕虫学相关检验.结果(1)储粪池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改厕前采样300份,改厕后采样240份,改厕前后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16.00%、2.50%,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28.15,P<0.05).(2)粪便无害化处理后用于蔬菜施肥的卫生安全性:粪便无害化处理前后,分别采集蔬菜样本77份、87份,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24.67%、8.05%,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8.47,P<0.05).(3)人体肠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改厕前后分别采集健康人群粪便889份、893份,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6.19%、3.36%,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7.84,P<0.05).结论我省CES项目实施一个周期的项目效果非常显著.
作者:杨枢敏;赵新华;杨建军;张广业;杨建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思考卫校办学途径及教学改革,探讨技术人才培养的合理层次,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钟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教师、家长及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揭示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的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沈思媚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