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染IL-18基因的大鼠胶质瘤细胞疫苗9L/IL-18对胶质瘤大鼠中TGF-β和Fgf2水平的影响

程天军;宋杨英

关键词:IL-18, 胶质瘤, 抗肿瘤, 血管生成
摘要:目的:观察转染 IL -18基因的大鼠胶质瘤细胞疫苗9L/IL -18对胶质瘤大鼠血清 TGF -β和肿瘤组织中 Fgf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 F344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种9L/IL -18、9L/LXSN 和9L 细胞。ELISA 法检测大鼠血清中 TGF -β水平,RT -PCR 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 Fgf2 mRNA 的表达。结果:接种9L/IL -18细胞大鼠的外周血中 TGF -β的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组织中Fgf2 mRNA 的表达均低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IL -18通过降低 TGF -β和Fgf2的水平,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部上中段食管癌术后不均一靶区照射物理指标及临床反应观察

    目的:总结胸部上中段食管癌术后不均一靶区照射的物理指标和近期放疗反应。方法:采用 CMS治疗计划系统,对20例胸部上中段食管癌术后病理为 T3/T4期和/或淋巴结阳性的患者,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设定不同的淋巴引流区,对高危区给予63Gy/30次、中危区60Gy/30次、低危区54Gy/30次照射,设定临床公认的组织安全目标函数,研究该计划的可行性和近期反应。结果:Ⅰ、Ⅱ级放射性气管炎发生率为30%,Ⅰ、Ⅱ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40%,Ⅲ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5%,Ⅰ、Ⅱ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70%,Ⅰ、Ⅱ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0%,Ⅰ、Ⅱ级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10%,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0%。肺 V20在15.1~24.5Gy 之间,均低于27Gy 目标值;胃 V40在10.1~19.9Gy 之间,远低于40Gy 目标值;脊髓在42~44Gy之间,低于45Gy 目标值;PTV1、PTV2、PTV3适形指数在0.919~0.966之间,适形指数良好。结论:在提高高危区、中危区剂量的情况下,调强治疗患者可耐受。不均一靶区调强照射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预防性照射近期反应可耐受。是否提高远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周锡垒;于长华;潘鹏;韩济华;朱卫国;李涛;陶光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 MMP -2及 MMP -9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水平,探讨这些活性物质在 AL 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诊 AL 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其血清 MMP -2及 MMP -9水平并对结果比较分析,并对 AL 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结果:AL 组初诊时血清 MMP -2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AL 组初诊时血清 MMP -9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AL 髓外浸润患者组 MMP -2与 MMP -9水平明显高于无髓外浸润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清 MMP -2及 MMP -9含量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复发组患者血清 MMP -2及 MMP -9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PR)和未缓解(NR)]时,上述因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L 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 MMP -2及 MMP -9水平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P <0.05,r =0.618和 P <0.05,r =0.368)。结论:动态监测 AL 患者血清 MMP -2及 MMP -9水平,可作为白血病病情进展、疗效过程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王晓军;朱卫民;田培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iRNA 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 RNA(miRNA)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非编码 RNA,在动植物及病毒中广泛存在。miRNA 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并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许多 miRNA 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子宫内膜癌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就 miR-NA 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唐开;崔玉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5例单发甲状腺肿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 SWE 技术。结果:所有结节经病理证实,61个结节为良性,124个为恶性。恶性结节超声表现常呈低或极低回声,伴多发细点状微钙化,纵横比大于1,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恶性结节的大弹性模量值(Emax )为(58.5±26.5)kPa,平均杨氏模量为(41.8±32.6)kPa。良性结节的大弹性模量值(Emax )为(38.5±15.7)kPa,平均杨氏模量为(29.5±17.7)kPa,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弹性模量值(Emax )为55.4kPa、平均弹性模量值(Emean )为45.6kPa、可疑结节与周围正常腺体弹性模量值之比(ER)为1.5,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论:基于超声二维表现,综合 SWE 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翠;张艳华;程文;邵华;刘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ADx -ARMS 分析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采用 ADx -ARMS 法检测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基因突变率、突变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 NSCLC 标本共139例,其中包括手术切除样本83例、穿刺活检样本27例、胸腔积液样本18例及血液样本11例。所有样本均采用 ADx -ARMS法检测 EGFR 基因酪氨酸激酶编码区第19至21号外显子的突变。结果:在139例 NSCLC 标本中共检测出EGFR 基因突变53例,突变率为38.1%;第19至21号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43.4%(23/53)、0(0/53)和56.6%(30/53);年龄大于等于中位年龄(60岁)与小于中位年龄的患者 EGFR 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5.6%(26/73)和40.9%(27/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患者中 EGFR 基因突变率(49.0%,25/51)高于男性患者基因突变率(31.8%,28/88,P <0.05);腺癌中的基因突变率(41.8%,46/110)显著高于鳞癌(15.0%,3/20,P <0.01),而与未能分型的患者(37.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手术切除、穿刺活检、胸腔积液以及血液样本中 EGFR 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42.2%(35/83)、37.0%(10/27)、38.9%(7/18)和9.1%(1/11)。结论:ADx -ARMS 法是检测 NSCLC 中 EGFR 基因突变的快速有效方法,但不能检测未知突变类型。EGFR 基因的总突变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EGFR 基因突变在女性和腺癌中多见;EGFR 基因突变检出率与样本类型密切相关,对无法取得切除样本的患者,穿刺活检及胸腔积液样本是检测 EGFR 基因突变的有效样本。

    作者:楚慧丽;魏炎;毕经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青藤碱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肺癌 NCI -H460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青藤碱(sinomenine,SIN)对人肺癌 NCI -H460细胞株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噻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 AnnexinV /PI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TdT 酶介导的 dUTP 缺口末端标记(TUNNEL)方法观察细胞的凋亡,罗丹明123(Rhodamine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结果:SIN 对 NCI -H460细胞株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凋亡。Annex-inV /PI 双染检测细胞的凋亡可见随 SIN 浓度增加,细胞凋亡增加呈浓度依赖性。TUNNEL 阳性的凋亡细胞呈棕黄色,细胞核片段化改变。罗丹明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结果提示在 SIN 作用于 NCI -H460细胞48h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SIN 浓度越高,膜电位下降越显著。结论:SIN 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能诱导 NCI -H460细胞凋亡,SIN 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 NCI -H460细胞凋亡。

    作者:姜廷枢;李航;翟声平;毛琦善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内耳道受量评价

    目的:回顾性评价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双侧内耳道(internal auditory canal,IAC)的受量情况。方法:选择已完成调强放射治疗的13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病理诊断且均接受33次调强放疗。再由一名主治医师在原始的 CT 图像上勾画出双侧的内耳道,后通过 DVH 图对双侧的内耳道受量进行分析,包括双侧内耳道的大剂量(Dmax )、小剂量(Dmin )及平均剂量(Dmean )。结果:左侧内耳道的大剂量(Dmax )、小剂量(Dmin )及平均剂量(Dmean )的均值分别为5207.4cGy、4306.0cGy、4724.0cGy;右侧内耳道的大剂量(Dmax )、小剂量(Dmin )及平均剂量(Dmean )的均值分别为5737.9cGy、4581.7cGy、5261.9cGy。结论:晚期鼻咽癌的调强放疗中,在不牺牲肿瘤靶区的前提下建议进行内耳道勾画并限制其接受过高照射剂量。

    作者:蒋朝阳;张伶;潘兴国;咸婧;李小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IGF -1R 阻断剂抑制人肝癌细胞 MHCC97-H 增殖转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 IGF -1R 阻断剂在人肝癌细胞 MHCC97-H 增殖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株 MHCC97-H,预先给予 IGF -1R 阻断剂鬼臼苦素(picropodophyllin,PPP)10μmol/L 干预1h,然后给予 IGF-II 50ng/ml 作用48h,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噻唑兰(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情况,Brdu 法检测细胞增殖潜能,平板克隆实验观察并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Real -time PCR 及 Western blot 法观察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9、-2(MMP -9、MMP -2)mRNA 及蛋白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细胞增殖转移情况。结果:IGF -1R 阻断剂 PPP 可使 MHCC97-H 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IGF -1R 阻断剂 PPP 显著抑制 MH-CC97-H 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P <0.05);与对照组相比,IGF -II 组 MHCC97-H 细胞中 PC-NA、MMP -9及 MMP -2的 mRNA 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而与 IGF -II 组相比,IGF -1R 阻断剂PPP 可明显抑制 MHCC97-H 细胞中 PCNA、MMP -9及 MMP -2的 mRNA 和蛋白表达(P <0.05)。结论:IGF -1R 阻断剂通过抑制人肝癌细胞 MHCC97-H 生长增殖,下调 PCNA、MMP -9及 MMP -2的表达,发挥阻碍人肝癌细胞 MHCC97-H 增殖转移的功效。

    作者:姬媛媛;王志东;王宝太;杨正安;周晓荣;史敏;徐慧荔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转染IL-18基因的大鼠胶质瘤细胞疫苗9L/IL-18对胶质瘤大鼠中TGF-β和Fgf2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转染 IL -18基因的大鼠胶质瘤细胞疫苗9L/IL -18对胶质瘤大鼠血清 TGF -β和肿瘤组织中 Fgf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 F344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种9L/IL -18、9L/LXSN 和9L 细胞。ELISA 法检测大鼠血清中 TGF -β水平,RT -PCR 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 Fgf2 mRNA 的表达。结果:接种9L/IL -18细胞大鼠的外周血中 TGF -β的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组织中Fgf2 mRNA 的表达均低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IL -18通过降低 TGF -β和Fgf2的水平,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作者:程天军;宋杨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Beclin -1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自噬基因 Beclin -1在肿瘤形成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和舌鳞癌(OTSCC)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 Beclin -1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3例舌鳞癌组织中 Beclin -1蛋白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舌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降低的 Beclin -1表达水平与 OTSCC 组织低分化、淋巴结转移、cTNM分期和更差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降低的Beclin -1表达水平与舌鳞癌组织低分化、淋巴结转移、cTNM 分期和更差的预后相关,提示 Beclin -1在OTSCC 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

    作者:蒋玉娥;胡泽东;钟兆铭;陈雪;储红映;杨丽;孙传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收集陕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年龄≤35岁的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64例,随机抽取同期年龄>35岁的中老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6例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结果:青年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在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 Ki -67表达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分子分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青年乳腺癌肿瘤体积大,病理分期晚,Ki -67表达指数高,应重视其早期筛查与治疗,其高侵袭转移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虎霞;宋张骏;朱江;韩丕华;杨晓民;邓智平;李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盆腔肿瘤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剂量学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腹、盆腔肿瘤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后出现≥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与患者临床特征参数及小肠(small bowel,SB)剂量体积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3例接受 IMRT 的腹、盆腔肿瘤患者资料,应用 CTCAE 3.0评分标准对患者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进行评价分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参数及小肠受照的剂量体积参数(Dmax、Dmin、Dmean、D2cc、D5cc及小肠接受的 V5~60的绝对体积)与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 IMRT 后在急性观察期内,发生≥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13例,发生率为20.63%(13/63)。单因素分析发现小肠 V20~60、D2cc、D5cc 与≥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小肠的 V20、V55是≥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25和0.004)。V20=183cm3、V55=2cm3可看作小肠的放射耐受剂量,其对≥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预测的灵敏度均为0.846,特异度分别为0.800、0.960。结论:对于行 IMRT 治疗后的腹、盆腔肿瘤患者,小肠的 V20、V55是预测≥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有独特意义的影响因素。

    作者:要雪品;翟福山;李楠;包超恩;程延;刘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无法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姑息性治疗预后的生存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无法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姑息性治疗预后的相互关系,探讨姑息性治疗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2例无法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 Kaplan -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及生存曲线,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 Log -rank 进行统计学检验。经单因素分析对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带入 COX 多因素回归模型,计算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总体中位生存期为19.09个月,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2%、28%、13%;对经过严格筛选,评估原发病灶与肝内转移灶可以完整切除而肝外不可切除的转移灶未予以手术处理但生长局限,术中发现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仍可局部切除,且具备强烈手术意愿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实施姑息性手术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期、1年、2年累计生存率均显著优于非手术治疗者:27.00个月 vs 16.36个月,85% vs 79%,57% vs 0(P <0.001)。对于总体生存期而言,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的治疗方式、肝转移瘤生长位置、肝内转移灶数目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 <0.05);COX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手术治疗方式、肝内转移灶多发是对无法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姑息性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经过严格筛选,评估原发病灶与肝内转移灶可以完整切除而肝外不可切除的转移灶未予以手术处理但生长局限,术中发现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仍可局部切除且具备强烈手术意愿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其生存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

    作者:朱峰锋;司马辉;宋金超;朱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一线解救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吉西他滨1250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 快速静滴 d1、8;顺铂75mg/m2加入250ml 生理盐水静滴 d1,每个周期21天,至少2个周期。结果:37例患者均评价疗效。总有效率(ORR)为59.46%,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1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9例。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Ⅱ-Ⅲ度)和消化道反应(Ⅱ-Ⅲ度)。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疗效,且对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亦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方案。

    作者:梁兵;靳鹏;王俊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对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对放射性肺炎的影响。方法:117例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适形或者调强),同步行化疗,分组为吉西他滨组(吉西他滨+顺铂二者联合放疗)、紫杉醇组(紫杉醇+顺铂二者联合放疗)及其它化疗组(长春瑞滨、伊立替康、培美曲塞等其它化疗药物+顺铂联合放疗),肺部病灶分割剂量(200~220)cGy/次、5次/周,肺部病灶放疗总量DT(5600~6600)cGy。结果:三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RR)分别为86.7%、78.7%、81.5%(P =0.653);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7.3%、30.1%、18.3%,49.0%、33.3%、18.4%和39.2%、27.8%、16.5%(P =0.74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48.5%、30.3%,65.5%、43.3%、26.8%和70.3%、48.3%、31.6%(P=0.437);1、2、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8.0%、38.2%、21.0%,50.3%、35.3%、28.1%和56.0%、35.3%、29.6%(P =0.756);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0.0%、22.7%、18.5%(P =0.037)。结论:吉西他滨组能够明显增加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紫杉醇组也有较高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三组的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生存率相似。

    作者:陈云萍;李建成;张江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阑尾原发性腺癌晚期形成 Krukenberg 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阑尾原发性腺癌晚期形成 Krukenberg 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1例表现为 Krukenberg 瘤的阑尾原发性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阑尾原发性腺癌晚期转移形成Krukenberg 瘤的病例较为罕见,并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漏诊、误诊,术前或术中即明确诊断者极少见,绝大多数是通过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而终确诊。右半结肠切除术是阑尾原发性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后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结论:以 Krukenberg 瘤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在寻找原发癌灶时应考虑到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的可能。术中对阑尾的仔细探查是必要的,若发现阑尾形态异常改变除了及时行阑尾切除,术中还应对其进行冰冻病理检查以提高术中确诊率,指导手术治疗。

    作者:张弛远;王丹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肿瘤临床诊治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经门诊乳管镜诊治乳头溢液患者共1709人次,其中诊断为乳腺导管内肿瘤患者123例,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患者105人,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诊断、术后病检及治疗过程。结果:123例患者在乳管镜下见乳腺导管内肿瘤样病变,105人行病变导管及所属腺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检85例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确诊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3例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例确诊为乳腺囊肿等其他良性病变。结论:乳管镜可早期发现乳腺导管内肿瘤,是诊治及手术定位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邹裷;朱碧荣;李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介入动脉栓塞治疗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介入动脉栓塞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肝癌破裂出血病人采用急诊介入栓塞止血的方法。结果:本组38例均有效止血。1例由于严重休克肝动脉栓塞治疗后3天死于肝、肾衰竭。余均无复发出血及经肝动脉栓塞(TAE)后急性肝功能衰竭。其中6例在栓塞术后3~7天内成功施行肝肿瘤切除术,31例明胶海绵栓塞术后,根据病情多次行介入治疗,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和坏死。结论:TAE 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可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同时可为肝癌后续血管内治疗提供途经。

    作者:汪建成;梁彩云;邹晓媚;张威;余景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XCR4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侵袭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 CXCR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肾透明细胞癌和17例癌旁组织中 CXCR4的表达进行染色,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光密度值(OD)测定。结果:CXCR4在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光密度值分别为80133.4±28204.3和42605±24414.4,二者有显著差异(P <0.01)。CXCR4在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低分级组和高分级组中的光密度值分别为70937.86±25461.6和94583.54±26174.28,二者差异显著(P <0.01)。结论:CXCR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反应了癌细胞的恶性程度。

    作者:蒋遥;张红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32例脾脏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目的:总结临床病例,探讨脾脏肿瘤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32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远期生存进行分析。结果:32例脾脏肿瘤均行脾切除术(包括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均经术后病理证实。良、恶性肿瘤各占50%。脾脏多见的恶性肿瘤为淋巴瘤(25.00%)、血管肉瘤(15.63%);多见的良性肿瘤前三位为脾囊肿(18.75%)、血管瘤(15.63%)、淋巴管瘤(12.5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 影像学特点为脾脏均匀增大,或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结节。16例恶性肿瘤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95%CI:6.28~25.72)。结论: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重要依据。良性肿瘤手术效果佳,根治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振宇;金琳芳;石鑫;常树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