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丽;李旭英;林荷梅
目的为减少病人腹腔穿刺的痛苦,减少腹腔化疗的并发症,更好地为腹部肿瘤病人灌注腹腔化疗.方法我院对130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灌注腹腔化疗.结果 13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无1例出现并发症,有6例患者出现输注不畅,经调整体位及静脉留针的位置后好转.结论此法操作简便、安全,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更有助于腹腔化疗的灌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艳华;梁晓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它通过溶解细胞外基质向外侵袭和转移,在此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a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就口腔鳞癌侵袭转移过程中MMPs和TIMPs的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刘流;温玉明;李龙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35例肝癌病人接受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术后观察病人临床症状、AFP浓度、肝功变化,B超、CT观察肝癌大小及血流情况.结果肿瘤治疗3月后完全消失7例,部分消失、液化及明显缩小26例,无明显变化2例.20例血清AFP大于500ug/L,治疗后4周明显下降19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冷循环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肝癌治疗手段.
作者:马龙安;李纯义;张洁;王颖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一点癌指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为癌,而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节段性连续切片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能再发现癌组织,通常认为这是微小胃癌的特殊和罕见表现[1].现报导1例一点癌.
作者:赵博元;李安兴;任顶会;李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乳腺癌能够跳过低水平(levelⅠ)的淋巴结而直接转移到高水平的淋巴结(levelⅡ、Ⅲ)的现象已经被认识许多年了,称之为跳跃式转移.腋窝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发生率大约在5.5%~19.2%之间.认识发生跳跃式转移的重要性在于这类患者如果未行完全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将会被错误分期,将不能接受到恰当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腋窝复发的危险性.由于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途径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乳腺癌外科手术淋巴结清除的范围,所以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模式要有一个清晰、完整、准确的认识.随着前哨淋巴结研究的深入开展,跳过前哨淋巴结的转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认清跳跃式转移的发生规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为哨位淋巴结切检取代全腋窝淋巴结切除在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作者:惠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白花蛇舌草联合化疗药物腹腔内灌注对恶性腹水的疗效.方法采用腹腔穿刺灌注白花蛇舌草、顺铂与单用顺铂疗效对照.结果白花蛇舌草+顺铂组40例,有效率60%,化疗组顺铂41.7%(P<0.05).结论腹腔灌注白花蛇舌草+化疗药物,疗效明显优于腹腔单纯灌注化疗药物,白花蛇舌草腹腔内灌注不失为治疗恶性腹水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罗丽莹;张涵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胃癌手术切缘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对10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上、下两端切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检测p53、Ki67,对比分析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距切缘长度的关系.结果病理组织学观察100例中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分化较好)43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分化较差)57例.切缘有癌残留的19例(上切缘14例,下切缘4例,1例两端切缘均有癌残留),2例管状腺癌,17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切缘无癌残留81例,加前19例中无癌残留切缘共计切缘180个(上切缘85个,下切缘95个),分化较好组切缘84个,分化较差组切缘96个.无癌残留切缘中有p53阳性表达的18个,Ki67阳性表达44个,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组切缘长度<2.5cm组表达显著.结论胃癌手术切缘癌残留与切缘长短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胃癌切缘做p53、Ki67检测,对观测胃癌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伟;娄桂贤;武鹏安;闫艳;吕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用SEPSA交叉配型的方法给既往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悬液.结果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后,1hCCI、24hCCI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用SEPSA交叉配型方法选出血型配合的血小板输注,可逆转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作者:兰光辉;海淑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I.N.S.(静脉输液护理协会)终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使所有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在静脉治疗与花费得到有效的保证.为了合理利用静脉、减少肿瘤病人在化学药物治疗中皮肤及血管伤害和院内交叉感染、保护环境、避免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我们利用PICC(中心静脉导管)静脉置管进行化疗避免了药物对静脉及皮肤的损伤,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和护理的满意度.并针对出现的导管阻塞、皮肤炎性反应、导管脱出、感染等现象采取了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亚丽;李旭英;林荷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耳后皮瓣在眼睑恶性肿瘤切除后所致眼睑及周围组织缺损一期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8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后所致眼睑及周围组织缺损,用带血管蒂耳后皮瓣一期修复(缺损大小25mm×25mm~65mm×60mm).结果 1例皮瓣表皮坏死.所有病例均取得较好外观,均保存视力.1例失访,7例获得随访.1例死于局部复发.结论耳后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供瓣区隐蔽,厚薄适中,操作方便等优点,术后形态恢复较满意,是修复眼睑大面积缺损的一个理想选择.
作者:周晓;李赞;喻建军;黄文孝;戴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结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对30例胰腺癌先行动脉灌注化疗,2周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每次5~6Gy,共7~8次.结果有效率(CR+PR)为70%,1、2年生存率分别为73.3%、36.7%.结论动脉灌注化疗结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对胰腺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贾锋;马龙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c-myc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垂体腺瘤的MVD、c-myc表达情况;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MVD与c-myc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为6.78± 1.67;非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为3.72± 1.02;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各型垂体腺瘤中c-myc均有表达,总阳性率为37.9%;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阳性率为55.56%,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阳性率为22.58%.差异有显著性(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c-myc高表达.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myc表达强度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554,P<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MVD增高、c-myc高表达,是反映垂体瘤侵袭能力及预后的有用指标.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与c-myc表达强度密切相关,提示c-myc表达强度与垂体腺瘤MVD在判定垂体腺瘤侵袭性方面有意义.
作者:姬传林;孙炜;秦艳平;罗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特性,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及时进行有效化学治疗极为重要,但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副作用多,易引起多数患者恐惧,导致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我们从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对20例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进行观察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梅;杨有文;牛昌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252例腋下小切口剖胸进行肺及纵隔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切口小,隐蔽、美观,又能达到理想的手术显露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2例腋下小切口剖胸手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取腋下长5cm~15cm的直切口,不切断胸背部肌群,肋骨上缘剥离骨膜,肋床进胸,不切肋骨开胸器牵开肋间,取得手术野显露.肺门较深及纵隔手术时,可行单侧健肺通气,并稍加膨肺,这样术侧肺萎陷纵隔向切口方向移位,便于手术操作.结果采用腋下小切口完成肺大疱切除,胸膜及肺活检,胸膜粘接术,肺楔形、肺叶、全肺切除,以及纵隔肿瘤切除252例,效果满意.结论腋下小切口剖胸创伤小,不切除肋骨,不切断胸背主要肌肉,开胸及关胸速度快捷,不损伤肋间神经,术后痛苦小、恢复快、切口隐蔽,患者容易接受,该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
作者:权宽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肾胚瘤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科实体肿瘤,该肿瘤的发生与抑癌基因WT1密切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法将WT1cDNA导入G401细胞,研究WT1基因对G401细胞生长凋亡及致瘤性的作用.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检测WT1基因在肾胚瘤中的表达、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检测G401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且对G401的致瘤性进行分析,探讨WT1基因在肾胚瘤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WT1 cDNA可诱导G401细胞凋亡,并且使其致瘤性有所降低.结论该结果为确定WT1在肾胚瘤病因方面的作用、为肾胚瘤的基因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胡兰;姜又红;舒红;魏雷震;任常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化疗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国产长春瑞宾(盖诺)作为一代半合成的长春碱类抗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癌作用.我院自2000~2003年用NA方案治疗晚期转移复发性乳腺癌1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耿熠;张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后颈部伤口血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至2002年间的甲状腺手术病例共3031例中发生术后颈部伤口血肿的病例并文献复习.结果 3031个病例中共有10例发生术后颈部伤口血肿,均再次行手术处理伤口血肿,其中1例行气管切开术,1例死亡,9例治愈.结论临床上对该并发症应有足够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降低甲状腺术后颈部伤口血肿导致死亡的关键.及时果断的外科手术处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张辉民;黄文涛;马日新;伍国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碘125(125I)新型粒子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中晚期原发性实体瘤、局限性转移癌,并经放疗、化疗和其它治疗难以控制的病人.配合应用TPS、B超及CT,经皮穿刺永久植入125I粒子进行近距离放疗.植入粒子后经CT检查布粒情况,每2-4周采用胸片、CT及体表肿瘤测量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粒子分布满意率88.0%(22/25);近期总有效率84.0%(21/25);其中CR 28.0%(7/25);PR 56.0%(14/25);NR 16.0%(4/25).出现轻度并发症4例(16.0%).结论此技术简便易行,适应征广,安全有效,无污染易防护,为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增添了新手段.
作者:付改发;雷光焰;赵竹莲;赵学武;许建秦;白新宽;宋养荣;付民;刘军良;张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治疗方式.方法分析81例病例资料,采用治疗方法为手术(S)、手术加放疗(S+R)、手术加化疗(S+C)、单纯放疗(R)、放化疗(R+C).结果 (S)11例,(S+R)18例,(S+C)5例,(R)19例,(R+C)28例.手术包括单侧颈清30例,双侧颈清2例,局部切除2例.放射治疗剂量为40Gy~75Gy.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59.26%.中上颈部转移者5年生存率65.7%,其中转移性低分化癌的治疗方式为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转移性鳞癌则以手术为主;转移性腺癌以手术为主,其中的乳头状腺癌采用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式,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71.43%、62.5%.锁骨上区转移癌以化疗及放疗为主,5年生存率为28.57%.转移灶的部位、N分期、综合治疗及放疗范围影响5年生存率.结论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和病理类型决定.
作者:王朝晖;樊晋川;陈建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双灵固本散是由灵芝子实体提取精粉与灵芝孢子粉配伍合成,是一种抗肿瘤理想中成药,符合WTO提出的放化疗保护剂条例.由于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应用范围广,疗效高,近60%的恶性肿瘤病人接受放射治疗.但是如何在放疗中增强放射治疗的靶性及减少放疗损伤是放疗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232例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患者联用双灵固本散疗效进行总结.
作者:任武生;王圣忠;陈金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