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佩;崔兆勋;王亚芳;庞海林;聂娜;张贺龙;刘理礼
目的:探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晚期结肠癌在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2例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综合治疗相同,实验组使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而对照组未使用,观测两组患者血清IL-35、miRNA-936、腹围变化、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IL-35、miRNA-936变化、腹围变化在治疗后48h、72h、96h及120h以及两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腹围变化在24h时以及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可促进晚期结肠癌患者肠鸣音恢复及排气排便,减轻腹胀,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项涛;雷慧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腹腔镜外科治疗及患者预后。方法: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外科2009年10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5例胃类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及预后。结果:35例患者腹腔镜手术均顺利,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胸腔积液2例,吻合口瘘1例,积极处理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符合胃类癌。结论:胃类癌具有生长缓慢、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临床表现不典型、预后相对其他消化道肿瘤较好的特点,腹腔镜下胃类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景化忠;李三党;韩晓鹏;李洪涛;朱万坤;刘宏斌 刊期: 2015年第13期
miRNA( 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微小RNA,其成熟体通过与靶mRNA 3ˊ端非编码区特异性结合,可在翻译和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有研究表明miRNA与细胞的发展、分化、凋亡和增殖有着密切的关系。miR-21(microRNA-21)作为miRNA的一个重要分子,在肿瘤的形成和耐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耐药肿瘤细胞中,miR-21通过下调靶基因PTEN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加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侵袭。本文就miR-21通过作于其靶基因PTEN与肿瘤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彭;刘利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DNMT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增殖和凋亡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膀胱癌组织标本80例和正常膀胱组织标本80例进行DNMT蛋白免疫组化分析。同时选择ABS-1膀胱癌细胞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空白组加入常规培养基,对照组转染50nmol/L的空载体,实验组转染50nmol/L DNMT1 siRNA载体,然后进行肿瘤的增殖与凋亡分析。收集细胞进行DNMT蛋白表达检测。结果:DNMT1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2.5%,在正常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对比差异明显( P<0.05)。转染后 DNMT1在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12±0.014、0.485±0.037和0.100±0.034,对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增殖性明显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与膀胱癌细胞中存在DNMT1蛋白过表达,抑制DNMT1蛋白表达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凋亡。
作者:王全玉;何炜;蔺强;李莉蕊;吴振启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青年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行手术治疗的24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以40岁为界限,分为青年组(年龄≤40岁)和非青年组(年龄>40岁)。结果:青年组中女性患者比例高达43.5%,明显高于非青年组13.1%(P<0.001);而吸烟患者所占比例在两组中分别为54.3%和61.1%,差异无显著性( P>0.05);青年组的误诊率达56.5%,而非青年组只有22.2%,差异显著( P<0.001);与非青年组相比,青年组 NSCLC 更常见于周围型(63% vs 48%,P<0.001),病理类型多为腺癌(58.7% vs 39.4%,P<0.05),组织学分级更差(P<0.001),分期更晚(P<0.05);而在手术治疗方式上,青年组实施根治性手术比例为71.7%,低于非青年组80.8%,但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青年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21.7%和10.8%,与非青年组(75.3%、25.3%和12.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青年NSCLC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误诊率高,周围型腺癌比例高,恶性程度较高,但因其体质好,耐受性好,使其在治疗及预后方面接近或相似于中老年NSCLC患者。
作者:吴光航;杨颖;任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检测口咽鳞癌中HPV16感染及P16表达率,并分析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60例口咽鳞癌组织中HPV16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95例口咽鳞癌组织P16的表达情况,分析HPV16与P16的相关性,总结上述两种蛋白在口咽癌中的临床意义。结果:口咽鳞癌组织中HPV16感染率为48.3%(29/60),P16阳性表达率为52.6%(50/95),60例标本中HPV16感染与 P16表达显著相关(P<0.001),用P16表达预测HPV16感染的正确率可达90%(54/60),跟国内外报道一致。P16阳性组相比P16阴性组,吸烟、饮酒、非嚼槟榔、T3+T4、有淋巴结转移、III-IV临床分期和高分化者所占比例更低,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随访率65.3%(62/95),62例口咽鳞癌病人中P16阳性组和P16阴性组的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4%对比40.0%(P=0.008)和63.0%对比25.7%(P=0.004)。总体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提示,P16阴性病人死亡风险是 P16阳性病人的2.12倍(HR 0.471,95%CI 0.201-1.103,P=0.083),无瘤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提示,P16阴性病人死亡风险是 P16阳性病人的2.36倍(HR 0.432,95%CI 0.201-0.891,P=0.024),P16与口咽癌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P16表达和HPV16表达存在紧密相关性,P16可以替代HPV16来预测预后,P16蛋白阳性口咽癌患者具有非吸烟、非饮酒、嚼槟榔和肿瘤分化程度低的趋势,检测P16表达对口咽癌病人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作者:崔湘凝;张欣;徐婧;黄东海;唐瑶云;田勇泉;范松青;刘俊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肿瘤血管内皮特异性靶向肽GX1在结肠癌与肺癌中的显像差异,探讨GX1在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构建荷人结肠癌、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99 Tcm 直接法制备99 Tcm -GX1,经尾静脉分别注入荷人结肠癌、肺癌小鼠体内,SPECT显像连续追踪24h,观察99 Tcm -GX1在结肠癌与肺癌中显像差异,计算机勾划肿瘤及心脏感兴趣区,比较两组T/NT比值差异。结果:99 Tcm 直接法标记GX1,所得标记率在90%以上,无需纯化,比活度大于200Ci/mmol,满足显像要求。结肠癌组荷瘤小鼠自8h起右后肢背侧肿瘤部位即可见放射性浓聚,并高于心血池本底,T/NT比值>1,18h显影清晰,随时间延长T/NT比值总体呈递增趋势;肺癌组荷瘤小鼠8h右后肢背侧肿瘤部位无明显显影,自12h起肿瘤部位开始出现放射性浓聚,并高于心血池本底,18h显影清晰,T/NT比值随时间延长亦呈递增趋势。比较两组T/NT比值,自8h至24h,结肠癌组比值持续高于肺癌组。结论:GX1可靶向到结肠癌与肺癌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并具有肿瘤标志物的影像学特征,与肺癌相比,GX1在结肠癌成像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高的体内肿瘤组织滞留率和更高的T/NT比率。结合早期胃癌中研究结果,GX1在胃肠道肿瘤早期时相探测方面较肺癌具有更多优势。
作者:惠晓丽;刘惊涛;刘洋;殷继鹏;方如塘;李明;吴开春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手术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ALA-PDT)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30例,按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患者于术前开始进行ALA-PDT治疗,每周1次,共3-7次,然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取手术切除,随访16-25个月。比较两组治疗一期愈合率、有效率,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15/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1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一期愈合率、不良反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术联合ALA-PDT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具有有效、安全等优点。
作者:朴冰;何伟;孙文兰;崔英;王丽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手术治疗的653例胃癌患者资料,比较青年胃癌患者与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两组相比,青年组胃癌患者以女性多见,易累及全胃,Borrmann Ⅲ、Ⅳ型和印戒细胞癌的比例更高,分化程度更低,浸润程度更深,易出现腹痛,具有遗传因素( 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9.1%和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NM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影响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性为主,与遗传关系密切,易误诊漏诊,确诊时多为进展期,故应注重其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及相关治疗是提高其预后的关键。
作者:叶春;吴国强;李瑾;蒋会勇;张成;张雪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2(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induced Protein -8-like2,TN-FAIP8L2,TIPE2),是近发现的一种新型免疫负调控分子,优先表达在正常小鼠的髓系和淋巴系细胞,而在人体分布更加广泛。TIPE2可以调控T细胞受体( TCR)和TOLL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TLR)的信号转导,从而对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进行免疫负调控,以便维持免疫自稳;TIPE2还可以通过直接结合casPase-8后,抑制激活蛋白( activator Protein,AP)-1和核因子( nuclear factor,NF)-κB的活化等途径发挥其促细胞凋亡作用。现研究已证实 TIPE2的表达异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等多种疾病有关。本文总结了TIPE2基因定位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TIPE2异常表达和疾病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作者:李志;焦治兴;齐忠权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比较Gemox、DICE及ICE三种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录2008年-2012年期间我院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6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Gemox组(17例)、DICE组(26例)、ICE组(22例)。观察每组的OR、PFS、OS率(2年)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Gemox组、DICE组、ICE组OR率分别为47.06%、61.54%和45.45%,有显著差异( P<0.05),三组PFS分别为(12.82±3.74)、(18.35±3.19)和(15.81±2.11)个月,OS 率(2年)分别为23.53%、46%、9.09%,P值分别为0.07和0.21,无明显差别。三组主要的不良反为血液学毒性、感染、肝功异常、末梢神经炎、胃炎、心肌酶升高,其中肝功异常、末梢神经炎、心肌酶升高三组无明显差别,P>0.05,但血液学毒性、感染的发生率均ICE组高,而胃炎的发生率DICE高,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在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三组治疗方案PFS、2年OS率无明显差别,但OR率DICE方案高,ICE方案低。三组间主要不良反应肝功异常、末梢神经炎、心肌酶反应无差别;血液学毒性、感染发生率ICE组高;胃炎DICE组高。DICE方案与ICE方案及Gemox方案比较具有OR率高而感染、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的特点,虽然胃炎发生率高,但均可以耐受。
作者:姜莉;田浴阳;贾垂明;陈雪;赵丽娜;刘志强;刘爱春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结果:常规超声误漏诊8例,3例误诊为胆泥,2例误诊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2例误诊为胆囊息肉,1例胆囊癌伴肝转移仅诊断为肝占位。超声造影误诊1例胆囊腺瘤局灶性癌变为胆囊腺瘤。与常规超声比较超声造影对胆囊癌诊断的符合率从72.4%上升到96.6%。结论: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可提高早期胆囊癌的检出率,对胆囊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伟;司芩;夏炳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检测胰腺导管腺癌中NDRG1及MMP-7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二者在胰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胰腺导管腺癌标本86例,胰腺导管腺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86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DRG1和MMP-7蛋白的表达情况,检测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统计学相关性。结果:NDRG1和MMP-7表达于胰腺导管腺癌导管内皮细胞膜及细胞质,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934±0.0327及0.1876±0.0249,在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NDRG1、MMP-7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323±0.0243及0.1156±0.029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NDRG1高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 P<0.05;P<0.01;P<0.05)。MMP-7高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 P均<0.05)。SPearman rank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DRG1及MMP-7呈统计学正相关性( r=0.267,P<0.05)。结论:NDRG1和MMP-7蛋白表达增高与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NDRG1和MMP-7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胰腺癌预后判断及治疗的靶向候选基因。
作者:张小薄;高峰;谭晓冬;周磊;王怀涛;任宇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对比外阴癌局部扩大切除+个体化外阴缺损修复术与传统外阴广泛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研究外阴癌外科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自1997年6月至2012年6月共行外阴癌根治性手术35例,其中25例行标准外阴广泛切除术创面直接缝合(对照组),10例行外阴癌扩大局部切除+个体化Ⅰ期修复(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术后外阴外形和功能状态及无复发生存率。结果:研究组皮瓣均完全存活。1例菱形皮瓣出现切口部分哆开,经保守治疗后20天愈合。对照组切口延迟愈合21例,占84%。研究组术后外阴形态和质地、排尿、性生活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研究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6%和80.0%,无统计学差异,P=0.476。结论:相对于传统外阴广泛切除,外阴局部扩大切除+个体化修复能降低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率,改善外阴形态和功能,而不降低肿瘤控制率,是值得推荐的外阴癌治疗模式。
作者:李燕;彭汉伟;关明飞;朱安娜;黄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和妊娠结局,总结预防感染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75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5例妊娠合并瘤样病变患者为对照组。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上比较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妊娠结局,观察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妊娠合并卵巢肿瘤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症状则以恶心呕吐、腹痛等为主。和瘤样病变比较,其肿瘤直径增大明显,肿瘤血流阻力指数下降,孕期肿块均较瘤样病变明显。观察组CA125增高46例,平均值为(31.53±14.73)U/ml,对照组 CA125增高41例,平均值为(29.27±12.23)U/ml,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 P>0.05)。两组患者CA199、CEA、AFP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正常范围内。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妊娠结局以足月产为主,占全部的74.67%,早产和流产占全部的25.33%。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妊娠结局,<12周以流产为主,12-28周以早产和流产较多,>28周-足月则以足月产为主。感染发生率为4%。结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通常无临床症状,超声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早期干预对妊娠结局至关重要。
作者:杨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CT、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征象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主胰管型5例,混合型1例。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呈分叶状囊性表现,其中4例显示壁结节。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MRI扫描:胰腺导管不规则扩张,T1 WI扩张胰管呈均匀低信号,2例扩张囊壁上见结节样隆起呈等信号。T2 WI扩张胰管呈高信号,壁结节显示不清。压脂T1 WI扫描肿瘤结节显示清楚。增强扫描肿瘤结节中度强化。结论:CT、MRI对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陆永文;谢乐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0.2(29-70)岁,多发生于胸腔、腹腔,其中1例为恶性SFT。镜下肿瘤细胞多为梭形细胞,少细胞区和多细胞区相间,两者间隔以瘢痕样透明变性粗胶原纤,可见分枝状的血管外皮瘤样区。免疫表型:梭形细胞Vimentin、CD34和CD99弥漫强阳性,不同程度表达Bcl-2、SMA、EMA、Desmin、S-100。结论:SFT属于中间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复发或转移。少数SFT虽然具有实体富于细胞纤维肉瘤样模式,但其生物学行为仍然相对良性。一些组织学良性的SFT在术后10年也可复发和转移,“去分化SFT”预后差。
作者:马丽梅;曾林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人附睾蛋白4( HE4)是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本文从HE4的结构、表达、功能在妇科肿瘤应用,包括其对卵巢癌早期诊断,监测,预后及复发,进行综述,同时对其在肺癌肾纤维化,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亦进行了综述。后对目前检测HE4的两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比较。
作者:黄津;杨宏伟;王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STAT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转录因子,是多条致癌信号转导通路的汇集点。在各种细胞外信号作用下STAT3在多种肿瘤中呈异常激活,通过修饰靶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研究中针对STAT3通路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闫晶晶;崔玉兰;尚秀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microRNA-130a(miR-130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功能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收集5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肺组织,采用 RT-PCR方法检测miR-130a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采用体外转染法将miR-130a抑制剂瞬时转染到A549细胞后,应用real-time PCR检测A549细胞中miR-130a的表达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转染后的增殖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Smad4的表达变化。结果:肺癌组织中miR-130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 P<0.05);miR-130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 P<0.05)。与对照组比较,A549细胞转染miR-130a抑制剂后miR-130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130a抑制剂后,肺癌细胞中Smad4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miR-130a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部分通过下调Smad4的表达来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作者:张海涛;王翠翠;任凌燕;桂伟伟;冯慧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