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物理困难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赵琦

关键词:物理, 困难生, 心理障碍
摘要:多年的应试教育迫使教师注重培养优秀生,设法提高中等生.而忽视困难生,甚至放弃困难生.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教师应当更新观念,重视困难生、爱护困难生、研究困难生,了解困难生的心理障碍,发现其规律,从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待困难生,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和根本.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语言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从微观层面构建基于语言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以帮助学生了解专家语言的语言支持技术,掌握行业语言,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才.

    作者:金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尝试

    通过增加总课时,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选择适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严抓实验教学,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等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细胞工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者:梁万东;杨纪锋;李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如何保证手提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的灭菌质量

    压力蒸气灭菌器又称高压消毒锅,它是利用高压蒸气来灭菌的设备,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和医疗器械的灭菌.压力蒸气灭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可靠的灭菌技术之一,也是常用、有效的灭菌方法.虽然此法安全有效,但其灭菌效果亦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王娅;金志雄;冯桂香;欧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现代教育技术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笔者就如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讨.

    作者:宋立军;刘振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参与式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核心,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设计与组织,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跳出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进入以学习团队为主的亲身体验教学模式中.

    作者:赵静;杨丽君;张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乡村医生学历教育调查分析及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对策探讨

    通过调查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状况,分析目前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国家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提出乡村医生向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转化的对策,对不具备执业医师资质的乡村医生实施正规学历教育;以助理执业医师证书为依据,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探讨从医学院校毕业生中定向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曹宁;刘悦梅;张文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针对社区护理发展趋势及对社区护士的要求,采用实验性研究,在教学中对比传统教学方法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效果,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作者:刘卫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与真菌耐药性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抗真菌药物应用与真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某医院2007~2008年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计算相关系数,描述DDDs与真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关系密切程度.结果 真菌对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其用药频度的相关系数r在0.398~0.665之间,除两性霉素B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真菌耐药率与抗真菌药物的DDDs呈正相关.应加强抗真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效果.

    作者:张生皆;卜春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刍议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应与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作者:陈艳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模式研究

    通过对大学英语和德育相结合的探索,尝试把英语教学和德育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既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王立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护理专业人体学课程综合化改革探讨

    分析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强调人体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改革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尹史帝;龙苏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的获取途径与技巧

    互联网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世界上大的信息宝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应用互联网成为人类进行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商务活动的主要手段.互联网中存有丰富的高质量免费网络学术资源,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快捷、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免费的网络学术资源是我们在教学、科研、学习中必备的能力.

    作者:李朝嵘;黄正刻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愿、自发组织的学会、协会、研究会和以开展思想交流、学术研究、文体娱乐等活动为目的的自愿性、群众性学生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学生社团也如雨后春笋,并且在高职院校建设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邢向辉;罗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临床思维能力则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于临床实践中,对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具有逻辑性的分析和思考,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的能力[1].

    作者:杨丽君;赵静;胡世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兰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水果中有讥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与分析

    目的 通过近年来对批发市场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情况检测和其时间动态变化跟踪,了解农药污染较严重的农产品,重点跟踪检测易污染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方法 按照统一的标准检测方法,对张苏滩瓜果批发市场2006~2007年,主要批发销售的大宗类蔬菜、水果进行随机抽样,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情况.结果 2006~2007年,蔬菜类样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超标率均高于水果类样品,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作者:林雪梅;梁必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消定巴布剂的药效学初步评价

    消定膏是我院院内制剂(注册文号:甘药制字Z0400858),在我院应用已有40余年,疗效显著.但在应用中,该制剂质量不易控制,易污染衣物,且不易清洁.为了便于使用,我们将消定膏制成消定巴布剂,并进行实验.

    作者:闵云山;焦正华;李秀娟;罗燕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法实施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生成性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校2007、2008级护理专业2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121名)和实验组(123名);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生成性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比较2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生成性教学法使课堂充满活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基础护理学教学效果.

    作者:蔡丽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足部按摩并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足部按摩并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8年9~12月8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运用中医及全息生物学有关足部按摩的理论和方法,在产妇术后6小时生命体征稳定后,指导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取仰卧位,放松心情,用热水(38~40℃)浸泡双脚20分钟后对其行足部反射区按摩30分钟,同时进行一对一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2组产妇消化、生殖、泌尿等系统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后康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足部按摩并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康复.

    作者:邵巧云;刘方;李素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浅谈临床医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切入点

    笔者对不同的临床学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某些教师没有抓住教学切入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发现,紧紧抓住教学切人点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伟;蔡爱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高职化学教材中德育元素的融入

    高职化学教材版本很多,目前各版本教材不仅在知识结构上有所调整,而且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者:蔡玉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