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调压胶囊治疗原发性低血压200例

朱胤龙;赵崇学;周忠民

关键词:低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法, 调压胶囊
摘要:目的:评价调压胶囊治疗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低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成年组和老年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成年组104例总有效率89.42%,治疗前血压:(85.66±7.35)/(52.94±3.71)mmHg,治疗后的血压:(107.89±11.28)/(69.79±7.67)mmHg;老年组96例总有效率91.67%,治疗前血压:(88.14±2.26)/(55.27±4.75)mmHg,治疗后血压:(114.27±7.36)/(74.56±5.46)。结论:对于不同年龄组的低血压,调压胶囊都有治疗作用。
陕西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乌梅丸在便秘证治中的研究

    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后世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以致后人对其临床证治的理解易拘于蛔厥、下利。从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可以看出乌梅丸并非仅仅是一驱蛔剂,而是厥阴证的主方。北宋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于厥阴提纲证后补充了“乌梅丸主之”,清代的柯韵伯认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1]“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

    作者:霍黎生;陈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痹症冬病夏治120例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痹症患者连续3年10次在6月~8月穴位贴敷(白芥子、细辛、延索胡、威灵仙、吴茱萸),用粉碎机打成粉末,姜汁调成泥状,现配现用。贴敷大椎、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上述穴位交替取穴贴敷,在贴敷前先在背俞穴处拔罐5min ,继用伤湿解痛膏将药泥制成的直径1.5cm大小圆形,固定于所选穴位,贴敷2~6h。结果:总有效率达71.4%。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痹症患者疗效较好。

    作者:章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七治疗肝硬化经验选粹

    三七又名田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珍贵者”。众所周知,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等功效,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能力,可以治疗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等。西医认为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三七总皂甙、黄酮类成分、三七素以及三七氨酸等,具有止血、抗血栓、促进造血、扩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镇静、延缓衰老、增强记忆等作用。殊不知,三七在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方面,能够起到提升白蛋白、利尿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李君平;刘正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疏血通配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70例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和组(治疗组)各70例,治疗15d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热孜万古丽·吐尔汗;迪丽努尔·吐尔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风疼痛汤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42例

    目的:观察中风疼痛汤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2例中风后半身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选用中风疼痛汤(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鸡血藤、丹参、陈皮、半夏、白芥子、枳壳、白芍、甘草、全蝎、蜈蚣)治疗;疗程10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中风疼痛汤具有活血化瘀、养阴祛风通络之功效,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学平;辛勤;米海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8例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选取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患者服用自拟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西药多潘立酮片口服进行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2%(6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5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2=6.33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法能够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百乐眠胶囊配合地西泮片治疗失眠症40例

    目的:观察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患有失眠症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百乐眠胶囊和地西泮片,均连续服8周。结果:百乐眠组显效率(80.15%)与对照组显效率(78.33%)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药物副反应比较,百乐眠组优于地西泮组。结论: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疗效可靠,无药物副反应及也没有明显的药物依赖综合症。

    作者:王德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康复疗法联合银杏叶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规范康复治疗配合银杏叶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65例,予以一般康复治疗+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治疗组63例,采用规范康复治疗配合银杏叶注射液,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及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8.5%,治疗组有效率为9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规范康复治疗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脑梗死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有协同作用。

    作者:赵现;王慧娟;刘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刘华为教授应用气化升降理论治疗肿瘤疾病的经验

    刘华为教授在治疗肿瘤疾病时特别注重中医气机和气化学说的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病与人体气机升降失调、脏腑气化失司、痰(饮、水、湿)瘀互结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治疗的着眼点要放在恢复正常的气机运行和气化功能上。兹将刘华为教授气机气化理论和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气机气化理论气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功能就是生命物质的气的功能表现。“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解释说明天地之间暨气与万物化生关系的特定概念,其内涵相对清晰而外延甚为广泛[1]。对人体而言,就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理论”源于《内经》,仲景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将六气和脏腑经络病证相结合,奠定了中医“气化理论”的脏腑、物质基础,并提出“抑其太过,弥其不及”的治疗理念。隋唐以后,“膀胱气化”理论得到进一步阐发,其含义逐渐扩展,“亢害承制”、“水气互化"与“三焦气化”观点均促进了气化理论的发展,“气化”概念逐渐泛化成为脏腑及全身功能运化的理论支撑[2]。中西汇通之后,气化理论用以表达中医学的生命功能模式。刘华为教授注重“气机、气化学说”的研究运用,对中医“气化理论”具有独到的理解和体悟,在临床实践中创造性的将中医五行学说与“气化"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气化理论”思想体系,“深化和发展了中医学基础理论”。运用“气化理论”指导肿瘤疾病的治疗,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学术思想。

    作者:鱼麦侠;李增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麻杏石甘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常规的抗炎、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麻杏石甘汤(甘草、生石膏、川贝母、陈皮、麻黄、杏仁、枇杷叶、鱼腥草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儿在临床效果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立标;张新华;谭嫦;廖桂萍;黄连春;王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120例

    目的:观察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120例采用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紫菀、款冬花、五味子、细辛、半夏)治疗,除非有明显的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脱水者给予补液,吸氧对症治疗;对照组121例采用喘乐宁加普米克,抗感染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在住院天数、咳嗽气喘消失、肺部啰音消失、X线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方面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射干麻黄汤在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症状消失快,恢复期短,疗效可靠,费用低廉。

    作者:张金虎;安建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50例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研究的对象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应用天麻钩藤饮加鳖甲、麦冬,对照组46例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15d随访1年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有效50例,无效4例,有效率92.6%。对照组31例,无效15例,有效率67.4%。天麻钩藤饮加鳖甲、麦冬组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 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鳖甲、麦冬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满意。

    作者:唐伟;蔡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丹参注射液灌注对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CRP影响的研究

    目的:评价丹参注射液灌注对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CRP的影响,探讨丹参注射液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符合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纳入标准患者,依诊治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0例。介入再通术后,治疗组输卵管管腔内丹参注射液灌注,对照组为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的混合灌注。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清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及血清CRP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灌注可以明显改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血液的浓、粘、凝、滞状态,并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因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谷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调压胶囊治疗原发性低血压200例

    目的:评价调压胶囊治疗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低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成年组和老年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成年组104例总有效率89.42%,治疗前血压:(85.66±7.35)/(52.94±3.71)mmHg,治疗后的血压:(107.89±11.28)/(69.79±7.67)mmHg;老年组96例总有效率91.67%,治疗前血压:(88.14±2.26)/(55.27±4.75)mmHg,治疗后血压:(114.27±7.36)/(74.56±5.46)。结论:对于不同年龄组的低血压,调压胶囊都有治疗作用。

    作者:朱胤龙;赵崇学;周忠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急性发作期偏头痛55例

    目的:探讨中药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93例急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观察两组临床疗效、VAS评分、起效时间、完全止痛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54%,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8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由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t=9.345,P<0.05),而完全止痛持续时间则长于对照组(t=4.149,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可以提高偏头痛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使用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活血化瘀药辨治黄疸的思路

    黄疸是中医的病症名,是患者就诊时的一个主诉或体征,其定义十分明确,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证据,若只有身黄而目不黄者,不属于黄疸病。从临床实践来看,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对黄疸患者联用中医药治疗,不但大大缓解了临床症状,而且也有利于疾病的临床恢复。

    作者:闫文慧;丁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病机探析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的中医病机。方法:通过对比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认识,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医家研究,提出从虚、痰、瘀立论的观点。结论:通过临床实践与现代医学的研究论证,观点成立。为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提供另一种思路。

    作者:崔祺;肖蕾;张庆杰;张晨;王立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逐瘀消癥汤配合西药治疗瘀阻胞宫型免疫性不孕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活血祛瘀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逐瘀消癥汤(大血藤、黄芪、桃仁、续断、赤芍、丹参、当归、川芎、枸杞子、菟丝子、红花、牡丹皮)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观察患者抗精子抗体和受孕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和7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SH和E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法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可促进抗精子抗体检查转阴,改善患者FS H和E2等内分泌指标,增加受孕几率。

    作者:余琼琼;陈敏;苏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保肝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45例

    目的:观察保肝扶正退黄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患者9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保肝方(决明子、当归、麦冬、丹参、川芎、白芍、南沙参、赤芍、大黄、金钱草、黄芪、茵陈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随访半年后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且治疗组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保肝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的疗效比常规西医治疗的疗效好,清热祛瘀,健脾和胃,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作者:张剑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清肝明目汤结合西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40例

    目的:探讨清肝明目汤结合西医抗病毒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使用清肝明目汤(紫草、金银花、野菊花、石决明、青葙子等)的同时结合使用1%无环鸟苷滴眼液结合硫酸软骨素滴眼液对照组则单纯使用1%无环鸟苷和硫酸软骨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角膜云翳程度视觉模拟评分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头晕头痛、口干、便秘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清肝明目汤结合西医抗病毒治疗能更有效的提高患者视力,减轻患者角膜云翳等临床不适,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陕西中医杂志

陕西中医杂志

主管:陕西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陕西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