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探讨

戎军;方银

关键词:C-反应蛋白, 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予以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白细胞(WB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RP敏感度为98.36%,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敏感度为34.43%,两种指标判断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03,P<0.01),即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前采用CRP指标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高于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治疗后CRP敏感度为49.18%,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敏感度为0.33%,两种指标判断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4,P<0.01),即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后采用CRP指标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仍高于WBC+ESR综合指标判断.结论 CRP水平与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指导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C-反应蛋白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判断及疗效较血常规及ESR敏感有效,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避免抗生素过早停用贻误病情,同样也增加了有效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产生耐药性的方法.可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六盘水市2006-2012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六盘水市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六盘水市2006-2012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六盘水市2006-2012年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暴发疫情49起,发病1 077例,无死亡,罹患率3.81%.学校传染病暴发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85.71%),81.63%的暴发疫情和86.91%的病例发生在农村,4月和10月为高发月份,8~11岁为高发年龄(72.61%).结论 学校特殊的环境、学生疫苗接种率低和疫情的迟报是学校易出现传染病暴发和疫情扩大的原因.

    作者:田兴国;褚彪;张元安;朱仁珍;林江丽;任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低氧预处理对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及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影响

    目的 了解低氧预处理对离心跑台运动所致的大鼠比目鱼肌运动性肌肉损伤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将96只健康、体重(197±26)g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离心跑台运动组(EE)、缺氧预处理+离心跑台运动组(HCP)3组,每组32只.HCP组大鼠进行1周的缺氧预处理.处理的方法为:氧浓度10%,每次处理30 min,间隔5 min,5次/d,连续处理7d.缺氧预处理完成后,将EE及HCP组大鼠进行一次性大强度离心跑台运动.分别于运动后即刻、24 h、48 h、72h4个时间点随机选取各组大鼠8只股静脉放血处死,收集静脉血,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含量、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并于比目鱼肌中段切取部分肌肉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用自动图像分析仪观察肌纤维细微结构;取部分比目鱼肌匀浆液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检测.结果 EE组及HCP组大鼠运动后比目鱼肌超微结构均出现损伤,EE组损伤较HCP组严重,损伤严重时相在运动后24 h时出现.与EE组相比,HCP组血清IL-6、CK及LDH水平明显降低,比目鱼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缺氧预处理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降低骨骼肌损伤后炎性反应,对运动性肌肉损伤有预防作用.

    作者:邓文骞;王璐;王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乡镇卫生院肺部疾病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调查

    目的 调查乡镇卫生院抗生素使用情况,促进乡镇卫生院抗生素合理使用,以减少抗生素的耐药及肺结核病的误诊.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调查某市7个乡镇卫生院2010年肺部疾病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97.1%的患者使用了抗生素,使用时间中值为8.4 d.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抗生素使用率、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率排列前4位的抗生素为头孢、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青霉素,且使用率、使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4种抗生素的使用率、使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肺部疾病抗生素使用率、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乡镇卫生院抗生素使用仍有不合理之处,需要进一步规范,以避免抗生素滥用,减少抗生素的耐药及肺结核病的误诊.

    作者:王清;白静;骆春艳;刘晓俊;邓青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连云港市2009-2013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连云港市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3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对疟疾疫情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全市共发生疟疾105例,其中恶性疟91例、卵形疟6例、间日疟4例及三日疟4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 50岁之间.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农民工,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东海及赣榆县.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变化.结论 输入性疟疾已经成为连云港市疟疾防控重点,为了做好疟疾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出、回国人员信息交流,开展流动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时治疗和监测疟疾病例,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作者:毛艳敏;周晓梅;王金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维超声胰腺体积测量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体积变化,为临床2型糖尿病评估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纳入41~50岁,51 ~ 60岁,61 ~ 70岁以及71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各50例,同时按照不同年龄段选择非糖尿病成人各50例,使用三维彩色超声诊断系统进行胰腺体积测量.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体积在41~50岁和51 ~ 6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61岁以后两组没有差别(P>0.05).男性胰腺体积明显大于女性(P<0.05).结论 成人41岁以后胰腺开始逐渐萎缩,至61岁以后达到稳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萎缩较非糖尿病人群提前发生.

    作者:袁南兵;程印蓉;陆志明;戴宗耀;李嘉俊;崔西振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河南省平顶山市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控对策探讨

    目的 了解2009-2013年平顶山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2009-2013年平顶山市流腮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平顶山市共报告流腮7 1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71/10万,无死亡病例.地区分布特点是以城市人群为主的湛河区(71.00/10万)、卫东区(58.93/10万)、新华区(37.16/10万)和舞钢市(35.22/10万)明显高于以农村人群为主的县(市).季节分布显示双峰特点,每年2月、8-9月病例较少,4-7月为主要发病高峰,11月至次年1月为第二个小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9岁,年龄中位数为6.9岁;发病率、性别比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职业分类以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57.17%、22.58%和15.15%.结论 目前流腮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平顶山市中小学生、托幼儿童和未成年儿童健康的主要法定传染病之一,由此提示在近期应继续提高流腮疫苗接种率,切实加强流腮防控工作.

    作者:赵国;魏海涛;赵华彬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PICC置管术后致无菌性静脉炎的治疗方法比较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术后发生无菌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行PICC置管术后出现无菌性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1患者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敷,治疗组2患者采用六合丹外敷,对照组患者50%硫酸镁湿敷.分别在治疗后1~10d观察治愈无菌性静脉炎的疗效,并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及平均治愈时间.结果 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患者无菌性静脉炎的治愈率分别为77.5%、75.0%和42.5%,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6.81±2.64)d、(6.08±2.19)d和(8.55±3.72)d.治疗组1与治疗组2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PICC置管术后致无菌性静脉炎的患者应用喜疗妥软膏外敷、六合丹外敷可缩短治疗疗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熊际月;肖乾慧;秦臻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内蒙古乌海市夏秋季空气中花粉飘散状况与临床分析

    目的 调查乌海市夏秋季空气中气传花粉,探讨其与花粉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伞蓬式花粉采样器收集2012.7.1-2012.9.30空气曝片,鉴定花粉种类与飘散数量,同时应用常见吸入物、食物致敏原为108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筛选出61例花粉症患者进行花粉分类检查.结果 花粉调查发现夏秋季空气中气传花粉有44科,飘散量前五位依次是蒿属、藜科、苋科、禾本科、大麻葎草属.其中蒿属花粉占夏秋季节花粉总量的72.19%.临床分析发现当地患者秋季花粉与春季花粉阳性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主要致敏原因是蒿属花粉、尘螨、屋尘等,在秋季花粉中蒿属花粉阳性反应率≥90.16%、向日葵80.32%、葎草67.21%、蒲公英67.21%、豚草62.30%、梯牧草49.18%等.结论 蒿属花粉是乌海市地区夏秋季主要的气传致敏原因,不当植被和灰霾污染会威胁人体健康.

    作者:宋岚;赵方新;张静;王东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长治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

    目的 分析2008-2012年长治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本地区手足口病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长治市2008年5月-2012年12月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学方法对长治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长治市报告手足口病例,19 559例,其中男性11 543例,女性8 016例,男女性别比为1.44∶1;年平均发病率118.8/10万,有两个高发年2009年和2012年,发病率分别达到251.2/10万和158.0/10万;报告病例主要以散居儿童、托幼儿童为主,分别占总病例的67.2%和24.9%;发病年龄4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的86.5%;长治市手足口病例发病高峰在5-7月份,其他月份发病比例较少;各县区年份发病率差别较大,发病率从1.4/10万到407.0/10万不等;流动人口相对多,经济较发达的城区、郊区、襄垣、长治县和潞城市发病率较高,而相对偏远的武乡、沁县、沁源、平顺和壶关县发病率较低.2012年实验室检测272份病例标本,EV71型阳性217份,CoxA16型阳性41份,其他14份.结论 长治市手足口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地区和季节性差异以及似有三年一高峰的趋势.

    作者:张建斌;杜中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儿童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为IB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2008年到2012年纳入某院收治的168例IBD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 IBD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便血、肠外表现和肛周脓肿等.CD和UC组两组腹痛、腹泻、便血和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病变部位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回盲肠、末端结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出现降低,血细胞沉降率(ESR)增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免疫球蛋白出现异常、血清白蛋白(ALB)降低.UC病理改变中主要为炎性细胞浸润,CD组患者主要病理表现为淋巴细胞.结论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室、影像学及内镜病理检查,从而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慧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水族、布依族、毛南族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流行现状,为农村民族地区老年人慢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2个县3个乡镇8个村的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结果 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2.27%,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7,P>0.05);毛南族、布依族、水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38,P<0.05);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空巢老人、婚姻属性、年均经济收入的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慢性病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加强基层卫生队伍的慢性病宣教水平与指导能力,提高老年人对慢性病的防治知晓率,对保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林先燕;杨胜文;韦亚丽;周全湘;何绍前;韦学团;莫晓刚;杨香秀;陆兴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多层螺旋CT联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99mTc-甲氧异丁基异睛(99mTc-MIBI)肺亲肿瘤显像与多层螺旋CT联合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X线胸片发现孤立性肺结节的患者均进行99mTc-MIBI肺肿瘤显像、多层螺旋CT扫描,将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别及联合计算两种方法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99mTc-MIBI亲肿瘤显像诊断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9%,81.8%,78.0%;多层螺旋CT扫描为76.9%,72.7%,76.0%.两种检测方法联合运用为94.9%、90.9%和94.0%.结论 99mTc-MIBI肺部亲肿瘤显像联合多层螺旋CT检测提高了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文定;韦璐;陈刚;肖运平;覃绍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依达拉奉对小鼠缺氧耐受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小鼠缺氧耐受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连续给药3d,采用常压耐缺氧法、亚硝酸钠中毒致死法及急性脑缺血性缺氧法,分别记录小鼠耐缺氧存活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存活时间及急性脑缺血后喘气时间.取亚硝酸钠中毒小鼠脑组织及急性脑缺血小鼠血清检测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在连续给予依达拉奉3d后,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能延长常压耐缺氧时间,分别延长31%、60%和91% (P<0.05);在注射亚硝酸钠后,能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分别延长9%、17%和31% (P<0.05),脑组织中MDA含量降低,分别降低18%、38%和57%,而SOD水平升高,分别升高17%、34%和51%.在急性脑缺血性缺氧条件下,能延长小鼠喘气时间,分别延长17%、37%和55% (P<0.05),血清中MDA含量降低,分别降低20%、40%和65%,而SOD活力升高,分别升高15%、32%和53%.结论 依达拉奉具有提高小鼠缺氧耐受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邓华菲;欧阳驰;周琴;李坚;何汉江;卢新华;马莹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青海省1995-2012年碘盐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青海省1995-2012年碘盐监测结果,掌握全民食盐加碘措施的落实情况,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和《全国碘盐监测方案》进行抽样监测,盐碘采用GB/T13025.7-1999直接滴定法.结果 1995年的非碘盐率为17.1%,其中囊谦县群众食用的全部是当地产的非碘盐;至2012年以玉树州囊谦县(97.7%)、杂多县(82.0%)和玉树县(12.3%)的非碘盐率高.1995年青海省的合格碘盐食用率为71.4%,只有乐都县、贵德县、西宁市城中区和城西区大于90%; 2012年的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6%,只有玉树州(58.8%)在90%以下,共有40个县在90%以上,占93%.结论 通过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青海省加碘盐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06年以来,青海省碘盐覆盖率均超过90%,到2012年有93%的县达到了90%以上,目前玉树地区仍是我省非碘盐问题严重的地区.

    作者:李勇;李增月;孟献亚;张秀丽;杨佩珍;胡兰盛;甘培春;陈勋;李亚楠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盐酸川芎嗪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放疗中同时应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病理确诊初次接受放疗的肺癌或食管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放疗联合川芎嗪组(研究组)和放疗未联合川芎嗪组(对照组),两组各49例.研究组在放疗期间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80 mg/次,1次/d,对照组未配合川芎嗪治疗.放疗结束后3、12个月统计急性及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分别为18.4%,40.8%,研究组、对照组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分别为23.4%,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疗中同时应用盐酸川芎嗪能减少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作者:李金伟;王蓉;肖海;吴伟;张群贵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予以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白细胞(WB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RP敏感度为98.36%,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敏感度为34.43%,两种指标判断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03,P<0.01),即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前采用CRP指标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高于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治疗后CRP敏感度为49.18%,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敏感度为0.33%,两种指标判断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4,P<0.01),即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后采用CRP指标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仍高于WBC+ESR综合指标判断.结论 CRP水平与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指导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C-反应蛋白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判断及疗效较血常规及ESR敏感有效,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避免抗生素过早停用贻误病情,同样也增加了有效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产生耐药性的方法.可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作者:戎军;方银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TBL教学改革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学生中的可行性以及教学效果.方法 在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中初步实施TBL教学模式,采用调查问卷和课间询问的方式获得数据资料,分析TBL教学改革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实施效果.结果 T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论 TBL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适应了当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在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应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作者:罗波;段素群;毛樱逾;陈文碧;杨兴友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铅暴露对大鼠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槲皮素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铅暴露对大鼠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槲皮素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醋酸铅组(1 g/L)和醋酸铅(1 g/L)加槲皮素(30 mg/kg)组,每组10只,通过饮水方式染毒8周.应用试剂盒检测血清和血管组织中内皮素-1 (ET-1)、一氧化氮(N0)、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变化,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铅染毒组大鼠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NO、iNOS、MDA和LDH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而SOD水平下降;槲皮素组NO、iNOS、MDA水平较铅染毒组均下降,而SOD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形态学未观察到明显变化.结论 铅暴露可以导致实验大鼠血管发生氧化损伤,而槲皮素对其所致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闫立成;刘茜;徐厚君;曹燕花;张艳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贵州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脱失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贵州省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脱失情况,探讨与患者治疗脱失有关的危险因素,为提高贵州省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保持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贵州省所有在2010年1月1日前开诊的门诊进行普查,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数据资料,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尿检、治疗及随访情况等,对19个因素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失的因素.结果 共有2 955名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析,性别(x2=49.749,P<0.001)、年龄(x2=70.003,P<0.001)、吸毒方式(x2=36.060,P<0.001)、治疗剂量(x2=105.598,P<0.001)、尿吗啡检结果(x2=167.165,P<0.001)、与家人关系(x2=1.785,P=0.410)对患者脱失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注射吸毒史、尿吗啡检测阳性、治疗剂量低等是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失的主要危险因素.美沙酮门诊应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治疗水平,建立有效的服药监督机制,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并给予患者后期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以提高患者的保持率.

    作者:范磊;王涛;申莉梅;詹琳;杨梨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广州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腹泻中轮状病毒(RV)感染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实验数据.方法 收集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腹泻儿童粪便标本1 878,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进行A组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 1878例腹泻标本中[年龄范围在(1.99±2.37)岁],有616例RV结果阳性,阳性率为32.80%;其中0~1岁组腹泻患儿童阳性率可达36.21%(构成比69.48%),其次为1~2岁年龄组腹泻儿童占31.92%(构成比15.91%),2~3岁年龄组腹泻儿童占33.74%(构成比9.09%),可见0~3岁年龄段腹泻儿童(构成比共占94.48%)年龄段为高发期.以每年秋冬季节10、11、12和1月份(4个月构成比为82.46%)为发病高峰.结论 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儿童腹泻(0~ 14岁)的主要病原,0~3岁儿童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以秋冬季节10、11、12和1月份为流行高峰.

    作者:陈波;黄海樱;周强;嘉红云;冀天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