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管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杨培;罗华;王东;赵波;杨家印;严律南

关键词:胆管, 再手术, 原因,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胆管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124例胆管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肝内胆管结石(残留或再生结石)是胆管再手术主要的原因.再手术后死亡4例,92例获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零3个月.除5例仍有复发性反流性胆管炎,3例有结石复发,4例有肿瘤复发转移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与医源性因素相关的胆管再手术约占1/3.处理时应遵循清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治疗原则.胆管再手术重在预防.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性肝病45例临床分析

    对1999年1月至2003年9月的4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回顾性统计调查,查阅病历,记录服药种类,剂量、用药途径,临床症状出现时间,有无家庭个人药物过敏史,有无联合用药.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延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癌外科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肝癌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的大肝癌的规则性切除;60年代的肝移植;70年代的小肝癌的局部切除;80年代的复发肝癌的再切除和肝癌的二期切除;90年代确立的肝癌综合治疗和新世纪重点对肝癌转移复发的防治研究,已使肝癌由过去的不治之症变为目前的部分可治[1].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大大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手术切除是获得肝癌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下面就肝癌的外科治疗进展及我所的经验作一介绍.

    作者:樊嘉;黄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RIA测定尿游离皮质醇及其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建立

    目的用放射免疫法来测定人尿游离皮质醇并建立其正常值范围.方法收集34例正常受试者24h尿液,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其尿中游离皮质醇量,并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24 h尿游离皮质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20.26~127.55μg/24 h.结论放射免疫法测定尿游离皮质醇较为简单、准确,但该方法尚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黄慧;谢腾峰;张国福;熊中云;田浩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OB/BTG家族的结构、功能及其与恶性肿瘤关系

    细胞周期是受增殖基因及抗增殖基因双重调节的,这两种基因表达失衡可导致肿瘤的发生.起初,人们认为许多恶性肿瘤是由于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所致,但是近研究表明抑癌基因功能的缺失是肿瘤发生的主要途径.TOB/BTG家族具有抗增殖活性,它们负调控细胞周期的进行.因此,对于TOB家族作为侯选抑癌基因进行研究.本文就近年来TOB基因家族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吴殿超;周总光;陈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RSV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比值RSV毛细支气管炎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的免疫功能紊乱,提示两者在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李兰;王智斌;李敏;张剑波;陈昌辉;李波;吉德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比较两种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

    目的对两种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采用直接注射法和瘤块肝包膜下嵌入法制作裸露人肝癌转移实验动物模型,观察接种阳性率、肿块大小、生长速度、肝邻近脏器浸润转移情况.结果接种后2周直接注射法和瘤块嵌插法接种阳性率分别为85%、90%(P>0.05),肿块大小分别为(2.00±1.90)mm、(8.11±2.70)mm(P<0.05),肺转移率100%,前者生长速度慢于后者.结论两种裸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均为理想,直接注射法简便、易行,但瘤块嵌插法肿瘤生长速度较快.

    作者:李敬东;李波;郑本波;魏永刚;魏大鹏;白绍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6-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对住院的96例HIE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FDP 250mg/kg·d,0.5h内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3ml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7d为1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14d后CT检查情况,出院时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CT检查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HIE的基础的加用1,6-二磷酸果糖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提高疗效,对降低HIE病死率、致残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俊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研制及动物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制性能优良的人工骨材料,评价其相关物理性能及动物安全性.方法将珍珠层、聚乳酸、氯化钠按比例复合,利用模压增强法制备重组人工骨(NPCB)材料,检测其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等性能参数,并对材料进行动物安全性评价.结果研制的NPCB材料孔隙率为47.65%、孔径为218.83μm、压缩强度为16.10MPa、弯曲强度为60.18Mn;全身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动物在注射浸提液后,没有任何不健康行为;热原实验结果显示在每种材料初试的新西兰白兔中,体温升高均在0.2℃以下,并且体温升高总度数在1.0℃以下,符合热原实验的评价标准.结论NPCB材料的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等性能均符合骨替代材料的要求,并且具备基本的动物安全性.

    作者:刘金标;廉维;权毅;潘显明;周劲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肾小管酸中毒、干燥综合征并发1型糖尿病1例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主要侵犯泪腺和唾液腺,表现为眼和口的干燥;腺体外的系统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神经、肌肉、关节等亦可受损,以中年女性多见.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内分泌疾病,常有自身免疫异常.在老年男性中内外分泌腺短期内两者均受累的病例较少,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忠华;任正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联合应用普米克与吉诺通治疗纤维囊性支气管炎

    纤维囊性支气管炎又名纤维蛋白性支气管炎或成型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少见病,以咳树枝状物质为特征,其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的方法.我们根据目前对疾病的认识,采取普米克气雾剂和吉诺通胶囊联合治疗5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李淑梅;陈远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哮喘的特点分析

    目的旨在探讨老年哮喘的临床症状,严重度分级,肺功能改变与青壮年哮喘的异同和治疗特点.方法以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1例老年哮喘患者和69例青壮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为对象,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呼吸困难、哮鸣音较青壮年组明显,中重度患者较多达73.3%,FEV1、MMEF、V25、V50、PEF较低,RV/TLC、Raw较高.晚发性哮喘(≥60岁)发病的患者的通气功能如FEV1%(68.9±20.8)、FEV1/FVC(55.7±16.91)较60岁以前发病者高(P<0.05).所有患者正规吸入糖皮质激素并按需吸入β2受体激动剂者少.结论老年哮喘患者肺功能较青年组差,晚发性哮喘患者对肺通气功能影响较小.绝大多数患者治疗现状不理想.提示今后应加强老年哮喘患者的教育和管理.

    作者:徐治波;陈锋;王晓霞;高蜀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无痛胃肠镜检查1550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2003年开始应用小剂量异丙酚+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酚静脉注射后进行胃肠镜检查,观察其作用及其对呼吸、循环、意识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有效的药物剂量.报告如下.

    作者:母恩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胸腔过度撑开致严重低氧血症1例

    患者,女,59岁.体重39kg,身高151cm,诊断为食管中段癌,拟行食管中段癌根治术.术前心、肺、肝功能均正常,ASA:Ⅰ级.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g.进行手术室HR 112次/min,BP 138/85mmHg,SpO2 97%,面罩吸氧可达100%.建立静脉通道后,予力月西6mg,芬太尼0.15mg,卡肌宁35mg,异丙酚40mg快速诱导,插入7# Univent气管导管.左侧支气管阻断完全,右单肺通气良好.

    作者:张科;罗朝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肝穿活检病理改变的比较

    肝穿活检对肝病,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分型及进一步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院对慢性病毒型肝炎开展肝组织活检,现将临床与病理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吴彤;孙建;刘宾;张俭;丁宁;朱红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三种无痛技术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3种常用无痛技术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80例ASAⅠ~Ⅱ级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静脉复合麻醉:Ⅰ组,咪达唑仑加丙泊酚;Ⅱ组,氯胺酮加丙泊酚;Ⅲ组,芬太尼加丙泊酚.观察并记录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情况,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清醒时间.结果3种无痛技术麻醉效果基本相同,但Ⅰ组呼吸抑制明显,Ⅱ、Ⅲ组无明显呼吸抑制,Ⅲ组不良反应率低,清醒快.结论3种无痛技术均为胃镜检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于对生命体征、清醒时间的影响及病人的感受,芬太尼加丙泊酚麻醉效果佳.

    作者:叶占勇;刘合年;白树荣;欧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B超引导下儿童腹部肿瘤穿刺活检术的麻醉处理

    儿童腹部肿瘤施行手术切除及术前辅助化疗依靠病理诊断.我院开展的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较传统的手术取活检损伤小,癌细胞污染概率低,简便安全,是一种微创提供标本和组织学信息的方法.由于小儿多不合作,对<7岁的儿童及不合作的患儿均采用局麻辅助静脉复合麻醉的方法进行穿刺,确保穿刺准确安全.

    作者:唐文;柏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卤米松乳膏与恩肤霜治疗皮炎湿疹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卤米松(0.05卤美他松)乳膏是强效外用糖皮质类固醇药物,其有效成分与瑞士汽巴-嘉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适确得霜相同.我们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在门诊病人中采用卤米松乳膏治疗6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并将恩肤霜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了两种药物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宗明;陈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总结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3月至2004年9月338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胆管损伤2例(0.059%),其中1例死亡,另1例行胆肠吻合治疗;71例(2.1%)因胆囊严重粘连、胆囊萎缩、胆囊动脉出血或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致使腹腔广泛粘连者中转开腹.术后漏胆3例,因钛夹滑脱致胆囊动脉出血再次腹腔镜手术1例.术后3~14d平均4.6d出院.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严格选择病例,仔细处理calot三角,适时中转开腹,术者熟悉肝门解剖,避免盲目自信是预防胆管损伤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锁军;王雨;蔡忠红;苗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异位妊娠96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964例异位妊娠的诊断及治疗.结果剖腹切除输卵管组699例;腹腔镜手术组123例,其中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56例,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36例,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加局灶MTX注射18例,腹腔镜下局灶MTX注射13例;保守性药物治疗组(MTX+米非司酮)142例.腹腔镜手术较经腹手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吸收热、腹胀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经腹输卵管切除术为治疗异位妊娠的常规术式.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是手术发展的方向,具有创伤小,修复快的特点.

    作者:岳军;孙红兵;杨荣秀;陈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中七氟醚复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

    目的观察新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对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全麻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患者施行静脉全麻,用七氟醚作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分别记录每例患者诱导麻醉时、诱导麻醉后、吸七氟醚5min后、手术开始前、气腹后、胆囊切除后以及术毕时的心率(HR,次/min)、平均动脉压(MAP,KPa)、中心静脉压(CVP,KPa)、肺动脉压(PAP,KPa)、每搏量(SV,ml/beat)、每搏指数(SI,ml/m2)、心输出量(C0,L/min)、心指数(CI,Lmin-1/m2)及每搏量比率(SVR,dyn·s-1/cm5).结果20例病人诱导麻醉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明显.吸入七氟醚5min,SV及SI明显高于诱导麻醉前(P<0.05,P<0.01);气腹后SV和SI则下降并接近诱导麻醉前水平.吸入七氟醚5min后、气腹后及胆囊切除后,MAP均明显低于诱导麻醉前(P<0.05),到术毕时接近诱导麻醉前水平.结论七氟醚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安全可靠,能有效减轻CO2气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李琼;孙婷婷;严晓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