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良;钟秀君
我院新生儿科自1997年3月至1999年6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95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17.1%,现将常规治疗156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清平;文芙英;许开桂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为了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高危出血倾象患者血液透析(H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院于1996年至1999年7月间,对46例高危出血的急慢性肾衰患者,在HD时,用单剂量低分子肝素栓复新(Fluxum)抗凝,与小剂量肝素(SH)抗凝效果比较,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潘丽萍;金志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为了对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及传染性有更直接地了解,亦更有利于对临床HBV感染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定.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FQ-PCR)和ELIS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了310份肝炎患者血清,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92.5%(74/80),平均拷贝数为4.10×1010/ml;小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32.35%(22/68),平均拷贝数为1.31×109/ml;HBsAg(+)、HBcAb(+)组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45.71%(32/70),平均考贝数为4.08×108ml;HBV-M全阴性组血清HBV DNA检出率仍达6.67%(2/32),平均拷贝数仍达1.54×108/ml.结论HBV-M阴性患者仍有HBV DNA阳性者,因此对临床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的判断以及指导治疗,除乙肝二对半标志物ELISA检测外,加做HBV DNA FQ-PCR检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雷学忠;赵建勤;刘丽;丁柳;赵连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为了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方法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46例淤胆型肝炎患者分成两组:强的松组74例,地塞米松组72例.地塞米松组用地塞米松2.5~5mg静推,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强的松组用强的松30~60mg,每日1次,仍以4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时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强的松组为77.0%,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为9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地塞米松隔日疗法对淤胆型肝炎治愈率有明显提高,平均退黄时间缩短,复发率降低.
作者:宁晓滨;文竹筠;程迎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皮肤科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应用海普林软膏(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公司生产)治疗冻疮4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nm23的表达与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抑制有关.ras基因是较早被确定的由点突变方式被激活而导致组织细胞癌变的基因,而基因编码蛋白质为p21ras.nm23低表达和p21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nm23、p21的表达和PCNA标记变化与胃癌的一些关系.
作者:张云东;山洪;钟正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男,69岁.因全身皮肤红肿半月余,加重糜烂3天入院.1月前因患甲亢,服丙硫氧嘧啶2周后全身出现红斑、丘疹,迅速扩大融合布满全身,即停服丙硫氧嘧啶,经抗过敏治疗2周后病情渐稳定.
作者:秦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选择性双重滤过膜式血浆置换是指:通过将血液分离出的致病血浆进行二级分离,弃除致病因子后的血浆与血液细胞成分一同回输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采用该法治疗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复合物所致疾病效果良好.
作者:宫超;刘伯英;田嘉玲;李庆周;马志琴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术后复发率较高.我们于1996~1999年期间试以丝裂霉素C(MMC)和5-氟尿嘧啶(5-Fu)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琪芳;庄雅玲;谢建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近年来对血管循环激素肽类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对肺心病与血清相关肽的关系报道尚少,我们对住院的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肾上腺髓质素(ADM)、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C型利钠肽(CNP)等激素测的定,以期了解3种激素与肺心病的关系.
作者:田迎春;黄金龙;查金顺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9年下半年,在四川省皮研所门诊就诊患者中收治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致面部激素皮炎患者62例.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玲;张桂林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9年12月至2000年8月,我们采用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加用川芎素粉针剂治疗肺部感染,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于下.
作者:李霞;张天锡;索钢;周贤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措施和主要的护理操作技术,特别是手背静脉穿刺在临床上使用多.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工作中,本人经多年探索,采用握掌势手背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达99%以上,而且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疼痛.
作者:宋华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们于1996年12月至1999年12月,应用思密达治疗小儿口腔溃疡100例,另设锡类散治疗100例作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和伴发症的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容易误诊,现将我院1991~1998年收治的老年SAH15例误诊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邱丽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女,46岁.2年前因车祸伤行右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之后先后行颅骨修补,右脑室-腹腔分流术.病人生活基本能自理.入院半月前出现术区头胀痛,头颅CT示脑积水,右侧脑室较左侧扩大.检查:右颞顶部术区骨瓣浮起活动.根据CT脑室引流管穿通至左侧脑室,考虑室间孔可能为纤维隔膜封闭,重新做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腹腔管置于右肝膈间(左、右引流管).术后右颞顶骨瓣复位.
作者:周明森;覃宗明;高晋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们于2000年1月至2000年6月应用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四川百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0例,另用30例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谭海松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自1991年5月至1995年5月作者采用经膀胱及前列腺联合部途径部分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48例,经中期及远期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茂均;刘树坤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通过124例慢重肝临床分析对目前慢重肝治疗疗效、临床特点、治疗难点作一简要分析.方法对124例慢重肝进行病原分型、临床分期、分组治疗及疗效判定.结果①早、中期慢重肝疗效较晚期者显著性差异(P<0.05).②早、中期慢重肝病死率较晚期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分组治疗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死亡组与存活组病例TB、ALB、PTA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早、中期慢重肝疗效优于晚期者、病死率也较晚期低.②慢重肝治疗无特效药物.③TB、ALB、PTA对慢性重肝患者预后判定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俊;雷华;裘雁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使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炎症及坏死时刺激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此病理过程称为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发展为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是慢性肝病的治疗目标之一.近年来在中医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作一综述.
作者:赵建勤;赵连三 刊期: 2000年第11期