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cy、BNP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朱津津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病, BNP, Hcy, 早期诊断
摘要:目的 分析Hcy和BNP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尿蛋白排泄率分为A组(n=20,正常蛋白尿组)、B组(n=20,微量蛋白尿组)、C组(n=20,临床蛋白尿组),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四组血浆Hcy、BNP及Cys-C、UmALB、Scr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UmALB无论被定性为阴性或阳性,A、B、C三组的Hcy、BNP、Cys-C、S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mALB被定性为阳性时,B组、C组的Hcy、BNP、Cys-C、Scr高于A组,组间比较,C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和BNP与UmALB均存在密切关系,二者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损害程度进行推断,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贵州地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ⅠB~ⅡB期16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布情况及相关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 淋巴结转移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孔淋巴结易出现转移,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宫旁浸润、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均有关,与病理类型及年龄无关.淋巴结转移组预后较非转移组差.结论 宫颈癌淋巴结分布以顺站转移为主,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宫旁浸润、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于无转移者.

    作者:廖加群;曹雪;陈燕平;吴莉;鲁亮;刘云聪;李杭;杨飞月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在口腔癌治疗中的进展

    以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为代表的辅助化疗是近几年新出现的化疗方法,虽然医学界对其治疗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术后复发率还存在疑虑,但是却能够提高晚期肿瘤原发灶的RO切除率.本文分别从选择性动脉灌注进行原发灶化疗、选择性动脉灌注进行区域性淋巴化疗、肿瘤微环境与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在口腔癌治疗中的进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宁尚波;杨东红;付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后T细胞免疫功能情况评估

    目的 评估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对慢性扁桃体炎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自我科2014年6月~2016年10月住院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并采用超声刀对有手术指征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手术,对手术前1周及术后1、6个月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CD4+,CD8+及CD4+/CD8+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1个月,患者外周血CD4+,CD8+及CD4+/CD8+比值与术前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CD4+及CD4+/CD8+比值较术前提高(P<0.01).术后6个月外周血CD4+及CD4+/CD8+比值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行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后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可恢复正常水平,在避免反复炎症发作引起其他器官并发症的同时,对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有益.

    作者:罗育新;李锐键;林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现状调查研究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现状调查研究,探讨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培训方法及途径.方法 选取来自四川省84家妇幼保健机构的104名学员为调查对象,被调查机构占全省妇幼保健机构的41.58%(84/202),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通过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方法.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医院等级、床位数、是否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专(兼)职人员数及学历、职称、培训情况,以及对从事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岗位人员职称的认知、培训模式需求等项目.结果 发放问卷104份,基础学历以中专为主,学历有一定提升.104人均认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有必要进修或进行脱产专业培训;认为系统的理论讲座、自学、网络学习三者结合的培训模式较好.结论 建议医学院校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课程.建立机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专业学历、职称,稳定专业队伍,形成医院感染管理继续教育培训的常态机制.

    作者:李渠;张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循证思维指导的手术室护理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 对比手术室传统教学与循证思维指导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实习的74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观察组采用循证思维指导的护理教学方法,对比两组护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水平、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生护理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思维指导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方法,可促进护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作者:陈幼琼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患风寒感冒患儿8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以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观察组以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后咳嗽、咳痰、咽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咳嗽、咳痰、咽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仅对照组1例发生轻微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结论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风寒感冒效果明显,可促使患儿临床症状尽早缓解,有助于减轻患儿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谷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卵泡发育及辅助生殖促排卵中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卵泡发育及辅助生殖促排卵中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促排卵的94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卵泡刺激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促黄体生成素,对比两组患者血清指标及卵泡发育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获卵数、成熟卵子数、优质胚胎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妊娠率、种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泡发育及辅助生殖促排卵中,促黄体生成素可有效促进卵泡的发育,提高临床妊娠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姜玉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碳酸酐酶Ⅸ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碳酸酐酶Ⅸ属于跨膜蛋白酶,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核,CAⅨ基因是乏氧诱导因子-1(HIF-1)的下游靶基因,乏氧条件能诱导其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敏感性及患者预后相关.近年来CAⅨ已成为一个肿瘤潜在的靶向治疗热点,本文就CAⅨ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江立基;李先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子宫切除术中分别运用常规开腹式切除以及腹腔镜式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65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另选取65例行传统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作为常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施手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镇痛方面,实验观察组人数明显少于常规对照组,并且创口均为甲级愈合,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液化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手术具有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对腹腔内环境的影响小、术后恢复速度快且无明显瘢痕等显著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医院控制感染及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15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数据和各科分布情况.结果 在分离出的15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重症监护病房(PICU)多,为48株(31.17%),其中以痰液分离多,为116株(75.32%),多重耐药菌分离率为7.14%,耐碳青霉烯类菌分离率为2.66%.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极易对抗菌药产生耐药,应加强医院耐药菌株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作者:李淑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益气补血法联合小剂量铁剂治疗对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益气补血法联合小剂量铁剂治疗对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122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1例,对照组实施小剂量的铁剂治疗,研究组实施益气补血法与小剂量铁剂联合治疗,分析两组铁代谢有关指标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SI(血清铁)及SF(铁蛋白)水平比对照组高,TIBC(总铁结合力)比对照组更低,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益气补血法联合小剂量铁剂治疗对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武金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Hcy、BNP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Hcy和BNP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尿蛋白排泄率分为A组(n=20,正常蛋白尿组)、B组(n=20,微量蛋白尿组)、C组(n=20,临床蛋白尿组),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四组血浆Hcy、BNP及Cys-C、UmALB、Scr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UmALB无论被定性为阴性或阳性,A、B、C三组的Hcy、BNP、Cys-C、S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mALB被定性为阳性时,B组、C组的Hcy、BNP、Cys-C、Scr高于A组,组间比较,C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和BNP与UmALB均存在密切关系,二者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损害程度进行推断,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朱津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2012~2016年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死因分析

    目的 通过对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2016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统计,为医院专科建设与管理及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疾病分类以ICD-10为标准,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前十位死亡疾病分类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28.59%)、恶性肿瘤(17.92%)、肺部感染(8.37%)、颅脑损伤(4.45%);肺部感染死亡平均年龄大81岁,颅脑损伤死亡平均年龄小62岁.结论 针对多种病因,该院应积极创新新型诊疗模式及重视患者心肺康复,为患者建立健全健康管理系统并积极参与院内院外宣教工作,以期提升全民整体健康水平.

    作者:张榕榕;陈亚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2014~2016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2014年~2016年所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用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依照CLSI制定的新判断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3年间共检出10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痰标本,占83.49%,ICU病区检出高,占36.70%;其次为急诊科、血液科和神经外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分别为88.99%和79.82%;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他啶,为74.31%.结论 我院2014年~2016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集中在ICU,其次为血液科和神经外科,以呼吸道感染居多.药敏结果显示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好,替卡西林/棒酸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

    作者:尹利娟;杨振华;杨乐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经股和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观察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不同介入途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置入支架情况、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穿刺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所置入支架的直径、长度、所需对比剂用量以及置管成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更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张挺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的影响观察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ESS)、巴氏指数(BI)和躯体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ESS、BI和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急性脑血管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常规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彭晓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低钠血症及血钠波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低钠血症与血钠波动的特点,分析低钠血症与钠波动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8月收治的189例aSAH病例,根据血钠波动大值,分为<6 mmol/L,6~12 mmol/L,>12 mmol/L三组,以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钠波动与患者预后的联系.结果 mRS≥4组的患者发病后入院时间间隔短于mRS≤1组,mRS≥4组的患者鞍上池出血区域CT值均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预后差,Fisher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较Ⅰ~Ⅱ级的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位置在后循环的患者比颈内动脉段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与不良的神经功能预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钠波动6~12 mmol/L组中,mRS≤1者26例(31.71%),2≤mRS≤3者25例(30.49%),mRS≥4者31例(37.80%);>12mmol/L组中mRS≤1者1例(6.67%),2≤mRS≤3者2例(13.33%),mRS≥4者12例(80.00%).病程中血钠波动6~12 mmol/L及>12 mmol/L组,较<6 mmol/L组患者mRS评分更高,预后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AH患者中,血钠的波动,而非低血钠本身,与不良神经功能预后有统计学关联,这与现行的理念存在冲突,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作者:石油;朱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解脲脲原体感染研究进展

    解脲脲原体属于支原体科中的脲原体属,与男女性生殖道炎症、HIV感染、不孕不育、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疾病等有关.该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就解脲脲原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进行阐述.

    作者:杨英杰;谈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aspase-3在不同分期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Caspase-3在不同临床分期的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bision法检测20例静止期翼状胬肉、20例活动期翼状胬肉、10例正常结膜中上皮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 Caspase-3在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为低表达,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止期和活动期翼状胬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pase-3在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为低表达,提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可能和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异常有关.

    作者:唐彦慧;彭子春;唐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及肝酶谱的检测

    目的 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及后每2d进行D-二聚体检测,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心肌酶谱、肝酶谱检测,至恢复期患者出院,记录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2231.4±158.6)μg/L、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1520.5±106.7)μg/L,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321.9±35.3)μg/L相比,发热期、 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期AST(183.1±67.1)U/L与发热期AST(372.9±90.0)U/L、恢复期AST(95.8±34.3)U/L对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AST水平(259.8±65.8)U/L低于危重型AST水平(428.6±1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LDH(305.4±132.0)U/L、CK(284.4±118.0)U/L、CK-MB(96.5±18.8)U/L与危重型LDH(3902.3±187.4)U/L、CK(799.8±437.3)U/L、CK-MB(206.1±51.4)U/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型ALT(96.66±42.16)、AST(156.1±37.1)与危重型ALT(372.9±61.6)、AST(651.8±34.3)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早期便出现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D-二聚体、心肌酶谱升高越明显,但肝酶谱的改变有一定的滞后性,早期检测D-二聚体、CK水平可以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D-二聚体、CK水平下降预示病情好转,可以指导预后.

    作者:孙朝霞;曹显刚;赵利;倪秀莹;吴翠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