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再狭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郑江华;刘玉娟;时德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血管再狭窄
摘要:目的了解血管再狭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有关血管再狭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各种基因转移方法有一定的优点,亦有一定的缺点,但都不够理想.细胞毒素基因胸腺嘧啶核苷酸,抑癌基因突变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p27和p53,反义核酸c-myc和c-myb,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核因子κB,促进Gax和Fas配体表达等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再狭窄.结论构建一种更好的基因转移体系以及多基因、多环节的联合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告

    患者,男,31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6 d于外院治疗后转人我院.查体:右下腹可扪及一约4 cm×5 cm大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差,有触痛.血WBC 4.0×l09/L,N 0.70,L 0.28,E 0.02.B超检查提示右下腹炎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可能).

    作者:田茂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SU5416对大鼠胰腺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研究SU5416对大鼠胰腺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判定其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苯丙蒽直接置入大鼠胰腺,建立临床类似胰腺癌的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胰腺癌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SU5416制剂(SU5416组)和5-FU+SU5416联合用药(联合组),隔日1次,连续12周,于13周后处死大鼠,剖腹测量其肿瘤的MVD.结果对照组、5-FU组、SU5416组和联合组肿瘤MVD分别为(12.3±3.2)%、(11.4±3.8)%、(2.1±1.5)%和(1.8±1.1)%;联合组及SU5416组肿瘤MVD明显低于5-FU组和对照组(P<0.05),但5-FU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U5416能有效降低大鼠胰腺癌模型中的肿瘤MVD,且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兆春;侍立志;陈紫平;邹桂华;所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生长抑素Ⅱ型受体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生长抑素Ⅱ型受体(SSTR2)mRNA在大肠癌标本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对36例大肠癌患者于术后立即取其手术切除之正常大肠粘膜(距肿瘤10 cm以上)、癌旁粘膜(距肿瘤2 cm以内)、肿瘤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标本共135份,采用RT-PCR法检测其SSTR2 mRNA的表达,并比较不同组织之间SSTR2 mRNA表达阳性率的差别.结果正常大肠粘膜、癌旁粘膜、肿瘤组织以及无肿瘤转移的肠系膜淋巴结和有肿瘤转移的肠系膜淋巴结的SSTR2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6%(23/34)、75.0%(24/32)、91.4%(32/35)、93.8%(15/16)和81.8%(9/11).肿瘤组织中SSTR2 mRNA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大肠粘膜明显增高(χ2=6.37,P<0.05),但其表达阳性率在不同性别、血清CEA水平、肿瘤大小、部位、组织学分级以及不同肿瘤分期的患者中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STR2 mRNA的表达在大肠癌组织中明显增高,其表达与否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病理分期无关.

    作者:李小毅;唐伟松;陈原稼;陈元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空肠多发性憩室并肠石性肠梗阻1例报告

    患者,男,67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 d入院.查体:T 36.2℃,P 84次/分,R 20次/分,BP 13/8kPa,急性痛苦病容,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扪及包块,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

    作者:王宏;王维礼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胃癌及胃良性病变中VEGFR-3的表达,并以此来计数淋巴管密度.结果淋巴管密度胃癌组为(5.800 0±2.318 9)个/×200,胃良性病变组为(2.380 0±0.462 9)个/×200(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为(6.948 3±1.583 1)个/×200,无淋巴结转移者为(2.772 7±0.428 9)个/×200(P=0.000);低分化组为(7.681 8±0.982 9)个/×200,高+中分化组为(3.500 0±1.028 2)个/×200(P=0.000);pTNM分期Ⅰ+Ⅱ期为(4.291 7±1.688 0)个/×200,Ⅲ+Ⅳ期组为(8.062 5±0.759 4)个/×200(P=0.000).结论胃癌淋巴管密度与其p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王天宝;董文广;韩方海;李兆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腹部卒中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68岁.因剑突下持续性钝痛4 h人院.无明显诱因,无恶心、呕吐、发热等其他症状.无外伤史,有高血压及前列腺增生症病史.门诊B超检查提示胆囊内结石.查体:T 36.5℃,P 89次/分,BP 16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病容,胸部正常,腹平软,剑突下有压痛,麦菲氏征(一),移动性浊音(一).

    作者:刘永安;徐少华;张晓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横切口皮瓣两步分离法乳腺癌根治术

    我们从1997~2002年共行横切口皮瓣两步分离法行乳腺癌根治术126例,临床效果良好,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出血量少,皮瓣坏死发生率低的优点.采用本手术方法(横切口组)治疗的126例均为女性,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48岁.属I期18例,Ⅱ期56例,Ⅲ期44例,Ⅳ期8例.

    作者:程惠民;申路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自制双套管在化脓性腹膜炎术后的应用体会

    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共收治化脓性腹膜炎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38.6岁(29~68岁).阑尾炎并坏疽穿孔11例,胆囊坏疽穿孔5例,上肖化道溃疡穿孔4例,盆腔炎2例,外伤性肠破裂1例.所有病例术毕均在腹腔或盆腔放置1~2根自制的双套管,其外管直径为0.8~1.0 cm、长度为30~40 cm的普通橡皮引流管,内管直径为0.3 cm、长度为50~60 cm的硬塑料管(我们应用普通输液器的中间段).

    作者:常华;李学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附8例报告)

    目的总结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2年期间收治的8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行部分小肠切除(其余段小肠多处切开,切除息肉)5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本组1例肠套叠致肠坏死急诊行肠切除,术后2年,因小肠息肉引起肠套叠致肠坏死,再次手术切除坏死肠段;1例术后内镜随访中发现直肠息肉,给予内镜下电灼切除;其余6例未见复发.结论黑斑息肉综合征手术主要是针对胃肠道息肉的治疗,解除临床症状;并注意把握手术时机,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并加强术后的随访.

    作者:施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我科于1997年1月至2003年10月期间采用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90例,男59例,女3l例,年龄28~88岁,平均(57.6士15.1)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合并发热、胆道感染56例.T管引流术或胆囊造瘘术后12例.

    作者:杨林;谢晓东;王朝华;赵福敏;陈天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损伤机理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损伤机理.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对有关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各种致病因素造成细胞因子生成增多,激活了控制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核因子-κB,进而使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强,促进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为主的粘附形成增多,释放大量炎性介质(氧自由基及蛋白酶等),不仅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可以通过免疫机理使大量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结合,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由于膜结构的改变引起抗动脉抗体的产生以致补体系统被激活而加重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也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结论正确认识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受损机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泉;邓靖宇;罗开元;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大鼠自体移植静脉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移植静脉中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100只Wistar大鼠自体颈静脉移植于肾下腹主动脉模型.采用原位DNA片断末端标记(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术后1~8周,移植静脉凋亡的VSMCs多于对照静脉(P<0.01);术后2周为凋亡高峰,其凋亡细胞达(28.5±16.6)%,4~8周逐渐下降至(8.1±2.8)%;与对照静脉[(0.5±0.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2周,bcl-2表达增多[(22.1±5.4)%],与对照组[(4.3±2.1)%]及4~8周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移植后l~6周,bax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5.5±2.3)%]及术后8周组[(8.2士2.9)%],P<0.01.结论bcl-2与bax基因与移植静脉VSMCs的凋亡密切相关;VSMCs凋亡是移植静脉重塑和狭窄的重要因素.

    作者:冯勇;胡海地;段志泉;吕庆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例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9年2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采用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及区域性溶栓的综合治疗方法,20例中1例死亡,1例股浅静脉小段狭窄,1例遗留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其余均获满意疗效,术后症状消失,肢体肿胀明显改善.结论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等微创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佳选择.

    作者:达明绪;伍晓汀;何涛;张明鸣;钱昆;罗婷;郑亚民;赵紫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右膈疝误诊36年1例分析

    患者,男,52岁,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4 d人院.36年前以右胸部外伤,到某院住院治疗并行右胸腔穿刺检查,抽出血性液体约80 ml,出院后右胸部仍有不适,时常憋闷,进食加重.1年前,在外院按结核性胸腔积液给予抗结核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

    作者:李良臣;聂立华;劳万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主动脉瘤72例诊断和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4年2月我科收治的7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A和DSA检查明确诊断和拟定手术方案.其中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行择期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58例;肾动脉上型假性腹主动脉瘤行择期囊内修复术1例;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行择期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l例;腹主动脉瘤破裂行急诊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12例.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A和DSA检查均能确诊腹主动脉瘤;58例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择期手术,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亡率为3.45%,其余病例和2例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均获临床治愈.12例腹主动脉瘤破裂者临床治愈7例,5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为41.67%.结论加强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尤其是保证术中内环境稳定,减少术中失血,可使腹主动脉瘤手术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赵纪春;马玉奎;汪静;金立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核因子-κB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目的探讨核因子-kappa B(NF-κB)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国内、外近5年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在血管成形术后NF-κB可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凋亡减少,导致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结论NF-κB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光斌;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麦氏切口的改进

    我们对阑尾切除术中常用的麦氏切口加以改进,5年来应用改进后的切口行阑尾切除术142例,男78例,女64例.平均年龄30岁.均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周华;欧阳涛;王传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2006年各期重点内容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外科治疗(附24例报告)

    目的总结对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今收治的24例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特点、治疗方式和疗效,重点讨论颈动脉支架和转流管的应用指征和注意事项.结果24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支架成形术,13例行转流管下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0 d内无死亡、致残性中风及缺血性神经损害.结论对手术高危患者,选择性应用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转流管,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韩伟;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危重病患者病理生理状态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危重病患者脏器功能不全的治疗干预作用.方法将3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常规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rhGH组皮下注射rhGH5 U,连用2周.结果rhGH组于治疗后第7天起,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ALT、AST、BUN及Cr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血清白蛋白有所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hGH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人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rhGH可以改善危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而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作者:孙荣青;冯敏;杜玉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