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陈开文;陈小勇
目的:制备复方氟康唑滴耳剂,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康唑含量,单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替硝唑含量).结果:氟康唑的线性范围为60~300μg/mL,回归方程C=-0.598 9±714.365△A(r=0.999 9,n=6),回收率为98.18%~102.39%;替硝唑的线性范围为5~25μg/mL,回归方程C=0.049±28.128A(r=0.999 9,n=6),回收率为97.50%~102.73%.结论:复方氟康唑滴耳剂制备简单,质量稳定,无刺激性.
作者:宋沧桑;刘小丰;刘家俊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促进双柏散制剂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方法:查阅有关文献,对双柏散的药理作用、新剂型开发、质量标准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结果:随着双柏散药理学及药学研究的深入,双柏散在临床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骨折、静脉炎、急腹症、疮疡、褥疮、慢性盆腔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输液后渗出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双柏散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应进一步开发研究新剂型.
作者:梁学政;吴昭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银杏叶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对42例糖尿病患者给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粘附分子(sAM)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后,全血低切、高切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细胞间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1)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银杏叶注射液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减少可溶性粘附分子.
作者:杨向平;吴丽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缬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缬沙坦80 mg/d,连服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浆ET含量.结果:40例CHF患者经缬沙坦治疗,治疗前平均血浆ET浓度为(90.7±10.6)pg/mL,治疗后为(78.2±13.1)pg/mL(P<0.001).结论:内皮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何涛;徐传蔚;郭新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孙泰雁;岳玉宝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考察盐酸雷尼替丁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按临床常用剂量将雷尼替丁注射液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观察配伍液在0~24 h内的物理变化(外观、pH);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1]不经分离直接测定盐酸雷尼替丁和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在室温条件下,0~24 h内其外观、pH无明显变化;替硝唑含量几乎无变化,盐酸雷尼替丁的含量在24 h内有下降趋势,但不超过10%.结论:盐酸雷尼替丁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王晓东;王丽梅;张月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国药业>杂志于1992年创刊至今已11年.该杂志在探讨药业理论和实践、推广药学科技成果、推动我国药品生产、流通、使用与管理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我们仅就其出刊36期所载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国药业>杂志作出较为合理的评价.
作者:程皖鲁;王福常;罗玲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0.02 mol/L醋酸铵缓冲液(用2 mol/L的柠檬酸溶液调pH至2.5)-乙腈(73∶17),检测波长为293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83%,重复进样RSD=0.31%(n=5);线性范围:19.94~99.71μg/mL,r=0.999 9.结论:HPLC法准确、可靠,能满足质量控制要求.
作者:蔡先菊;徐小军;蔡先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医滋阴清热方药能有效缓解阴虚发热证候群.西医现代研究表明,阴虚患者常有β-肾上腺素受体-环磷酸腺苷(cAMP)系统功能偏亢,M-胆碱受体-环磷酸鸟苷(cGMP)系统功能偏衰的现象.经滋阴清热治疗,可使cAMP水平降低,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此项研究从微观上深化了中医理论.
作者:王淑美;徐晓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综述反应停在治疗恶性肿瘤、皮肤病、口腔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邓芳;陈开文;陈小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加强医院消毒剂管理对于预防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作用.方法:高度重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在消毒剂的进货、储存、配制、使用等方面层层把关,加强使用指导和监督以及宣传教育等工作.结果:通过加强医院消毒剂管理,提高医院防范SARS及其它传染性疾病发生的能力.结论:SARS是一种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对患者可能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通过加强医院消毒剂管理,可以大限度地防止SARS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在医院的发生.
作者:覃世文;贾渝跃;姬军生;程晓斌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医院在中药临床、中药制剂、医院药学研究方面可以为中药现代化多作贡献.
作者:冯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对21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原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治疗5月~1.5年,监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肝肾功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和体重指数(BMI).结果:FPG、2 h PG和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原用降糖药减量或停用可维持疗效,BMI增加(P<0.05),与胰岛素联用者可出现水肿和严重低血糖症.结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均可稳定持久降低血糖,老年T2DM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对与胰岛素联用者应密切监测血糖和心功能.
作者:邓晓初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已进入法制轨道,目前全国各省、市级医院药品的采购基本上在其相应的采购中心进行网上交易.由于这种交易方法起步不久,因而采购网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以便与同行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商榷.
作者:张志国;陈维旗;谈发金;何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培酮片含量.方法:以美国Dikma公司DiamonsilTM C18反相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超纯水(90∶10),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结果:利培酮与片剂辅料及杂质可完全分离;分析方法的定量测定下限为0.1μg/mL,线性范围为1.0~100.0μg/mL,回归方程为Y=1.08×10-1X-3.02×10-1,r=0.999 6(n=6),平均回收率为99.5%,RSD=0.36%.结论:方法灵敏、准确、简单、快速,可用于利培酮片的含量测定.
作者:杨梦心;温预关;刘学军;邱萍英;朱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国产和进口法莫替丁在3种注射液中的稳定性,为临床提供相应资料.方法:在15℃和25℃温度下,于0,0.5,1,2,4 h考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以及法莫替丁的含量变化.结果:两种法莫替丁在不同注射液中稳定性差异不大,外观无变化;pH值无明显变化.结论:0.5 h内含量变化极小.临床使用可根据病情予以选择.
作者:李明芬;袁浩宇;俞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考察贞芪扶正口服液的稳定性,并预测其室温贮存有效期.方法:采用香草醛-硫酸比色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采用初匀速法预测其有效期.结果:贞芪扶正口服液室温贮存期为339 d.结论:初匀速法预测药品有效期简便、省时,适用于医院制剂稳定性研究.
作者:官东秀;冯祚臻;黄卡夫;高海刚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为积极开发、利用、整合我国现有新药研究和开发(R&D)资源,促进新药R&D工作的进步提供参考.方法:以蒿甲醚的成功研制为实例,结合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国内外现状进行论证分析.结果及结论: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可以促进我国新药R&D的规模经济,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推动新药R&D工作的进步.
作者:孟光兴;邱家学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酮洛芬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利用缓冲溶液控制酮洛芬水溶液的pH值后再对其进行冷冻干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酮洛芬含量.结果:质量稳定,平均回收率99.0%,RSD=0.91%.结论:制备工艺简便易行,质控方法准确可靠.
作者:安国红;王莉;范星彦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