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20q-)是恶性血液病中仅次于Ph染色体的第二个常见的结构异常.它主要和髓系疾病相关.该异常系中间缺失,各例缺失区的大小不一致,其共同缺失区位于20q11.2-20q13.1.骨髓增殖性疾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关键缺失区分别定位于约2.7Mb和2.6Mb的区域,二者重叠区约1.7Mb大小,已初步确定了一些有关候选基因.基因的缺失/失活可能在该类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少见的20q-的特殊类型如20q-重复、双着丝粒20q-和等臂20q-.涉及20q的隐匿易位,易于误认为20q-,诊断时需注意鉴别.
作者:李天宇;薛永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前制备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小鼠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用CML细胞种植免疫缺陷鼠(SCID或NOD/SCID);②用表达P210bcr/abl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细胞并移植入正常鼠体内;③构建bcr/abl转基因鼠.所有这些CML动物模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CML致病机理的认识.本文就目前人CML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姜扬文;季明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采用现代治疗方案已使80%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达到长期无病生存,即治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预防治疗是小儿ALL治疗的组成部分.小儿ALL确诊时只有3%病人伴CNS浸润,如果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整个疾病过程中CNSL发生率达到50%~70%.采用防治措施以后CNSL发生率可降至5%以下.本文就CNSL诊断及治疗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作者:卢新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孕妇外周血浆(血清)中存在胎儿游离DNA,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综述近年来孕妇外周血中胎儿DNA检测方法的发展,以及在新生儿溶血病和其他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何吉;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目前仍是白血病治疗上的难点.CAG方案在治疗难治性AML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方案的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至今有两种观点:CAG方案通过诱导原始细胞凋亡治疗AML;CAG方案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已有学者在CAG治疗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出凋亡细胞,且凋亡细胞数量与治疗效果相关.
作者:季丽莉;王伟光;徐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外伤性输血的历史回顾人类因失血而第一次输注血液替代品是在16~17世纪,那时是直接将动物的血液输注给人体.
作者:吴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CD33在90%以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及早期髓细胞表达,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理想靶点.目前已用于临床试验的主要有未修饰的HuM195和与同位素偶联的HuM195以及药物偶联的Gemtuzumab Ozogamicin (GO、CMA-676、Mylotarg),其中以Mylotarg具有应用前景.本文着重对Mylotarg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贾新颜;许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PUMA是新近发现的p53的靶基因,属于bcl-2家族的BH-3亚家族成员,其蛋白产物定位于细胞的线粒体上,参与p53依赖和非依赖途径的促凋亡过程.由于在放化疗、许多病理性凋亡和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示PUMA有可能成为人类肿瘤和其他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刁世勇;王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以其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形式决定着转录因子E2F的活性,在细胞周期调控中处于中心环节,从而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并且Rb基因作为第一个被克隆成功的抑癌基因,在包括血液系统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发现有pRb表达的异常.这种异常表达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决定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立松;李稻 刊期: 2005年第02期
Pax5基因在人类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中存在染色体易位、基因重排、异常高频突变、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等形式的异常表达.了解Pax5基因在B-NHL、MM、B-ALL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情况对于认识血液恶性肿瘤的致病机制以及研究Pax5在诊断分期和治疗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袁向亮;沈立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