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长京;王培军;田建明;许奕;刘建民;萧毅;崔恒武;王敏杰
患者女,21岁,未婚。月经史正常。因头痛,头晕伴肢体无力,肢端麻木1年,1998年10月在某医院CT等检查诊断为“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并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术后半年血压持续22~30/40~18kPa,头痛、头晕较前加重,伴阵发性心悸、胸闷,视物不清,多次心电图检查正常。一年后不断出现阵发性右下腹痛并扪及包块。查体:BP25/16kPa,无水肿,无凸眼,甲状腺不大,双肺正常,心率11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无杂音,腹软,压之腹痛加剧,并伴剧烈头痛,视物昏花,恶心,四肢及神经系统正常,1999年11月B超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右侧附件区偏上方见圆形实性团块回声,大小约为:8.1cm×8.0cm×6.4cm,边界欠清晰,不甚规则,内呈中低不均匀性回声。B超诊断右侧卵巢实性包块(嗜铬细胞瘤可能),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右侧卵巢内约8.5cm×8.2cm×6.5cm大小肿瘤,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呈棕红色,摘除后病理检查为嗜铬细胞瘤。
作者:李清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DFI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软组织肿瘤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测量其血流参数。结果软组织恶性肿瘤内血流速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而阻力指数恶性肿瘤内低于良性肿瘤,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表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杨一林;段云友;赵柏山;宋海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或称多普勒心肌成像(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DMI)、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是近年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因其可提供实时量化的心肌运动信息,因而为观察与评价心肌激动的起源与传导,研究心肌运动、尤其是局域心肌在正常、负荷、缺血等状态下的运动和功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无创定量分析手段。1 DTI原理、发展与新技术进展1.1原理 DTI的物理原理与传统脉冲多普勒成像(pulsed dopplerimaging)相同,即应用多普勒效应,对运动组织的频移信号进行检测,并以一定方式处理后加以显示。
作者:杨颖;王金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对102例患者的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了超声检查,分析其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探讨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性与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02例,男74例,女38例,年龄6~65岁,平均37岁,均行手术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使用仪器为ATL超9HD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5~10MHz。采用直接检查法,先通过二维显像,常规探查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边界,并记录纵横比(L/T),同时注意观察有无邻近组织浸润,然后打开CDFI开关,观察肿大淋巴结内及其周围的血流信号。再将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血管内(调整角度<60°),观察血流频谱,记录大血流速度(Vmax)、低血流速度(Vmin)及阻力指数(RI)。
作者:柳婧月;王小彦;黄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自动活检的技术优势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对3560例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术的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穿刺成功率与病变性质、部位以及操作医师的关系,同时统计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总的穿刺成功率高达97.8%,穿刺成功率与病变的性质、操作医师的经验无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0.12%。结论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术是一种取材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组织学取材方法。
作者:张华斌;张武;贾建文;冉维强;苗立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56岁,农民,于1999年3月7日因左上肢外伤而在当地医院住院。体检时发现腹部一肿块,质软、有轻压痛,于1999年3月11日来我院门诊,拟“肝囊肿、右后腹膜肿块”收住入院。B超检查:下腔静脉前方探及一8.5cm×4.6cm的低回声实性团块,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周围可见多条管状无回声,其内可测得静脉及动脉血流频谱。肝右叶包膜处探及一2.7cm×2.3cm无回声、边界清、后体增强效应。B超提示:后腹膜低回声性团块、肝囊肿。
作者:潘建虎;陆雪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脊柱骨单发嗜酸性肉芽肿的特殊X线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单发嗜酸性肉芽肿,术前均摄脊椎正、侧位X线片。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胸椎2例、腰椎2例;其特殊X线表现为附件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椎体密度增高而体积不变、椎体压缩伴椎间隙狭窄和椎体囊状破坏而椎体未压缩等。结论认识它的特殊X线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对该疾病的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病理和X线表现相结合。
作者:陈方满;黄新宇;侯书法;徐宏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AVM)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26例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患者均行常规头颅CT及DSA检查,其中10例患者行头颅MR检查。结果后循环动脉瘤19例中基底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7例,小脑下后动脉瘤7例。CT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小脑出血。DSA可明确显示畸形血管部位及大小。结论常规头颅CT和MR可有效显示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颅内出血情况及较大的动脉瘤和畸形血管团。DSA仍是诊断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金标准。
作者:朱晓黎;刘一之;倪才方;丁乙;金泳海;孙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肝脏及脾脏外伤性破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 39例经CT扫描诊断的肝脾外伤破裂病例,将CT所见与手术、临床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肝脾外伤的CT改变主要分两种,肝脾撕裂伤表现为肝脾实质片状高密度灶7例,带状低密度影4例,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18例,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11例;肝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肝脾缘等或低密度新月形灶15例,部分新鲜血肿可为高密度灶。结论肝脾外伤性破裂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主要有:①肝脾脏内不规则形高、低密度出血灶;②肝包膜下新月形低密度血肿;③腹腔内积血征。
作者:童广胜;马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 10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即发病后第3、11、21 天和在出院后随访各做头颅CT 平扫一次。分别计算病灶的面积和密度的改变程度。结果①发病后72h内,病灶CT值的改变程度平均下降23.8%,病灶的面积平均为11.2cm2。②经治疗后在发病后的第11天,第21天病灶面积分别平均缩小了37.5%和39.8%,病灶CT值分别恢复了18.2%和17.1%。③出院后随访:病灶基本消失者占30%,面积明显缩小(缩小60%以上)者为22%,余48%的病灶呈小斑片状。结论普通CT机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的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作者:刘德海;夏蔚宗;张仲伟;瞿宇;陆隽;罗济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高场强MR对脊膜瘤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探讨MR对脊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脊膜瘤18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emens 63SP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的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8例脊膜瘤中发生于颈椎6例、胸椎12例,肿瘤位于脊髓前方9例,位于脊髓后方2例,偏右侧4例,偏左侧3例。肿瘤呈圆形11例,病灶直径平均为1.89cm,病灶内信号均匀13例,略不均匀5例,T1加权图像呈等信号17例,略短信号1例,T2加权图像呈等信号9例,略长信号9例,明显均匀强化14例。结论脊膜瘤在MR图像上具有诸多的特征性表现,通过MR检查一般可对脊膜瘤做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史浩;丁红宇;YANG Zhen-zhen;杨贞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的CT表现。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16例,膀胱壁2例,子宫壁5例和阴道3例。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或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缘不锐,与周围结构不同程度粘连,肿块内有多个小囊。增强后,囊壁和实性部分强化。结论CT表现结合临床,能诊断子宫内膜异位。
作者:秦莉娜;陈巨坤;王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男11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45岁;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4例,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6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6例。结果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5例,鞍上区4例,鞍旁区3例,四脑室2例,小脑蚓部和小脑延髓池各1例。CT平扫肿瘤呈脑脊液样低密度,大多形态不规则,少数呈圆形、卵圆形,均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增强后均无强化。MRI检查,大多数类似脑脊液样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少数在T1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CT与MRI诊断表皮样囊肿均有重要价值,MRI显示表皮样囊肿优于CT。
作者:徐庆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9岁。自述睾丸坠胀伴包块来院就诊。专科检查:两侧睾丸无明显肿大,左睾丸可扪及一质硬肿块伴轻触痛。超声检查:左侧睾丸大小41mm×22mm×19mm,于睾丸实质内可见一大小为24mm×18mm的强光团样肿块,该肿块呈球形,边界清晰,中心部分有云片状低回声,看上去似一类“圆月状”,后方伴明显声影,彩色多普勒在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能量多普勒见少许星点状血流。右侧睾丸大小39mm×21mm×18mm,于附睾头区见一壁光滑的圆形液性暗区12mm×9mm,紧贴睾丸,边界清晰,后方有增强效应,内无彩色血流。常规检查肾门区,脊柱旁周围,肝、脾均无异常。超声提示:左睾丸良性占位伴钙化,右睾丸囊肿(见图)。术后病理报告:左睾丸纤维瘤伴骨化,右附睾精液囊肿。
作者:李惠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A评价脑动脉瘤的优势与不足。方法用“静脉囊镶嵌法”将10只犬制成三种类型动脉瘤模型(单侧型、分叉型和末梢型)。术后2周分别进行MRA、DSA检查。3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MRI、MRA及DSA检查。结果 MR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结合原始断层图像和MRI,敏感性则高达98%。对于血栓性动脉瘤的检测,MRA优于DSA影像。结论对于Willis环区动脉瘤MR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作者:张成琪;柳澄;李成利;唐军;赵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被视为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是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信赖的标志。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的手段,有良好的重复性,能够显示管腔的解剖结构,并能观察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的进程,因此正逐渐成为评价颈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首选方法。但由于管腔结构及斑块都是三维结构,而且斑块发展是非对称性的,斑块严重性及管腔狭窄程度用二维超声可能过高估计或过低估计。因此对斑块的严重性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超声定性、定量有赖于三维超声重建(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reconstruction,3D-UR)[1]。本文拟对颈动脉三维超声重建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3D-UR方法学进展3D-UR的基本步骤包括:图像的采集,图像的后处理,三维图像的重建,三维图像的显示和定量测定。
作者:费洪文;田家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子宫角部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子宫角部妊娠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胚囊型10例,残留型7例、非均质性团块型3例。结论异位妊娠采用超声诊断应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尤其是早期的异位妊娠,可以通过超声检查给临床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
作者:王晓敏;柳友清;陶溢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隔离症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报告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肺隔离症16例,其中X线胸片16例,支气管碘油造影5例,CT 11例,MRI 2例。结果 X线表现为肺内肿块5例,大片状影11例,其中病灶内有透光区9例;CT表现为肺内片影及团块影,其内具有含气囊腔或液气平面囊肿,共发现异常动脉供血3例。MRI 可见到病灶内含气液改变及异常血管影。结论对肺隔离症的诊断,CT 与MRI结合可取代普通X线、断层摄影、支气管造影及主动脉造影。
作者:赵锋;JU Xiao-ying;鞠晓英;郭含涛;曲艳;张卓;王孝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出血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1997年天坛医院的100例连续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点,并对比相应的临床症状。结果出血性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无巨大型动脉瘤,约32%的动脉瘤表现为分叶或多房状。前交通动脉瘤较其它部位的动脉瘤在破裂后可能更容易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结论出血型的颅内动脉瘤在影像学上的一些特征值得注意,所以建议对于有此典型特征并位于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无论破裂与否,都应尽早治疗。
作者:李佑祥;宁志光;杨新建;高培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及CTC在外伤性鼻漏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冠状位扫描对18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行CT及CTC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学医师对上述患者的CT及CTC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8例中CT均有一处或多处颅底骨质改变。CTC直接显示漏孔16例,且均与手术所见一致。13例为单发骨折或骨质缺损,其部位与CTC发现的漏孔位置均一致(100%)。5例为多发骨折,2例CTC检出两处漏孔,与手术所见一致。在另外3例多发骨折中,CTC仅发现一处漏孔,与手术所见相符。结论CTC是判断脑脊液漏孔位置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华;巩若箴;徐卓东;夏国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