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云;郑雪;张国全
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的相关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证实的S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X线摄影所示的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进行分型、测量,并与M RI所见进行对照,分析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与SIS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中,肩峰平坦形(Ⅰ型)8例、弧形(Ⅱ型)10例、钩状(Ⅲ型)42例。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下间隙为(1.21±0.36)cm ,M RI所示肩峰下间隙值为(1.10±0.18)cm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肩袖损伤 M RI分级Ⅰ级27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肩峰下间隙值与肩袖损伤M RI分级呈正相关( P<0.05)。结论: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SIS发生密切相关;当肩峰形态为钩状及肩峰下间隙值<1 cm ,强烈提示 SIS可能,对于无M RI的基层医院诊断SIS临床意义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范晓黎;刘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 SC T表现,其中嗜铬细胞瘤12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12例嗜铬细胞瘤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其中6例伴有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明显强化;4例节细胞神经瘤形态不规则,呈嵌入式生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神经纤维瘤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具有延迟强化特点;1例神经鞘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 SC 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王鹏;乔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继续教育园地”是我刊于2009年开始着力打造的特色栏目,每期我们邀请医学影像学和中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继续教育专题讲座,内容涉及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各个方面,实用性较强。每篇讲座均附有继续教育选择题,供读者作答,成绩合格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继续教育园地栏目为热爱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医务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inDose技术对急性胸痛三联排查(triple-rule-out ,TRO)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5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 TRO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B组(MinDose组),每组25例。A、B组管电流调节技术窗均采用30%~70%的RR间期,A组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的20%,B组应用MinDose技术,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的4%。其余扫描参数相同。分析2组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比较有效剂量。采用 t检验比较2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6±0.40)分、(2.91±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辐射剂量为(6.47±1.03)mSv ,明显低于 A组的(7.25±1.43)mS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n-Dose技术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在TRO低剂量扫描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敏;郭美玲;李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男,89岁,因“下腹部疼痛6 h”入院,腹痛剧烈,伴恶心呕吐、胸闷大汗。查体:脉搏93次/min ,血压51/31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皮肤湿冷,右下腹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无外伤史,有慢性支气管炎及帕金森综合征病史。血常规:WBC 19.10×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60%,RBC 2.39×1012/L ,H b 70 g/L。超声示双侧髂内动脉局部管腔瘤样扩张,左、右侧大小分别约9.2cm×4.6cm、5.9cm×3.8cm(图1),附壁可见实性等回声,厚约2.2 cm(图2),左侧髂总动脉局部管腔瘤样扩张,大小约2.5cm×3.0cm,CDFI示瘤腔内呈涡流状血流(图3),脉冲多普勒呈动脉频谱,肠间可见散在混合回声及液性暗区。超声诊断:①双侧髂内动脉及左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提示动脉瘤。②双侧髂内动脉瘤腔附壁等回声,考虑血栓形成。③肠间混合回声及液性暗区,考虑内出血,髂动脉瘤破裂。行CTA检查诊断:符合双侧髂内动脉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左侧髂总动脉动脉瘤CT 表现,腹腔内大量积血(图4)。CTA未见明显动脉破裂口,结合患者血压尚稳定考虑渗血可能性大。患者于次日凌晨出现意识不清伴血压持续下降,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拒绝尸检。
作者:米加;王星;曹兴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X线及CT表现,观察囊腔的位置、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情况。根据CT显示的大囊直径分为大囊型(囊径>2 cm )、小囊型(囊径≤2 cm )及实性型。结果:本组7例中,右肺3例,左肺4例;一叶6例(其中上叶2例,下叶4例),两叶1例;均为单侧。X线平片表现为肺气肿样改变2例,多囊状改变4例,肿块样改变1例。CT表现为大囊型6例,实性型1例。M PR可清楚显示病变及范围,CPR及VR可显示病变及与支气管、周围器官的关系,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M SC T可对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作出诊断并进行影像学分型。
作者:赵菊环;张治礼;崔二峰;陆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酒精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hronic alcoholism encephalopathy ,CAE)患者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中青年酒精依赖致CA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探讨其MSCT 表现及特点。结果:58例患者颅脑损害M SC T主要表现为:脑萎缩50例(轻度22例,中度及以上28例);脑萎缩并腔隙性脑梗死6例(其中1例另伴脑软化灶,1例另伴胼胝体变性);脑萎缩并脑软化灶1例;单纯胼胝体变性1例。结论:中青年CAE患者脑损害以脑萎缩多见,多伴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软化、胼胝体变性。MSCT对诊断CAE患者脑损害的性质、范围及程度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游幼匡;段少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56例均行CT检查,其中32例行MRI检查,14例行SPECT-CT图像融合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C T和M RI的检出率行χ2检验。结果:①5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颈椎3例,胸椎26例,腰椎22例,胸腰段3例,腰骶椎2例。②48例椎间盘受累;123个椎体骨质破坏,92个分布于椎体边缘,31个累及全椎体;椎旁脓肿38例,29例脓肿范围不超过2个椎体。③C T和M RI对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183);椎间盘受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09);椎旁脓肿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09);死骨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32)。④SPECT-CT :6例显像剂浓聚于骨质破坏周缘;8例相邻椎体的显像剂异常摄取。结论:CT、MRI、SPECT结合应用可全面反映老年人脊柱结核的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其准确诊断及病情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斌青;宋青凤;刘玉珂;陈亚玲;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mal tumors ,PNET)的CT 与MRI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PNET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①中枢性PNET 2例,影像学表现为颅内幕上较大肿块,位于额叶、颞叶,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区,其中1例见钙化,肿瘤周围水肿较轻或不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②外周性PNET 7例,其中发生于肩胛骨1例、肾脏2例、腹膜后2例、胸腔1例、原发于椎管内1例,影像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囊变坏死区,钙化未见,邻近骨质破坏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不均匀强化。所有患者免疫组化至少有1种神经元标记物阳性表达。结论:PNE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CT和MRI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及手术评估。
作者:李洪梅;吴晶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 MFH)是一种可发生于多个部位的恶性软组织肿瘤,文献多从临床治疗角度加以探讨,CT联合超声尤其是超声的表现报道极少。现搜集1例发生于皮下的巨大M FH ,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男,69岁。“发现右侧大腿肿块1年”于2011年4月17日入院。于2010年发现右侧大腿有一肿块,如桃子大小,无局部红肿、疼痛等任何不适。肿块逐渐增大,在当地医院行下肢CT检查提示“大腿部炎性肿块,中央区脓肿形成”(图1a ,1b)。我院右大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图1c):右大腿实性肿块。遂以“右侧大腿肿块待查”收住入院。既往史:于2009年8月在当地县医院行右大腿肿块切除术,术后病检提示“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瘤样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体格检查:体温36.4℃,心率7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专科检查:右侧大腿背侧可及一大小约15.0 cm ×12.0 cm肿块,边界不清楚,质硬,表面不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差,表面皮肤呈紫红色,皮温较高。入院后积极准备在局麻下行右大腿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侧大腿后侧10.0cm×12.0cm范围皮肤缺损,肉芽组织鲜红,创面搔刮见血供丰富。完整切除肿块后病理标本送湖北省肿瘤医院会诊,病理报告:(右大腿包块)M F H (图1d)。免疫组化:SM ART (-)、CD68灶状(+)、Vim (+), S100(+),CD34(-),NF(-)。术后行切口换药,因皮肤张力大、缺损多,于2011年5月24日行2期植皮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改善微循环等促进切口愈合、换药等治疗,伤口愈合出院。
作者:侯明伟;邹文远;白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 ,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 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 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 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 SC T表现有关。
作者:庄启湘;沈宣文;陈浩;郑志勇;胡春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 SC T 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急诊CT 平扫、CTA 及三维重建资料。结果:13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 SM AE)7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embolism ,SM VE)6例。直接征象:7例SM A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2例,CTA均见充盈缺损;6例SMV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4例,CTA均见充盈缺损。间接征象:13例中肠梗阻5例,腹水6例。SMAE:血管壁钙化5例,薄纸样肠壁改变2例,肠壁水肿增厚强化减弱3例;SMVE:增强扫描管壁环形强化、管径扩张5例,缆绳征4例;受累肠管、肠系膜广泛水肿增厚,增强扫描可呈明显减弱或未强化特点,肝脏门脉期强化减弱不均匀2例;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2例。结论:CTA对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敏感性较CT 平扫高,对于CT 平扫阴性的患者行CTA检查很有价值。
作者:鲁观春;杨有优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影像设备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使超声、X线、C T、M RI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有了明显进展。在显示周围神经正常解剖、周围神经病变定位及定性方面上述检查各有优势;受设备、成像条件、操作者水平等因素制约,也各有局限性。各种检查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将有效提高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水平。
作者:刘胜全(综述);张彦(综述);王巧玲(综述);李长勤(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浅表皮下囊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确诊为浅表皮下囊性肿块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声像图特征及对应的病理特征。结果:48例中,19例皮脂腺囊肿,1例合并感染误诊,诊断符合率94.7%;14例表皮样囊肿,2例误诊为实性肿块,诊断符合率85.7%;2例皮样囊肿,诊断符合率100%;6例血管瘤,1例误诊为淋巴管瘤,诊断符合率83.3%;7例淋巴管瘤,诊断符合率100%。总诊断符合率91.7%(44/48)。结论:高频彩超对浅表皮下囊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徐平;吴梅;张飞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受检群体有效剂量及人均剂量也随之增加,存在着滥用X线的现象。在影像教学过程中,加强医学生对医源性辐射剂量的控制和防护意识,对控制医源性电离辐射意义深远。1放射线类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目前临床常用的射线类设备有放射诊断用普通X射线机、牙科X射线机、乳腺X射线机、CT、DSA等。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多方面的:短期影响主要有脱发、白内障、头晕恶心、皮肤剥脱、腹泻、食欲减退;长期影响主要是破坏细胞核中的DNA ,生殖细胞的DNA破坏后会引起婴儿先天缺陷,体细胞破坏后会非正常生长成为肿瘤,血细胞破坏引起白血病。其中致癌、致畸和突变3种负效应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电离辐射是癌变的诱导因子和激发剂,世界卫生组织已将X射线归为第1组的致癌因素[1]。C T 单次扫描的皮肤剂量范围为10~50 mGy ,有效剂量约2~15 mSv。尽管低剂量的辐射作用有争议,但来自多排CT 检查的吸收剂量能达到诱发较低概率癌变的水平。致癌和患遗传性疾病的危险度为:7.5%×有效当量剂量/1000,如一次胸部CT扫描检查典型有效当量剂量为8 mSv左右[2],则因一次C T检查致癌和患遗传性疾病为概率为6/10000;一次胸部X线正位拍片,典型有效当量剂量为0.02 mSv ,受检者致癌和患遗传性疾病的危险度为千万分之十五,比CT 检查要安全。我国的普通X射线摄影设备总数为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CT设备总数为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每年接受X射线检查总次数为2.5亿次,占人口的20%(总人口按12.5亿计)[3]。近10年,各地区X线设备的装机量不同程度增加,行各种X线检查人群增大,对人群潜在性的辐射威胁不容忽视。
作者:张立苹;宋连英;张红;宫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 SC T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至2013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 T增强扫描,6例行图像后处理。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CT检查诊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准确性。结果:8例病灶均为单发,右侧3例,左侧5例。病灶直径为4~10 cm ,平均4.9 cm。所有病灶边界清晰,呈嵌入式生长,轻度推压周围组织,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呈轻度延迟强化,CT值增加约10~17 HU。4例病灶内可见细点样钙化。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病变位置、大小、形态的显示上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指导临床手术计划的制定。
作者:魏廷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为热门词,笔者尝试应用百度搜索,返回约100000000个结果,而以“中西医结合”作为主题词搜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94-2013年)也查阅到31016条记录。这从侧面反映出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受到极大关注。介入诊疗历史不长,自1976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以来尚不满40年,但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作者:王芳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很少。我院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女,16岁,发现左大腿包块3 d来院就诊。查体发现左大腿上方内侧软组织内突出包块,位置较深,质硬固定,无压痛,其他无异常。X线平片(图1)、CT扫描(图2,3)见左股骨内、上方肌间隙内大小约4.7 cm×5.4 cm×9.2 cm类圆形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其内及边缘示明显片絮状钙化,与周围肌肉界限清晰,邻近骨质结构正常。行手术切除,术中沿肿物中心纵向切开,切口长约8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见肿物质硬,周围有骨化,约9cm×6cm×5cm大小,固定,无明显包膜,表面血运丰富。常规完整切除肿物,彻底止血。病理切片(图4):平滑肌瘤伴钙化。免疫组化染色:SM A (+),CD34(-),S-100(-), Ki67(<1%)。
作者:张天彪;董恩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以预防疾病为目的、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健康管理的健康干预措施日益成为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笔者总结分析心膈角被脂肪充填的健康体检者的X线表现,将其定义为“心膈角充填征”,并探讨其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收集有“心膈角充填征”的健康体检者1023例,设为甲组;无明显“心膈角充填征”的健康体检者3306例作为乙组(对照组)。“心膈角充填征”按充填程度分为3度:Ⅰ度(轻度):左心膈角出现心包脂肪垫,正常心膈角弧形锐利切迹消失,但脂肪垫未超出左心缘延长线;Ⅱ度(中度):左心膈角完全充填,心包脂肪垫较大,超出左心缘延长线(图1);Ⅲ度(重度):在Ⅱ度基础上,右心膈角区也出现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脂肪影(图2)。
作者:滕树春;张淑华;邵蕾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