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达
我院自1985-07~2001-02共收治自发性气胸(以下简称气胸)336例,其中继发性气胸46例在首诊时误诊或漏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21~72岁.病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5例,肺炎7例,肺大泡5例,肺癌3例,肺结核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4例.部位:右侧气胸26例,左侧气胸19例,双侧气胸1例.气胸气量:患侧肺组织被压缩<30% 10例,30%~50% 17例,>50% 15例,>80% 4例.
作者:蔺景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女,24岁.因劳累后心悸、气短1个月入院,无咯血、胸痛史.查体:双肺无阳性体征,叩诊心界正常,HR9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颈静脉无怒张,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肢导联低电压.UCG示右心房内近下腔处可见1.5 cm×3.0 cm强回声光团,随心脏舒缩摆动.X线片示双肺血无改变,心胸比例正常.术前诊断:心腔占位病变,心脏粘液瘤?1999-01-17在全麻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行手术,取胸前正中切片,纵劈胸骨,见心包无积液,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行右房斜切口,见赘生物位于下腔静脉瓣,大小1.5 cm×3.0 cm,与周围无粘连,完整切除赘生物及所附之下腔静脉瓣,残端以4~0涤纶线闭合,探查三尖瓣及右房内无赘生物,排气,缝合心脏切口,体外循环23min,阻断升主动脉14min,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病理:大体所见灰白、灰褐色组织4块,大者1.4 cm×0.8 cm×0.8 cm,小者0.5 cm×0.4 cm×0.3 cm,切片观:①送检瓣膜样组织纤维增生、钙盐沉着;②赘生物呈血栓性.
作者:周骐;肖颖彬;陈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31岁.2000-11-21因左前胸部外伤伴胸痛、胸闷、呼吸困难1d,加重5h入院.患者1d前被砖头击伤左前胸部,伤后自觉胸痛、胸闷,曾于我院就诊,行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诊为胸壁软组织挫伤,予以对症治疗.5h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伴心悸、气短、出冷汗,来我院复诊.既往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查体:P92次/min,R21次/min,BP130/85 mmHg,神志清,左前胸第4肋水平可及3 cm×3 cm瘀斑,局部肿胀、触痛.未及骨擦音及骨擦感,双肺呼吸音清,心音钝,心率9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正位片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V1~3导联呈QS型波群,ST段向上抬高且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相曲线,V4导联呈Qrs型,ST段向上抬高0.3mV,V5导联呈qRs型,q波深度>1/4R波,ST段向上抬高0.2mv.急查心肌酶谱: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31U/L,乳酸脱氢酶L(LDH-L)249U/L,肌酸激酶(CK)368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0U/L.诊断:①左前胸臂软组织挫伤;②外伤性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止痛、吸氧、心肌营养、对症及支持等治疗,症状逐渐好转.此后2次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均符合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过程,2wk后行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扫描:各房室大小及活动度均正常,6wk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各支未见狭窄及病变.随诊3个月患者无不适.
作者:周传江;崔金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40岁.因电锯木头时,不慎木片飞溅击伤左眼眶外侧眉弓部,当时眼部及头痛剧烈,视力丧失.于1999-06-12急诊住入当地县医院眼科治疗,给予眼部拍X线片,报告为左眼眶木质异物存留.当天急诊予以手术取出一片约6 cm×1 cm×0.5 cm大小木质异物.眉弓部伤口清创缝合3针,术后应用抗感染治疗1wk出院.出院后第3天伤口部位出现红肿,第5天出现伤口部皮肤触及有波动感,继而破溃流脓,在县医院换药治疗1wk无好转而转来我院治疗.查体:左眼视力无光感,左眉弓部至外侧缘溃烂,脓腔较深,脓性分泌物多,左眼球内转及上转受限,左眼瞳孔中等散大,眼底可见视乳头苍白,鼻侧视网膜片状出血斑.CT报告显示:左眼眶、筛蝶窦及颅内可见约6 cm×4 cm×3 cm大小密度低异物影,窦腔内积血.诊断为:①鼻颅眶巨大木质异物残留;②左眼眶蜂窝组织炎.手术在局麻下切开扩大伤口脓腔部位向深部探查.弯血管钳探及木质异物,将异物取出共3片,分别6 cm×4 cm×3 cm,4 cm×3 cm×1 cm,3 cm×2 cm×1 cm,小片位于视神经管与窦腔内.切口清创缝合加引流,术后大量抗生素治疗1wk,痊愈出院.
作者:张友胜;王素英;连燕;李自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女,4日龄.呕吐、腹胀1d,呼吸急促5h,于2000-05-21入院.因羊膜早破、羊水污染,宫内窘迫而分娩.孕36wk,生后一般情况好,进食母乳,生后第4天突然呕吐,吐出咖啡色液体,腹泻、恶心、腹胀,呈进行性加重.无大便排出,拒乳,呼吸困难,反应低下,手足凉,面色发灰.查体:T37.2℃,P148次/min,R84次/min,W2.5kg.意识清楚,精神差,烦躁,阵发性哭闹,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律齐,心音强,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呈球形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腹部及阴阜水肿.肝浊音消失,腹壁紧张,皮肤发红发光,压痛明显,有移动性浊音,原始反射减弱.X线腹部立位平片示:有大量气体和液体,横贯全腹大液面,胃泡消失,膈肌升高,肝脾阴影移行于中腹部背柱两旁.诊断:新生儿胃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入院后吸氧,腹腔穿刺见大量高张气体,对症处理,立即手术清除坏死胃壁,全层修补缺损,网膜加固,胃后壁置一橡皮管引流,术后胃肠减压96h,腹腔引流管引出大量桔褐色液体,行胃肠造影示:吻合口有约1.0 cm×0.5 cm大小瘘口,诊断术后胃瘘.手术困难大,保守治疗,行周围静脉营养,白蛋白2 g,血浆50 ml联合治疗20d,腹腔引流减少到无渗出液,胃瘘愈合.同时防止电解质紊乱,纠正脱水和休克,有效抗生素治疗,每天液体量300 ml,保证足够热卡供给,特别重视喂养,由糖水到糖奶比例液体,过渡到完全母乳喂养,胃肠正常运动,一般情况好,出院母乳喂养.
作者:张俊臻;王廷卿;苟三堂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无瘤生存期或带瘤生存期发生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2例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进行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以及血清和胸水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判断积液性质并指导治疗.结果 62例患者中,54例为原发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8例为非恶性胸腔积液,其中2例结核,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肝硬化,1例胸膜间皮瘤.结论已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无瘤生存期或带瘤生存期出现胸腔积液时,部分不是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引起,诊断及治疗需要区别对待.
作者:陈碧君;黄振倩;戴建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1995~1999年经CT诊断为胰腺囊肿,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胰腺囊性肿瘤8例,女5例,男3例.年龄27~51岁,平均年龄37.9岁.均有上腹部及左上腹疼痛病史,病史2个月~2a不等.6例上腹部可扪及大小不等的包块,8例均无明显的慢性胰腺炎病史.
作者:张新明;姚昌晔;刘双国;朱金奇;杜秀琴;贺磊;赵艳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典型发病的糖尿病(DM)诊断并不困难,然而临床上典型三多一少仅见于少数病例,大多数患者发病不典型,得不到及时诊断,造成误诊误治.笔者收集国内有关文献发表的以特殊表现发病的糖尿病353例,其中误诊257例,误诊率为72.8%.本文分析误诊原因并提出防止误诊对策.
作者:金景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palsy,CP)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是儿童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发生率约3‰~5‰[1].由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从而失去了早期康复的佳时机.1999-02~2001-02我院共收治脑瘫患儿127例,其中误诊23例,误诊率18.11%,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梁松;李雄斌;段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自1997~2000因老年人食管疾患致胸痛误诊为心绞痛共2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8例,年龄58~72岁,平均65岁.病史0.5~3a.全部患者均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向肩背部放射9例,与饮食有关6例,伴心悸、胸闷5例,与活动有关3例,与体位有关3例,与精神有关2例,体态肥胖11例,吸烟9例,饮酒13例,有轻度血压升高6例.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ST段压低7例,T波低平或浅倒5例,室性早搏3例,房性早搏1例.以冠心病心绞痛收住院治疗10例,门诊治疗13例,均采用静滴或口服硝酸甘油,改善冠脉循环、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无效或加重,又经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证实有反流性食管炎13例,食管憩室炎2例,食管溃疡2例,食管裂孔疝4例,食管痉挛2例.并经胸部拍片和B超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
作者:王庆春;翟世敏;李新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空气污染和吸烟问题的日益严重,使肺癌的病死率占肿瘤患者死亡的首位或第2位[1],由于肺癌患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并不典型,许多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影响肺癌早期诊断的因素多在于误诊.文献报告肺癌误诊为肺结核者多[2],尤其是肺癌呈浸润性生长时更易误诊.本文对1996-06~2000-06在我院确诊的69例曾误诊为肺结核的肺癌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韩晓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例1 女,30岁.因畏冷、发热、乏力10d,于1997-08-28拟伤寒收住入院.入院前查血常规正常,肥达氏反应阴性.经氯霉素1.5 g/d、头孢唑啉钠5.0 g/d等治疗1wk热不退,无手术外伤史,无疫水接触史及不洁饮食史,无性乱史.近0.5a内无输血史及血制品史,无不洁注射史.入院测T39℃,P114次/min,R24次/min,血压105/68 mmHg,无其他异常体征.入院查三大常规均正常,伊红直计正常,胸片及心电图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肝光点增粗增强,胆囊炎症改变,肾、脾、胰未见异常,血生化示:TBIL 6.0 μmol/L,DBIL 1.2 μmol/L,ALT 344.12 U/L,AST 234.30 U/L,GGT 335.40 U/L,TTT 8U/L,ALP 123 U/L.甲胎蛋白20 μg/ml.入院初步诊断为伤寒伴中毒性肝炎,给予抗生素及保肝治疗1wk后热退.血培养报告无细菌生长,复查肥达式反应仍阴性.查血清抗-HAVIgM、抗-HCV、抗-HEVIgM、IgG及HBV-M均阴性,抗-HGV阳性(2wk后复查仍阳性),修正诊断为庚型肝炎,保肝治疗2个月,ALT波动于80~100 U/L,转诊省城传染病院,查HGVRNA(RT-PCR法)及抗HGV均阳性,继续治疗2个月肝功复常,随访2a无复发.
作者:彭庆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及剂型改革,在临床因中药引起变应性皮肤病例逐渐增多,笔者仅就临床所见23例做以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4例,年龄大78岁,小13岁,平均年龄42岁.荨麻疹型16例,紫癜型2例,血管性水肿型2例,接触性皮炎2例,固定性药疹1例.致敏药物:单味中草药有西洋参、川贝母、番泻叶、胖大海、黄柏等.复方中成药有藿香正气丸、黄连上清丸、六神丸、如意金黄散、板兰根冲剂等.病例特点:中药所致变应性皮损为多形态,其中以荨麻疹型为多见,23例患者用药史均较单一,单味药物致敏者,皮损消退后,用原致敏药物的浓液作皮肤试验均显阳性反应,至于中草药复方所致变应性皮肤病,难以明确某具体药物的致敏情况未作报告.
作者:梁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总结出其MRI影像特征.结果脑裂畸形15例,灰质异位22例,巨脑回6例.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脑表面可见楔形缺损区,侧脑室体部外侧壁憩室样突起,14例合并透明隔缺如.脑灰质异位表现为皮质区,皮质下及白质区,侧脑室周围灰质样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巨脑回表现为脑回增宽,变扁,灰质增厚,白质变薄,脑沟变浅.结论 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佳影像方法.
作者:李银官;曹代荣;倪希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2岁.因阵咳2d,高热伴频抽搐1d,于2001-01-10急诊入院.查体:T41.4℃,P180次/min,R42次/min,抽搐状态,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周身皮肤可见多处因创伤遗留的疤痕,咽赤,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下1.5 cm,质软,各种深浅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CT、血清离子及胸片均正常,WBC1.2×109/L.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热惊厥.给予抗炎、镇静、药物退热,因上述治疗效果不明显,给予物理降温,体温降至正常,怀疑先天性无痛症伴无汗症.追问病史,患者系第1胎,第1产,足月,正常产,生后母乳喂养,智力偏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其母孕期正常,无感染史及放射线接触史,未服用过药物,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自幼无汗,无痛觉、温觉,对各种冻伤、烫伤及注射,从不知疼痛,喜凉,多次因高热引起抽搐,从未做过皮肤组织活检,于入院第2天,取前臂粟粒大小皮肤组织一块,镜下见:表皮无萎缩,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结构正常,皮下周围神经纤维少,且无髓鞘神经纤维,符合先天性无痛症伴无汗症诊断.
作者:晏党;张扬文;侯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笔者所在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危重患者比例大,需长期大量输液的患者多,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笔者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现有的输液卡满足不了长期大量输液的要求,需每日抄写且不便观察.笔者于1999年春自行设计并试用长期输液卡,在实践中多次修改,现已批量印刷在医院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护患三方反映俱佳.以下将设计使用此卡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孙杰敏;张景莉;杜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约10%.女性多于男性,此病约占胃肠道疾病的20~50%.但在我国漏诊、误诊常有发生.我院自1996~2000年共收治38例误诊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郑永明;王桂荣;张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1岁零4月龄,因躁动、点头样动作、四肢无力0.5a余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500 g,出生时无抢救病史,皮肤颜色红润、头发黑、分布均匀,新生儿期无黄疸,出生后6个月前纯母乳喂养,以后加辅助饮食,以牛奶为主,6个月以前生长发育正常.查体:T36.7℃,P120次/min,R36次/min,躁动不安,频繁点头,行为异常.头发稀少,为棕色,皮肤晰白,颈软,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张力减低,不能扶持站立.头颅CT无异常,EEG轻度异常.外院诊断为婴儿痉挛症,给口服硝基安定、鲁米那等药物治疗数月,效果不佳.后经血尿遗传代谢病筛查,斑氏反应(+),FeCl3反应(+),2.4二硝基苯肼反应(+),血浆苯丙氨酸测定0.96 mmol/L,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测定正常,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给予改变饮食结构治疗,以米饭、蔬菜为主,辅以浙江奥托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苯酮宁氨基酸粉和日本生产的森永无苯丙氨酸奶粉.2个月后四肢肌张力有所恢复,能独立站稳,尿无霉臭味,血浆苯丙氨酸为0.48 mmol/L.
作者:张丽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s syndrome,B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口、眼、外生殖器三联征外,还可累及皮肤、关节、血管、心脏、神经系统、消化道、呼吸系统、肾等多器官、多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各症状常常不同时出现,且又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容易误诊漏诊.我院1992-01~2000-11共确诊BS 52例,外院及入院初误诊2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中;刘艳芳;高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自2000-01~2001-01我们对胸外伤患者施行机械通气,其中5例通气后出现气胸,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19~44岁.车祸伤3例,爆炸伤1例,砸伤1例.入院时均摄卧位X线胸片,报告一侧多发肋骨骨折3例,两侧多发肋骨骨折2例.5例均未发现气胸.入院后表现为呼吸浅快,呼吸频率28次/min以上,三凹征明显.经鼻吸氧后呼吸困难症状无改善,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都很快出现循环功能紊乱,心率增快,达140~170次/min,血压下降到90/53mmHg以下,血氧饱和度不升反降.用强心药、升压药及调整呼吸机参数亦无效.急摄床边胸片均发现气胸,纵隔偏移.即行上胸部胸腔闭式引流术,气体排出后,心率都很快减慢到120次/min以下,血压上升到90/53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升高到97%以上,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改善.
作者:吴威士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