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增生性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胡艳滨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合并症,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NPDR)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DR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19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分为NPDR组(163例)与PDR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DM)发病年龄、DM病程、血糖波动值、应用降血糖药物的方式以及全身合并症的情况,采用检验、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同时以150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糖尿病患者与DR患者的全身合并症进行比较,应用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NPDR组与PDR组比较,年龄、DM发病年龄、DM病程、血糖波动值及胰岛素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全身合并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DR组与NDR组比较,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冠心病及高血压病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0.05)。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程、血糖波动与PDR发生相关;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及冠心病与DR的发病相关(<0.05)。结论 DM患病时间长以及血糖波动不稳定为PDR发生的高危因素,合理用药控制血糖减少PDR发生,同时关注其他器官合并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观察餐前运动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餐前运动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糖影响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餐前运动干预组及餐后运动干预组,餐前组54例、餐后组52例,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餐前干预组运动后患者血糖、血钾均较运动前稍升高,血糖升高范围主要在0.2~0.8 mmol/L,血钾升高范围主要在0.3~0.7 mmol/L,运动后无发生低血糖情况,血钾仍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而餐前运动干预组餐后2 h血糖(2hPG)明显低于餐后干预组,3个月后复查HbA1c,两组HbA1c均降低,但餐前干预组其降低比例明显优于餐后干预组(<0.05)。结论餐前运动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糖具有更好的影响效果,更好改善餐后血糖代谢,同时可以减少脂肪,改善脂肪细胞分泌功能,能延缓IGT发展,可使患者病情保持在平稳状态,能够有效控制糖耐量减低人群的糖尿病发病趋势。

    作者:唐恭正;胡林雅;刘文国;刘东平;梁茜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风心病患者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目的通过对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的探讨,有针对的进行瓣膜置换术前术后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加强全方位护理,包括专科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指导。结论及时有效的观察与护理,可提高治疗的效果,加快患者的恢复。

    作者:李婷婷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肝吸虫病早期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肝吸虫病的早期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肝吸虫病的患者1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反复3次或以上大便华支睾虫卵检查阴性的患者1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给予肝胆脾胰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声像图表现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肝吸虫病的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肝左叶增大;出现肝实质和胆囊改变;肝内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轻度扩张、肝左叶胆管显著。结论超声检查方便、简单,在对肝吸虫病经早期诊断时,可以将超声诊断作为普查手段。

    作者:李秀美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再次剖宫产患者加强优质护理对妊娠结局影响探析

    目的探讨加强优质护理对再次剖宫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再次剖宫产术的孕妇12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及抑郁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再次剖宫产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吴洋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解除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方法通过对安全隐患问题的分析,制定防范措施。结果消除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结论通过护士和患者及家属之间的协作,建立安全防范意识,为患者创建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作者:王娅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厄贝沙坦配合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采用厄贝沙坦配合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入住我院并接受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98例,其中4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49例患者通过厄贝沙坦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和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心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并且观察组在治疗后总治疗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71.42%的总治疗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厄贝沙坦配合曲美他嗪在临床上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进行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显著,增强患者心功能,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王娟;陈丹;肖俊会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多途径给药综合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多途径给药综合调理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7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西医护理组与中医护理组,各35例;西医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单纯抗生素治疗,中医护理组在西医护理组的基础上采用同一剂中药,分别给予中药灌肠、离子导入、药渣湿敷;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并总结护理此类患者的有效方法。结果中医护理组经过中医多途径护理干预后,愈显率48.56豫,总有效率94.3豫,明显高于西医护理组的愈显率31.42豫,总有效率85.7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通过分析总结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多途径给药综合护理慢性盆腔炎临床护理的确切疗效,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无明显不良反应,经济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并为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作者:刘茜;宋利梅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社区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

    在社区开展多方面、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或患者家属(照顾者)的认知度,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裔昭兰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妇科窥阴器清洗效果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清洗妇科窥阴器的效果,从中选择佳预处理方案,以确保窥阴器清洗质量。方法选取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2014年9月~12月的非感染性窥阴器300件,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00件。 A组采用常温(1:270)多酶液浸泡,B组采用40益水温(1:270)多酶液浸泡,C组采用40益水温(1:135)多酶液浸泡。三组分别预浸泡10min,再上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采用目测和ATP荧光检测进行清洗效果比较。结果 B组和C组目测合格率为94%和9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ATP荧光检测,B组和C组残余ATP测试,结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上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前,使用40益水温、浓度加倍的多酶液进行妇科窥阴器预处理,可以有效去除血渍、污渍等污染物,提高了妇科窥阴器的清洗质量。

    作者:李彦琼;杨春莲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清除的作用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和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HD+HP)清除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在本中心随机选取40例维持性透析患者,其中所有患者均实施甲状腺旁腺素维持性透析,并且患者病情均已稳定,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为HD组及HD+HP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磷及PTH实施测定对比。结果 HD组患者在治疗后,PTH和血清磷均有所下降,PTH清除率为(14.03±2.68)豫,其中PTH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跃0.05),血清磷治疗前后差异显著(<0.05);HD+HP组患者和治疗前相比,PTH及血清磷均有显著下降,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单次治疗PTH清除率为46.33豫。结论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可以有效清除PTH及磷,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清除血清磷但不能有效清除PTH。

    作者:赵园园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藏毛疾病21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1例骶尾部藏毛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14例行一期切除缝合,2例因创面大行藏毛窦切除+“Z”形皮瓣转移术,5例患者给予切开引流及抗炎治疗后手术切除病灶,伤口开放。结果14例一期切除缝合患者中12例一期愈合,2例切口感染,给予敞开换药后愈合,2例皮瓣转移患者一期愈合,余5例伤口开放者一期愈合。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病灶切除彻底、术式选择适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恩;方远明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对比,为相关病症的治疗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013年9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计10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全胃代食管术,治疗组管状胃代食管术,对比各自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吻合口狭窄1例,胸胃综合征1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中吻合口狭窄8例,胸胃综合征5例,反流性食管炎7例,发生率为37.7%。对比发现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0.01。治疗组中吻合口狭窄1例,胸胃综合征1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中吻合口狭窄8例,胸胃综合征5例,反流性食管炎7例,发生率为37.7%。对比发现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0.01。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食管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方案。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刘建明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麻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舒适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麻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拟行非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术前1h、术后4h时的心理状况(SAS、SDS)及舒适度(GCQ)。结果两组术后4h时评分较术前1h时明显下降(均<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0.01),两组GCQ评分中社会文化、环境、生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心理精神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01)。结论术前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手术室非全麻患者的围术期焦虑及抑郁心理,提高术中术舒适度感受。

    作者:贾春梅;马梅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评定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砷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目的建立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砷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给出不确定度,为提高检测质量提供依据,评定测定结果,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有关生活饮水检验的科学方法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生活饮用水的金属指标GB/T5750,6-2006,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建立检测方法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标准系列稀释过程以及水样的量取等相关过程的讨论分析,讨论每个过程的不确定度分量,并对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进行评估。结果对扩展不确定度影响比较大的两大因素分别是标准系列稀释过程和仪器测量精密度过程。讨论与体积相关的四个分项的不确定度,并将标准系列稀释过程作为讨论的重点。结论此方法适用于评估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砷含量的不确定度。

    作者:应绍先;泽周艳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静脉溶栓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内囊预警综合症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内囊预警综合症(CW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27例CWS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复查头颅CT,后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经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下降(<0.05);②治疗后的BI评分均显著上升(<0.05);③治疗期间,仅1例发生脑梗死,发生率为3.70豫。结果对内囊预警综合症患者予以静脉溶栓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脑梗死的发生率较低,效果良好。

    作者:尹茹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和对比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采用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施行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对照组60例患者术前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研究组患者术前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持续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麻醉后30 min、麻醉后60 min及术毕等时间的SBP和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术中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均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但是腰硬联合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作者:杨承艳;彭军其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通过CT诊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外伤性脑梗死CT诊断案例,分析其诊断情况。结果在轻度外伤患者检查结果中多表现病灶集中在基底节及其邻近区域,严重病患则集中在基底节、脑叶区域的病灶,以及颅脑受损征象,如果梗死面积较大,则会有脑疝的合并情况,致死率较高;其中病灶边缘清晰者为17例,边缘模糊者为23例;轻度梗死者为42.5%,严重梗死者为57.5%。结论 CT诊断外伤性脑梗死可有效的确定梗死部位和严重程度,操作便捷,有效指导临床治疗进行。

    作者:卯殿杰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综合治疗面部皮炎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在对于面部皮炎患者在临床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之内接受治疗的面部皮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以及综合组。常规组的患者在临床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常规的炉甘石洗剂的方法进行治疗,综合组患者在临床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综合组患者在临床治疗完成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于面部皮炎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于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形式进行治疗能够显著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梁鲲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监控录像回放在晚夜班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晚夜班护理管理方法。方法抽调2014年11月~2014年12月我科晚夜班护理工作录像回放。结果发现存在护理质量缺陷16例,并分析原因,加强管理,2015年3月~2015年4月又抽调我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录像回放,未发现晚夜班工作缺陷。结论通过监控录像回放,了解晚夜班护理工作情况,加强管理,补充护士长仅白班护理管理的不足,以提高晚夜班护理质量,切实可行。

    作者:郭燕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是人的机体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进展迅速,及早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作者:陈杨璞;贾国强 刊期: 2015年第43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