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内皮素的临床意义

张志平;张凯悦;徐焰;卢宝弼;郝晓柯

关键词: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内皮素, 高血压
摘要: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浆内皮素(ET-1)对糖尿病及其并发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50例糖尿病患者和48例糖耐量正常者空腹血浆ET-1和HbA1c水平,以糖耐量正常者检测结果为对照组.结果 糖尿病组HbA1c水平(7.642±1.302)%与对照组(5.477±0.5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703,P<0.01).糖尿病组空腹血浆ET-1水平(88.452±14.22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43.492±10.383)pg/ml(t=17.806,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损伤,通过HbA1c和空腹血浆ET-1的测定可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病程监测,并对并发高血压的患者早期发现、早期防治.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延安市中老年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延安市中老年人群血脂、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法 采集2009年5月~2012年9月延安市人民医院1 36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女性血清TC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t=7.542,5.649,P值均<0.05),中年组女性血清TC水平低于男性(t=4.536,P<0.05),而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女性血清TC水平高于男性(t=3.526,6.423,P值均<0.05).中年组女性血清LDL-C水平低于男性而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女性血清TC水平高于男性(t=4.732,6.583,5.013,P值均<0.05),与TC水平变化类似.各组女性HDL-C均高于男性(t=5.837,5.678,4.928,P值均<0.05).中年组女性血清TG水平高于男性(t=6.231,P<0.05),老年前期组女性血清TG水平低于男性(t=4.861,P<0.05).男性叶酸水平低于女性(t=5.674,8.325,6.437,P值均<0.05),而血清叶酸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各年龄组中男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女性相比均升高(t=9.635,10.139,9.263,P值均<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普通人群的总发生率为21.5%,男性为29.2%,高于女性(χ2 =30.45,P<0.05).结论 延安市中老年人群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性别及各年龄组之间有差异,叶酸在性别之间有差异.

    作者:祁宏英;李华;周宏莉;魏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探讨酶校准品在生化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通过酶校准品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探讨血清酶测定标准化的新途径.方法 以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乳酸脱氢酶(LDH)为例,参加实验的设备分别测定酶校准品和三个水平血清样本各一次,记录检验结果;用校准品定标后再测定血清样本一次,记录检验结果;计算校准品测定结果总体均值与标示值间的偏倚和校准前后血清样本测定结果精密度的变化.结果 GGT和LDH的相对偏倚分别为14.7%和12.3%;在应用校准品后,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CV%)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GGT由5%~8%下降至3%~4%,LDH由6%~9%下降至3%~5%.结论 该实验室血清GGT和LDH的测定结果有较好的向国际标准溯源性;使用酶校准品可改善各设备间测定结果的一致性.

    作者:张莹;周铁成;童开;岳乔红;郝晓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检验医学危急值制度的执行和存在问题分析

    目的 了解检验医学危急值制度在检验科的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回顾性对策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12月份铜陵市人民医院门诊、急诊检验医学危急值3 903例,利用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统计检验医学危急值构成比、发生率和分布频率.结果 检验医学危急值出现数多的是PLT,占危急总数的19.1%,其次分别是PO2(17.06%),K+(13.17%),WBC(12.94%).住院危急值发生频率3.46%,明显高于普通门诊(0.38%)和门诊急诊(0.78%).检验医学危急值年发生频率高的是血气分析项目PO2(26.12%),pH(9.88%)和PCO2(3.22).结论 检验和临床医护人员须严格执行检验医学危急值制度,根据各科情况不断完善危急值,保障医疗质量安全,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作者:吴志平;焦瑞宝;唐吉斌;周东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内源性一氧化碳与疾病的关系

    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可因吸入外界环境中的CO或内源性产生.内源性CO在体内的产生,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形成,呼出CO水平受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影响.内源性CO可作为机体氧化和炎症状态的标志物.某些疾病时内源性CO生成量增加,于是干扰CO正常信号通路,增加机体毒性危害.

    作者:蒋云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006年~2012年不动杆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检出率与耐药变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动杆菌2006年~2012年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分离率与耐药变化趋势,了解多重耐药、泛耐药不动杆菌在儿科疾病的感染状况.方法 选取2006年~2012年门诊及住院患儿送检标本细菌培养所分离的376株不动杆菌,分析其在儿科疾病中的检出、分布特点及耐药变迁.结果 所分离的不动杆菌以鲍曼氏/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及鲍曼不动杆菌多共329株,洛菲不动杆菌16株,溶血不动杆菌9株,其它不动杆菌22株;2006年~2008年呼吸内科为不动杆菌菌株主要检出病区,2009年~2011年ICU病区为不动杆菌菌株主要检出病区,其次为血液及外科病区.所检出的不动杆菌对所选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增长明显,多重耐药、泛耐药不动杆菌的检出率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尤以2009年~2010年增长为显著.结论 不动杆菌在儿科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长且增长较快,尤以重症监护及血液病区检出增多明显,多重耐药、泛耐药不动杆菌的检出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重视,感染后的耐药监测及感染控制也已迫在眉睫.

    作者:周颖;徐曦巍;宋文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B7-H1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11C阳性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研究B7-H1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11C阳性树突状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09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于利川市人民医院的40例SLE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CD11C阳性树突状细胞上B7-H1分子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表达水平与SLE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0例SLE患者B7-H1分子的阳性表达率为(55.43±8.6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7.28±9.32)%,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SLE患者中有浆膜炎、肾脏病变、免疫异常、口腔溃疡、抗Sm-D1及抗核小体抗体阳性者,B7-H1的表达要高于相应的无症状者及抗体阴性者(P<0.05).表达B7-H1的CD11C阳性树突状细胞比率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C反应蛋白(CRP)、三酰甘油正相关(P<0.05,r>0.00),与ALT、间接胆红素、血清清蛋白负相关(P<0.05,r<0.00).结论 B7-H1在SLE患者外周血CD11C阳性树突状细胞上高表达,且与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B7-H1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作者:龙雪梅;郭远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评价

    目的 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进行评价.方法 依据2010 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收集2012年1月~4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RA患者58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67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体检健康且排除自身抗体阳性的健康体检者67例.用CLIA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的抗CCP抗体;评估CLIA法检测抗CCP抗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与ELISA法的相关性.结果 CLIA法对RA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41%和97.0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0%和89.04%;CLIA与ELISA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7,P>0.05).结论 CLIA自动化仪器检测,其操作的智能化程度高,快速简便,且易于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杨曙梅;丛辉;王建新;王惠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痰培养阳性率和标本送检频率的关系探讨

    目的 研究标本送检频率对痰培养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2010~2011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呼吸科采用入院日单次送检,老干部科采用连续三日送检,对不同送检频率的痰培养阳性率利用软件SPSS11.5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 2010年呼吸科单次和老干部科三次累计阳性率分别为34.4%和62.6%(P<0.01),2011年分别为36.4%和70.1%(P<0.01);老干部科第一次和第二次送检2010年的单次阳性率分别为31.4%和66.7%(P<0.01),累计阳性率分别为31.4%和49.0%(P<0.01),2011年的单次阳性率分别为35.2%和81.5%(P<0.01),累计阳性率分别为35.2%和58.3%(P<0.01);老干部科第二次和第三次送检2010年的单次阳性率分别为66.7%和88.6%(P<0.01),累计阳性率分别为49.0%和62.6%(P<0.05),2011年的单次阳性率分别为81.5%和93.5%(P<0.01),累计阳性率分别为58.3%和70.1%(P<0.01).结论 连续多次送检可显著提高痰培养阳性率.

    作者:刘芳;周玉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血清尿酸与先兆子痫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评价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血清尿酸与先兆子痫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渭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妊娠37~40周109例单胎先兆子痫患者;同时选取同孕周正常血压单胎孕妇97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RDW,Hb及血清尿酸等指标.结果 ①先兆子痫患者RDW及血清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t=2.55,P=0.029;t=1.425,P=0.031).②以RDW基线水平14.7%为标准,高RDW(≥14.7%)先兆子痫组剖宫产率、胎盘早剥率及低体重胎儿率与低RDW(<14.7%)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58,P=0.006;χ2=6.64,P=0.011;χ2=6.84,P=0.009),血清尿酸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4.17,P=0.058).③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高RDW水平为先兆子痫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OR=1.81;P=0.017).结论 高RDW水平与先兆子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郭进京;李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008年~2012年参加卫生部血气酸碱分析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2008年~201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y,NCCL)的血气酸碱分析室间质量评价(EQA)成绩,探讨稳定和提高血气分析质量的方法.方法 对2008年~2012年的15次EQA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T和偏倚表示.结果 5年共完成15次75份225个测试结果,pH,PCO2,PO2三项的PT成绩每年每次均为100%.75个质评样本偏倚pH在-0.224~0.264之间;PCO2在-5.94~2.33之间;PO2在-17.14~16.39之间.pH,PCO2结果稳定,偏倚较小;PO2偏倚分布较宽,经改进,由2008年的第1次大值-15.54,下降到2012年的第3次大偏倚值-3.93.结论 通过参加NCCL的EQA,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改进,加强了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并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更多还原.

    作者:黄丽英;朱旭;覃海燕;王聪;翟秀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分析

    目的 了解不同临床分级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2012年1月~7月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0例,所有患者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相应分为Child A,Child B和Child C三级.健康对照组为同期在该院体检的87例健康成人,检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组的D-二聚体,PT,APTT,Fbg和TT并比较分析,同时观察这些指标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和腹腔积液的关系.结果 9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PT,APTT和T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bg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增加,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Child C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PT,APTT和TT数值显著高于Child A和Child B级患者,Fbg则显著低于Child A和Child B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腹腔积液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PT,APTT和TT显著高于无腹腔积液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及常规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了解肝硬化患者有无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腹腔积液可能是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增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晓;程超;冯立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BCRP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4月~2011年6月新鲜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标本47例(实验组)、14例正常肺组织(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BCRP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BCRP mRNA在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为0.19±0.17,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为0.59±0.26,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要低于肺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4,P<0.001),BCRP mRNA的表达与肺癌的分化程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P=0.002),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及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1.53,P> 0.05).结论 BCRP mRNA的高表达可能是NSCLC发生原发性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检测BCRP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协助临床选择化疗方案有一定意义.

    作者:吴玉竹;骆海军;王鹏;刘跃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86例男性不育患者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研究男性不育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286例男性不育患者,抽取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检出异常核型69例,异常检出率为24.13%.其中,52例为Klinefelter综合征,占异常核型的75.36%;9例为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占异常核型的13.04%;8例为Y染色体异常,占异常核型的11.59%.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临床上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非常必要.

    作者:张美华;盖凌;张爱东;杨丹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的初步分析

    目的 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产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类型.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1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痰液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71株,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及肉汤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运用改良Hodge实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分析其耐药基因.结果 71株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株,耐药率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65.8%).有70株检出碳青霉烯酶,69株检出携带OXA-23基因,未能检测出OXA-24,KPC,SHV和IMP基因,PCR产物纯化后测序表明与鲍曼不动杆菌(AY795964.1)blaOXA-23基因序列100%同源.结论 blaOXA-23基因是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基因,携带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高.

    作者:尹秀杉;姜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消化系统肿瘤血循环微小核糖核酸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特异性的保守小分子核糖核酸,它们通过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调控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肿瘤的发生、发展.多种肿瘤患者的血循环呈现异常的miRNA表达谱,这些表达变化的miRNAs可作为潜在的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该文就近年来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循环miRN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管晓翠;张春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及其相关因子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及其相关因子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3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慢性期19例,进展期16例(包括加速期5例,急变期11例)]和17例非恶性血液病组为对照组的骨髓标本中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及其相关因子1(XAF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 XIAPmRNA表达水平在进展期组患者骨髓中高于慢性期组(t=4.438,P<0.01)和非恶性血液病组(t=10.93,P<0.01),而XAF1mRNA表达水平则低于慢性期(t=2.61,P<0.05)和非恶性血液病组(t=10.013,P<0.05);XIAPmRNA的表达水平在化疗后获得骨髓缓解的CML患者骨髓中显著低于化疗前(t=4.109,P<0.01),而XAF1mRN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化疗前(t=5.995,P<0.01).结论 XIAP及XAF1的联合检测及动态观察可作为CML临床辅助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周君纯;郑丽;吴兆勇;刘家华;李建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四川攀枝花地区不同年龄组阴道炎患者念珠菌培养检测和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攀枝花地区不同年龄组阴道炎患者念珠菌状况和耐药趋势.方法 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来自妇科门诊阴道炎患者3 563例,将其划分为三个年龄组:<20岁,20~49岁和≥50岁进行统计,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分离培养、药敏实验.结果 阴道炎患者检出念珠菌409株,随着年度和四季改变其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8,P>0.05;χ2=1.28,P>0.05),各年龄组念珠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分析人群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84.6%,随着各组年龄增长,非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在增加.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无耐药菌株,对咪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制霉菌素等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与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但随着各组年龄增加其耐药率有渐升趋势.结论 临床阴道炎患者念珠菌检出率随时间推移、季节变换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组间念珠菌检出率没有明显变化,非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随组年龄增大而增加.由于各个年龄段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故建议临床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

    作者:喻茂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相关细胞因子和应激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相关细胞因子和应激生化指标变化并讨论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经CT和/或MRI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男性58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9.8±13.5)岁,包括突出型56例,游离型17例和凸起型11例.患者用异丙酚连续硬膜外麻醉,根据不同类型进行手术处理,术后常规防感染及支持治疗.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1周和2周早晨空腹分别抽取静脉血用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栓素(TX)、内皮素(ET)、前列腺素E(PGE)和降钙素(calcitonin,CA),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维持平稳,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恢复状况均良好,2周后治愈有效率92.9%(78/84).患者手术后1天血清MDA,SOD,IL-6,TNF,TX,ET,PGE和CA均明显升高(t=2.401~3.128,P均<0.01),术后1周开始下降(t=1.698~3.128,P<0.05~0.01),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t=0.257~1.149,P均>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可以使体内相关细胞因子和应激生化指标发生改变,这一变化除手术创伤外,可能还与临床采用异丙酚麻醉药有关,这一生化代谢发生变化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郭鹏;刘世平;张文生;许昌泰;李陕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血清标志物与ApoE及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ApoE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孕中期血清标志物β-hCG,AFP和uE3水平在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中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87名唐氏综合征初筛高危孕中期孕妇设为高危组,100名初筛低危孕中期孕妇设为低危组,80名正常非孕女性设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抽取空腹肘静脉血5 ml.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β-hCG和uE3水平;multi-MARS快速分型法检测各组ApoE基因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对不同组血清标志物水平及MTHFR和ApoE基因型、等位基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①对照组、低危组和高危组β-hCG水平依次升高,高危组AFP和uE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均低于低危组(t=-6.74~8.71,P值均<0.01).②经logistic分析,ApoE ε3与uE3降低,AFP降低,β-hCG升高,及MTHFR677的C等位基因与AFP降低的交互作用是唐氏综合征高危的危险因素(OR=5.132~44.347,P值均<0.05).结论 MTHFR677与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会与唐氏综合征高危孕妇血清AFP,β-hCG和uE3含量异常变化存在关联.

    作者:刘薇;尹志农;程珍;王俊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YAP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中YAP蛋白的表达及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月西京医院泌尿外科100例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0例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实验组)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对照组)中YA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前列腺癌组织中有74例为阳性,占74%,而在100例癌旁组织中有42例为阳性,占42 %.两组比较,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18,P<0.005);前列腺癌中YAP的表达阳性率与PSA浓度、TNM分期及Gleason评分有明显关系(P<0.05);而与前列腺癌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YAP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其阳性表达率在侵袭性前列腺癌组织中高.YAP蛋白高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的侵袭转移相关,YAP蛋白可成为诊断、治疗前列腺癌的新靶位.

    作者:安蓉;王丽娟;史圣甲;段英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