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谦;刘伟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固定教学模式,实行学生自主选项,既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赵美芹;位文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通过对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文凭教育教学现状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出勤率低、教材不适合、课程设置不合理,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探索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文凭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袁媛;王钉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阶段与高职高专阶段的教学内容重复率较高且教学手段单一,影响成人学员学习积极性.建议结合成人学员特点,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并编写相应教材,采取多种教学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成人专升本继续教育的目的.
作者:王新芳;蔡福旺;胡广厚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从厌学的心理特征、心理障碍类型、原因等方面对中职生厌学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王庆 刊期: 2007年第13期
随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模糊;教师对考试各环节的把握尺度偏差较大,致使考试缺乏规范性,考试成绩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作者:叶传昌;张芹 刊期: 2007年第13期
1 认识能量形式的多样性能量以机械能、内能、电能和原子能等多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运动中,并通过做功或传热的方式进行转化或转移.
作者:张伟建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研究性学习在医古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中西医结合专业1个班的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结果 实施研究性学习后,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均有提高.结论 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1 问题情境的含义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
作者:李桂萍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护理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教育初期实施择业指导,教育中期实施创业指导,教育后期实施就业指导;实施产学全程结合教育:教育初期实施职业技能感知教育,教育中期实施职业技能实景教育,教育后期实施职业技能强化教育.
作者:王海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在非医学院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作者:杨俊玲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从文化渗透的必要性着手,从3方面阐述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内容及方法.
作者:尚艳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对中年人总体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揭示中年人心理现状.方法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控制圈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113名中年人进行测试.结果 总体幸福感与控制圈的3个因子和睡眠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中年人总体幸福感在性别、婚姻、文化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城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关注中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婚姻质量,提高幸福感.
作者:刘敏岚;张建勇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护士是构成医疗队伍的主体,对护士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及医疗质量的高低.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患者对医院是否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作者:林玉银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申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和内容.
作者:张素玲;林春雷;蒋大伟;林铁梅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内涵及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提出教师信念支配下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谢尧臣 刊期: 2007年第13期
通过对我校开设形体训练课以来,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与动机以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和建设形体训练课提出新的构想.
作者:沈小红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就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等,提出看法.
作者:周伯钦;庄景凡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用医用血压袭代替一般压强表做验证查理定律的实验.由于医用血压表的刻度精细.因而能较准确地测量p值.采用间接预热法可控制气体温度的变化,使实验易于成功.
作者:董志文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观察进展期胃肠道癌症患者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情况,以期探索化疗是否可引起肿瘤标志物的转换及出现转换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5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且目前没有可观察的肿瘤病灶的患者血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癌胚抗原(CEA)(-)分成2组,计算每组中肿瘤标志物阳性转换冬生率.结果 (1)CEA化疗前后均阴性组中,胃癌和大肠癌糖抗原19-9(CA19-9)化疗后由阴性向阳性的转换率分别为26.6%和8.6%,糖抗原 242(CA242)的转换率分别为22.8%和10.9%;胃癌和大肠癌间CA19-9和CA242 阳性转换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CEA化疗后由阳性转阴性组中,胃癌和大肠癌中CA19-9的阳性转换率分别为15.4%和6.7%,CA242的转换率分别为15.4%和3.3%;胃癌和大肠癌问CA19-9和CA242阳性转换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3)以CEA设立的2观察组间CA19-9和CA242阳性转换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后出现肿瘤标志物阳性转换,说明原本不敏感的肿瘤开始生长.因此,可以利用肿瘤标志物的转换调整化疗方案.
作者:乔蕾;孙玉凤 刊期: 2007年第13期
迈入21世纪,时代和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掌握一定应用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服务型人才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作者:周建高 刊期: 200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