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玲;王培军;续晋铭;戴国晨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部病变患者35例进入研究.其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梗死15例,脑肿瘤10例,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对患者行常规T2WI、T1WI、SWI序列、MRA及增强T1WI.分析SWI序列较其他序列对显示小的出血灶、小静脉及含铁血黄素、钙化等顺磁性物质的优势.结果 对于海绵状血管瘤,SWI能鉴别出血与血管,发现更多的小病灶.对于静脉畸形,能够发现更多的细小静脉向大静脉引流.对于急性脑梗死,SWI可发现小的出血灶.对于脑肿瘤,SWI可显示出小的引流静脉.对于静脉窦血栓,SWI可清楚显示深部引流静脉及脑表面扩张的静脉网.结论 与常规MRI及MRA检查相比,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及血管瘤、多发细小出血的显示、脑肿瘤的血管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后深部静脉的扩张及早期并发出血以及脑梗死并发出血等病变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能提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相位对比改变, 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正确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梁志伟;江新青;吴梅;魏新华;夏建东;郑力强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的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 Sequoia 512和Antares超声诊断仪对5例单角子宫图像的观察、分析.结果 单角子宫有特异的宫腔形态.结论 二维超声对单角子宫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段明娟;陈欣林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比较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脑血流灌注的差异,以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MC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MCI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各20例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并用SPM5b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以体素为单位比较两组脑血流灌注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老龄化对照组相比,MCI患者组脑血流灌注相对降低区不对称分布在后扣带回、额上回、额下回、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结论 MCI患者SPECT脑血流灌注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期待其在MCI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
作者:袁瑛;魏文石;顾兆祥;杨莉芹;唐熙;姜建隽;张蓉;何薇;蒋茂松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收集21例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21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前纵隔巨大肿块的淋巴瘤,男11例,女10例.年龄11~42岁20例,72岁1例.6例HD,其中5例为女性;15例NHL,其中10例为男性.13例肿块向双侧生长,8例肿块偏一侧生长,20例前纵隔内跨区生长,20例病灶累及血管间隙.9例肿块密度均匀,12例见低密度灶,2例见钙化灶.18例巨大肿块周围可见多个软组织结节影,11例肺门、颈部或腋窝淋巴结增大.19例不同程度推移、压迫大血管和心脏,7例上腔静脉受侵,9例左侧头臂静脉受侵.10例合并胸腔积液,6例合并心包积液.1例累及前胸壁.结论 前纵隔淋巴瘤有一定的影像特征,仔细分析大部分能与前纵隔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作者:张金娥;赵振军;黄飚;黄美萍;曾辉;梁长虹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注射尿激酶局部溶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30例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术前超声诊断及评估,确定进针部位及进针路线,引导穿刺,注射尿激酶局部溶栓,术后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结果 治疗后彩超检查,痊愈18例(60%),有效9例(35%),总有效率95%.3例效果不佳,术后血管血流依旧充盈不佳.结论 彩超引导下注射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明显、安全、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文钦;李海蓉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利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评价从幼年到老年不同月龄的正常Wistar大鼠心脏舒张功能的增龄性改变.方法 选用月龄分为1、2、5、12、20个月的正常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处死动物取左心室称重并送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随增龄各组大鼠左心室相对质量(LVRM)明显增加(P<0.01),于20个月增至重.超声所计算的LVRM与实体标本所测值呈正相关(r=0.780, P<0.001).二尖瓣口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20月龄组与各低龄组相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大运动速度(Em)随月龄增长逐渐下降,二尖瓣环舒张晚期大运动速度(Am)峰值呈上升趋势,Em/Am比值随月龄增长逐渐下降,Em/Am比值在1~5个月龄组>1,12个月龄和20个月龄组<1.组织病理学检测:20个月龄组心肌出现灶性纤维化.结论 DTI技术能够检测大鼠左心室舒张功能和观察其增龄性改变的规律,为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无创方法及依据.
作者:曹丽;林美光;王佩显;周欣;陈兴;张丽 刊期: 2009年第z1期
1 资料与方法10例均为我院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29岁,均有剖宫产史,其中下腹横切口8例,纵切口2例,于手术后3个月到6年发现腹壁切口处肿块,质硬,压痛,胀痛,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有变化,经前痛加重,肿块增大,经后肿块缩小,疼痛减轻甚至消失.1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伴增生的结缔组织.其中3例术后半年又复发,在原肿块位置出现低回声团块.
作者:包梅;宋永慧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探讨低剂量颅底扫描搭配佳层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以常规扫描剂量150 mAs为参照,以患者头颅周径为依据,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值等.对20名健康人和20例颅底区域肿瘤和骨折出血患者行颅底低剂量(50 mAs、40 mAs) 螺旋CT扫描, 以评价5.0 mm、3.75 mm 和2.5 mm三种扫描层厚对颅底病变显示率的影响.结果 颅底周径大于50 cm的患者均采用120 kV、50 mAs、5.0 mm层厚螺旋扫描,图像合格率达到100%.结论 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反映噪声大小的图像相邻两点的密度差SD值等较客观数据的评价下,采用120 kV、50 mAs、5.0 mm层厚颅脑扫描是可行的.
作者:谢新红;林土兴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率.方法 应用超声筛查,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和螺旋CT协同检查确诊,采用输尿管离断复位矫正方法,恢复输尿管正常通道.结果 8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手术矫正复位治愈.结论 彩超可作为本病的初查首选,多种影像学技术的协同检查可确诊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作者:邹淑丽;刘佃成;杜海峰;刘禄明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候群(OSAS)患者的上呼吸道塌陷和形变的危险因子.方法 对20例OSAS患者及15例对照组患者行上呼吸道检查及头颅X线摄影,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颈围、软腭长度及后上呼吸道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咽壁狭窄与否、扁桃腺和悬雍垂大小、咬合不正、缩下巴与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颈围较长、软腭较长及后上呼吸道空间狭窄的患者,易发生OSAS.
作者:施博文;吴家铭;钟正国;廖汉弘;罗友伦 刊期: 2009年第z1期
DR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图像中出现亮线伪影,为保证图像质量,通过定期对平板探测器校准消除伪影并完成其日常维护.
作者:耿西亮;刘建军;徐勤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模拟人类周围神经牵拉伤机制,通过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兔坐骨神经牵拉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一侧坐骨神经,使用无齿钳牵拉神经制作牵拉伤.每只兔在术前及牵拉伤后第3天均行双侧坐骨神经MRI,检查序列包括3D T2WI、T1WI、3D T2WI/SPIR、Mixed多回波序列(测量T1值)及SE多回波序列(测量T2值),并进行病理检查及后肢功能的评价.结果 兔坐骨神经牵拉伤后,牵拉侧后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反射功能出现障碍,T2WI及T2WI/SPIR序列坐骨神经增粗,信号增高.损伤后与损伤前相比,牵拉近段、牵拉段、牵拉远段神经的T1值及T2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拉伤神经病理表现为髓鞘崩解、轴突丧失.结论 兔坐骨神经牵拉伤后MRI表现为神经增粗,T1、T2时间延长,通过病理对照,模型制作成功.
作者:周翠屏;成丽娜;段小慧;沈君;梁碧玲;程传虎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定位Broca区和Wernicke区中的应用.方法 45例累及左侧额叶或者左侧颞叶的胶质瘤患者,术前采用听觉词汇判断和听觉词汇复述模式刺激策略,在3.0T MR扫描仪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原理进行图像采集,经SPM5软件进行脑功能区活动图像分析,选择四个感兴趣区:Broca区、Wernicke区以及右侧大脑半球相对应的解剖区域.结果 44例(97.8%,44/45)完成听觉语义判断任务,44例(97.8%,44/45)完成听觉复述任务,43例(95.6%,43/45)两者均成功完成.使用听觉语义判断任务41例(93.2%,41/44)成功定位Broca区,43例(97.7%,43/44)成功定位Wernicke区.使用听觉复述任务43例(97.7%,43/44)成功定位Broca区,43例(97.7%,43/44)成功定位Wernicke区.两者结合44例(97.8%,44/45)成功定位Broca区, 45例(100%,45/45)成功定位Wernicke区.结论 综合利用听觉语义判断和听觉复述任务刺激策略,功能磁共振可更好地定位脑胶质瘤患者语言功能区.
作者:仪晓立;戴建平;陈绪珠;吴陈兴;王晓怡;李少武;江涛;艾林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结合病理表现,探讨卵巢纤维瘤的MRI分型及其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卵巢纤维瘤的临床、MRI和病理资料.结果 15例中,所有肿瘤边缘均清楚,发生在绝经后10例,伴有腹水6例.卵巢纤维瘤MRI表现拟分为三种类型:①均质型6例;②变性型7例;③出血型2例.结论 卵巢纤维瘤MRI表现呈多样化,在T2WI上瘤体大部或部分呈现明显低信号为其特征性的MRI表现.
作者:卢晓玲;王培军;续晋铭;戴国晨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浆细胞性骨髓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骨髓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均有局部反复红、肿、痛病史.4例发生在胫骨、1例股骨、1例骰骨.6例中4例病变局限,见单发或多发小斑片状或类圆形骨密度减低区,边界清,周围见骨质硬化带;3例见轻微骨膜反应;另2例为骨折合并慢性骨髓炎表现.均有局限性软组织肿胀.2例MRI见骨破坏区呈边界较清长T1、长T2信号改变,增强后病灶1例不均匀强化、1例环行强化.结论 浆细胞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确诊靠病理诊断.
作者:邢飞飞;张家雄 刊期: 2009年第z1期
患者女,37岁,因右下腹反复隐痛一年余,曾在外院诊断慢性阑尾炎治疗多次,又发隐痛来我院就诊.查体: 右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为100 mm×40 mm 的肿块, 质中等, 活动度差, 周围边界欠清晰,余腹部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右下腹可探及一囊性包块,呈管状,大小约106 mm×36 mm,张力较高,囊壁不规则增厚,毛糙,腔内可见团絮状回声,囊肿后方回声增强,该包块一端为盲端,一端似与回盲部相连,加压探头可轻微上下移动.
作者:任永凤;王洲;李建;陈飞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16层螺旋CT对8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31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16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管壁软硬斑块状况、开口起源异常等病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86%,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89%,阴性预测值96%.结论 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发现斑块位置及判断其易损性是对CAG的补充,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锦灿;潘惠仪;刘永辉;夏广明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讨论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中微栓子脱落后脑保护伞回收时处理方法.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颈内动脉血流停滞或缓慢,回撤保护伞于C3、C4段,指引导管送入支架近端,迅速反复多次回抽血流.结果 血流通畅,无1例脑栓塞.结论 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联合应用脑保护伞,当微栓子脱落所导致的颈内动脉血流停滞或缓慢时,正确的处理脑保护伞可以有效防止脱落的微栓子进入脑内.
作者:王华;苏兰军;李斌;王学良;李素霞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优化出颞骨高分辨率CT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OM)锤、砧骨破坏部位显示的佳重建及重建组合方法.方法 对63例(66耳)COM患者进行颞骨HRCT扫描,分析锤、砧骨七部位(锤骨柄、头、颈、外侧突及砧骨长脚、短脚、体)轴位、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与CT仿真内镜显示(VE)混合重建图像,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分别将上述观察方法与手术标本及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在对锤、砧骨七部位的显示中,轴位图像不能对其准确显示(P<0.001);MPR重组图像及SSD与VE混合重建图像能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锤、砧骨破坏消失情况(P均>0.05),MPR重组图像较轴位图像更能反应锤砧骨各部位破坏情况(P均<0.05);MPR重组图像与SSD与VE混合重建图像结合观察锤、砧骨可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锤砧骨破坏程度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不同(P<0.005);COM类型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不同(P<0.005);胆脂瘤型中耳炎发生部位不同(上鼓室、中鼓室),对锤、砧骨破坏的部位及程度不同(破坏P<0.05,消失P<0.05).结论 MPR重组、SSD+VE混合重建均能较准确对锤砧骨评估,两种方法结合可降低对锤砧骨破坏的漏诊率和误诊率.
作者:吴莉;韩丹;宋光义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实时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8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检查,运用实时三维成像技术进行构图并诊断,并与普通彩超、膀胱造影X线检查、CT、MRI、膀胱镜检查或术后病理等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术前诊断经与普通彩超、膀胱造影X线检查、CT、MRI、膀胱镜检查或术后病理等结果对照,基本符合膀胱癌,符合率达96.4%,比普通彩超诊断符合率89.3%高.结论 在膀胱癌诊断中应用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技术,具有直观、立体感强的特点,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发现普通彩超、膀胱造影X线检查、CT、MRI、膀胱镜检查过程中遗漏的极微小膀胱癌病灶,尤其是直径<0.5 cm的膀胱癌,对临床诊断、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复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逸仲;杨楚香;曾斌;李光昭;林建群;陈斌 刊期: 2009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